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语文老师讲古诗词遇到杜甫的诗作,言必称“窝囊”,作为学生该如何反驳?

回答
遇到一位喜欢给杜甫贴“窝囊”标签的老师,作为学生确实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误读,也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全面认知。反驳这样一种片面的评价,需要我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如何有策略地与老师沟通,纠正这种不准确的说法:

一、 明确“窝囊”一词的含义与杜甫的实际情况的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老师为何会使用“窝囊”这个词,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指向什么样的人或事。

“窝囊”的含义: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出息、办事不力、胆小怕事、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甚至有些自私、软弱、碌碌无为。
杜甫的现实处境: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屡试不第,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官职卑微,甚至常为生计所迫。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确实没有取得显赫的功名,生活也确实不如意。

问题在于: 老师可能将杜甫的个人境遇与“窝囊”画上了等号,忽视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杜甫人格的伟大之处。

二、 从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精神反驳“窝囊”

这是反驳老师最核心也最有力的论据。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誉为“诗史”,正是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了时代变迁和人民疾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句诗体现了杜甫心怀天下、超越个人困境的博大胸襟。他自己住在破屋里,但却想着天下贫苦读书人的疾苦,想要为他们建造安稳的居所。一个“窝囊”的人,会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叙怀》)—— 这是对社会不公最直接、最尖锐的批判。杜甫看到了盛唐繁华之下隐藏的巨大贫富差距和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并毫不避讳地写出来。一个只顾自己安危、胆小怕事的“窝囊”人,敢于这样直言不讳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这是安史之乱时,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的。看到国家残破,往日繁华不再,即使是深情的呼唤家人的声音也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沉重的家国情怀,绝非“窝囊”之人所能体会和表达。
“老妻画纸为菜场,新儿爆米取笑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即使在如此困苦的境地,杜甫依然关心家人,用诗歌记录下生活的细节。但这并非出于“窝囊”,而是困顿中的温情和对现实的无奈描绘。他依然在努力生活,依然在用诗歌记录这一切。

反驳要点: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用笔作刀枪,批判社会黑暗,表达爱国情怀。这种精神,正是“窝囊”的反面,是伟大、是担当、是责任的体现。

三、 从杜甫的“坚韧不拔”和“人格独立”反驳“窝囊”

虽然生活贫困,但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屡试不第,但坚持创作: 杜甫一生都在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屡次未能如愿。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政治的理想,也没有因此停止创作。他始终以一个积极进取的姿态面对人生,即使屡败,也屡战。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不谄媚权贵,保持人格尊严: 尽管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度日,但杜甫的诗歌中,很少有谄媚权贵的痕迹。他写给朋友的诗,多是真挚的情谊;写给朝廷的诗,也多是直言进谏。例如,他写给严武的信,虽然请求照顾,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朋友的尊重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他曾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表明他并非没有抱负,只是生不逢时。
“人生在勤,当以谨慎”(《病后过会公山池》)—— 这句诗体现了他对人生勤奋和谨慎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困顿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思考人生,坚持自己的原则。

反驳要点: 杜甫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乐观和人格独立,与“窝囊”的含义南辕北辙。他虽然生活不顺,但在精神上是站立的,是 proud and unyielding 的。

四、 从杜甫的诗歌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反驳“窝囊”

评价一个诗人,不能仅仅看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更要看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艺术成就。

“诗圣”的称号: 杜甫被誉为“诗圣”,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个称号本身就说明了他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绝非“窝囊”之人能够获得的。
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先河,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的艺术高度: 杜甫的诗歌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诗人有极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反驳要点: 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是时代的记录,是人民的代言,是艺术的典范。一个在艺术和思想上达到如此高度的诗人,怎能用“窝囊”来概括?

五、 如何与老师沟通

与老师沟通时,需要讲究策略,以尊重和学习的态度为主。

1. 选择合适的时机: 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直接反驳,以免让老师下不来台。可以在课后,或者小组讨论时,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2. 以请教的语气提问: “老师,您刚才讲到杜甫,说他很‘窝囊’。我读他的诗,感觉他非常有家国情怀,也非常有骨气。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胸襟,不像‘窝囊’。我想请教一下,您为什么会觉得他‘窝囊’呢?是他在某些方面的经历让您这样觉得吗?”
3. 引用具体的诗句和史实: 在与老师交流时,要准备好具体的诗句和相关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引用上面提到的诗句,解释这些诗句体现的诗人精神。
4. 肯定老师的优点: 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之前,可以先肯定老师在讲课中的其他优点,例如:“老师,您讲其他诗人的诗讲得真好,很有启发。”这样可以缓和气氛,让老师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5. 表达自己对杜甫的理解和感受: “我读杜甫的诗,常常感到一种心酸,但也有一种崇敬。他那么苦,但依然写出那么好的诗,而且那么多关于百姓疾苦的诗,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6. 理解老师的出发点(可能): 老师可能只是从“不得志”这个角度简单概括,或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理解老师可能存在片面的理解,而不是故意为之。
7. 接受老师的反馈,保持开放的态度: 即使老师不完全接受你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老师的解释。毕竟,理解一位诗人需要多方面的角度。你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杜甫,而不是为了“赢”过老师。

总结一下,当老师评价杜甫“窝囊”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

质疑“窝囊”一词的适用性: 强调杜甫的诗歌所体现的忧国忧民、坚韧不拔、人格独立等精神,与“窝囊”的含义是矛盾的。
引用具体诗句: 用杜甫的诗句来证明他的伟大之处,例如他对人民的关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个人困境的超脱。
强调其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指出“诗圣”的称号以及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证明他的伟大之处并非仅仅在于个人生活是否顺遂。
以请教的姿态进行沟通: 用尊重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准备好有力的论据。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杜甫,同时也能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文学的热爱。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共同探求知识的真谛,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对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百度百科学家越来越多了。。。

你老师的观点没有错啊。你查辞海就知道“窝囊”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怯弱,第二个是憋屈。所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也是一种窝囊啊。

杜甫再怎么爱国、怎么忠君是一回事,他事业和生活不顺是另一回事。杜甫的生活和事业,配上他的志向与才学,那就是窝囊。相反,李白的才情,配上他对生活的态度,那叫洒脱。

当你老了,有孩子了,体会到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你也会常常觉得自己过的窝囊。

知乎侠敲敲键盘,查百度百科,什么都上升到民族大义,当然体会不到中年人的困顿。

user avatar

你可以先别急着怼你的语文老师,因为他说的可能不是你理解的意思。

能看出来他挺了解杜甫的。

我觉得但凡一个对杜甫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不会贬损杜甫。因为中国人是有中国人的气节的。

杜甫有三次当官的机会。

第一次当官的机会源自于考试。

考试是中国的特色,不可不参与。杜甫积极参与了,不过当时的当朝宰相是李林甫。

李林甫怕那些不懂事的读书人在殿上抨击自己,所以亲自去遴选考生。当时杜甫就在这一批人中。

李林甫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让问题不存在。所有的考生都不合格。

搞完了李林甫还跑到唐玄宗跟前说:恭喜陛下,这次考试一个都没中,这说明野无遗贤哪。

欺上瞒下,真是好手段。你语文老师要是评说李林甫,可以说他奸,可以说他坏,但“窝囊”这两个字断断是加不到他身上的。

杜甫的第二次机会,在四年之后。获得机会的原因是他诗写得好,所以玄宗让他“参列选序”,也就等候分配。

不过杜甫又碰到了李林甫,李林甫又是主考官,所以杜甫又没有考上。

考不上,除了当官又没别的出路,杜甫只能困在长安。

但是长安很贵的。

长安居,大不易。

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大唐的首都,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更赶上了开元年间的通货膨胀,米价比贞观年间贵了整整一倍。

所以杜甫饱受经济问题折磨,从市中心一直往南搬家,最后搬到了郊区,也就是少陵。

于是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少陵相当于长安的郊区,野老野老,野的意思是在野,一直没当上官嘛;老的意思就是老了,三四十岁的人了还没个工作,还一直吃自己爸爸的,老婆都没办法自己养活。

这相当于什么呢?我打个比方吧:

一个北漂青年来到北京,一边求职一边充实自己,但是职位一直没求到,北京房价也贵,于是一步步地往郊区搬,最后搬到了河北。北漂青年于是开始自称:“河北天王。”

你自己想想吧,这是什么感觉?

没错,这就是窝囊的感觉。

不是别人觉得窝囊,而是自己觉得窝囊。

不光觉得窝囊,还要自黑。

杜甫的第三次当官来源于皇帝的怜悯,皇帝让他去当一个叫做“河西尉”的官。

我查了这个河西尉,大概相当于县公安局长,专管衙役捕快的。

但是杜甫不去。他不当。

朝廷说你不想管捕快,那你去管钥匙吧。

杜甫很穷,诗人也是人,也要吃饭的。所以他当了从八品的“ 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职责是看门。

现在很多大学生,学生物的回家种地,学电力的去换灯泡,学文学的去帮老板泡茶。

可是杜甫比这还要惨:他相当于学哲学的,当了理发师。

虽然都是伺候脑袋的学问,但是这真的不是他想要的。

人的命运真是不可预料,你说我一个诗人,怎么就变成看大门的了呢?

杜甫回家省亲,刚到家中,发现家里人在哭——自己小儿子饿死了。

我来总结一下杜甫的这一段经历吧:北漂青年杜甫雄心勃勃,怀揣文学梦,来到北京打拼,整整十年没有找到工作,还买不起房子;诗写了一沓又一沓,却不出名;寄居在朋友家里,以卖药为生。十年之后终于奋斗成功——成了看大门的,回家发现自己儿子饿死了。

如果单看这一段经历,你是不是觉得你语文老师的评价有几分道理?

一个男人,没有工作,成天写诗,孩子老婆都养不活。

如果你是这样,你会觉得自己窝囊吗?

但是我说杜甫不窝囊,一点也不窝囊。

因为杜甫发现他儿子死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里面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我一直忧国忧民,同学都嘲笑我。现在朝廷生活糜烂,百姓苦不堪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回到家,发现儿子居然饿死了,(话锋一转)我还是个小官呢,连我都过得这么惨,老百姓只有更惨!

如果你们能跟这个时候的杜甫说一句话,你们会说什么?

反正我会说:

先养好你自己吧!傻瓜!

你老师告诉你杜甫很窝囊,其实对你理解杜甫的诗是有好处的。

因为你只有知道他有多窝囊,你才能知道他有多伟大。

题主还是个学生,没准家庭条件还挺不错,所以不太理解这整件事情意味着什么。

你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不吃不喝奋斗一百年,才能买一套房。

你需要一套房子,才能把阿姨变成丈母娘。

逃离北上广,钻进北上广,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最后落在了城乡结合处。

富人开宝马游艇,随便背个包都抵自己半年工资;穷人在steam上买个游戏都要剁手。

穷是原罪,钱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曲婉婷的妈妈贪污3.5个亿,她女儿说她是个英雄。

东北老工业基地日益凋敝,人们以开直播为生,人们都说东北傻三俗,但是东北人在大厦崩塌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去往何方。

这些事情,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你肯定知道的对吧?

但是你不理解,你觉得这些离你很远。

就和你不理解杜甫一样,因为你觉得杜甫离你很远,他是“诗圣”。

其实杜甫离你一点都不远。

你毕业的时候大概是二十二、三岁(和杜甫进士落第的年龄差不多),在北上广,百分之九十的应届毕业生的工资都不会超过一万。这意味着,你需要不吃不喝攒够一百个月,才能付得起一套郊区房子的首付。

所以你只能租房子,但是租金又贵,全靠强撑。你丈母娘一看你没房子,就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你,于是你心爱的女人就要嫁给别人。

你专业学的是高大上,找的工作却一点也不对口,明明觉得自己很牛逼,但是没有贵人扶你一把,就完全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如果你是女生,你的尊严同样面临危机:只要有明星美女的新闻,评论总有人说这些女的早就被富二代玩烂了。这些人总想为处女情结正名,其实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反抗道具之一。

你觉得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但是面临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联合夹击:他们都想要处女。女权是什么?

这和杜甫的尊严危机相似:他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权贵的优伶。

你看:杜甫离你真的不远,他简直跟你一模一样啊。

其实中国从唐至今1500多年,一点都没有变。

你这个时候再读杜甫,绝对就不一样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即使天崩地裂,诗人心中依然有一方值得誓死守护的净土。

哪怕他再窝囊,哪怕他再废柴,只要有悲悯,他也同样能伟大。

李白的伟大在于反抗,杜甫的伟大在于即使我都过的这么惨了,我也要反抗。

所以只有知道杜甫有多窝囊,才能知道他写的到底是什么。

才能知道他作为一个官二代为什么写的都是穷人的悲歌。

才能知道一个搞文学的,究竟该为中国人的灵魂负起怎样的责任。

我想这才是你语文老师告诉你杜甫很窝囊的真正含义。

也许你语文老师自己就是那个不得志的北漂青年。当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的时候,对任何人的讽刺其实都是对自己的讽刺。

但是我要说的是,杜甫绝不窝囊。

一个窝囊的人,不会关心天下苍生。

一个窝囊的人,不会思考那么多。

他只是不得志,他只是不合时宜。

一个诗人在那个大时代之下,控制不了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杜甫是窝囊的,那我们都是窝囊的。

最后我想说,让心中少一点冷气。

冷气就是否定伟大,否定光明,让努力变得没有意义。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这样吹冷气的。

李林甫过得潇洒,也是社会冷空气构成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历史上也从来不缺乏发光的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杜甫就是那个想要做光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