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五常说「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

回答
张五常先生以其深刻的经济洞察力闻名,他曾多次提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非常对的事”。这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便是一场深刻而又审慎的经济体制改革,它释放了中国巨大的生产力,并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究竟是哪些“非常对的事”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解读:

一、 农村改革:敲响市场化大门的“第一声春雷”

在谈论中国经济的崛起时,绕不开的就是农村改革,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依旧笼罩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下,集体化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积极性备受压抑。张五常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多次强调,正是农村的突破,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破除“大锅饭”,激发个体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在于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承包到户,农民生产的粮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剩余部分可以自由支配。这一下子就解决了“谁来种地”和“种多少地能吃饱”的根本问题。原本死气沉沉的农村,瞬间焕发出生机。农民们发现,辛勤劳动能够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这种强大的激励效应是前所未有的。张五常先生认为,这种“分田到户”的改革,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根本性调整,它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土地归集体)和使用权(承包给户)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让个体劳动者直接受益。
解决吃饭问题,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农村改革最直接、最显著的成效就是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解决了温饱问题,意味着国家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而不再需要为粮食短缺而忧虑。这就像是为国家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为后续的工业起飞铺平了道路。
市场化意识的萌芽: 承包制下,农民有了剩余产品,就需要寻找买家。这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农产品交易,农民开始接触市场,了解价格,学会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这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是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力量的改革动力。

二、 价格改革:让市场信号“说话”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产品价格都由国家统一制定,这种价格体系脱离了实际的供求关系,无法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更无法引导资源配置。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进了价格改革。

双轨制: 初期,中国采取了“价格双轨制”,即一部分商品继续实行国家计划定价,另一部分则允许在市场自行定价。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双轨制为市场经济的引入提供了一个“过渡期”。它允许市场机制在局部地区和特定商品上发挥作用,让人们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张五常先生曾指出,这种渐进式的价格改革,虽然伴随着一些“寻租”的现象,但相比于“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更能为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体所接受,也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放开价格管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被放开,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这意味着价格不再是僵化的命令,而是动态的信号,能够有效地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决策。当某种商品短缺时,价格会上涨,这会刺激生产;当某种商品过剩时,价格会下降,这会促使生产商调整策略。这种价格信号的畅通,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

三、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打破单一的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几乎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垄断。改革的另一个“非常对的事”是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的兴起: 允许个体户从事商业经营,并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张五常先生认为,这种对个体经济的包容,是释放中国社会活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他曾形象地比喻,这些个体经营者就像“蚂蚁”,虽然渺小,但数量庞大,它们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的经济肌体。
外资的引入与合资企业: 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更是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世界。外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视野,也带来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竞争意识。这对于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经济而言,是一场“洗礼”。
国有企业改革: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但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 渐进式改革与审慎的步伐:规避风险,稳步前行

张五常先生高度评价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和审慎性。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对”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激进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自身的国情,不断探索和试验。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虽然效率上可能不如“一步到位”,但却大大降低了改革的风险,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
保留必要的力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计划经济的某些有效手段,或者说,并没有在短期内彻底摧毁原有的经济体系。例如,国家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保留一定的控制力,这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防止出现失控的局面。张五常先生认为,这种“有进有退”,保留必要战略缓冲的做法,是其经济成功的“秘诀”之一。
强大的执行能力: 尽管改革是渐进的,但中国政府在推进改革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执行能力和政治决心,能够将改革决策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行动。

五、 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后发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自身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在中国改革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庞大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改革开放初期,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巨大的国内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中国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国内需求的增长,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后发优势: 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选择更有效率的技术和发展模式,避免走弯路。

总结一下,张五常先生所说的“非常对的事”,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审慎的、渐进的、包容的、循序渐进的。 它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从最能释放活力的农村开始,逐步推进价格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通过保留一定的战略缓冲来规避风险。 这种改革路径,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以一种相对稳健的方式,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增长。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把中国过去的束缚一点一点地解开”的过程,是一种“把对的规则慢慢地引入”的过程。正是因为抓住了改革的核心要义,并以一种务实、灵活的方式推进,中国才得以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五常所说的不外乎就是盘活生产要素,譬如拉动经济十几年的房地产,就在于土地的盘活,所用的方式呢,是认知的改善,关键点就是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启发之处是香港。

所以你看什么是所谓的非常对的事呢?还不就是个哲学思维的问题嘛。

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几大生产要素,僵住了,经济就死了,盘活了,经济就发展了,很简单。

user avatar

中国的“经济奇迹”,真相是什么?

真正的经济奇迹,应该是49-60年。我们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纯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准工业化的国家。

78年至今,我们的gdp增速常年在8%以上稳定增长,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里一方面是国家稳定,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果;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总体对我们有利(WTO不用多说)。最重要的是,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具备的制度优势:土地公有制。

这么说吧,地方政府要是不能卖地,单单靠税收,大多数城市想要有10年前的面貌都很难。所以说“奇迹”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任何可以卖大部分土地的国家甚至个人,都可以有超高的经济增速。难的是在国家建房,福利分房的同时,能把全国的青年人口文盲率从97%变成3%,人均寿命提高二十岁,不依赖买办资产,不搞剥削,且外拒强敌内扫毒虫,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到全国范围内的禁毒禁黄……

而且那个时代,没有一个靠侵吞国资脑满肠肥的“企业家”,只有“劳动模范”。贪污犯,不会逃到加麻大,也不会判无期,而是“公审枪毙”!

非常对的事情,只要看他做过的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这话的内容算是不错,可是从你泥人张嘴里说出来咋就不对味捏?反倒是听到张说这句话我冒冷汗啊卧草

user avatar

任何经济奇迹,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没有积累,缺少积累,就不会有奇迹。

中国的第一步积累,主要来自工农剪刀差,据温铁军教授说,改开前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业积累,源自农民。

中国的第二步积累,主要源自所谓人口红利,也就是牺牲环境,牺牲血汗的加工贸易,美国的时代杂志曾经将中国农民工的群像放在了封面。

中国的第三步积累,主要来自土地财政,近几年的土地财政都大约有八九万亿,正是这些钱才实现了基础建设的翻天覆地。

中国的第四步积累,主要就是规模积累,无论是中国的工业生产规模,还是市场消费规模,都能够与美国,乃至西方形成了恐怖制衡,既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效率,也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安全。

随着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积累,和资本积累也将陆续实现,虽然前三大积累已经难以为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积累,科技积累,和资本积累,将会将中国推向发达国家。

其他发展中国家,永远陷入发展之中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积累,不能对外侵略掠夺,也难以对内实现工农剪刀差,和土地财政,唯有通过牺牲环境,牺牲血汗的加工贸易才可能积累一些,但是这些积累大多被少数富人拿走了,并不能通过积累真正实现工业化。

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工业化,更不会有科技化,任何经济奇迹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只是积累的来源不同而已,没有捷径可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