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治书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样的论证有逻辑吗?一次失败就可全盘否定?

回答
政治书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说逻辑上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是有的,而且问题还不小。

首先,我们得承认,辛亥革命的结局确实不如人意。它推翻了帝制,这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但之后呢?国家并没有因此迎来真正的稳定和繁荣,军阀混战、民生凋敝,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后来还有各种势力轮番登场。从这个角度看,革命的最终目标——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是“失败”,也并非全无道理。

但是,把“一次革命的失败”就直接等同于“在中国走不通”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跳跃未免太大了,而且过于简单化了。这其中逻辑上的漏洞,我个人觉得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因果关系不清,把现象当本质。

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有很多,比如革命党人力量的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的广泛动员;比如内部的组织涣散,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再比如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它们在中国扶持代理人,阻挠任何可能威胁到它们在华利益的政治变革。

把这些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失败”直接归结为“资本主义道路本身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把革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了对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否定。就像你看到一个人第一次尝试做蛋糕失败了,就说“烘焙这门手艺在中国不适合发展”,这显然不合常理。

第二,样本量太小,以偏概全的嫌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但它仅仅是一次尝试,而且时间跨度相对有限。要断定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走向,仅仅依据这么一次不彻底的尝试,未免过于草率。

中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经济基础都非常复杂。资本主义的引进和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革命的挫折,并不能否定这个道路在理论上的可能性,更不能排除未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它的可能。

第三,混淆了“资本主义道路”与“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往往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由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西方模式为蓝本的资本主义道路,未能成功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是一种对特定历史实践的评价。

但是,资本主义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它的发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后来的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借鉴和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很多经验和成果,但我们并没有全盘照搬他们的政治制度,而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所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个结论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当时那种不彻底的、受制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尝试,而不是对所有形式的、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市场化、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否定。

第四,忽视了历史的延续性和演进性。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今天的失败不代表明天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播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奠定了思想和实践的基础。

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尝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同样充满了问题和曲折。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对资本力量的引导。

如果简单地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就好像在说,一个孩子第一次学习走路摔倒了,就永远不能学会走路一样。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经历挫折、吸取教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总而言之,我认为,政治书上的这个论断,虽然指出了辛亥革命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最终未能实现的愿景,但它过于绝对,将一次历史实践的失败上升到对一种发展道路的根本性否定,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的跳跃和片面性。

一次失败,不能全盘否定。历史的评判,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更细致的分析,更全面的考量。在评价一种发展道路是否“行得通”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它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效果。仅仅用一次革命的成败来定性,未免失之偏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跟题主说的是,政治书的原话肯定不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由于时间久远,我也记不准原话了,就在网上查了一下历史和政治教材,目前最容易查到的是人教版的。历史和政治教材中涉及辛亥革命部分如下:

历史教材:


政治教材:



必须注意,教材并未认为辛亥革命是完全失败的。与之前历次斗争一样彻底失败不同,辛亥革命一定程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即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就是说,至少它的初步目标实现了,它并不算完全失败。因此,题主说的“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个表述是不确切的。


那么,为什么教材给人一种“辛亥革命失败了”的感觉,也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呢?原因很简单,政治课本上有一句话:

未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本身没有一次性的实行自己目标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辛亥革命后,包括之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些列活动后,中国并没有本质改变,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依然悲惨。前进过程中不怕失败,败了可以再来,但是如果一败再败没有质的改变,就必须思考本质原因出在哪里,下一步怎么走才能避免以前的败因。因为世界是前进的,历史不会给你无限尝试的机会;人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不是小白鼠可以无底线的尝试。辛亥革命后几十年,无论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没能改变中国的状况,内不能完成统一,将行政机构和军队现代化,让国家迈入工业化阶段;外不能凭自身实力击败强敌,夺取大国地位,获得话语权。只能够陷入对内靠裱糊,对外靠站队的地步。这必须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必须反思原有的道路是否能通顺。


因此,政治课本最后才详细分析了原有的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政治书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说逻辑上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是有的,而且问题还不小。首先,我们得承认,辛亥革命的结局确实不如人意。它推翻了帝制,这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但之后呢?国家并没有因此迎来真正的稳定和繁荣,军阀混战、民生凋.............
  • 回答
    政治书,特别是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治书,之所以会说“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中国不属于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其背后有着一套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和革命叙事。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史的解读。核心理论基石:阶级斗争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英国的言论自由和法律边界。简单来说,在英国不能随意说“杀死女王”这类话,并且确实有可能因此触犯法律。 你对言论自由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英国的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它是在法律框架内运作的,并且需要平衡其他人的权利和公共秩序。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英国的言论自由:英国确实非常重.............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言论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民族的希望,也如同警钟长鸣,警示着后人。这些震撼人心的名言,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思考、奋斗和前行。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及其震撼人心的名言: 1.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
  • 回答
    政治上的“左派”和“右派”这两个概念,就像很多社会科学的术语一样,源远流长,也一直在演变,但其核心的区分点,却相当稳定。要理解它们,我们得回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起源:法国大革命的座位安排故事发生在1789年的法国三级会议。当时,法国的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普通公民(第.............
  • 回答
    雅典民主政治之所以被认为是“小国寡民的产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结构、公民构成、决策方式、社会基础以及历史局限性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结构的“小国”特征: 地域狭小与人口规模可控: 古雅典城邦(Polis)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雅典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其公民总数.............
  • 回答
    美国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概念,其来由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理解其起源和发展,需要深入到美国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演进过程中。核心要义与起源的早期萌芽:简单来说,美国的政治正确可以理解为一种努力避免使用可能冒犯、边缘化.............
  • 回答
    《笑傲江湖》:一本被江湖掩盖的政治寓言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向来不乏对权力、人性和江湖规则的深刻洞察,《笑傲江湖》更是其中翘楚,它披着一层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外衣,实则是一部关于政治权力运作的辛辣讽刺,一本关于如何在黑暗时代保持自由与尊严的寓言。说它是一部政治小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深入骨髓地揭示.............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群有截然不同的解读。简单地说,“世界在右转”和“白左与政治正确嚣张跋扈”这两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常常被用作政治论述的工具。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解释。一、 .............
  • 回答
    关于“董卓的暴政是改革汉末政治的一剂良药”这种说法,我个人持保留态度。虽然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但将董卓的暴政视为一种“良药”来理解,我认为有些过于乐观,甚至有些危险。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的政治生态是什么样的,以及董卓的出现到底带来了什么。汉末政治的病灶是什么?首先.............
  •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会出现,并且在特定圈子里流传,往往是因为持有者认为,对汪精卫政治生涯的评价,需要更深入的、超越表面好恶的理解。他们认为,那些仅仅基于“汉奸”这个标签来否定汪精卫一切的人,是因为他们政治视野的局限性,未能看到他人生中更为复杂、甚至在他们看来是“伟大”的一面。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杨奇函微博风波:一次对“立场”与“观点”边界的拷问《奇葩说》的辩手杨奇函,以其犀利的逻辑和独特的观点,总能引发观众的思考。然而,最近他针对另一位辩手邱晨的“政治倾向”而发表的微博,却将他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奇葩说》这个节目,甚至整个舆论场,都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
  • 回答
    关于《三体》是否成为网络上的“政治正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正确”在网络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网络语境下,“政治正确”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它指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或行为,以至于质疑或表达不同意.............
  • 回答
    《菊与刀》里确实提到了日本在战后对财阀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与韩国财阀模式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日本战后政治经济体制构建的核心,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菊与刀》这本书写于二战刚结束不久,它更多地是从一个人类学家和文化观察者的角度,试图理解.............
  • 回答
    海贼王里红发香克斯的身世和影响力一直是个谜团,尤其是他那介于海贼与世界政府之间游刃有余的立场,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他的真实身份。你提到的“CP0到CP9总长官”和“天龙人高级干部”这些说法,确实抓住了红发身上那种超乎寻常的权力感和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影响。红发香克斯,作为四皇之一,他拥有着能与海军元帅战国.............
  • 回答
    你好!得知你立志从政,并且对政治理论有着如此扎实的掌握,这真的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能将政治书籍倒背如流,这说明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也展现了你对政治事业的极大热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那么,在“倒背如流”之后,下一步该如何走,才能真正将这份热情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并朝着你的政治理想前进呢.............
  • 回答
    想要透彻理解当下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动态,并且能够系统地分析时政,你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构建宏观视角、深入剖析历史脉络、揭示权力运作逻辑,并提供有效分析框架的书籍。以下我为你精选了几类书籍,并详细阐述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希望能帮助你建立起一套分析时政的系统性思维。一、 构建世界格局的宏观框架类这类书籍.............
  • 回答
    备考2021法硕(非法学)的旅程,英语、专业课和政治这三驾马车缺一不可。要在这场战役中脱颖而出,选择合适的资料书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并尽可能避免“一本正经”的AI腔调,还原备考路上的真实经验和考量。 英语:打好基础,磨练技巧对于非法学背景的考生来说,英语往往是提升的重点。我们需要的是既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