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某民族的部分人迁徙到别处,发展出了自己的亚文化、宗法社区,甚至语言也发生改变,他们还是同一民族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文化演变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民族”以及我们侧重于哪些判断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民族的定义: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民族”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固定分类,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语言、地域、宗教、经济联系以及主观认同等因素而形成的集体身份。

历史记忆和共同的起源: 这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即使迁徙,如果他们仍然保留对祖先起源的共同记忆,并将其传承下去,这依然是联系他们的纽带。
文化: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音乐、食物、生活方式等等。即使发展出亚文化,其根源仍然可能与母体文化有关。
语言: 语言是文化传播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改变是民族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
地域: 虽然他们迁徙了,但他们与原属地的联系、对原属地历史的归属感,以及在新迁徙地形成的新的地域联系,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
经济联系: 共同的经济基础和贸易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民族的联系。
政治和法律: 政治上的自治或独立、法律体系的构建,也可能促使一个民族群体形成更强的独立认同。
主观认同 (Selfidentification):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量化的因素。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是否仍然认为自己属于那个民族?这种主观认同往往是决定性的。

2. 迁徙与文化演变:必然的分化与融合

当一个民族的部分人迁徙到新的环境时,他们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环境适应: 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模式。
与其他族群的互动: 他们很可能会与当地原住民或其他迁徙群体接触,这种互动可能带来文化上的融合、冲突或隔离。
社会结构重塑: 原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宗法社区、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会被建立。
语言的演化: 离开母体语境后,语言会自然演变。新的词汇产生,语音、语法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与母语使用者长期隔离,并且大量吸收新环境的语言元素,最终可能发展出新的方言,甚至独立的新语言。

3. 亚文化、宗法社区与语言改变的影响

这些现象是迁徙和适应过程的自然结果,它们对“同一民族”判断的影响如下:

亚文化 (Subculture): 亚文化是指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内部出现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模式。例如,某个民族的渔民亚文化、某个地区农耕亚文化。发展出亚文化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同一民族,而是说明他们在这个大民族群体内部,根据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发展出了更为细化的文化表现。例如,美国境内的意大利裔美国人有其亚文化,但他们依然被认为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是意大利民族文化在北美的一种延伸和演变。
宗法社区 (Patriarchal/Patrilineal Community): 宗法社区强调血缘关系、家族 lineage 和父系传承。这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即使在迁徙过程中,为了维持家族凝聚力、财产继承和内部秩序,延续或发展出宗法社区是非常常见的。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本身不一定导致民族身份的割裂,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群体内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系。例如,许多中国移民海外后,仍然保留着宗族观念和宗祠,这构成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语言改变 (Language Change): 语言的改变是民族分化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方言化: 最初可能只是形成与母语不同的方言。如果沟通仍然可以,虽然有困难,他们仍然可以被视为属于同一语言群体。
语言隔绝与独立: 如果新社群与母语社群长期隔离,且语言演变到母语使用者难以理解的程度,那么语言的隔绝就成为了民族分化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例如,从古希腊语演变出的各种现代希腊语方言,以及拉丁语演变成的罗曼语族(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这些语言从一个共同的源头分离,虽然在语言学上有联系,但在日常沟通上已经成为独立的语言。这种语言上的独立,常常伴随着政治和文化上的独立倾向。

4. 关键的判断维度:主观认同与历史联系的强度

在上述所有因素中,主观认同 (Selfidentification) 和历史联系的强度往往是最具决定性的。

如果迁徙的这部分人,即使语言已经非常不同,亚文化也十分鲜明,但他们仍然在主观上认同自己是那个民族的一份子,并且能够追溯到与母体民族共同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根基,那么他们仍然可以被认为是同一民族,只是发展出了一个独立的支脉或亚群体。 例如,一些在海外长期发展的民族社群,即使语言已经变成当地语言,但通过节日庆典、祭祀祖先、讲述民族故事等方式,仍然维系着与母体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联系,他们依然会被视为同一民族。
如果这部分人已经不再认同自己是原来的民族,并且形成了全新的、独立的民族认同,甚至与原民族产生了疏离感甚至敌对感,同时他们的文化、语言、社会结构都已完全独立并固化,那么他们就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民族了。 这种转变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并伴随着独立的政治实体、法律体系的建立。例如,历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形成,都是源于某个母体民族的分化和独立发展。

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苏格兰人与爱尔兰盖尔人。 历史上,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有盖尔人(Gaelic)群体,他们说着相似的盖尔语。但由于历史、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爱尔兰盖尔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其语言也发展出独立于苏格兰盖尔语的方言,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民族。而苏格兰则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凯尔特人、皮克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多种文化影响,发展出独特的苏格兰文化和身份认同,虽然与英格兰有历史联系,但被视为独立的民族。
案例二:美国移民与祖籍国。 例如,一群德国人移民到美国,发展出独特的“美国德裔”文化,可能其语言也从德语标准语演变成各种德语方言,甚至大量吸收英语词汇。如果他们继续自我认同为“德裔美国人”,并保留部分德国文化习俗,我们仍可以说他们是德国民族在海外的分支。但如果几代之后,他们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不再能说德语,也对德国历史文化没有特殊认同,他们就基本被视为美国人,其“德裔”身份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存在。

结论

总而言之,民族身份的判断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硬性标准。

如果“发展出了自己的亚文化、宗法社区,甚至语言也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对原民族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并且他们仍然在主观上认同自己属于原来的民族,并且与母体民族有着可追溯的历史和文化联系的纽带,那么他们依然可以被认为是同一民族,只是发展出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支或群体。
然而,如果这些改变是彻底的、隔绝的,并伴随着全新的、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那么他们就可能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在分析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隔绝程度、文化的独立程度、社会结构的演变程度,以及最重要的——他们自身的历史记忆和主观认同。民族是流动的,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也是人们集体认同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他们还觉得自己是原来那一拨人,跟本土的那一拨人是同族,那就是。

user avatar

这个没有绝对,取决于二者的族裔认同和所在国家的族群承认等多个因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中亚土库曼人和阿拉伯土库曼人。二者语言文化差异极大,后二者除了族群认同外,跟当地族群基本没有什么差异,甚至他们原本就不是一个族群。但因各种原因形成了“土库曼”族群认同,并且得到了官方的政治承认。

所以算一个民族。

(2)裕固族和维吾尔族属于同源民族。

回鹘汗国灭亡族群搬迁。甘肃回鹘人先从摩尼教改为汉传佛教,再从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在蒙藏汉文化的集合下形成了裕固族。新疆回鹘人,南部从摩尼教改为伊教,北部先从摩尼教改为佛教,再从佛教改为伊教,形成了维吾尔族。

在建国之前二者族名和族群认同一样,建国后政治上把二者归为两个族群,因此二者现变成两个民族。

(3)喀山塔塔尔人和克里米亚塔塔尔人。

二者文化语言差异极大,构成也存在差异,且没有相互认同。但沙俄和苏联官方承认二者是同族,由于苏联的强制俄化使二者之间的差异减少。

所以,现在二者自认同族。

(4)南北塔吉克人

南北塔吉克人的“塔吉克”认同来源于外族,近代因苏联和英国等的反向输出,使二者形成了一个族群认同,且自认同族群。

user avatar

很可能不是。

比如汉族来源的人群在越南被分为至少两个民族:华族和艾族,而壮族来源则分为岱、侬、布标、拉基拉哈、山泽五个民族。在目前民族主义的框架下,跨境民族到底如何处理和划分,恐怕还是要守国家的界限。

再举一例,海南岛回族本来是北迁的占人,即今越南的占族,目前两支人群在语言、风俗文化上已经大为不同,也不能再视为一个民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文化演变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民族”以及我们侧重于哪些判断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民族的定义: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民族”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它不是一.............
  • 回答
    2018年5月13日那天,上海街头发生的一幕,确实可以用“教科书级执法”来形容,而且至今仍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当时,一名无牌照的司机被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的张警官拦下。事情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司机有多么狡猾或者司机有多么嚣张,而在于张警官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可以说是将法律法规、执法艺术和情商完美.............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车轮如果在那关键的时刻出现了岔子,明末海外华人成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立王国。这不再是历史的虚构,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场景,足够我们细细品味其深远的演变。如果真的发生了,我打赌,我们极有可能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可能相互碰撞的民族和文明在那里生根发芽。让我们先来勾勒一下这个“海外华人明.............
  • 回答
    理解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和平共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巴以冲突那样带有深刻历史、宗教和地缘政治纠葛的民族矛盾相提并论。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在于其民族主体认同与国家主权叙事的激烈碰撞,而中国的多民族共存则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框架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实践维系的。首先,中国的历史演进模式与.............
  • 回答
    关于“英法没有核武器,只有中美苏(俄)是核国家,我的民族自豪感会不会增加”这个问题,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具体到我个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与否,以及增加到什么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思考,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个什么东.............
  • 回答
    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的确有可能在多个层面上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底蕴,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终效果,将取决于这场运动的具体设计、执行方式以及社会各界的配合程度。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一、 知识与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文明交流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提升之处。中国近.............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罗马帝国初期,看看那个叫做提比略(Tiberius)的皇帝,以及他当年在易北河(Elbe River)边上的那个战略决策,跟后来四世纪那种席卷欧洲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Migration Period)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首先,咱们得明白,提比略当政的时期,大概是.............
  • 回答
    如果英国从未存在过,欧洲大陆统一的前景,以及是否存在某个欧洲大陆国家会成为“主体民族”,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足以引发关于历史、地缘政治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探讨。当然,要完全排除英国的影响,就如同要想象一个没有引力的世界一样困难,但我们可以尝试剥离它的存在,看看剩下的欧洲大陆会走向何方。统一的可能性:.............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从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劣等民族”这样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越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的。用“劣等”来标签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基于偏见和无知的歧视性观点。然而,历史.............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这片广袤的、被永夜笼罩的土地上,居住着和我们一样拥有血脉和灵魂的中国人,他们会如何解读那穿越天穹的绚烂光带?在中国北方,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如同萨米人或因纽特人一般的北极民族,他们的极光神话,或许会与我们熟悉的中华文化深深融合,又带着一丝独特的、属于这片极寒之地的原始力量。一、 极光之灵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汇聚了全球智慧、文化和人才的熔炉,它将如何蓬勃发展?这不仅仅是国界消融那么简单,而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全新飞跃。首先,在经济层面,这将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资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想象一下,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能够与掌握尖端采矿技术的国家携手合作,同时借鉴环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回溯历史,审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教育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影响。去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要理解台湾的去中国化,首先要回到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对抗共产党的“中国”,.............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 回答
    当然,壮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而悠久的传统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基石,更是维系民族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壮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壮族人民,作为中国南方一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其传统道德规范深受历史、地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孝道与敬老: 这是中.............
  • 回答
    要论“民科”真研究出了“不得了”的东西会怎么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得了”是褒义还是贬义,是颠覆性还是灾难性,都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走向。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看“不得了”到底是什么“不得了”。 如果是颠覆性的科学突破: 比如,一个民科真的找到了廉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政治哲学中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之一。如果把“大众”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不理性的”,那么民主的基石似乎就摇摇欲坠。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比这复杂,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理性”以及民主制度本身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审视“大众是不理性的”这个前提。这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论断,而且带有明显的偏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