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港中大发布研究结果称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这一研究结果科学吗?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结果——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科学性。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将空气污染问题完全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通常是过于简化的。空气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能源结构、农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正如许多其他研究一样,很可能是在分析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将饮食结构作为其中一个变量进行评估。研究的出发点很可能是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等方法,来量化不同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足迹,其中就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产生。

为什么“吃肉太多”可能与空气污染挂钩?

1.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关联。
甲烷(CH₄): 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如牛、羊)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种效力比二氧化碳强得多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有显著影响。
氧化亚氮(N₂O): 畜牧业中使用的氮肥会释放氧化亚氮,这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此外,动物粪便和尿液的储存和处理过程也会释放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CO₂): 畜牧业所需的饲料生产(例如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需要化肥、农药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用于牧场或饲料种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动物的运输、屠宰、加工、冷藏以及最终的配送环节,都离不开能源消耗,从而产生二氧化碳。

2. 颗粒物污染与氨气:
氨(NH₃): 畜牧业是氨气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来自粪便和尿液。氨气在大气中会与酸性气体(如硫酸盐和硝酸盐)反应,形成二次颗粒物(如PM2.5)。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虽然氨气本身不是直接的细颗粒物,但它是形成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
粉尘和有机物: 畜牧养殖过程中,例如饲料的搬运、动物的活动等,也可能产生一定量的粉尘。

3. 土地和水资源消耗: 生产肉类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放牧和种植饲料,这可能导致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间接影响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同时,畜牧业也是耗水大户,并且可能产生畜禽粪便和废水的污染,对水体环境造成压力。虽然这些不直接是“空气污染”,但它们是整体环境影响的一部分,并且某些过程(如粪便处理产生的气体)与空气质量间接相关。

这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评估:

科学基础是存在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吃肉过多”与空气污染(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和颗粒物前体物)之间存在科学上的联系,这并非空穴来风。全球范围内的许多环境科学研究都揭示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显著影响。
“太多”是关键: 研究的焦点很可能在于“量”。当一个国家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持续增加,达到一定水平时,其累积的环境影响就会变得显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量确实在快速增长,这使得其畜牧业对环境的压力也相应增大。
需要具体数据支撑: 研究的科学性最终取决于其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推导过程是否合理。
数据来源: 是基于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估数据,还是基于宏观统计数据?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研究方法: 是否考虑了不同肉类的生产方式差异(例如,牛肉的碳足迹通常高于猪肉和鸡肉)?是否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空气污染物?是否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空气污染的变量(如工业、交通等)?
结论的限定: 研究是否明确指出了这是“主要”原因,还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否承认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潜在的误读和局限性:

过度简化: 媒体报道或公众理解时,很容易将一个复杂的研究结果简化为“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这可能忽略了研究中强调的其他重要因素,例如能源结构(燃煤电厂的排放)、工业生产效率、交通排放控制等。
对比与背景: 评估空气污染时,需要放在全球和历史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并且其人均肉类消费量可能长期高于中国。因此,需要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
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如果研究确实指向了畜牧业的问题,那么解决方案也不应仅仅是“少吃肉”。还包括优化饲料配方以减少甲烷排放、改进粪便管理技术、推广更环保的养殖模式、以及发展替代蛋白质来源等。

总结:

香港中文大学关于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的研究,其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畜牧业,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的畜牧业,确实是温室气体和部分空气污染物(如氨气,进而形成二次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中国人口众多且肉类消费量持续上升,使得这一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评价这项研究的科学性,我们需要关注其具体的研究设计、数据和结论的限定。将中国当前的空气污染问题完全归咎于饮食结构,会是对问题的过度简化。中国的空气污染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关注饮食结构对环境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畜牧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全面解决空气污染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层面的治理策略,涵盖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交通优化以及农业和食品生产方式的改进等各个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文 Dietary shifts can reduce premature deaths related to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China,发表在Nature Food上。单单从学术角度审一审这篇胡说八道的奇葩文章,我看了摘要,介绍还有图就已经能挑出不少毛病。文中方法和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不考虑地域,经济,气候等其他重要因素,不支持结论,强拉因果。提供的少吃肉降PM2.5的方案,1)没有可行性,2)无法单独隔离验证,可靠性不可验证,3)并没有考虑其他变量,4)整个膳食结构转换不只有肉类,其他品种的贡献没有充分讨论。这样低劣的文章质量是怎么被审稿人通过的?

换我是审稿人,我绝对会拒稿并严肃地批判。有兴趣的可在Researchgate上阅读:researchgate.net/public 这里只能看第一页和图,但文章基本思路已经摆那了。

文章总结了1980-2010年中国人饮食结构变化,估算了一下肉类消耗增加带来的PM2.5增长,再延伸到每年因此PM2.5增长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最后得出结论,把饮食结构调整到国家膳食指南2016版(CDGs)推荐的标准上,可以把PM2.5减少2-6 ug/m3,避免每年75000人过早死亡。所以主要原因还是PM2.5。核心思想就是减少空气污染。(所以这不是废话吗?)

我的审稿评论如下:

  1. 文中用到的数据止于2010年,距今已隔11年之久, 基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更没有指导意义。
  2. 根据中国2021版膳食指南报告,中国2015年人均摄入家禽类肉类已经相比2012年要下降,这个峰值恰好在2010年左右。那从2015年开始,每年有少死几万人吗?这根本也无法量化。根据文中Introduction部分引用的信息,2017年,中国因膳食结构不合理而过早死亡的人数高达310万。7.5万相对于310万,只能说是在误差或者标准偏差范围内,不具有统计意义。
  3. 2016版的CDGs提倡减少禽肉类摄入的同时,增加鱼类,蛋奶类蛋白质的摄入。增加蛋奶也是要养鸡和牛的。一篇科研论文,不能如此片面的看问题。减少肉类摄入,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能把PM2.5降个2 ug/m3,那蛋奶摄入的增加会不会导致PM2.5上升?两者的拉锯,文章压根没提。
  4. PM2.5浓度降低 2-6 ug/m3 ,这本身都在平均值的波动范围,又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结果。比如2009年某地区年均140ug/m3, 2010年年均135 ug/m3,人们摄入了更多的肉,PM2.5却下降了。文章作者压根也没考虑。
  5. PM2.5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排放,烟尘,汽车尾气等。造成过早死亡的直接原因也是PM2.5,你真的想把PM2.5降下来, 有非常多的途径,比如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严格的排放标准,或者人工降雨。你还得考虑到季节和气候和地域。 而提倡一个噱头般的,逆人民意志的,片面的方案,根本就没有逻辑,完全不合理,而且相当不负责任。肉类消耗贡献的涉及到人口,农业,整个食品工业,变量极多,也根本无法单独量化。
  6. 图1b应该是meat, 而不是vegetable. 标都标错,这些作者还有审稿人到底有没有认真读文章。
  7. 图1的c显示,我国人均蔬菜摄入量也远超CDGs的推荐值,那为啥文章不推荐减少蔬菜摄入?毕竟农业在图3的f中也贡献了大量的PM2.5。去重就轻,对其他关键因素避而不谈。这样漏洞百出的文章,就因为对象是China,就能发在Nature子刊上,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其中的政治因素。懂的都懂。
  8. 图5b有意思了,减少的过早死亡人数分布图。有影响的就是部分中部南部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半以上地域不受影响,比如东三省,不管你怎么吃,它不会帮你少死人。。。所以他们这结论,跟扯淡没有区别。
  9. 我所知道的建模文章,都是需要实打实的实验数据来拟合和支持的,这75000是纯估算,无法被证实。所以这个数据和结论,不具备可靠性, 通俗就是张嘴就来。
  10. 再说两个细节,一般来说Introduction会刻意想凸显自己研究的突破性而夸大甚至扭曲一些事实,灌水文的基本套路了。比如这句话‘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together wi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has rendered China among the most polluted countries by the early 2010s‘,说的好像农业造成的污染比工业还要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英文能力的问题还是刻意为之了。另一个例子,Dietary changes, along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re key drivers of changes in food production, and thus pose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not only directly via malnutrition but also indirectly via degrading air quality and respiratory health (Supplementary Fig. 1). 这属于基本逻辑混乱。饮食结构的变化(从没有肉吃到人均世界前列肉食量)得益于人口增长和有序的生产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物资充裕。可以说饮食结构的变化是个结果,他们用个along with。。。英语不过关找个机构润饰嘛。 还有那个malnutrition,哪里冒出来的营养不良?不是都说吃肉吃太多了嘛?

总的来说,此乃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我国2016版的膳食指南已经有非常清楚和全面的建议,这些人截取一部分,隐去其他事实,吃相实属恶心。

user avatar

更新:

看到评论区中的种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再说两句吧。

1、“为什么不去劝说美国人少吃肉,偏来说中国人?”

第一,这是一篇讨论污染物的文章,不是讨论温室气体的文章。污染物的影响是局部的,也就是说,自己的污染影响自己,影响不了别人。美国人少吃不少吃,对中国的污染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是你能劝说全体美国人全部素食,也解决不了华北地区的污染问题。我看到自家房子脏了,在考虑是不是要打扫的时候,没有什么必要去劝说邻居,让他们先打扫他的房子。

第二,如果我们讨论温室气体,的确,每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是全球的负担。就好像我们往公共绿地扔垃圾,在我们考虑清扫之前,的确有理由问邻居,你扔的比我多,你应该先打扫。但是,真的没有人指责美国人吃肉,偏偏指责中国人吗?你不妨去看看墙外的新闻,美国人自己呼吁自己少吃肉,比呼吁中国人凶多了。事实上这篇文章的作者也在说美国肉食过多的问题。他们的副总统Kamala Harris就是一个激励指责美国人吃肉多的人。她甚至呼吁国家出台政策来限制红肉,鼓励素食。是的,你看到“西方媒体”偏偏指责中国人的饮食,是因为国内只转发了这类声音。

所以说,这个质疑站不住脚,首先这和这篇文章根本就没有关系,是个跑题的质问;其次劝美国人少吃肉的人多得很。

2、“傻子都知道多生产肉食会产生更多的污染,这篇文章用一个平庸的研究来带节奏。”

这明显是外行人的想法。“多生产肉食会产生更多污染”是一个平庸的结论,但是“因为多吃肉造成的污染相当于10μg/m3 PM2.5”这绝对不是平庸的结论。

我阅读过的京津冀地区污染来源的研究没有100篇也有80篇了,各种期刊、技术报告、政府文件,有科研院所的、我国政府不同部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机构的,他们对不同污染源的污染贡献率说法不下十种。你以为定量分析一个行业引发的污染贡献真那么简单?你知道国家花钱组织了多少专家来进行污染源分析吗?

这个结论不但不平庸,而且很显著。外行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吓人,如果这个数字成立,那么食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需要像对待工业污染一样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结论,我不准备立刻采信,但是这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结论。 我们有可能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这和“平庸”二字不可同日而语。

3、“肉食引起的污染一定要考调整饮食结构来解决吗?难道不应该尽量升级食品生产过程吗?偏要引到调整饮食结构上去,包藏祸心。”

这种诘问的前半段是个有效的质疑,后半段是个无理攻击。

其实要想反驳本文的结论,很简单,我们只要说,你的数据不能完全支持你的结论。因为肉食生产引发的污染不必然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你需要论证优化肉食生产过程和调整饮食结构两者之间何者更有效,何者代价更小,而不是从“污染很大”直接跳到“调整饮食结构”这个结论。这才是用事实和逻辑对文中结论的有效攻击,而不是去揣度对方动机。

但是,我这里说作者的数据不必然得到他的结论,但是他的结论也不必然错误,相反,这是一种有可能的选项。批判饮食结构可能违背了大家的(包括我的)意愿,但它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和限塑令同样,这是个以牺牲大家生活品质为代价交换环保的方案。但是环保也是生活品质的一部分,它和食品都是可以放在一起权衡的。你可以为食品附加很高的权重(我也会),但是并不能否认别的目标函数结构的可能。其实各种可能的方案也都在国家的考虑和试行中,有些做法早已经等同于在调整饮食结构了,前段时间猪肉价格暴涨就是因为环保引起的。这说明上面也在认真考虑那些不惜引发生产成本暴涨的方案。我反对这样的方案,但是我愿意讨论它们,而不是用“屁股说”来指责它们。


以下为原答案:

现在的提问都这么随便的吗?自己滔滔不绝写一大堆文案,可是连人家原文链接都吝于贴出来。

你让大家评价一个研究结果,至少把人家的研究论文贴出来吧?就算是不贴出来,DOI总要给一个吧?否则你让人评价个寂寞啊。

作为一个跟环保和温室气体相关的从业者,我对污染源和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比较敏感,所以特地去搜索了一下,我猜提问中的研究指的是这一篇:

我就替题主把它贴出来,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

匆匆一读,大致看了看文中详细列举了各种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分析的可靠性如何,很多地方需要翻阅它的引文内容。但是至少应该说是比较严肃的。作为学术研究,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在我国,污染问题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一切对污染源的排查和评估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以前对污染源的关注主要还是来自工业、市政、交通等方面,对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也有很多关注,但是对农业产生的污染却了解不多。这篇论文至少对我来说是有启发性的。

对文中的结论,其中事实部分,我觉得大概率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农业污染源 - 包括人口人均消费的变化以及人均饮食结构的变化 - 的确是在增长,畜牧业比重的增加导致污染物比同等谷物的污染翻倍应该也是个事实。也是一个大家都能预期的事实。

但是如果像文中的数据所说(这个数据还需要和其它研究进一步印证),单纯因为饮食结构所导致的华北平原PM2.5排放就增加10微克,这个数字的确很令人震惊。哪怕是我这样一个习惯了工业界高污染数据的人,都觉得意外。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我们已经花了极大的代价在工业和交通治理上面,所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就是这个数量级而已。

文中给出的建议,是从两面入手:从供应端提升生产水平,从需求端,用减少食物浪费和引导饮食结构作为辅助。

提升畜牧生产的环保水平的确是当务之急 - 如果污染水平真的达到这种程度的话,它是急中之急。减少食物浪费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了,至于是否就是要引导改变我们的饮食结构,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饮食结构关乎老百姓健康,可不敢随便控制。除非有十分充分的调研,认定我们已经营养过剩了,否则不能这么干。其次,要想降低畜牧业的污染,方法有很多种。最容易入手且有效的,仍然是提高现代化的农牧生产水平,而不是去刻意压缩畜牧产量。需知,产量越大,这个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越容易提升。

其实,在降低污染方面,中国的饲养方式其实更容易。因为中国多为圈养,排泄物的收集集中处理相对简单,并且牲畜放屁的收集也更加容易,比如说把猪圈牛圈做成封闭的,并且通过通风装置把内部气体抽出来集中处理。成本肯定是要增加,但是相对不那么麻烦。而大规模放养的方式就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user avatar

我说过好多次了:

最可恨、危害最大的谣言就是不说一句假话,但有选择地告诉你一部分真相/隐藏一部分真相。

通过这种伎俩可以达成潜藏的说不出口的目的。

比如港中大的这个研究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戴沛权表示,如果中国人将吃肉习惯改为植物性饮食,可减轻氨气和悬浮粒子数量,以及避免每年7万5千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

这句话对不对呢?大概率是对的。甚至,我觉得这个数据可能还算保守的。

空气污染会让大多数人得呼吸道疾病或血液疾病,大中城市的孩子鼻炎发病率出奇地高,成人咽部及呼吸道疾病同样相当地高。14亿人口中,每年因疾病死亡人数600万,如果其实5%由空气污染导致,那就有30万了。

但是,他们没有说的是:

1

如果全国民众都吃素,那么每年因吃素导致营养不均衡而生病死亡的人数,有可能会超过50万。

而因为肉食摄入不足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的疾病死亡人数,又可能超过50万。

数据是我随口说的,不定量只定性,反正这两样加起来一定比7.5万多很多就是了。

那么,为了减少7万5千人的空气污染疾病,采取的措施是增加100万的因病死亡人数,是不是很睿智?

我觉得不是睿智,是缺DE。

2

到底选择吃肉还是吃素,是民众天然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吃什么。

很显然,对多数人来说,吃肉是一种享受,改成吃素是不可接受的。

别说吃素本来就是弊大于利,就算它是利大于弊,你也无权要求民众遵守。

全世界每年因吸烟而死的数百万,有哪个正常的大国禁止成年人吸烟了吗?没有吧。

你花了那么多精力,研究出一个不可能被人接受的方案,是不是睿智?

我觉得不是睿智,是缺DE。


3

谈到吃肉,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消耗量,现在比中国都高不少。

你们怎么不去研究他们呢?

而且,我们的主食肉类是猪肉、鸡肉,料肉比更低,相对更环保。

西方发达国家吃的牛肉更多,料肉比高,更不环保。

而且以相同产肉量计算,牛屁排放量极高,对空气污染极大,更不环保。(这是真的,不是讽刺)

西方吃了上百年肉你不去研究,中国人刚放天肚皮吃了几年的肉,你就来研究了?

你这是不是睿智?

我觉得不是睿智,是缺DE。

4

这些人研究中国人吃不吃肉,难道真的以为可以影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吗?

当然不是,他们才不在乎中国人健不健康,吃不吃肉呢。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配合西方人污名化中国的发展,给中国的伟大复兴使绊子。

关于中国人吃肉的问题,西方人已经发难过好几拨了,中国人对这事什么态度,这些人能不知道?

他们自己就是中国人,我就不信这几个教授是吃素的。

明知这种报告会极大地中国人(也是他们的同胞)的反感,还要到西方的刊物上发表,配合西方人双标歧视并污名化中国,这是收了多少好处?

说你们是睿智呢,还是睿智呢。

我觉得不是睿智,是缺DE。


5

是不是应该调查一下,北京大学哪位教授参与了这个研究,让他出来谈谈感想?


另专业的反驳建议看看 @fei feifei 的回答。

user avatar

高华教导我们:这吃一美元炸鸡,多是一件美事啊。

而高知教导我们: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

那么,问题来了:

中国人跑美国去吃肉就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了噻。

如果是的话,那大家都去美国吃肉吧。

吃大户,同去!同去!

而且,我这是以科学的名义,这总不能再骂我们“入关小将”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结果——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将空气污染问题完全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通常是过于简化的。空气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能源结构、农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香港中文.............
  • 回答
    在海外遇到关于国家主权、民族主义、极端思潮等敏感问题时,如何理性、有效地为祖国发声,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考量和准备的课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态,更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和策略的运用。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旨在帮助你在国际环境中清晰、有力地表达你的观点:一、 深入理解与精准定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
  • 回答
    宁波舟山港出现阳性病例,对港口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可能相当大,涉及经济、民生、甚至国际贸易。要理解其影响程度,并探讨防范措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疫情对宁波舟山港的影响有多大?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其作业的顺畅与否,对整个经济链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旦出现疫情,可能引发以下.............
  • 回答
    港中大(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建议采用“多菜少肉”的饮食模式以改善空气质量。这一结论涉及环境科学、饮食结构与政策等多个层面,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结论1. 肉类生产与空气污染的关联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甲烷(CH.............
  • 回答
    中国足球协会近期颁布的限薪令,无疑给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们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压力测试”。这不仅仅是一纸规定,更是一次对中国足球运营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调整。对于恒大、上港、国安、苏宁(尽管其母公司苏宁电器近期有所动荡,但作为曾经的联赛霸主,其应对思路仍具代表性)这类昔日挥金如土、习惯了以高薪吸引国内外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要是把中超的“四大天王”——广州恒大、上海上港、山东鲁能和北京国安,一股脑儿地扔到英格兰超级联赛里头,大概能排个什么位置。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说清楚的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承认一点,中超和英超之间,那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差距,而是跨越了一个“维度”。英超是全球商业运作最成功、对抗最激.............
  • 回答
    2018赛季中超联赛第28轮,广州恒大主场4:5惨败于上海上港,不仅以一场跌宕起伏的比分输掉了榜首大战,更是本赛季被上港“双杀”,这也给恒大王朝的统治力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场比赛绝非寻常的胜负,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广州恒大过往荣耀、当下挑战以及上海上港崛起的故事。战前背景:巅峰对决的阴影这场比赛的重.............
  • 回答
    选择华威商学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WBS)还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CUHKShenzhen)的商学院,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两者都是顶尖的商科教育机构,但侧重点和风格有所不同。我来帮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用最贴近真实感受的方式来分析,让你觉得像是在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聊天。.............
  •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唐立培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牵涉到多方观点和情感的复杂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要理解他的言论,首先得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事件的发生与具体言论要谈论唐立培的言论,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具体说了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公开报道显示,在2019年6月10日,他针对“反送.............
  • 回答
    香港教育界近期发生了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正式宣布解散。这一消息无疑在香港社会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潜在影响更是复杂而深远。教协的解散,并非仅仅是一个工会的组织变动,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折射出香港政治、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生态的剧烈变化.............
  • 回答
    中国外交部日前发布了“关于美国干预香港事务、支持反中乱港势力事实清单”,这份清单旨在揭露和反驳美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干涉行径”。这份清单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它不仅是双方在香港问题上政治博弈的又一次升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政府如何定义和指责外部势力干涉其内政的视角,以及这些指控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2018赛季中超联赛的揭幕战,上海上港8:0血洗大连一方,这场比赛绝对是载入史册的重磅事件,也给新赛季的中超开了个足够劲爆的头。很多人在赛前可能预想上港会赢,但8个净胜球的差距,这绝对是超出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怎么看待这场比赛?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1. 上港的强大实力展现,特别是攻击线上的摧枯.............
  • 回答
    关于明星的政治立场,尤其是涉及“台独”或“港独”这样的敏感话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人化的领域。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过度解读,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公开表达的某一部分,或是媒体根据他们的一些行为、言论进行的揣测。我们知道,在两岸关系和香港的政治格局下,很多艺人、公众人物都会非常谨慎地.............
  • 回答
    在中美关系日益复杂敏感的当下,如果好莱坞和美国流行音乐文化出现普遍性的、公开的“台独”和“港独”倾向,其潜在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可能演变成一个涉及政治、经济、舆论以及国际关系的多重挑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好莱坞”和“美国流行音乐文化”这两个概念。好莱坞代表的是美国电.............
  • 回答
    近期,有报道指出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对赴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实施数据安全审查豁免。这一消息在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消息属实,将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可能采取一种更为精细化和差异化的策略。过去一年多,中国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
  • 回答
    关于港珠澳大桥到底值不值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它的投资金额高达千亿,而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它“只为了减少三十分钟通程”。我先不说这说法本身是否准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1800亿人民币(约合1900亿港元或2300亿人民币,不同来源数据略有出入,但都是天文数字)花下去,到底图个.............
  • 回答
    港独艺人何韵诗等6人被港警国安处拘捕,这起事件背后牵涉到香港近年来的政治变动和社会撕裂,其影响和值得关注的点非常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拘捕的直接原因与罪名: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是港警国安处指控何韵诗及另外五人所依据的主要罪名。这个罪名本身在香港国安法中就具有相当的争议性,.............
  • 回答
    港媒的报道称,美国为18名官员向中国申请签证,以便他们能出席北京冬奥会。这件事背后牵扯着不少值得我们关注的点,绝非简单的新闻标题能概括的。首先,这件事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尽管中美关系当前存在诸多摩擦和挑战,但在某些领域,双方依然存在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尤其是在国际事务层面。 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性.............
  • 回答
    港媒报道的黄之锋被捕事件,的确引发了不少关注。要说清楚他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以及后续发展,咱们得从香港的法律体系和近年来的情况说起。黄之锋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首先要明白,黄之锋被捕涉及的具体控罪是关键。根据港媒的报道,他可能被指控的罪名涵盖了煽动、非法集结、参与未经批准的集结等。这些罪名在香港的法律框架.............
  • 回答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的廉政公署调查,无疑给这个世纪工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首先,从工程进度和成本来看,这种调查本身就会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延误和成本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廉政公署介入调查,通常会要求暂停部分可能涉及违规操作的工程环节,或者要求相关人员提供大量文件和证词。这会打断原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