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开头说张天师封禁的是一百零八魔君,为什么这魔君做的事情不从赵官家的角度看反倒是行侠仗义呢?

回答
读《水浒传》开头,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那一句“张天师封禁一百零八魔君”。这话说得煞有介事,似乎预示着一出惊天动地的妖魔鬼怪故事。可细品之下,那些所谓的“魔君”,即便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为也并非全然邪恶,反而常常带有几分仗义行侠的色彩,这确实令人玩味。

要理解这其中的矛盾,咱们得先拆解一下“魔君”这个称谓的由来以及它在故事中的作用。

首先,从故事的叙事结构来看,“一百零八魔君”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梁山好汉的聚义提供超自然、宿命论的解释和铺垫。作者施耐庵并非真的想写一本“捉妖记”,而是想通过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开头,来升华人物的传奇性。把这些原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着各种恩怨情仇的绿林好汉,说成是天庭下凡的星宿,是“魔君”,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戏剧性,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一种对官方统治秩序的潜在反叛。官方需要“正统”,需要“妖魔”,而这些人,他们不被官方所容,他们的行为也多有不符官府律例之处,故而被扣上“魔君”的帽子,也算是一种叙事上的“罪名”。

那么,为什么从“赵官家”(也就是皇帝)的角度看,这些人做的很多事情反而像是“行侠仗义”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点:

一、 官逼民反,良善何以为生?

《水浒传》中的许多好汉,他们的落草为寇并非出于本性邪恶,而是被腐朽黑暗的官场和社会逼上绝路的。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本该是保家卫国的栋梁,却因高俅父子的陷害,被逼得家破人亡,最终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杀人之后才不得不上梁山。你想想,他只是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却被权贵无情碾压,他反抗难道不是一种正当的自卫?
鲁智深,一个嫉恶如仇、性情耿直的和尚,因为替被恶霸欺凌的女子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这在普通人看来,是惩恶扬善,是侠义之举。可是在官府的法律条文里,他就是杀人犯,就得接受审判和惩罚。他为了救人而触犯法律,这难道不比那些高高在上、漠视百姓疾苦的官员更“义”吗?
武松,景阳冈打虎,那是为民除害;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那是替天行道,伸张正义。但最终因为这些行为,也被官府通缉,不得不走上江湖。他杀的都是该杀之人,他的行为难道不是一种超越官方法律之上的道德正义?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当朝廷的法律和官员的行径已经丧失了公正性和仁爱之心时,“魔君”们的行为,恰恰填补了官府失职的空白,他们所做的,是以另一种方式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民间正义,尽管这种方式不被官方所承认。

二、 官方的“正义”往往是伪善的遮羞布

“赵官家”代表的官方,在《水浒传》中所呈现的形象,大多是腐败、专横、冷酷的。

高俅,一个足球踢得好的人,却因为巴结上了权贵,爬到高位,为非作歹,祸害忠良,比如陷害林冲。他这种人,在官方体系内是“有功之臣”,可他的行为在普通百姓眼中是什么?是比强盗还恶劣的豺狼。
蔡京、童贯、杨戬、梁师成这些“大名鼎鼎”的太师、都太尉、宦官,他们才是真正搜刮民脂民膏、陷害忠良、扰乱朝政的“魔鬼”。他们的存在,使得整个官场乌烟瘴气,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比之下,梁山好汉们虽然有杀人放火(但多是针对恶人或在自卫过程中),可他们的目的却往往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替受害者讨回公道。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扶持、共御外敌的江湖情义。在百姓心中,梁山好汉的“义”,往往比朝廷的“法”来得更真实、更可触及。

三、 “行侠仗义”的标准是模糊的

“行侠仗义”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大利益或更广义的正义,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梁山好汉们,他们的“义”体现在:

劫富济贫: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梁山好汉也常有夺取官府或富商财物来充实山寨军需,或救济贫苦百姓的行为(比如宋江在揭阳岭卖刀救了刘唐)。
惩恶除奸:如鲁智深打抱不平,武松为兄报仇,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侠义行为。
兄弟情义:梁山好汉之间那种生死相托、患难与共的兄弟情,在当时社会也是一种珍贵的价值。

从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如果官府不作为,甚至作恶,那么挺身而出的人,即使手段激烈,也可能被视为是“侠义”的。就像“好汉”这个词,往往也包含了对那些敢于挑战不公、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的一种褒奖。

总结一下,为什么梁山好汉的许多行为在官家看来是“魔君”,但在我们看来反而像是“行侠仗义”?

根本原因在于视角和评价体系的不同。

“赵官家”的视角: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官方法律为最高准则。任何不服从官府、挑战现有权力的行为,都是对秩序的破坏,都是“叛逆”,自然要冠以“魔君”之名,以正视听,将其行为妖魔化,从而巩固官方的合法性。
民间和读者的视角:更看重行为的动机、结果以及是否符合朴素的道德观念。当官方腐败无能,无法提供公平正义时,那些敢于站出来为民做主的人,无论其身份如何,其行为很容易被解读为“侠义”。

所以,《水浒传》开篇将他们称为“魔君”,是一种政治上的定性,是为了让故事的走向——即他们最终被招安、被“收编”——显得顺理成章,是一种“正邪归一”的哲学和政治考量。但故事展开后,通过对人物经历和行为的细致描写,作者又巧妙地展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侠义”之光,使得读者在理解“魔君”身份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身上那种超越时代和阶级的“人味儿”和“义气”。这正是《水浒传》的魅力所在,它打破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划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镇关西罪不至死

怒杀阎婆惜,阎婆惜本不该绝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路人何其无辜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手起刀落,后槽也饶不得

白龙庙小聚义,李逵沿江边一路杀过去,无论士兵还是百姓

石秀智杀裴如海,按律不该死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小儿罪在何处

三打祝家庄,夜攻曾头市,死伤多少

……

替天行道就是个幌子,不是对洪太尉说了嘛,“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