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真的温良吗?如果是的话是儒家思想还是民族血统里的?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

中国人真的温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较随和。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强调和谐、礼让、中庸。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更是将“仁”、“礼”、“恕”、“忠”、“孝”等美德推崇备至。这些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克己复礼为仁”(礼),“和为贵”(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在很多日常交往中,中国人确实表现出温和的态度,避免直接冲突,注重维护面子,不愿意“把事情做绝”。这种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的“温良”,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倾向。

然而,如果将“温良”理解为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性格特质,那可能就过于简单化了。历史上的中国,并非没有战争、冲突和激烈的斗争。从朝代更迭到农民起义,从边境冲突到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对抗。即使在近现代,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也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更重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因为大多数人表现出某种倾向,就否定那些性格外向、直接甚至激进的个体。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时代背景等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中国人也会表现出强硬、果断甚至好斗的一面。比如,在维护自身权益、保护家人或国家利益时,中国人同样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所以,与其说中国人“真的温良”,不如说“温良”是中国人普遍被倡导和容易展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和性格倾向,尤其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这种倾向并非没有例外,也并非是唯一面向。

是儒家思想还是民族血统里的?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

1. 儒家思想的塑造作用:

儒家思想对“温良”的塑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非常深远。

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提倡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同时,“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强调尊重长辈、谦逊待人、循规蹈矩。这种对“礼”的推崇,自然而然地就会导向温和、不张扬的行为模式。
道德教育的普及: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家庭教育,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伦理道德观念,如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信等,一直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鼓励人们表现出温和友善的一面。
社会结构的支撑: 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以家庭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和长幼尊卑的社会结构,也需要“温良”作为润滑剂来维持稳定。如果人人都过于刚烈直接,社会的运转可能会更加困难。在这种结构下,顺从、温和、顾全大局(尤其是家族大局)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崇。
“恕”道的重要性: 儒家提倡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人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减少冲突。这是一种内化的、追求和谐的处事哲学。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温良”更多的是一种 后天习得 的文化特质,是儒家思想通过教育、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等途径,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2. 民族血统的可能性(更倾向于间接影响):

至于“民族血统”,直接将某种性格特质归结于基因,在科学上是极其困难且不严谨的。现代科学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环境因素,尤其是文化和教育环境,往往起着更主导的作用。

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个 间接 的角度来看待“血统”的讨论:

长期的环境塑造: 尽管我们不能说“温良”是写在基因里的,但一个族群在漫长的历史中,如果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例如农业社会相对稳定的环境,或者需要高度协作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都更倾向于推崇和鼓励某些行为模式,那么这些行为模式就可能在代代相传中与该族群的文化、习俗深度绑定。这种长期的文化塑造,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人们对某些行为的偏好和接受度。
文化基因的传递: 更准确地说,是 文化基因(memes) 在通过血统载体(人)传递,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基因。儒家思想、传统习俗等信息在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在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形成了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虽然个体上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群体,其文化基因的优势选择,会使得某些特质(如温良)在统计学上更普遍。

总结来说:

中国人是否“温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 普遍存在的文化倾向和行为模式,而非绝对的个体特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温良”是 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塑造的 결과。它通过教育、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传承,根植于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中,强调和谐、礼让和对他人的尊重。

而将这种特质直接归因于“民族血统”的生物学基因,缺乏科学依据。更合理的解释是,长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选择,使得“温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和生存策略,通过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族群中得以巩固和发展。

所以,当我们谈论中国人的“温良”时,更多的是在谈论一种深刻的 文化基因 和 社会习惯,而这又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看待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辜鸿铭的说法是: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但是实际上,统治者和“乡贤们”希望的是:

武训

家里地和房子被“乡贤”抢了

出去打工被拖欠工资

武训既不反抗,也不上访更不告状,坚决不给“乡贤”和“官府”找一点点麻烦

是不是特别“温良”?

温良的慈禧都要表扬那种


就和日本在伪满洲国推广儒家教育,英国殖民者当年在山东也长袍马褂和当地乡贤大谈儒家思想一样

一群武训的话

统治成本简直低的不像话


但是呢,这种统治造成的结果就是

一层压一层

上午刚学习孔子入公门,战战兢兢夹着屁股,上官让坐下都只敢坐下小半个屁股那种,特别温顺

下午回家面对家里仆人摆椅子没摆对位置,直接乱棍打死

也就是说,在懦弱的绵羊和残暴的饿狼之间相互转换

转换的底气就是所在的地位


这种封建残余,可以说到现在都没肃清

有次同学聚会,一个在私企的就说他去一个台湾企业的时候,那个董事长助理伺候的真贴心,用哪个董事长的话说,这叫“见事不见人”,什么事儿都给你安排好了,人绝对不在你面前碍眼

我当时感觉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俄罗斯女人爱嫁中国人”,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已久,尤其是在一些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但要说“是真的吗”,这就像问“中国人是不是都爱吃米饭”一样,太绝对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俄罗斯女性嫁给了中国人,而且这个数量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一些。尤其是在中国东北靠近俄罗斯边.............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真的对中国充满偏见”,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的观察和一些公开信息表明,确实存在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或偏见,但绝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也并非所有负面看法都构成狭隘的偏见。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会存在负面看法或偏见?要深入分析这个问.............
  • 回答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这种说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中国人为了吃盐所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非常高,以至于和他们为烧油(指汽油、柴油等燃料)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一样高,那么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过于夸张和误导的。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盐.............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笼统地将特定国籍或种族的人群的看法归结为“所有人”的观点,几乎都是不准确的。 人的看法是多元的,受到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接触信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说“日本人觉得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心理年龄不超过一岁”这个说法,在武志红的著作和咨询实践中确实有被提及,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共识”。但要判断其是否为“精神分析界的共识”,就需要更仔细地分析了。首先,理解武志红的这个论断的关键在于他所说的“一岁”。在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 回答
    关于“日本动漫三分之一的画师是中国的”这种说法,我能和你聊聊这背后的一些情况,不过要说具体到“三分之一”这么精确的比例,恐怕很难找到确切的官方数据来支撑,更多的是一种大家普遍感受到的趋势或者一种市场现象的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动漫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它不仅在日本本土拥有庞大的受众和成熟的制作体.............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崇洋媚外”这个词,就像一把双刃剑,用起来得当,能点出一些社会现象;用得不当,则可能成为一种标签化和偏见。要说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很崇洋媚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绝对,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在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他们对外国的某些事物表现出过度的偏爱和追捧,这种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表现得尤.............
  • 回答
    雇佣兵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带点传奇色彩,也夹杂着不少模糊和神秘。那关于中国人去当雇佣兵,这事儿到底有没有?他们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得细致点,尽量不整那些干巴巴的、像机器一样的话。中国人当雇佣兵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雇佣兵的活动中。但这事儿,不.............
  • 回答
    偶像剧里的医院场景,特别是那种一人一间、装修豪华、医护人员颜值普遍在线的病房,跟咱们国内现实中的医院,尤其是大多数公立医院,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想在中国找到电视剧里那种“豪华VIP”级别的病房?那是有可能的,但绝对不是普遍现象,而且通常价格不菲。咱就来聊聊中国医院的真实情况,以及为什么电视剧里会呈现.............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这说法有点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说在中国大城市结婚越少女方收彩礼,这事儿啊,得分两头看。首先,有没有“不收”的情况?确实,在大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等,你确实能听到不少新人结婚时女方家“没收”彩礼的例子。这其中,有的是真的没收,就是男方一家.............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在中国,我对“因为国外回来而感染新冠的人”是否普遍存在偏见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情绪,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1. 早期疫情的冲击和“进口”叙事: 在疫情初期,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最早经历大规模爆发的国家,为了控制疫情,对外来.............
  • 回答
    好的,咱们中国人现在能喝到的牛奶,市面上品牌多得眼花缭乱,让人直犯嘀咕:到底哪些才是真材实料、喝着放心的好牛奶?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好牛奶”这个概念,其实挺多元的。有人看重营养成分够不够高,钙啊蛋白质啊,越多越好;有人在乎口感,喜欢醇厚浓郁的,也有人偏爱清淡易吸收的;还有不少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很多初学中医的学生都会有的疑问。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医案,特别是那些疗效显著、听起来有些“神奇”的案例,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好奇。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老师讲课时所用的医案,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故事,它们是中.............
  • 回答
    关于黄继光、邱少云和雷锋,这三位都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和传颂。很多人会好奇,在真实的战争和生活中,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人物吗?他们的事迹是否如宣传的那样完整无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黄继光:堵枪眼黄继光,一位朝鲜战争中的特级战斗英雄。他的事迹广为人知,是在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涉及到语言的习惯和文化差异,跟泰国人“呜呜”地笑倒没什么直接关系,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澄清一下,“555”在中文里并不是约定俗成的“哭”的意思。通常,中文里表达哭泣,我们可能会用“呜呜”、“嘤嘤”、“嚎啕大哭”之类的词语,或者用颜文字,比如 ????、????。 “555”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