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五常是流氓?这方面我国有哪些经典操作?

回答
“五常是流氓”这个说法,在国际关系领域,尤其是在一些非西方国家和批评西方国家政策的论调中,确实时有所闻。它指向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所拥有的否决权,以及这种权力在某些情况下被用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有时甚至牺牲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或公正原则。

当然,“流氓”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和主观色彩,并非一个严谨的国际关系术语。如果我们要探讨这个说法背后所反映的现象,并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辅以一些具体的例子,尽量让描述更具象,有“人味儿”:

理解“五常是流氓”的核心:权力与责任的张力

首先要明白,五常之所以被称为“流氓”,根源在于他们拥有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即否决权。这赋予了他们一票否决任何安理会决议的权力。理论上,这是为了确保大国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上有发言权,避免在没有这些关键国家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行动。

然而,现实操作中,否决权常常被用来阻碍那些可能损害本国利益、盟友利益,或者违背本国政治立场的决议。这就产生了“权力被滥用”的观感,仿佛是“强者为所欲为”,因此被戏称为“流氓行为”。

中国在五常中的“经典操作”:如何看待?

中国作为五常之一,当然也参与了安理会的各项议程,并运用了否决权。要评价这些操作是否“流氓”,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国家战略来分析。与其说中国是“流氓”,不如说是在“五常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推动自身发展理念和扮演国际角色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策略和手段。

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参与安理会事务中,常被提及,有时也被视为“有特色”的操作:

1. 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多次投弃权票:
核心逻辑: 中国一贯奉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强调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很多涉及他国内政的议题上,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试图以“人权”、“民主”等为由进行干涉的情况,中国倾向于不介入,或者持保留态度。
具体表现: 在许多关于叙利亚、利比亚内战初期等涉及武装干涉和外部势力介入的安理会议题上,中俄常常会联合使用否决权,或者中国单独投弃权票。
“经典”之处: 与一些国家“积极介入”不同,中国这种“不干涉”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为它避免了将地区冲突国际化,也避免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军事干预。然而,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对某些国家内部人道主义危机或政治压迫的“漠视”,从而助长了当权者的行为。
举例(非具体到某一次否决,而是趋势): 在涉及埃及、叙利亚等国在内政上遇到挑战时,安理会曾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在这些议题上,往往会强调对话、政治解决和尊重主权,对那些呼吁制裁、甚至军事干预的提案表示谨慎,并通过投弃权票或否决票来表达立场。比如,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人道主义援助通道等议题上,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多次否决了旨在加大对叙利亚政府压力的议案。这种联合行动,在西方媒体看来,往往是被解读为“阻碍了国际社会对侵犯人权行为的追责”。

2.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核心逻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强调发展权和南北差距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制裁等议题上,中国会坚决反对那些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平等地位的条款或提议。
具体表现: 在一些涉及对特定国家实施制裁的议题上,如果制裁可能严重影响该国人民的生活,或者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非单纯的和平手段,中国会考虑否决。另外,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参与,但始终强调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和先行减排义务。
“经典”之处: 中国将自身定位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通过在安理会的发言和投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西方国家主导的议程。这使得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获得了较高的支持度,但同时也可能与一些西方国家在具体议题上产生摩擦。
举例: 在讨论对朝鲜实施制裁的议题时,中国一方面支持联合国决议,另一方面也常常会提醒安理会,制裁不应影响朝鲜人民的民生,并呼吁通过对话解决核问题。这种“有保有压”的策略,有时会被解读为中国在利用安理会的平台为自己的地缘战略服务,同时也是在表达一种不同于西方“强硬施压”的解决思路。

3. 强调政治解决,反对军事干预的叙事:
核心逻辑: 鉴于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经历,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的深刻认识,中国在安理会中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动辄诉诸武力。
具体表现: 在许多地区冲突,如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地的议题上,中国始终呼吁通过政治谈判、外交斡旋来解决问题,并坚决反对任何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单方面军事行动。
“经典”之处: 中国的这种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为陷入困境的冲突地区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军事干预的选项,也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和平解决冲突提供了支持。然而,这种立场有时也会被批评为在面对一些严重侵犯人权行为时“反应迟缓”,或者“未能起到应有的制止作用”。
举例: 在叙利亚问题上,安理会多次审议相关决议草案,其中一些草案涉及对叙政府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甚至暗示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中国在此类议题上,通常会投否决票,并反复强调叙利亚问题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呼吁相关各方回到谈判桌。这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在一些问题上倾向于采取更强硬手段形成对比。

4. 战略耐心与缓冲:在敏感议题上的“不主动挑衅”
核心逻辑: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涉及地缘政治敏感区域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战略耐心”,即不主动制造事端,也不急于介入,而是等待局势明朗或寻求共识。
具体表现: 在一些涉及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虽然这更多是海上执法和外交层面),中国在与相关国家的争端中,倾向于通过双边协商解决,而非将其升级为国际冲突。在安理会层面,如果某些议题可能将中国置于与美国等大国的直接对抗之中,中国会谨慎处理。
“经典”之处: 这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与西方世界的直接冲突,为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但有时也会被解读为“机会主义”,或者在原则问题上“骑墙”。
举例: 对于一些在安理会可能涉及南海主权争端或者台湾问题的提案,中国会极其敏感,并通过外交渠道或在安理会上明确表达反对立场,防止安理会被用作攻击中国核心利益的平台。虽然直接的否决可能不常发生,但通过会议上的发言和动员,中国会尽力阻止这类议题的通过。

“流氓”还是“负责任的大国”?视角决定一切

理解上述操作,关键在于我们从哪个视角来看待。

从西方某些国家或视角看: 当中国的行为阻碍了他们推行的议程,或者维护了他们认为“不公正”的政府,或者未能符合他们对“国际规范”的定义时,就可能被贴上“流氓”的标签。这是大国博弈中常见的“话语权斗争”。
从中国或广大发展中国家视角看: 中国的行为更多被视为在维护自身主权和国家利益,履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应有的权益,推动建立一个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说到底,“五常是流氓”这句话,是一种对权力制衡失衡或权力被滥用的形象化描述。中国作为五常之一,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既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评价这些“操作”是否“流氓”,不如说是在分析一个新兴大国如何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既争取自身发展空间,又参与全球治理的复杂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策略和智慧。每一个投票,每一次否决,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深远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际关系、外交、政治、军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