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文宏说吃粥不健康,为什么不提中国人喝牛奶乳糖不耐受?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吃粥不健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他没有更深入地探讨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乳糖不耐受问题,这背后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得理解张文宏医生提出“吃粥不健康”的出发点。他强调的是一个均衡饮食和营养摄入的视角。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可能习惯了以粥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粥虽然易消化,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营养密度低: 粥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虽然能提供能量,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优质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低。长期以粥为主食,可能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在早餐这样需要快速补充能量和营养的关键时刻。
升糖指数高: 精细加工的白米粥,尤其是煮得烂烂的,其升糖指数(GI)往往比较高。这意味着它能快速升高血糖,随后血糖又会迅速下降,容易导致血糖波动,产生饥饿感,不利于控制食欲和维持稳定的能量供应。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缺乏咀嚼和饱腹感: 粥口感软糯,不需要太多咀嚼就容易吞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口腔和消化系统的刺激,也降低了饱腹感,可能导致人们在一天中更容易感到饥饿,从而摄入更多食物。

所以,张文宏医生并不是说粥本身是“毒药”,而是在强调相对于更全面的营养选择,仅仅以粥作为主食,可能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隐患。他更多的是在倡导一种“吃得饱也要吃得好”的营养观念。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将“中国人乳糖不耐受”作为同样重要的一个议题来深入阐述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 议题的侧重点不同: 张文宏医生作为一位传染病专家,他的科普关注点通常会放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以及与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基础营养和免疫力上。他提出“吃粥不健康”是为了引导大众关注日常饮食的营养结构和对身体长远健康的影响。而乳糖不耐受更多是一个生理性特征和个体消化能力的问题,虽然普遍,但其对健康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是否能从奶制品中获得钙质和蛋白质”上,而非像“营养不均衡”那样普遍存在于大众的日常饮食模式中。

2. 乳糖不耐受的应对方式多样: 与“吃什么”直接影响整体营养摄入不同,乳糖不耐受虽然普遍,但人们有多种方式可以绕开或缓解它。例如:
选择无乳糖产品: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无乳糖牛奶、酸奶、奶酪等产品,解决了消化问题。
循序渐进的耐受训练: 很多人可以通过少量多次地饮用牛奶,逐渐适应,身体会产生更多乳糖酶。
其他钙质和蛋白质来源: 中国传统饮食中,豆制品(豆腐、豆浆)、绿叶蔬菜、鱼虾等都是钙和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可以很好地弥补不饮用奶制品造成的营养缺口。
酶制剂的补充: 有些人会选择在饮用奶制品前服用乳糖酶。

正因为存在这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乳糖不耐受虽然普遍,但其负面影响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而“营养不均衡”往往是一个更系统性的、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才能解决的问题。

3. 公众认知的优先级: 从科普传播的角度来看,“吃什么”是更直观、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议题。大家每天都要吃饭,了解如何吃得更健康,比去纠结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受以及如何应对要来得更直接。张文宏医生可能认为,先解决大家普遍存在的“吃什么”的认知误区,比先去强调一个可以相对容易找到解决方案的生理特征更为重要。

4. “喝牛奶”并非中国人传统基础饮食的一部分: 尽管牛奶的重要性在现代被大力提倡,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中,谷物、蔬菜、豆制品、少量肉类和鱼类才是主导。牛奶和奶制品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营养来源被引进和推广的。因此,与其说是“不提乳糖不耐受”,不如说是“牛奶并非中国传统饮食的基础”。虽然现在提倡喝牛奶,但大多数人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获取营养,不会因为不喝牛奶而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

5. “不健康”的定义和影响范围: 说“吃粥不健康”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一种饮食模式的潜在弊端,它影响的是整体的营养均衡和健康状态。而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消化不适,虽然影响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威胁生命健康,尤其是在有替代性营养来源的情况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乳糖不耐受不重要。如果目标是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那么关于乳糖不耐受的科普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钙质摄入、骨骼健康等重要方面。很多营养学家和医生也都在积极地推广关于乳糖不耐受的知识和解决方案。

张文宏医生更侧重于解决当前大众普遍存在的、影响更广泛的饮食误区。他提出的“吃粥不健康”是在提醒大家关注主食的选择和营养的全面性。而乳糖不耐受,虽然也普遍存在,但由于其影响机制和应对方式的特殊性,可能在当时他想传递的核心信息中,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

总而言之,张文宏医生提出“吃粥不健康”是因为它触及了大众饮食结构中一个更普遍的、影响更深远的问题——营养均衡。而未深入提及乳糖不耐受,更多的是基于议题的侧重点、应对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公众认知习惯的考量,并非否定乳糖不耐受研究和科普的重要性。两者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议题,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被提及的优先级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喝牛奶的量还没有达到乳糖不耐受起反应的程度。

你要是每天喝牛奶1升起步那就当我没说。

user avatar

行吧,我把之前的回答再复制一遍

中国人大多乳糖不耐受为什么还要普及牛奶?


据说亚洲人和非洲的高加索人只有10%的人拥有乳糖耐受基因,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乳糖酶缺乏率是90%

这个数据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很多人不相信,不过我查阅了很多文献,结果显示,在国内外的关于乳糖酶研究的文献中,目前为止,对这一数据是比较支持认可的。


关于乳糖酶缺乏的研究国内外都在很早就有了,这里有一篇1999年的综述论文,列举了全球以及中国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

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的变化而变化。
亚洲75%-100%
澳大利亚白人0-6%
欧洲30%以上
非洲90%-100%
美国白人12% 、黑人70%
日本100%
瑞士3%
英国白人5%、黑人75%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


这篇文章年头是久远了一点,但来源还是很可靠的,这么多年了,各种研究也没有推翻这个数据,所以,

可以说90%的中国人有乳糖酶缺乏。


很多人觉得哪有那么夸张,没觉得身边有很多人乳糖不耐受啊,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包括题主,搞不清两个概念——

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耐症


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是指乳糖酶活性低下。

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是指因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不良,引发肠鸣、腹痛、产气、渗透性腹泻等症状。


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外在症状。

并不是所有的乳糖酶缺乏都会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状,也不是所有症状都是明显症状。


乳糖酶缺乏者中仅有20%左右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乳糖不耐症状个体差异很大。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

中国人确实大部分乳糖酶缺乏,但中国人并非大部分有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受症状是需要一定剂量的,每个人可耐受的剂量不同,奶的乳糖含量、每次喝奶的空腹状态、喝奶的速度和份量、是否同时吃喝其他食品、肠道是否本身就不太舒服,等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乳糖的消化吸收。我看到这个问题下许多答主提到自己的个人经验,都是在生活中非实验条件下的随机独立事件,其实代表不了什么。


还有,很多人说,为什么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了喝牛奶就不舒服?什么我从小在国内每天都喝奶没事,长大了一去国外喝奶就有事了


那是因为,乳糖酶缺乏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一生下来就缺乏,这是基因导致的,这种类型比较罕见(2015年一篇文献说国内外总共只发现了50例)

如果遇到这种基因,那问题就不止牛奶了,因为母乳里也有乳糖,对于婴儿来说,乳糖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能顺利消化乳糖,轻则腹泻,重则有生命危险。

而且这类人是终生缺乏乳糖酶,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终生不摄入乳糖。【3】

第二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因为生病暂时性缺乏,比如肠道受伤了,腹泻了,营养不良了,导致肠道功能异常缺乏乳糖酶,这一类型一般只要把肠道的病治好了,乳糖酶就能恢复。

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叫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绝大多数人乳糖酶缺乏都是这种。它也是基因决定的,但跟第一种不一样,第一种是一出生就没有乳糖酶,而这种是小时候有正常的乳糖酶,随着年龄长大,乳糖酶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所以很多人小时候随便喝牛奶没事,长大后就不舒服了,不是矫情,不是你身体变弱了,而是因为你犯的是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而且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的发生时间也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

婴儿断乳后开始发生,有的2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我国多于7-8岁时发生。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1】


一般认为,出现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基因是因为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只有婴儿时期才喝奶,断奶之后就不需要消化乳糖了,不需要就不生产乳糖酶了嘛,不浪费。

其实,长大后不能消化乳糖,这才是是人类的原始基因,而欧洲部分地区大部分人长大后依然能消化乳糖,是因为很久以前,他们产生了基因突变。

由于畜牧业的产生,某些地区的人有了长期饮奶的习惯,大约在5000年前,这些地区的部分人类发生了基因突变,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人拥有了成年后依然能消化乳糖的基因。


另外,有传言说,从小习惯喝奶的人,不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也有说本来不耐受,喝多了奶锻炼锻炼就耐受了

这种可以根据饮奶习惯改变乳糖不耐状况的说法目前没有论据支持。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发生乳糖酶缺乏,缺到哪个程度,是基因决定的,不会因为你这辈子喝奶多了,就变得不缺乏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饮奶习惯可能会改变肠道耐受力和肠道菌群,从而对乳糖不耐受症状有一定改善)


回到问题本身

中国为什么要普及牛奶?

因为牛奶中除了乳糖,还有优质蛋白质、容易吸收的钙、各种维生素等,牛奶的详细营养价值请看这一篇:


总之一句话——牛奶【营养价值高】,牛奶是【最佳补钙食品之一】,牛奶作为食品【性价比极高】。甚至能说,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还没发现营养价值能替代牛奶,同时比牛奶更经济实惠的食物。

如果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完全拒绝牛奶或奶制品,相当于因噎废食,在我看来相当不划算。

何况前面说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乳糖酶缺乏都发生在7-8岁,也就是说7-8岁之前的孩子,大概率还可以顺利消化乳糖,而儿童成长发育中对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需求非常重要。


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喝不喝奶重要吗?

中国营养学会官方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对于普通成年人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是每人每日300g。

注意,是奶及奶制品,不局限于纯牛奶,指南对此的解释是——相当于300g液态奶的奶制品。


可惜,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低得可怜,远远没有达标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为24.7g,远不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300g)的1/10。


与其对应的,是中国居民同样极低的钙摄入量:

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为366mg,离推荐钙摄入量800mg相差甚远。


作为营养师看到这个数据可以说用痛心两个字来形容。

虽然牛奶不是钙的唯一来源,但不可否认,中国人普遍缺钙,和中国人极低的奶制品摄入量有关系,而中国人普遍缺钙这一现状,通过推广普及牛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推广牛奶这一举措,不管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来说,性价比都极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普及牛奶。


但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乳糖不耐的困扰,因此变得不喝牛奶或者不爱喝牛奶。

如果你恰好是90%中的20%,喝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不舒服,有症状,那么你可以这样摄入你的每日300g奶制品:

1.不要空腹喝牛奶。避免乳糖一下大量集中接触肠道,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不适症状的几率。

2.不要一次喝大量牛奶,而是少量多次的喝。理由同上。

3.边喝牛奶边吃东西。理由同上。

4.喝针对乳糖不耐人群的去乳糖牛奶,市面上几乎每个牛奶品牌都出了低乳糖或者无乳糖的牛奶。

5.喝发酵奶。因为牛奶经过发酵,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乳糖被乳酸菌分解成乳酸了。

6.吃奶酪等固态奶制品。



参考文献:

1.《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3.《警惕新生儿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周兰兰等,2015

user avatar

如果张文宏提了,又有人会问:张文宏说中国人喝牛奶不耐受,为什么不提牛奶不耐受也可以喝牛奶?

如果张文宏提了,又有人会问:张文宏说牛奶不耐受可以喝牛奶,为什么不提牛奶不耐受可以喝酸奶。

如果张文宏提了,又会有人问:张文宏说牛奶不耐受可以喝酸奶和舒化奶,为什么不提酸奶喝多了有糖分过高的危害。

所以,在杠精眼里,你永远都说的不全面说的不对。

user avatar

你的提问是断章取义!

4月15日,张文宏医生受邀参加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使馆与上海市外办联合组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讲座。

由于海外国家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只有重症患者才进行医治,对于轻症或疑似(没机会检测者)采取居家观察的做法,所以当时有人提问:轻症转重症的比例是多少?基于这种情况,如何做能够减少轻转重和增加自愈的概率?

这时候,张文宏回答说,吸收足够的营养,是轻度患者避免转成重症的重要条件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例国外输入的轻症患者转到他们医院,过了几天居然变成了重症,再过几天甚至到了要插管的地步。



他们一调查,发现轻症转重症的原因是病人自身的营养没跟上。

张文宏说,他发现这一批回国的人里面,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出国务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得不好。

回国一路辗转,“包里都是饼干和方便面”,之后到了隔离的地方,由于心情烦闷,也没怎么吃好,就继续吃泡面,结果慢慢地就变成重症患者了。





所以张文宏说,“我们是在跟病毒进行赛跑,什么赛跑呢?就是我们身体里会产生大量的抗体,这是我们的战士,它主要就靠蛋白质。”

他认为,避免转成重症,关键是充分的营养,充分的能量产生抗体。感染生病后最重的是第7-10天,如果这段过程中靠充分的蛋白质,就能产生抗体。



那蛋白质靠什么摄入呢?

张文宏表示,在你生病期间,主要还是靠鸡蛋和牛奶,因为这时候你胃口不好,肯定吃不下牛肉牛排那些东西,这时候最好消化的还是鸡蛋牛奶。

他还透漏,他们医院为了病人健康,都强制规定每天吃4个鸡蛋:



说到这里,他才提了一句,这时候要是吃粥就咸菜,那你就麻烦了。



“靠吃粥、吃咸菜你就麻烦了,这样抗体是出不来的。你已经生病了,只要你胃口允许、就要用充足牛奶、鸡蛋来保证,肉、鱼都尽量补给。蔬菜水果也都要吃些。万一家里人感染,最重要的就是营养,这个做好了,大多数人可以把病熬过去。”


+

看见没有,张文宏医生的完整视频,是有理有据的充分阐释。

核心意思是多补充蛋白质,而牛奶只是其中之一。

况且,如果真有乳糖不耐,现在还有零乳糖牛奶。

如果不想喝牛奶,还可以有其它蛋白质补充食品。

所以,提问的意思,明显的断章取义,引发歧义。

如果不知道完整视频,那建议看看;

如果知道还这样提问,那就是有恶意的制造话题。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