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吃猪肉最多,而不是牛肉?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究起来,中国人吃猪肉比牛肉多,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1. 养猪的“性价比”和适应性:

猪的繁殖能力强,周期短: 猪的肚子是出了名的“造肉机”。它们一年可以产两胎,每胎能生好几窝,而且小猪的生长速度也非常快。从出生到出栏,一般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跟牛比起来,简直是“秒杀”。牛从出生到能食用,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甚至更久。你想啊,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谁能更快的提供稳定的肉食来源,谁就更容易被青睐。
猪的食性广,容易饲养: 猪是杂食动物,吃的东西很杂,厨房的剩菜剩饭、泔水、农作物副产品(比如秸秆、糠麸)它们都能吃。这对于古代中国那种“万物皆可利用”的农耕社会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养猪不需要像养牛那样专门去开辟牧场,或者花费大量成本去购买饲料。自家院子、猪圈,甚至是一些边角地,都能养猪。
牛的珍贵性——“农耕之宝”: 在古代中国,牛的地位和用途可不是一般的牲畜。它们是宝贵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的“命根子”。耕田、犁地、运输,这些都是牛的主要工作。尤其是在缺乏机械化的时代,一头健壮的耕牛,对于整个家庭乃至村庄的生计都至关重要。所以,人们从感情上和经济上都对牛有着深厚的依恋,轻易宰杀耕牛是被视为一种极大的浪费,甚至在某些朝代是被法律禁止的。相比之下,猪的生产工具属性不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食物资源被看待。

2. 饮食习惯与烹饪文化:

猪肉的口感和风味: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人的烹饪技艺已经把猪肉做得炉火纯青。猪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这使得它在烹饪过程中更加“油润”,口感也更加丰富,无论是红烧、炒、炖、蒸,都能做出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比如梅菜扣肉、红烧肉、糖醋里脊,这些经典菜肴哪个不是以猪肉为主?
与中国菜肴的契合度: 猪肉的脂肪和肉质,非常适合与各种调味料(酱油、糖、醋、酒、香料等)结合,产生出浓郁复杂的风味,这与中国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特点非常契合。牛肉的纤维相对粗一些,烹饪起来需要更多的技巧才能达到软嫩的口感,否则容易柴。
早期食谱和文化记载: 从古籍的记载来看,猪肉在中国饮食中的历史悠久,并且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诗经》里就有关于猪的记载。《周礼》等典籍中,猪也常常出现在祭祀和宴饮的食品名单里。这种长期的文化积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吃猪肉的习惯。

3. 经济因素与社会发展:

成本优势: 就像前面提到的,养猪的成本相对较低,产出却很高。这意味着猪肉的价格通常比牛肉更亲民,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接受和消费。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生活水平不高,能吃到肉已经是件不错的事情了,而猪肉显然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购买力大大提高。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开始消费牛肉,但猪肉作为一种基础的肉类消费品,其供应量和消费量依然庞大。而且,中国在肉类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猪肉的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4. 宗教与文化禁忌(相对较弱):

回教(伊斯兰教)的禁忌: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牛肉的消费量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国的穆斯林人口有关。伊斯兰教规定信徒不能吃猪肉,但鼓励吃牛羊肉。然而,中国的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虽然他们在特定区域(如西北)对牛肉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整体猪肉消费量远超牛肉。
佛教的素食倾向: 佛教提倡不杀生,鼓励素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肉类的总消费量,但对于选择哪种肉类,佛教并没有像伊斯兰教那样有明确的禁令。

总结一下:

中国人吃猪肉最多,不是因为我们突然就爱上了猪,而是因为它最符合我们几千年来的生存环境、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和烹饪传统。猪的“好养活”、“高产出”、“低成本”以及猪肉“好烹饪”、“味鲜美”的特点,使得它在保障温饱、丰富餐桌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而牛,更多地被视为宝贵的生产工具,其肉类消费受到限制。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牛肉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增长,人们也越来越能接受和欣赏牛肉的独特风味。但要说一下子就取代猪肉在中国餐桌上的地位,那是不太现实的。猪肉,依旧是我们“舌尖上的国民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是个农耕国家,猪是能够把青饲料(猪草)、农业下脚料(糠、麸皮、酒糟)转化为蛋白质和肥料的,肥料这点很重要

user avatar

便宜

user avatar

说一些看似很好笑但是非常残酷的事实:

中国是牧草稀缺国家

中国是世界第一牧草进口国。

亚洲人普遍吃不起牛肉。

北美人吃牛肉都吃腻了,反而在研发各种加香精的素肉。


从下图,感受一下欧美亚三州的差距。

一头牛的牧草食量=六头羊的牧草食量

连内蒙古大草原都被限制放牧,要求恢复草原了,也就是说内蒙古的羊都要省着点吃草。

食量是羊6倍的牛,去哪吃草?


国外是这样种牧草的

国内是这样


这时候,不需要吃牧草而吃饲料的猪,成了最大赢(输)家。


很多评论也谈到了,跟牛比,中国人更喜欢吃羊肉。

也有很多评论说牛肉不好吃的问题,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中国牛种太差,大部分地区缺少吃牛的传统,不懂怎么吃。

相关研究可以看下面这篇回答:

user avatar

旧答重发

1,有一个经得起反复检验的真理:吃猪肉保平安。

2,文明程度越高越悠久的地方越喜欢吃猪肉、越会吃猪肉(烹调水平越高)。除了中国外,吃猪肉最多的国家为德国,北欧四国,法国。德国的肘子和香肠是很有名的。

3,有一点很有意思。牛羊经常会携带人畜共患病,而猪较少。如疯牛病,虱子,口蹄疫等;而猪很少,就连大名鼎鼎的非洲猪瘟,只对猪有影响,对人体无害。

4,猪不适合兽交。人猪兽交,技术上很困难,自古鲜有人和猪兽交的记载。而游牧民族与牛羊兽交,却是司空见惯的事。

user avatar

无节操搬运:

为什么你吃猪排不会问你几分熟? by 墙外仙

文/賴建誠

我在〈汉人与牛肉〉提出「肉谷争地」(或是「畜谷争地」)的概念,说明汉人的肉类来源以「不占耕地」为主。例如猪就圈在屋边,把厨余转为猪肉;鸡鸭鹅都不占耕地,鱼虾蟹蛇鼠鳝更是如此。现在用这个原理来说明印度、回教、日本的情形,目的是要印证汉人对牛肉的禁忌绝非特例。

战后有位美国人类学者一直不明白,他们的主要肉类来源,为什么在印度会成为圣牛。他就去做实地调研,当然没看到牛肉店,但看到许多牛皮制品,确定应该有宰杀牛只,可是牛肉到哪去了呢?印度是个缺粮的地区,怎么会抛弃高卡路里的牛肉?

印度有种姓制,社会阶层粗分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有人告诉他说牛肉被贱民阶层吃掉了。他带着翻译去查访,总是得不到答案。他改变策略对 当地人说,美国人如何用各种方式吃牛肉,和他们交心分享牛肉的烹调美味。贱民阶层没想到高贵的白种人竟然也吃圣牛,看他说得这么真切应该不假,就和他分享 如何用咖哩烹煮牛肉最可口,他终于确定牛肉并没有浪费掉。

但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牛会被神圣化,当地人也说不出个好道理。后来他体认到一个道理:印度位于东亚季风区(范围包括北印度洋和孟加拉沿岸),夏季季 风强而稳定,有大量对流活动,在固定的雨季有急骤暴雨,之后雨量锐减。如果平时就缺粮的百姓,在难忍飢饿时把牛吃了,雨季来临时如何耕田种地?如果无法得 到应有的农获,日后饿死的人必然更多。

汉人禁吃牛肉是用道德诉求(牛帮我们耕田),印度禁吃牛肉的诉求更绝:把牛神圣化,吃牛肉是亵渎神明的事,从动机上禁绝了对牛肉的需求。其实目的相 同:不要因为吃牛肉而降减谷物产量,这对地窄人稠的农耕社会,是养活更多人口的必要禁忌。牛只神圣化的结果,是这个严重缺粮的国家竟然有两亿多只牛。

接下来看回教社会为何禁吃猪肉。如果你是沙漠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请问你会养鸡鸭鹅作为基本肉类来源吗?不会,因为两脚禽类不易迁移,不容易长途跋涉,沿路四散根本管不住。在四脚畜类中,牛羊驴都容易管理,猪太聪明,合群性低,你能带300只猪迁居吗?

猪肉的另一项麻烦是必须煮熟,吃不全熟的猪肉会得病,这是世界各民族皆知的经验。牛排店会问你吃七分熟或五分熟,但从来没人问过你猪排要吃几分熟, 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全熟。游牧民族最珍惜的两项资源是水和燃料,沙漠缺水少树燃料贵,全家一年吃牛羊肉所需的燃料,必然比吃猪肉少。

猪对游牧民族有三大缺点:耗燃料、容易致病、不易迁移。这些道理对古代游牧民族不易解说清楚,干脆就在宗教经典上禁止,说猪是分蹄动物但「不倒 嚼」、「不洁净」,猪「的肉你们不可以吃,死的也不可以摸」。印度把牛「神圣化」来禁吃牛肉,回教把猪「污秽化」来禁止饲养与吃猪肉。

接下来看日本为何吃生鱼片。日本作家深泽七郎的《楢山节考》(1956) 拍过两次电影(1958、1983)。深泽七郎作一首〈楢山节〉曲子贯穿整个故事,因而取此书名。我看的是1983年版,叙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山林内的 「弃老传说」:老人家到了70岁,就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岭等死。电影中69岁的阿玲婆为了让孙子多吃一口饭,到井边把一口雪白健康的牙齿敲掉。

日本列岛位在火山带上,地震多温泉多,山多耕地少缺燃料,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密集的人口?解决的方式很简单:这个岛国四面环海,肉类蛋白质的来源全部 由大海与河流提供,和中国的鸡鸭鱼虾蟹鳝一样,完全不占耕地,避开「肉谷争地」的困扰。山多树少燃料贵,那就生食活海产,既好吃又省火。

明白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如何透过食物禁忌,来增加人口的存活机率,接下来问两个高度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佛教源自地广人稀物产富饶动物充足的北美洲,还会禁吃牛肉主张素食吗?如果阿拉伯民族定居在物产与燃料相对丰富的中国江南,还会禁吃猪肉吗?

user avatar

正是因为对牛怀有别样情感,人们在吃牛这件事上曾经进退两难。

一般来说,游牧⺠族吃起牛肉毫无压力,传说成吉思汗的行军粮里常见风干牛肉。在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们则以吃牛肉为荣,吃下带着血丝的半熟牛排被认为可以增进战士的勇猛之力。但对于东亚地区来说,饮食文化大多不提倡乃至禁止吃牛肉。

一些宗教国家也有饮食方面的肉类禁忌,但多是源于“不洁”。印度教认为瘤牛(学名Bos taurus indicus,最大的特征就是肩上有大突起,状似肿瘤,因而此名)是神圣的,可以洗涤灵魂,所以即使他们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牛,也不会将瘤牛肉纳入食用考虑(但水牛可以被宰杀)。而东亚地区不吃牛肉,更多来自“不忍”——从感性层面来说,人蓄养了牛,牛也以一生劳作的喂养了人,用宋人李纲的《病牛》一诗来表达就是:“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春秋后期铁犁、牛耕兴起,耕牛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为了口腹之欢吃掉生产资料,实属浪费——“牛,稼穑之资,中国禁人屠宰”。

最早与耕牛有关的文字出现在春秋时的《论语·雍也》里:“犁牛之子骍且角”,对耕牛的保护制度也由此载入历朝历代的律法中,牛肉随之淡出肉食的主流。《礼记·王制》先从礼教上提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秦律出现了“田牛”(耕牛),以及对马和田牛进行保护的律令《厩苑律》。《厩苑律》里规定:养瘦了耕牛要被罚笞,耕牛死伤数达三分之一以上的,饲牛的徒、管牛的吏,以及所属县的令、丞都要被追责。而西汉《盐铁论》里则有:“盗马者死,盗牛者枷。”《唐律疏议》关于禁止私宰、盗窃牛同样有数条法律,秉持:“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供远致军”的思想,哪怕是自己饲养的牛,也不能杀了吃肉:“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大明律》里规定:“若故杀他人马牛者杖七十,徒一年半。”

当然,牛肉爱好者自有自己的路子,否则也不会有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吟唱;不会有“庖丁解牛”里梁惠王请庖丁一显身手的传说;不会出现《汉书·高帝纪》里,刘邦入咸阳后,“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的记载。春秋以前,牛肉是贵族的食物,被列入天子的“八珍”。《礼记》将牛、羊、猪称为“大牢”,国君及卿大夫以上贵族才有资格享用。关于牛肉的烹饪记载也不在少数:《礼记》:“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淮南子》:“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齐民要术》虽是农书,也津津乐道了不少关于牛肉的饮食方法,写得最诱人的莫过于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关于牛舌的美味:“牛舌最佳,去意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亦有冬腌风干者,隔年而食之,极似好火腿。”

虽然唐、宋时期的律法规定不得宰杀牛,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被食用,但富豪们实在嘴馋了想吃牛肉,付钱让牛“意外死”,然后烹而食之也不是难事。不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勤勉耕耘,助臂农事的牛,即使没有法令禁止,他们也不会轻易屠宰。这种保护耕牛的文化也影响了日本。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发布禁肉令,第一位禁食的就是牛肉:“诏诸国曰.....且莫食牛马犬猿鶏之宍,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

以上来自作者艾栗斯首发北京日报文章《牛 充满向上豪情的仁兽》

user avatar

牛肉很难烧嫩啊!白人也只好吃生的。要么寄生虫,要么咬不动。吃过几次好的菜牛(真进口货)加上好的白鬼子厨师做的眼肉。的确嫩。但是这价钱也是......小弟又穷又吝啬,每个礼拜吃一次的话肯定会心痛,一个月吃一次,最多了。那你要把牛肉照日本人切得那么薄,又没刀工,又没器械,也是不要想了。要不你大使馆边上的超市,买切好的试试。路远,价钱也不便宜。------ 所以吃牛肉这件事,装得也是累了两点点。我们农耕民族,代代相传,不吃劳动伙伴,这跟打猎抢劫人种,不吃狗肉是一样神圣的礼教。怎么现在张口三分熟,闭口眼肉。

user avatar

中国人口太多,适宜农业的土地有限,当然要吃猪肉这种比较经济划算的肉。

user avatar

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59千克,美国为120千克,发达国家100千克+很多

中国人均GDP 1万美金,美国人均6.5万美元

一句话,吃不起。

user avatar

农耕民族的生态系统,经过了上万年的摸索和驯化,将六畜纳入其中,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分别是:猪、牛、羊、马、鸡、狗。

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负责协助人类生产粮食。粮食是天,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农耕民族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要面临生存危机,破坏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要生产任务。破坏生产资料就是严重犯罪。因此,牛不能吃。

马是运输工具和战争装备。没有马,运输物资能力就会严重下降;没有马,无法发动战争,面临游牧民族的进攻时,就会陷入被动。因此,马不能吃。

鸡主要是产蛋,提供较为固定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同时公鸡还能报时,配种。因此,鸡一般不吃,只有在鸡丧失了产蛋能力和衰老等情况下,才吃鸡。

狗的作用是看家,协助人类打猎、放牧,并担任警戒任务。健康壮年的狗是不吃的。

羊提供奶制品、肉、皮毛。但是一般平原地区不适合放羊,主要原因是土地用于耕种,缺乏牧场。羊的饲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普及率较低。

猪在农耕系统中作用巨大,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中心环节。

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点:种子、农药、化肥。以工业化生产培育的方式养活了数十亿人。

古代不行,自己摸索育种,种子的质量忽高忽低。

不能生产农药,以田间间搭种植其他抗虫性作物为主,效果勉强。

没有化肥。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有足够的粪,就没有饱满的谷粒,没有满仓的粮食。

可以去捡拾一些牛粪,但是产量不稳定,不能作为主要肥料来源。

人粪的产量稳定,但是量小。中国人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人口多,人粪产量相对可观,人口少,人粪难以保障粮食蔬菜所需的肥料。

猪就不一样了,是最佳的产粪机器,喂得越多,猪粪的产量越高,粮食蔬菜的肥料供应越稳定,越能保障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蔬菜。

猪的生长周期和粮食生产是同步的,冬春季节购进小猪,此时是育苗时节,猪粪量小,秧苗也小,够用;到粮食需要催肥时节,猪已经长成架子猪,猪粪的产量也上来了。粮食收获后,继续育肥架子猪,收集堆肥猪粪,为来年做好准备。过了冬至,大肥猪养成,膘肥体壮,正好杀了吃肉。冬天也好制作腌腊制品,将猪肉储存起来,作为下一年主要的动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

有人讲古代吃猪肉的历史并不长,那是因为养殖水平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但是从保障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猪首要是产粪机器,其次才是吃肉。只有在猪粪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吃猪肉。

猪是杂食性动物,中国土产的大黑猪和黑花猪抗病能力强,不挑食,好养活,肉质细腻美味,相对于其他牲畜来说,肉的产量也可观。且只要一年育肥就达到了食用要求。继续喂养也不会增加太多肉量。像牛马就不行,生长周期就比猪长,同一养殖范围内的产肉量和猪不能比。而且牛马担任的工作繁重,主要职能是耕种和负重,不能作为肉食来源。

现代农业化肥完全替代了堆肥,猪也不是产粪机器了,因此猪就成了重要的肉食来源。

中国人口众多,动物蛋白质的需求量惊人,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只有养殖猪最可靠,因为单位养殖范围内,猪的产量最大。当猪肉供应出现问题,就像现在,真的是哀鸿遍地。

欧美国家喜欢吃牛肉鸡肉,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压力没有我国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降低了,选择余地就大了。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其饮食习惯上实际以粮食蔬菜为主,豆类蛋白质为辅,动物蛋白质加以补充。

单从饮食习惯上来说,中国人接受佛教就不稀奇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宣传吃素,这正好迎合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可以说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需要精神上的提高。一种宗教成功的原因就是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改革,以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阿拉伯人不吃猪肉,那是因为阿拉伯人不是农耕民族,也不能把沙漠戈壁改造成良田,沙漠边缘的草原正好可以养羊。他们世代经商,就更不需要产粪机器。这是题外话。

既然中国人不得不选择以食用猪肉为主,自然就从千百年的实践中创造了极具本民族特点的猪肉烹饪食品,美味且种类繁多,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我们对猪肉的喜爱。

本来还想说一下哈猪肉菜品的制作方法。鉴于当前的情况,只怕是半夜勾起馋虫,哈喇子直流,打开空空的冰箱,却再不见猪肉的影子,难免伤心落泪,怪罪于我。只好作罢。

这个问题就是个妖精,我一边写一边痛恨,恨不得把题主打个乌眼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究起来,中国人吃猪肉比牛肉多,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养猪的“性价比”和适应性: 猪的繁殖能力强,周期短: 猪的肚子是出了名的“造肉机”。它们一年可以产两胎,每胎能生好几窝,而且小猪的生长.............
  • 回答
    关于猪的智商与人类食用猪肉、狗肉的态度差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了文化、历史、情感以及认知等多个层面。猪的智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首先,你提到的关于猪的智商排名,确实有许多研究和调查指向这个结论。猪以其出色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力而闻名。它们能够学会复杂的指令,甚至在某.............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喝酒吃猪肉确实常被视为一种勇敢的表现,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例如鸿门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绝非简单的口腹之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猪肉的地位演变。在先秦时期,猪肉可不是寻常百姓能随便吃到的。祭祀是国家和贵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猪在.............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注重仁义道德的传统美德的肯定,也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然而,就像任何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一样,“礼仪之邦”的标签下也孕育了极其丰富、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文化现象。《水浒传》这部巨著,以其粗犷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的暴力描写,以及其中涉及的“人肉.............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吃凉的不好”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深深影响着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医理论的支撑。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却普遍乐于接受冷饮、沙拉等凉食,这背后也有其道理。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理.............
  • 回答
    中国人餐桌上,你很难见到像西方人那样大块、厚实的原切牛排或烤羊腿,即便有,也多是改良后的中式做法。大多数时候,肉类在我们家常菜里是以更“碎”或更“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切成丝、切成片、剁成末,或者是以丸子、饺子馅的形式烹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烹饪习惯,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乍一看,西方人吃面包,中国人吃馒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其实藏着饮食习惯、历史发展、农业基础乃至文化传承的种种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最根本的在于原料。面包和馒头虽然都属于谷物制品,但它们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方式却有所不同,而这背后又是农业发展和物产的差.............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差异、动物福利观念、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舆论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丹麦人虐杀海豚(指的是法罗群岛的捕鲸活动)在某些方面被允许,而中国人吃狗肉却常常受到批评,我们需要分开来详细分析:一、 丹麦的法罗群岛捕鲸活动 (Grindadráp) 历史与文化传统: 法罗群岛(属于.............
  • 回答
    中国人对动物内脏、头部和筋的喜爱和消费,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现象,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传承: 节约与物尽其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尤其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动物的每个部分都有其价.............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但也是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好机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 不回避,不辩解,用平和的心态,从文化、历史、误解等多个角度去解读,同时展现出中国人的理性与自信。下面我给你拆解一下,遇到这两种问题,可以怎么巧妙又优雅地回应: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吃胎盘”这个问题,说实话,大.............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偏爱热食,西方人偏爱冷食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观察。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都有差异,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来看,这种偏好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中国人为何偏爱热食?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可以从以.............
  • 回答
    “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期,普遍面临的吃饭困难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要详细解释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吃饭困难?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吃粥不健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他没有更深入地探讨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乳糖不耐受问题,这背后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张文宏医生提出“吃粥不健康”的出发点。他强调的是一个均衡饮食和营养摄入的视角。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可能习惯了以粥为主食.............
  • 回答
    韩国人对泡菜的热爱,那可真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韩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总能看见泡菜的身影,它是韩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但另一方面,韩国的癌症发病率确实不低,这让很多人产生疑问:天天吃那么多泡菜,难道不会有问题吗?泡菜:韩国饮食文化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泡菜在韩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不仅仅是.............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高深理论,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还有我身边大多数人的想法,为啥一提到狗肉,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甚至挺抵触的。这事儿啊,在中国,可能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全世界不少地方,对吃狗肉这事儿,看法也挺复杂,而且越来越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首先,得从狗在我们生活里的角色说起。你看,狗这玩意儿,.............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关于营养和身体状况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大多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推荐摄入量。如果说在某些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