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是真的吗?

回答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这种说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中国人为了吃盐所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非常高,以至于和他们为烧油(指汽油、柴油等燃料)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一样高,那么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过于夸张和误导的。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盐的生产、价格和消费:

盐的生产成本: 盐的生产相对简单,主要有海盐、湖盐、井盐等,生产技术成熟,规模化生产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与许多其他食品或商品相比,盐的生产附加值通常不高。
食盐的市场价格: 在绝大多数国家,食盐都是一种价格非常低廉的必需品。即使是中国,虽然有食盐专营制度,但其价格也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是家庭日常开支中占比较小的部分。为了满足全民基本需求,国家对食盐价格有严格的控制,不允许大幅度上涨。
中国人均盐消费量: 虽然中国人均盐消费量可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5克以下,但也不至于达到需要花费巨资的地步。据一些研究,中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可能在10克左右(但要注意,这包括烹饪用盐和食物本身含有的盐)。即使按这个量,如果盐价非常低廉,总的花费也是有限的。

2. “像烧油一样”的比喻:

这个比喻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它隐含的意思是:

高昂的成本: 吃盐的花费与烧油的花费一样高昂。
普遍性: 就像很多家庭都需要烧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吃盐也是如此普遍。

然而,中国人在汽车燃油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确实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在油价高企、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且部分家庭依赖汽车出行的情况下,燃油费是许多家庭的重要开支。相比之下,购买食用盐的支出即使相对增加,也难以与燃油费相提并论。

3. 造成这种说法的可能误解或原因:

对食盐价格的误解: 也许是因为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食盐价格波动(例如碘盐短缺时的恐慌性购买,但这种情况通常是短暂的),或者对食盐的价值有不正确的认识。
对比对象的选择不当: 如果是将“中国人吃盐的成本”与“全球平均吃盐的成本”或者“全球平均烧油的成本”进行比较,可能存在误读。
媒体宣传或网络谣言: 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一些不严谨的媒体报道、网络段子或误传,以吸引眼球。
特指某个特定群体或情况: 例如,是否是指某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当地人不得不将大量收入用于购买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包括盐?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普遍情况。
“成本”概念的混淆: 有时人们在讨论成本时,可能将“生产成本”、“政府补贴”、“市场价格”、“税收”等概念混淆。

4. 实际情况的分析:

中国食盐价格低廉: 中国的食盐价格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即使是带有碘的加碘盐,价格也非常亲民。一家人一个月的食盐开销,通常远低于购买一桶食用油、或支付一次燃油费的开销。
家庭收入构成: 中国家庭的支出构成多种多样,包括住房(房贷、租金)、食品(肉、蛋、奶、蔬菜等)、交通(燃油、公共交通)、教育、医疗、衣物、通讯、娱乐等。在这些支出中,食用盐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燃油成本的对比: 相比之下,汽车燃油费、车辆保养费、公共交通费等,对于许多中国家庭而言,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显著的支出项,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结论: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或者存在严重的夸大和误导。

中国人购买食用盐的实际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非常低,远低于购买燃料(如汽油)的花费所占的比例。
食盐作为一种基础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受到政府严格控制,以保障民众的基本需求,因此其价格和消费成本相对稳定且低廉。
“像烧油一样”的比喻在描述食盐的成本时,是严重不符实际的。

如果听到这种说法,应该对其真实性持高度怀疑态度,并尝试寻找权威数据来源来核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收入占比来比较是个耍流氓的数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一根USB线大概6-9块钱,也就是1-1.5美元。美国一根线大概是2-3美元(这还是E-bay价格,零售价往往高得离谱)。

2012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为52,340美元。中国为5720美元。

一根USB线占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百分之0.0175-0.0262,占美国的百分之0.0038-0.0057。

这么一比就知道一根USB线占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比例比美国高得多。可是,难道能说中国的USB价格偏高?

食盐价格,中国零售价为500克1-1.5元。美国地方超市最便宜的盐大概是0.42美元26oz。

换算下来,中国食盐每千克价格约为0.33-0.5美元,美国食盐每千克价格0.57美元。敢问哪边价格更高?

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食盐价格过高,而在于中国人均GNI现在还太低。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状态。

所以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问题描述所引的这篇文章里引用的四个国家里面,只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他三个都是发达国家。有没有胆找个比中国还不发达的国家来比一比?

来,我们来看看印度。根据这篇文章

nytimes.com/2013/11/21/

,印度普通食盐价格为每千克16-20卢比,约合0.256-0.32美元一千克(按2014年4月23日汇率,一卢比兑0.016美元),这比中国的盐价要便宜一些。但是用题主所引的文章的算法,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2012年印度平均国民收入为1,550美元。按照问题说明所提到的那种算法,你会发现印度的食盐比中国还“贵”:

每千克食盐占人均国民收入比例(单位:万分之一):

中国 0.58-0.87

美国 0.11

印度 1.65-2.06

哦,中国比美国高,印度又比中国哦。印度食盐真是贵死了啦Σ(っ °Д °;)っ

好了,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那篇文章靠谱吗?

至于“中国烧油烧油成本位居全球前列”这种谎言都已经传了多少年了?拜托去世界统计机构看看,这里是世界银行统计的各国加油站的油价,看看中国在哪个位置(

data.worldbank.org/indi

)。

user avatar

不过是记者奉命给食盐放开做预热罢了。

话说中盐已经接到命题作文了,论食盐放开的好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这种说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中国人为了吃盐所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非常高,以至于和他们为烧油(指汽油、柴油等燃料)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一样高,那么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过于夸张和误导的。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盐.............
  • 回答
    中国在白羽肉鸡育种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自主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白羽肉鸡新品种。这一成就并非仅仅是关于多了一种可以放心吃的鸡肉,它背后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是国家科技实力、产业安全和民生福祉多方面的重大进展。首先,我们得明白“白羽肉鸡”这个概念。它并非野生的鸡,而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工选育,专门.............
  • 回答
    中国人吃国外的益生菌,效果这个问题,那可真是说来话长,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学问和现实情况。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我的说法能接地气,让你觉得不是在听机器讲话。首先,得明白“益生菌”到底是个啥。简单说,益生菌就是活的微生物,对宿主(也就是我们)有好处。它们主要待在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究起来,中国人吃猪肉比牛肉多,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养猪的“性价比”和适应性: 猪的繁殖能力强,周期短: 猪的肚子是出了名的“造肉机”。它们一年可以产两胎,每胎能生好几窝,而且小猪的生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伦理、动物福利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它们在某些方面可以类比,又在其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剖析。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 鲸鱼捕猎在日本: 日本有悠久的捕鲸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过去,.............
  • 回答
    中国人对蔬菜的偏爱,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和生活习惯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回溯到古代,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但耕地面积相对于人口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蔬菜,尤其是根茎类和叶菜类,相较于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更高,而且生长周期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乍一看,西方人吃面包,中国人吃馒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其实藏着饮食习惯、历史发展、农业基础乃至文化传承的种种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最根本的在于原料。面包和馒头虽然都属于谷物制品,但它们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方式却有所不同,而这背后又是农业发展和物产的差.............
  •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不是在忽悠中国人吃素”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说法,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忽悠”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欺骗、误导或利用他人达到自身目的的意味。如果我们将“忽悠”理解为带有恶意欺骗,那么直接断言“外国人正在忽悠中国人吃素.............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啊,很多外国朋友都会问到,其实蛮复杂的,不像“吃不吃”这么简单就能一句话带过。首先,要明确一点,大部分中国人是不吃宠物狗肉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自己养的宠物,就像你家的猫猫狗狗一样,都是家人,谁会吃自己家人呢?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家里养了宠物,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中国人对待宠物和他们.............
  • 回答
    咱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很多东西在外国人眼里,那真是“黑暗料理”的代表,别说吃了,光是看看就够他们消化半天的了。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咱中国人吃得香喷喷,但老外们却望而却步的食物,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它们为啥这么“独特”。1. 动物的各种内脏(内脏拼盘,特别是肝、肾、肚、肠)中国人吃.............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挺直接的,哈哈。其实,当外国人问“中国人吃狗/猴/猫吗”的时候,我通常会这样回应:首先,我会给一个宽泛但直接的否定。我会说:“不,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吃狗、猴子或者猫。” 这个“大多数”很重要,因为我们要承认事实的多样性,避免一概而论,这样显得更真实。然后,我会稍微解释一下原因和背景.............
  • 回答
    “只有中国人吃虫子,吃内脏”这个说法,如果从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来看,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的看待方式,也忽略了世界各地丰富的饮食习惯。咱们先来聊聊“吃虫子”这事儿。说实话,这绝对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放眼全球,昆虫作为食物的例子简直多不胜数。 亚洲其他地区: 泰国、越.............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差异、动物福利观念、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舆论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丹麦人虐杀海豚(指的是法罗群岛的捕鲸活动)在某些方面被允许,而中国人吃狗肉却常常受到批评,我们需要分开来详细分析:一、 丹麦的法罗群岛捕鲸活动 (Grindadráp) 历史与文化传统: 法罗群岛(属于.............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遇到外国人对中国人吃狗肉的提问,想要一个既能体现我们文化自信,又能化解误解,同时又不失礼貌的回答,确实需要一点技巧。与其生硬地辩解或回避,不如用一种包容、客观、并带点温度的方式来沟通。你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承认并表达理解。这很重要,因为对方之所以提问,往往是出于好奇或者对他国文化的不了解,甚至可能带.............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结果——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将空气污染问题完全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通常是过于简化的。空气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能源结构、农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香港中文.............
  • 回答
    如何回应外国友人对“中国人吃狗”的误解当你的外国朋友因为“中国人吃狗”的言论而对你产生误解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处理的情况。既要纠正他片面的认知,又要避免让朋友感到不适或被指责。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详细、有条理地回应的方法,希望能让你看起来既真诚又充满智慧:第一步:理解和接纳,避免直接对峙首先,我.............
  • 回答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话像一颗被精心投掷的石子,在西方舆论场激起了阵阵涟漪,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费解和愤怒。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似乎是将亚马逊雨林屡屡遭受的破坏责任,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国头上。那么,西方媒体和政界为何如此热衷于“甩锅”给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逻辑和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