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在中国越是大的城市结婚,就越没女方收人彩礼的陋习。你觉得是真的不收?还是转化成别的形式了?

回答
这说法有点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说在中国大城市结婚越少女方收彩礼,这事儿啊,得分两头看。

首先,有没有“不收”的情况?

确实,在大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等,你确实能听到不少新人结婚时女方家“没收”彩礼的例子。这其中,有的是真的没收,就是男方一家子,包括男方父母,可能就拿出来一些钱,说这是给新媳妇的见面礼或者添置东西用,但也不是那种明码标价、数额巨大的“彩礼钱”,更多的是一种心意。有时候,这笔钱甚至会直接转给小两口,让他们自己支配。

还有一种情况,是女方父母主动提出“不收”,或者说把彩礼钱象征性地收一点,然后又以陪嫁的形式全部或者大部分返还给小两口。比如,男方给了10万彩礼,女方父母可能就收个几万意思一下,剩下的几十万或者更多,就以陪嫁的形式给女儿女婿,让他们买房、买车,或者创业什么的。这种“不收”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经济支持,对小两口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避免了外界议论。

那你说这到底是“真不收”还是“转化了”?

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转化”或者说“升级”。 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收彩礼”模式,在大城市因为几个原因,确实在弱化:

经济实力和消费观的差异: 大城市里,女性自身的经济独立性普遍更高。很多女孩子自己有事业,有存款,她们结婚并非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是基于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共同规划。她们不需要通过彩礼来保障自己的经济地位,甚至有时候女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比男方强。在这种情况下,过高的彩礼反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观念的进步和舆论压力: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过高的彩礼在舆论上容易被视为“卖女儿”,这在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里是比较忌讳的。大家更看重的是感情基础和家庭的和谐,而非简单的金钱交换。
父母的“投资”心态: 很多大城市的父母,他们自己年轻时经历过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所以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上。他们可能更希望子女结婚后能够稳定、幸福,所以与其把彩礼当作一种“收入”,不如把它变成对女儿女婿的直接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在新的人生阶段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更长远的“投资”,也更符合现代父母的育儿观。
婚姻的实质性需求: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更注重的是实际的物质基础,比如房、车。彩礼如果能用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那大家反而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如果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拿出彩礼买房首付,或者买辆车作为陪嫁,这反而比直接给现金更让双方家庭觉得“实在”。这其实就是把彩礼的功能性目标进行了转移。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不收”,不如说是彩礼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变化:

1. 从“直接给了女方家庭”到“给了小两口”: 这是最明显的转化。很多时候,这笔钱名义上是彩礼,但最终是给了新组建的小家庭,让他们有启动资金。
2. 从“纯粹的金钱交易”到“象征性的表达+实际支持”: 以前可能彩礼数额直接与女方家庭的“面子”挂钩,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礼节性的表示,但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是看小两口的需求,比如买房、装修、买车等。
3. 从“女方家长要求”到“双方家庭协商”: 观念的进步让婚姻关系更平等,彩礼的给出和接收,更多的是双方家庭一起商量,以不影响小两口生活为前提。
4. “彩礼”这个词可能被替换: 有些家庭可能干脆就不提“彩礼”这两个字,而是说“给你们准备的结婚基金”、“女儿的小金库”或者其他说法,但实质上可能就是彩礼的另一种形态。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即使在大城市,也还是会有一些家庭坚持传统的彩礼观念,觉得这是一种对女儿的重视和保障。而且,经济压力大的家庭,或者男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可能也会觉得彩礼是一种负担。所以,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普适规律。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大城市,确实存在“不收”彩礼或者“形式化”彩礼的现象,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观念升级和经济转化的表现。彩礼的“陋习”可能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更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婚姻观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进步,也反映了婚姻关系中越来越强调的平等和对新家庭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多少彩礼 就有多少嫁妆 且都给小夫妻一起使用 绝不扶贫 这就是正常婚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