问题

某些动物灭绝一定要怪人类吗?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动物灭绝这事儿,就像一锅烩,里面原料很多,人类只是其中一个,但说实话,有时候这人啊,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关注,也确实是造成影响最大的那一个。

你想啊,地球这么大,环境变化从来就没停过。气候一直在变,冰河期一来,有些动物适应不了就得搬家,或者就只能在那儿待着,最后就没了。还有些动物,它们的生活方式啊,吃的啊,住的啊,都跟某个特定的环境绑死了,一旦环境发生个什么大事儿,比如火山爆发,陨石撞击,那可真是灭顶之灾。恐龙怎么没的?很多人都说是小行星撞的,那会儿可没人类啥事儿。还有像一些因为自然灾害,比如大洪水,大干旱,一下子把某个物种的栖息地全毁了,那也只能是它们运气不好,碰上了。

但是,咱们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这影响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咱们这建设啊,发展啊,速度太快了。为了种地,为了盖房子,为了修路,为了开矿,就把大片大片的森林砍了,湿地填了。这一下,多少动物的家就没了?那些原本在森林里安家落户的,靠吃森林里的东西活着的,一下子没了吃的,没了住的,那能不惨吗?就像渡渡鸟,本来就生活在毛里求斯那个小岛上,人类一来,带来了船,带来了船员,也带来了野狗,还有猎杀,而且渡渡鸟本来就不怎么怕人,所以就这么灭绝了。你说这怪不怪人?

还有啊,咱们人类这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入。以前,有些偏远地区,动物们过得挺自在的,但现在,你看看,哪儿没点人影?哪儿没点咱们的痕迹?有些动物,它就是喜欢安静,不喜欢被打扰,一旦人多了,它们就受不了了。

更别说,有些人类为了钱,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者为了做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材,就去猎杀那些珍稀的动物。象牙、犀牛角、虎骨,这些东西,有人买,就有人杀。本来数量就不多,再这么一弄,那不就离灭绝不远了?东北虎、华南虎,现在还有多少?还不是因为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的破坏?

再有就是我们引入外来物种。有时候是无意的,有时候是故意的,把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带到它本来不存在的地方。这些外来物种,它们可能没有天敌,繁殖得飞快,就把当地的动植物给挤兑死了,或者吃光了,最后导致很多本土物种灭绝。就像美国的牛头狘,跑到澳大利亚,把当地很多小动物都吃得够呛。

还有气候变化,虽然这是自然过程,但现在全球变暖,这背后可少不了我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这全球气温一升,海平面一涨,很多沿海的生物,还有生活在极地的动物,比如北极熊,它们的生存环境就被严重威胁了。北极的冰越来越少,它们捕食海豹的场所就没了,饿死的,淹死的,那是越来越多。

所以啊,你看,动物灭绝的原因,确实有自然因素,但我们人类的活动,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对这个过程的加速和扩大,起到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很多时候,它不是“一定要”怪人类,而是“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人类的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有些是直接的猎杀,有些是间接的破坏了它们的家园,有些是改变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而言之,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人类的出现,特别是现代人类的崛起,确实是在这个“灭绝”的剧本里,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而且往往是负面的角色。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都是人类的错”,但也不能否认,我们在这件事上,脱不了干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2716字,预计阅读时间3-5分钟,图片6张。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最近正好想到这个问题,我也来说两句闲话。酒精上脑一些细节可能欠缺,等我清醒了再补上。

生物的灭绝在演化史上是很常见,这点谁也不会去否认,曾经存在过的生物,绝大多数都灭绝了,这其中有几次是因为地球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大灭绝,也有很多是这些生物不能适应长期缓慢的环境变化而凋零了,换句常说的话——“不能适应环境,被淘汰”。

但是我们要弄清楚,发生在当下的这些物种灭绝事件,其发生的速度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早就超越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模式,而几乎可以与之前的5次大灭绝比肩,而细究这一灭绝浪潮背后的原因,我们根本无法逃脱——这些灭绝,或多或少都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所以有学者认为,现在的这个地质时代可以被称为人类世,而发生在当下的物种灭绝可以算得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尽管看我回答的读者恐怕绝大多数都没有亲自去屠杀过任何濒危的生物,而且要让我们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错误去埋单也未免太沉重——承认自己是罪魁祸首群体的一员,并为之付出道德和经济上的责任,肯定不是那么让人愉悦的事——但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假装这些事情不存在。

由人类直接灭绝的生物,仅仅只看最近几百年里就已经数不胜数了,它们有的是因为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走向灭绝,比如上个月才刚刚被许多人正视的黄胸鵐,一百多年前在北美遮天蔽日的旅鸽,时至今日还经常被端上餐桌的三种蓝鳍金枪鱼和烤鳗鱼饭用的鳗鲡,还有为了满足亚洲地区对花胶的需求而大肆捕杀的北美西海岸的一种石斑鱼,比这种石斑鱼更倒霉的,恐怕是同样生活在这里的鼠海豚,因为对石斑鱼的捕捞,加湾鼠海豚频频被捕鱼设施伤害,现在种群数量锐减到不到一百头,半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灭绝只是个时间问题。


除了吃之外,还有许多物种因为人类的各种需求而绝灭。曾经遍布中亚地带的高鼻羚羊,除了要面对栖息地的破坏之外,还要躲避来自东亚地区的贪婪目光,人们相信它的角具有奇效,可以用来退烧降热,所以这个物种很悲惨的快速衰败到濒危的边缘,2015年的一场春雨来的稍早了一些,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差点把这个已经岌岌可危的物种给一窝端了。相似的例子在穿山甲,犀牛,现存的三种象身上也常可见到,人们对它们的鳞片,角和牙的各种需求,正是它们走向灭亡的重要推手。

或许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种足够好吃或足够有用,那么一定会促进商业养殖,有买卖反而是一种保护,可问题是我们并非全能的上帝,并不能做到对所有生物都完美的驯养,我们现在吃的日本鳗鲡,就还无法完成驯养,它必须洄游到马里亚纳海沟繁殖,其幼年阶段需要以海雪——一些上层浮游生物的残骸和排泄物组成的有机碎屑——为食,这都是人工环境下依然无法实现的,所以现在的所谓鳗鱼养殖,都是从野外捕捉幼苗回来再养,消耗的还是野生资源,而市场的需求又是如此之大,这就造成了日本鳗鲡的濒危——没错,躺在米饭上边的那个家伙,它的濒危程度已经超过大熊猫了。更何况,就算能人工养殖又如何,牛,算是最为常见的家养牲畜了吧,它的祖先原牛,也已经灭绝了,换句话说,就算能人工驯养,也对野生种群的生存没有什么意义。



比这种直接杀害更为普遍的则是对栖息地的破坏。人类活动需要空间,不可避免的占据了野生生物生存空间,我们的农业用地需要占据草甸和森林,我们的运输道路和运河将原本连片的环境切割开来,我们填海建设港口和海景房,在峡谷里修水库,在坡地上建设滑雪场……人类自然有使用土地的合理的权利,但很多时候,这些对自然环境的占用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在我之前的专栏文章里写过,我家乡的几个船厂,完整的覆盖在了两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最后的栖息地上,而对于许多栖息地十分狭窄的物种来说,一个大型项目的兴建,就可以毁掉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也会成为许多物种头上的高悬之剑头。随着人类交流的频繁,许多物种从自己的原始分布区域扩散到新的区域,造成了许多生物入侵事件,给原生生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两栖类生物所面临的蛙壶菌威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本只存在于非洲区域的蛙壶菌,随着两栖类宠物和养殖贸易的兴盛,先后来到美洲和欧洲,这种寄生菌在毫无抵抗能力的原生两栖类之间扩散,切断了两栖类尤其是蛙类的皮肤渗透压调节,导致了大面积的死亡时间,美洲和澳洲的多种蛙类随之灭绝。时至今日,蛙壶菌带来的影响已经蔓延到少则3成/多则5成蛙类物种,不久前刚被发现的一种新蛙——巴拿马树蛙,在人类发现之时已经失去了希望,最后一只孤独的死在了亚特兰大植物园。在我国,蛙壶菌也已经出现在了云南各地,这很可能随着我国从古巴引进的牛蛙携带而来的,养殖牛蛙逃逸到野外,不仅吞噬了许多原生生物,也把这种致命真菌带到了我国的野生环境里。在一些封闭性的生态环境里——比如大洋小岛或封闭水系——这种影响更为骇人听闻,在新西兰斯蒂芬岛,一只被守岛人带来的母猫,凭一己之力就灭掉了这个岛上特有的一个鸟类物种。


更多的生物是在这些人类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快速溃败的,尤其是这些年来,人类对宏观层面上的环境影响日益突出,我们的海洋里遍布塑料微粒(就在今天,向阳红1号正行驶在南极海域,进行一次包含塑料微粒考察的环球调研),我们的海水开始酸化,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这使得一些即便是远离人类主要活动区域的自然环境也难逃人类所带来的影响。

一个物种灭绝了,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直接的影响,百十个物种灭绝了,可能不会危及到我们的生活,但目前的状况是如何呢?最不乐观的统计,目前有一半的物种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换言之,有半个地球的生命因为我们的自大和麻木,站在了灭绝的边缘。而我们在造成这种破坏的同时,却又缺乏恢复现状的能力。没有人会去怪人类,这些灭绝的物种,有的只留下名字,有的只留下影像,有的成了标本,用塑料做的眼睛空洞的看着我们,它们并不会为自己申冤讨伐,可问题是,我们自己总该想想,身边发生了什么,又该怎么办,因为纵然我们自负的认为已经成了一切的主宰,纵然我们已经拥有了超强的破坏力,但却又缺乏让一切恢复正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超脱出这个环境本身,我们就像一个熊孩子,肆意的破坏自己的家园,但这个烂摊子,总有一天会砸到自己头上。

当然,你可以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可悲的是,这一天恐怕不会等的太久,在坐的各位都能见得到。

新年伊始,一本通识读物推荐一下,方便对这个问题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user avatar

大型动物的灭绝不能说完全与人类无关,比如美洲大型动物的灭绝,就与智人活动有着很大关系。

当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和探险家们深入到北美大陆时,立即就被这片广阔大陆上丰富的大型动物资源所震撼。

中部大平原上的美洲野牛

在北美洲中部广阔的大平原上,曾经有上千万头北美野牛狂奔;在西部的落基山脉中潜伏着凶猛的美洲狮;在北方的冰原山川里生活着棕熊、灰狼和驼鹿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大型动物将北美洲变成了一片狂野新世界。

如果将时间回溯到20000年前的北美洲,你将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平原上的野牛将被猛犸象取代,山狮被更为强悍的刃齿虎和拟狮欺负,冰原之上能看到高大的巨型短面熊、凶狠的恐狼等等。

20000年前的北美洲,大象随处可见

20000年前,北美洲所有的动物都比今天更大更强。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些巨兽都消失不见了呢?

向东,穿越那片冰封的海!

20000年前的地球正处于冰河时期,这个冰河时期的专业名称叫做“第四纪冰期”,冰期从258万年前开始,至12000年前才结束。

第四纪冰期的北美洲

冰河时期的特点就是平均气温比今天低得多,冰川发育并由极点向赤道方向延伸。

形成冰川的水大部分来自海洋,这就导致了海平面比今天低100多米,陆地的面积扩大,许多海峡变成了连接不同陆地的陆桥,其中就包括了白令陆桥。

今天的白令海峡将亚洲和北美洲分开,这条海峡最窄处只有37千米,深度在30至50米之间。冰河时期海平面的下降让白令海峡露出海面,变成了一条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天然陆桥。大量动物得以沿着白令陆桥从亚洲进入北美洲,著名的动物包括猛犸象、剑齿虎、棕熊、野牛、驼鹿、驯鹿等等。

在那个非常寒冷的时代

白令海峡也是冻在一起的

适应了寒冷的大型动物们也得以走向北美大陆

这场迁移大概是从150万年前开始的。新到来的物种改变了北美洲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构成,将北美洲变成更狂野、也更富有活力的世界。

大约15000年前,又有一群身体结构怪异,体表缺乏毛发,以两只脚行走的哺乳动物通过白令陆桥来到北美洲,他们就是智人。进入北美洲的智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35至30万年前的非洲,那是我们人类诞生的地方。

迁移的人类

来到杰日尼奥夫角的智人看到的通往北美洲的白令陆桥,并且选择了继续前进!于是,智人成为从亚洲进入北美洲的最后一种哺乳动物,但却是抵达美洲的第一批人类,这种看上去貌不惊人的动物将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从较为温暖到最寒冷的北方

人类在新大陆也都找到了不同的活法

向南,屠灭北美巨兽!

从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的智人成为已知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类,比哥伦布要早15000年。来到新世界的智人们不知疲倦,沿着美洲西海岸一路南下,在1000多年后就抵达了南美洲最南端,完成了用双脚穿越整个美洲的壮举。

智人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但这场史诗级的大旅行对于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动物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灾难了。智人在行动的沿途需要大量蛋白质补充,而体型硕大又没有警惕性的北美动物显然就是他们眼中行走的蛋白质。

智人是非常出色的猎人

别看智人在体型和力量上不占优势,却正如名字一样拥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制造工具和布设陷阱,以进行团结捕猎的能力。

智人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就是克洛维斯矛尖了,这种采用燧石精工打造的石器双面开刃,边缘锋利,是杀戮利器。以这些矛尖为基础,研究者命名了克洛维斯文化和克洛维斯人,他们是最早在北美洲生活的人类之一,也被认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直系祖先。

收藏家展示他收藏的克洛维斯矛尖

在短短的几千年时间之内,智人就彻底摧毁了美洲原有的生态系统,原有的47个属的大型哺乳动物中就有34个属灭绝。

荒野冒险的牺牲品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但是已经灭绝了的北美巨兽:

哥伦比亚猛犸(Mammuthus columbi)

北美洲曾经有大象,而且是许许多多大象,包括有哥伦比亚猛犸、真猛犸、短颌象、居维叶象等,其中又以哥伦比亚猛犸最为著名。

高大的哥伦比亚猛犸

哥伦比亚猛犸体型巨大,肩高超过4米,体重约10吨,是北美洲最大的象,比今天的非洲象还要大。其螺旋生长的象牙拉直长度可达5米,相当霸气。当一群哥伦比亚猛犸出现在你面前时,那场面一定会很震撼,而这种场景在智人刚刚到达北美洲时是非常常见的。

博物馆中的哥伦比亚猛犸骨架,供图:董子凡

然而随着智人的到来,到了11000年前,包括哥伦比亚猛犸在内的北美大象都消失了。

高足驼(Titanotylopus)

巨足驼与单峰驼和人类的体型对比

今天的骆驼仅仅生活在亚洲和北非地区。其实这个家族起源于北美洲,而且演化出了许多巨大的成员,其中就包括高足驼,高约4米,体重1.5吨, 几乎和长颈鹿一样高大。

高足驼的生活方式也与长颈鹿相似,它们生活在开阔的林地,以树叶为食。当智人来到北美洲时,高足驼的数量已经不多,但是它还是成为了猎人的目标。古生物学家在北美洲的18个史前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巨足驼的骨骼,其中一些还被制作成工具。

博物馆中的巨足驼骨骼化石

13000年前,高足驼消失了。之后不久,北美洲最后一种骆驼——拟驼也消失了。

巨爪地懒(Megalonyx)

《冰河世纪》中的地懒希德

如果看过动画电影《冰河世纪》,一定会对主角之一地懒希德印象深刻。希德是巨爪地懒,生活在史前北美洲,与今天的树懒是近亲。但与人畜无害的树懒相比,巨爪地懒就要强悍得多,其体长近3米,体重360至900公斤,站起来的时候足有2米高。

巨爪地懒的骨骼化石

巨爪地懒和一头棕熊一样大,手上长有巨大锋利的爪子,专门用来对付食肉动物。巨爪地懒曾经广泛分布在整个北美大陆之上,最北达到了寒冷的阿拉斯加,因此是智人进入北美洲之后最早遇到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这也就成为了它们的死亡宣告。

10000年前,巨爪地懒从北美大陆上消失了。

巨爪地懒的复原模型,它是一种强壮温和的动物

罕角驼鹿(Cervalces)

驼鹿是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鹿,北美洲的大个体驼鹿高度超过2米,体长3米,体重700公斤。在史前的北美洲还生活着另一种驼鹿,它就是罕角驼鹿。

罕角驼鹿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罕角驼鹿的体型比驼鹿还要大,而且它的脑袋较短,更像马鹿。它们拥有的四条大长腿非常适合在洼地和沼泽之中活动。有观点认为罕角驼鹿是在驼鹿的竞争下灭绝的,但是其消失的时间却在智人达到北美洲之后。

罕角驼鹿的脑袋与加拿大马鹿很像,更有鹿样

11500年前,罕角驼鹿从北美洲消失了。

大河狸(Castoroides)

河狸是生活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湿地中的啮齿类动物。它们像老鼠一样长着一对大门牙,善于啃食树枝和树干。北美洲的河狸有个大号亲戚,它就是大河狸。

大河狸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大河狸与现代河狸头骨对比

大河狸体长接近2.5米,体重100多公斤,比河狸大得多,而且善于游泳,生活在湿地池塘之中。但就算是躲在水里也没有能够逃过智人的追杀。

12000年前,大河狸从北美洲消失了。

美洲拟狮(Panthera leo atrox)

生活在冰原上的美洲拟狮

今天的北美洲只剩下美洲狮一种大型猫科动物,但是史前北美却是大型猫科动物的乐园,其中最大的便是美洲拟狮。

美洲拟狮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美洲拟狮的外形像美洲狮,但是个头要大得多,其体长约2.5米,肩高1.2米,体重230至520公斤,比今天地球上任何一种猫科动物都要巨大。与智人一样,美洲拟狮的祖先也来自亚洲,不过年代上更早,很快成为北美洲最顶级的食肉动物,具有单杀成年野牛的能力。位于食物链最顶层的美洲拟狮是智人最大的威胁,因此可能遭到了智人有计划的猎杀。

美洲拟狮与刃齿虎的体型对比

10000年前,美洲拟狮从北美洲消失了。

致命刃齿虎(Similodon fatalis)

刃齿虎是最著名的剑齿虎,它的嘴巴中长有一对标志性的长牙。

致命刃齿虎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博物馆中的致命刃齿虎化石,供图:董子凡

生活在史前北美洲的致命刃齿虎体长2米,肩高1米,体重160至280公斤,和今天的狮子一样大。

与我们常见的猫科动物不同,致命刃齿虎的前肢和肩部更强壮,它们捕猎的时候使用强有力的前肢按住猎物,然后张大嘴将匕首般的长牙刺入猎物的喉咙中,做到一击毙命。从发现的化石看,致命刃齿虎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比美洲拟狮多得多,是史前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猫科动物。

刃齿虎的两根长牙

致命刃齿虎猎杀巨爪地懒,供图:董子凡

12000年前,致命刃齿虎从北美洲消失了。

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

攻击美洲野牛的巨型短面熊

熊给人的感觉是巨大、笨重、迟钝,不过在史前北美生活着一种巨熊,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熊的传统认知,这就是巨型短面熊。

站立起来的巨型短面熊图片来自网络

巨型短面熊体长3.5米,体重600至900公斤,站起来时身高在3.5至4米之间。听名字就知道巨型短面熊的脸短而宽,就像猫一样。尽管短面熊的脸很短,但是四肢却很长,说明它善于奔跑。除了主动捕杀猎物,巨型短面熊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仗着自己体型巨大抢夺其他动物的食物,它们也许也抢过智人的猎物,但是很快就会为此付出代价。

巨大的巨型短面熊与人类相遇

模型制作:蓝犀牛工作室

10000年前,巨型短面熊从北美洲消失了。

恐狼(Canis dirus)

看过美剧《冰与火之歌》的朋友一定对守护史塔克家族孩子们的冰原狼印象深刻,冰原狼的原型就是恐狼。

恐狼复原模型,供图:董子凡

恐狼比最大的灰狼还要大10%,高近1米,平均体重可达68公斤。从外形上看,恐狼似乎与灰狼没什么两样,其实它的脑袋更大,骨骼更强壮。恐狼的数量非常多,古生物学家在一个化石点就发现了超过3600只恐狼的骨骼,它们是史前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食肉动物。

恐狼的骨骼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布拉雷亚沥青坑博物馆中一墙的恐狼头骨展示

10000年前,恐狼从北美洲消失了。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曾经生活在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智人到达北美洲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全部消失了。

难道智人真的有能力杀死这么多大型动物吗?可能不完全是这样。

12000年前,随着第四次冰期的结束,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改变,对于已经进化成适应专门环境的大动物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正在此时,智人来到北美洲,凭借先进的手工武器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加速了一些大型物种的灭亡。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智人还很可能带来了致命的病毒,让没有免疫力的动物大受其害。

几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北美洲大型动物的灭绝。

人类的猎杀是北美巨兽消失的重要原因

这一切,正如一万多年后欧洲人带着枪炮、细菌和钢铁找到智人的直系后代们时一样。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动物灭绝这事儿,就像一锅烩,里面原料很多,人类只是其中一个,但说实话,有时候这人啊,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关注,也确实是造成影响最大的那一个。你想啊,地球这么大,环境变化从来就没停过。气候一直在变,冰河期一来,有些动物适应不了就得搬家,或者就只能在.............
  • 回答
    “某些动物在某些智力测试中的表现远超人类”这种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过度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力测试”的定义,以及它如何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智力”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尤其是在跨物种比较时。 人类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
  • 回答
    我怕蛇,说起来真是说来话长。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夏天傍晚,我总爱跟着大人去地里看庄稼,顺便乘凉。有一天,我一个人走在田埂上,突然听到草丛里有沙沙的声音,我好奇地停下脚步,探头往里看。只见一条青绿色的蛇,它盘踞在那里,脑袋高高昂起,吐着信子,那双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一种让我毛骨悚然的光芒。当时我吓得.............
  • 回答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百公里1升多一点”油耗宣传,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甚至可能触碰到广告法的边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插电混动车的运作机制以及广告法的考量。插电混动车的油耗计算是如何“玩转”数字的?插电混动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拥有一块可以外接充电的电池组,并且纯电续航里.............
  • 回答
    网友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使用“感恩”来阴阳怪气,背后原因复杂且多样,通常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包装,而非真诚的感激。这种现象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对现实不满的隐晦表达: 压抑与无奈: 当个体或群体对社会问题感到强烈不满,但又认为直接表达会带来负面后果(如被批评、被孤立、被认为是“.............
  • 回答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从动物身上看到一些与人类美德相呼应的特质,它们仿佛是隐藏在毛皮、羽翼或鳞片之下的另一种“人性”。这些动物行为不仅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精妙,更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善良、忠诚、智慧等品质的认同。首当其冲的,便是 狗。它几乎成了忠诚的代名词。我们见多了狗在主人去世后依然守在墓.............
  • 回答
    关于转基因支持者积极推广转基因食品的原因,这背后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动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支持”那么简单。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经济利益、科学理想、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愿景,甚至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考量。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经济利益。这是推动很多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回答
    有些网站之所以至今仍然在提供未经授权的动画,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商业模式的驱动,更夹杂着法律灰色地带的博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这些平台是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又为何能在主流平台上内容审查日益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技术与分发上的“便利性”首先,从技术角.............
  • 回答
    是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不少动物会选择性地只吃猎物的特定部分,而不是整个吃掉。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营养需求、消化能力、捕食策略以及猎物本身的特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这样的动物及其行为:1. 食肉动物对猎物特定部位的选择: 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老虎、猎豹): 偏爱内脏和肌.............
  • 回答
    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ETA Asia)在清华大学某食堂的这次“行为艺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不只是看表面,还得挖挖背后的意图和可能的影响。事件本身是怎么回事?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PETA Asia 在大学食堂里搞“行为艺术”,通常来说,这.............
  • 回答
    “剃须,然后交往,然后被孤立。”——《剃须。》“即使对你的心意,也想和你一本正经地恋爱。”——《这个爱情有点怪》这不过是两部近期在动漫圈引起不小讨论的作品,它们的名字,也像两把钥匙,各自打开了不同的观众群体的大门,同时也显露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当我们把《剃须。》和《这个爱情有点怪》(以下简称《这个.............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射击游戏里,特别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玩家会注意到枪上的红点瞄准镜里的那个小红点,有时候感觉它并不是“固定”在瞄准镜的中心,而是会随着你的人物晃动、后坐力、甚至是轻微的左右观察而产生细微的位移。这其实是游戏开发者为了模拟真实情况而做出的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目的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到了我们当前的天文探测能力和生物探测的极限。简单来说,目前我们 几乎不可能 直接发现比邻星上存在一群玩耍的大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及我们未来可能拥有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距离: 比邻星是我.............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沉迷于一部动画,甚至因此感到生活迷茫和焦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信息爆炸和精神需求复杂的当下。这说明你对动画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投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你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别担心,这并非绝境,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分析,找到解决之道。下面我会从几个方面详细地为你.............
  • 回答
    嘿,要我说看过一部动画、漫画和轻小说,我大概会这样说:“哦,说到这个,我最近刚重温了《[动画作品名]》,就是那个讲[简短描述主角设定或核心剧情,例如:一个普通高中生意外卷入拯救世界的冒险,但这次他发现了一个能够穿梭次元的秘密装置,结果遇到的伙伴一个比一个古怪,还有那个每次关键时刻都会掉链子的[某个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用户对B站版权运营的疑惑。简单来说,B站告D站是出于维护自身版权利益的必要举措,而对于“樱某动漫”这类网站,情况则更为复杂,不完全是“不管”,而是出于各种现实和法律层面的考量,导致B站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一、 B站告D站的直接原.............
  • 回答
    来自寒风中的呐喊:那些旅日动画从业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最近,在动画界这个小圈子里,一则来自一位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动画制作人的“抨击”悄然发酵。他没有点名道姓,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痛心疾首和恨铁不成钢,却像一记闷棍,狠狠砸在不少在日中国动画人的心头。这位前辈,我们姑且称他为“老王”,他所指.............
  • 回答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组合动力发动机首飞成功: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近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制的一款新型组合动力发动机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试验。这一消息不仅在我国航天动力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被视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项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是数载艰辛攻.............
  • 回答
    针对某学校门口动漫店涉嫌贩卖淫秽色情漫画,对象多为中小学生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方面的、系统性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未成年人远离非法出版物。这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防护建议:一、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1.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普及.............
  • 回答
    要说哪部动漫的某个片段让我至今难忘,那绝对是《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第一季末尾,那个名为“怠惰”的魔女官在长达数分钟的独白中,一步步将菜月昴逼入绝境,最终导致昴精神崩溃的那个场景。当时我看着屏幕,就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头顶,大脑一片空白。那不是单纯的恐怖,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一种无力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