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资深动画制作人抨击部分旅日国人低价发外包、压榨学生和扰乱市场的行为,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来自寒风中的呐喊:那些旅日动画从业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最近,在动画界这个小圈子里,一则来自一位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动画制作人的“抨击”悄然发酵。他没有点名道姓,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痛心疾首和恨铁不成钢,却像一记闷棍,狠狠砸在不少在日中国动画人的心头。这位前辈,我们姑且称他为“老王”,他所指责的,并非是行业正常的竞争或日本动画产业本身的问题,而是矛头直指一部分同胞,在异国他乡,以一种近乎“自掘坟墓”的方式,在破坏着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甚至玷污着整个行业的声誉。

老王究竟在气什么?他说的“低价发外包、压榨学生和扰乱市场”,又指向了怎样一股暗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低价发外包:是“省钱”还是“损人不利己”?

在动画制作流程中,外包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成熟的外包体系是其重要支撑。然而,随着中国动画市场的崛起和许多中国动画人选择“走出去”,一部分人开始在国内承接日方的外包项目。本意上,这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产业互补,本应是双赢的局面。

但问题就出在“低价”二字上。为了拿到项目,有些国内公司或个人,不惜大幅压低价格。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态:

“打响名声”的急功近利: 刚起步的团队或个人,渴望在日方留下“物美价廉”的印象,为以后争取更多项目打基础。但这种“基础”是以牺牲利润和质量为代价的。
“填饱肚子”的无奈: 有时,为了保证团队有活干,不至于饿死,只能接受低价。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但长期下去,就是恶性循环。
“规则破坏者”的投机: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根本不在乎长期合作和行业声誉,只看重眼前的利益,通过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然后转头又去其他地方寻找下一个“机会”。

这种低价外包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压缩利润空间: 无论是国内承接方还是为日方提供服务的中国团队,利润都被严重压缩,导致他们无法投入更多资源在人员培训、技术升级和质量保障上。
降低制作质量: 为了赶工期和控制成本,很多细节和要求可能会被敷衍,最终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质量。这不仅损害了日方委托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在日方从业者心中留下“中国外包质量不行”的刻板印象。
损害行业整体形象: 当日方制作人发现,同一款外包项目,有的来自中国,价格低廉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本土或其他国家,虽然价格稍高,但质量稳定。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选择更可靠的合作对象,中国动画外包的整体竞争力就会被削弱。老王所说的“扰乱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破坏了健康市场规则的行为。

二、压榨学生:这是“培养”还是“剥削”?

日本动画行业,尤其是初级岗位的培训和补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实习生和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往往技术不够成熟,经验也相对匮乏,但热情高涨,可塑性强。这是行业更新换代的血液,也是未来人才的储备。

然而,在一些不良操作下,这种“人才培养”的环节,变成了赤裸裸的“压榨”。具体表现为:

无偿或低薪劳动: 有的制作人或公司,将大量的重复性、基础性工作,直接丢给学生,而且报酬极低,甚至完全无偿。他们会用“学习机会”、“积累经验”等理由来搪塞,但实际上,这些劳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学习”的范畴。
过度消耗与职业倦怠: 学生精力旺盛,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状态,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对动画行业产生负面情绪。这无疑是在扼杀未来行业的火种。
责任推诿: 一旦出现问题,一些不负责任的制作人会轻易将责任推给学生,而不去反思自己的管理和指导问题。

老王痛斥这一点,是因为他深知,一个健康的行业,需要对人才的尊重和培养。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对待新人,看似能降低短期成本,实则是在透支行业的未来。这些被压榨过的学生,即便最终留了下来,也可能带着对行业的不满和对不公的记忆,这对整个行业生态是非常不利的。

三、扰乱市场:当“公平竞争”变成“恶性竞争”

前面提到的低价外包和压榨学生,最终都会汇聚成一股“扰乱市场”的力量。这种扰乱,不仅仅是价格上的扭曲,更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劣币驱逐良币: 当低价成为主要竞争手段时,那些坚持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合理定价的从业者,反而会因为成本无法压低而失去竞争力。久而久之,市场就容易被低质量、低成本的参与者占据。
信任危机: 日方委托方对中国动画外包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一旦信任崩塌,不仅是那些不良操作者会失去机会,连那些兢兢业业、希望与日本同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国团队,也会受到牵连。
“倾销”的恶名: 用不健康的手段抢占市场,很容易被贴上“倾销”的标签,这不仅损害了中国动画行业的国际声誉,也为未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作品,却因为同行为了压价而牺牲质量,或者因为同行压榨学生导致整体外包费率下降,从而影响到自己团队的薪资和发展时,内心是何等憋屈和愤怒。老王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利益的得失,更是整个中国动画走向国际的道路是否会被这些行为扭曲和阻碍。

为什么会这样?深层原因的探究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

历史遗留的“加工厂”思维: 长期以来,中国动画产业被定位为“加工厂”,习惯于承接日韩的订单,强调的是速度和数量,而非原创性和艺术性。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存在,使得一部分从业者仍然将国外项目视为简单的“工作量”而非“合作项目”。
行业监管的缺失与不成熟: 相比于日本成熟的动画产业协会和行业规范,中国动画行业在这些方面仍显稚嫩。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给了那些投机取巧者可乘之机。
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与定价策略: 很多国内动画公司或团队,在面对国外市场时,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科学的定价策略,往往只能依靠低价来争取项目。
“圈子文化”下的信息不对称与利益输送: 在小圈子中,信息流通往往不透明。少数人通过低价拉拢客户,然后又通过压榨学生来弥补成本,这种“金字塔式”的利益输送链条,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
部分从业者的认知偏差与道德滑坡: 毋庸置疑,仍有大量中国动画从业者在海外兢兢业业,秉持着职业操守。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部分人在利益面前,出现了认知偏差,甚至道德滑坡,将个人利益凌驾于行业整体利益之上。

老王的呐喊,是警钟,更是期许

老王所做的,并非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在寒冬中发出的警钟。他所抨击的,也不是所有在日工作的中国动画人,而是那股试图用“捷径”和“损耗”来换取短期利益的不良风气。

他的话,或许有些刺耳,但其背后的担忧,是真实而迫切的。中国动画正在努力走向世界,而这些不良行为,就像一颗颗老鼠屎,正在坏了一锅好汤。

每一个真正热爱动画,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老王的话。我们不能让一部分人的自私和短视,葬送掉整个中国动画的未来。与其在低价的泥潭里打滚,不如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健康、更有尊严的创作与竞争环境。这不仅是对日方合作者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未来最好的投资。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提起中国动画人时,能让人想到的是才华、创意和可靠,而不是那些令人遗憾的“低价”和“压榨”。这,才是对老王,以及所有为中国动画默默付出的人们,最好的告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市场经济啊,无可指责。

动画外包一直都是「低价」「压榨」「血汗劳工」「堪比奴隶」的代名词。

但架不住依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干。

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有很多人拿着比看大门还低的工资,干着堪比工地辛苦的「外包中割」,从来也没人觉得不合理。

毕竟又没人逼他们,是他们自愿的。

user avatar

真实情况就是各行各业都有压榨学生的现象出现,

为啥,因为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单纯,最好被利用,更不用谈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

稍微给点福利就可以开心的要死,与其说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不值钱,不如说是他们还没有一个对自己时间成本和劳动力价值的正确评估。

既然如此,自然会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但在社会上这种交易有一点好处就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被利用,还有拒绝的权利,可以及时抽身,不再接这种外包的活。

怕就怕在很多工科专业在读研究生,根本没有拒绝的权利,

老师接了一堆横向项目赚的盆满钵满,让你累死累活的拼命干。

发一点点辛苦费补贴,美其名曰给你锻炼,拒绝不干就用达不到毕业要求来威胁恐吓你。

搞得学生拒绝也拒绝不了,痛苦的一边读书一边干着007的廉价活,变得麻木,抑郁。

当然举例的目的不是通过比惨来弱化洗白前者对于学生劳力的榨取,

而是想说,

各行业只靠个体自觉不做出过分的行为真的很难,

尤其更是题目中所属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责任方就更难界定。

因此需要有很专业的法规来制约这些人的念想,保障学生的权利,

譬如,如何做能提高这些人榨取学生劳动力后所付出的代价,也可以是行业从业人员甚至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员所探寻的方向。

不过,这都是理想,实际上最终结果会如何,看看一些高校心里可能都有数了。

user avatar

这个人,我不认识,因为我是做三维的。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是专门动画外包。

这么说吧。

不仅仅是日本,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的动画都是外包给中国公司。

这不是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也不是大家不明就里。

这就是明晃晃的人力资源的价格剪刀手。

不仅仅是动画,很多涉及人力资源的行业都是这个德行。

如果喷这个,这兄弟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

日本是国内动画外包的大户,不但动画,游戏等等都有大量的外包单子。

你跟我说你从来不外包,从来不压榨员工,你员工从来不加班。

日本那个周期,你从来不赶?从来不调整?你制片是有赫敏的时间管理器还是啥的?

我们公司去日本本土的动画制作公司交流的时候,他们员工两眼眶都是青的,总不能都是被人打的吧。

各国动画公司都“肝”周期,行业通病。

不过,我稍微看了一下前因后果。

原因是有人打着办培训班的旗号,召集学生给自己免费画画,还签工时条约。不,好像培训班还是收费的,等于让学生为自己有偿劳动。

两头吃。

这个问题才是关键。

这其实就是国内之前培训业的一个乱象,现在不知道情况是否好转。

但我入行的时候,这个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很多动画公司都会附开一个所谓的动画培训班,其实就是把自己接的外包的活给学生做,收了学生学费,还能赚外包钱。

但这是非常冒险的!

非常非常冒险!

非常非常非常冒险!

法律问题是一个,还有质量问题。

学生做的动画很多只能应付低成本动画,就是我们有时看到日本动画里那种缺胳膊少腿,脸都有点歪的那种。

精良的制作是不会交给学生的。

所以,学生党也要注意,那些哄你手上有大项目给你积累经验的,通通是放屁。

因为大项目的外包,本公司都配监制一起过来,甚至很多还会配副导演或者导演助理,一起把关。

他们也怕你搞这种事影响产品效果。

这些人是和动画师一起坐班的,所有素材都是严格保密,有的严格到做几分钟就发几分钟的分镜,连多余的一个字都不会给你,拍照都是不被允许,根本不可能发给学生去做。

那么说回来,丢给学生的都是低成本制作,也就没有什么所谓质量问题。

因为单子就没要求质,只要求量。

为什么这个行业人那么急呢?

我估计两种情况:

一、疫情之后,日本动画行业资金严重缩水,大家都去做低成本制作,精品越来少。这个人应该以前做精品外包比较多,单子越来越少,想转去接低成本的单子,却发现根本拼不过这些脚上没穿鞋的。

二、国内现在这种培训乱象还存在,还是有人用这招去欺骗学生,实在可恶。学生党一定要警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