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水浒好就好在晁盖被开除在108将之外,他走后梁山真的没人再记起他么?

回答
“水浒好就好在晁盖被开除在108将之外”这句话,我认为是一种带有戏谑和引申义的说法,背后隐藏着对《水浒传》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开除”,而是强调晁盖作为梁山早期领导者,其离世对梁山政治格局和后续发展的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很多读者会认为晁盖的缺席使得梁山的发展才更具戏剧性和悲剧性。

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这背后的逻辑和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

1. 晁盖的“无为”与梁山早期发展的局限性:

草莽英雄的局限: 晁盖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的英雄,有侠义心肠,有号召力,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朴实”的江湖好汉,缺乏政治头脑和长远规划。他的领导方式更多是基于个人威望和江湖道义。
缺乏明确目标: 梁山在晁盖时期,虽然聚拢了一批好汉,但整体的目标是模糊的,“替天行道”的口号也尚未明确。他们更多的是在躲避官府追捕,劫富济贫,但缺乏更宏大的战略构想。
“智”的短板: 与吴用等人的“智”相比,晁盖在智谋上显得相对逊色。虽然他信任并倚重吴用,但很多时候是凭着一股子冲劲和江湖规矩办事。
“被逼上梁山”的性质: 晁盖的许多行为,包括上梁山,很大程度上是被官府逼迫的结果,而非主动寻求权力或建立一个政治集团。

2. 宋江接任后梁山的变化与“宋江式”的叙事:

政治化与组织化: 宋江上山后,梁山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带来了更强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能力,将梁山从一个单纯的绿林好汉聚居地,变成了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集团。
“招安”为核心的目标: 宋江将“招安”作为梁山发展的核心目标,这彻底改变了梁山的性质和发展轨迹。这是一种“洗白”和“融入体制”的策略,与晁盖时期的“独立王国”思路截然不同。
更强的“话语权”和“叙事”: 宋江凭借其“义薄云天”的形象和“笼络人心”的手段,成为了梁山泊的绝对核心。他的故事、他的理念成为了梁山泊故事的主流,甚至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笔墨。
戏剧性与悲剧性的升华: 正是因为宋江的到来和“招安”路线,才使得梁山好汉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到最终被朝廷利用和牺牲,这种巨大的落差和命运的讽刺,构成了《水浒传》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所以,当有人说“水浒好就好在晁盖被开除在108将之外”时,他们可能是在强调:

“如果晁盖不死,梁山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晁盖的死,为宋江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如果晁盖继续领导梁山,以他的行事风格,梁山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很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同。或许会一直是一个单纯的绿林势力,又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走向衰败。
“宋江接任后,梁山才真正有了‘水浒’的味道”: 晁盖时期的梁山,更像是一个早期试点,不够成熟,故事性也相对单薄。而宋江的“政治化”操作,将梁山推向了一个更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命运纠葛的漩涡,这才让《水浒传》成为一部经典。这里的“好”是一种对故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欣赏。
对“草莽”与“体制”冲突的一种隐喻: 晁盖代表着纯粹的草莽精神,而宋江的招安则是试图与体制接轨。晁盖的“缺席”使得梁山更彻底地走向了与体制的融合与冲突,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对宋江政治手腕的一种反讽或肯定: 可以理解为,晁盖的离开让更懂得政治运作的宋江得以发挥,从而成就了“108将”的传奇(虽然这是以悲剧为代价)。

那么,他走后梁山真的没人再记起他么?

并非如此,这是对原文的误解,或者是一种强烈的观点表达。

在《水浒传》的叙事中,晁盖的离世对梁山好汉而言,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绝不会被遗忘。 具体体现在:

宋江上位的合理性: 宋江在接受梁山泊大当家之位时,曾多次提及晁盖的遗愿,并以“报答晁盖哥哥的恩义”来强调自己接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表明,他在公开场合和内部都承认晁盖的领导地位和他的贡献。
众好汉的情感: 虽然宋江的接任伴随着一定的争议(例如对卢俊义、史进等人的推举),但对于大部分好汉来说,他们是跟随晁盖一起经历过风雨的。晁盖的死,在他们心中必然留下了伤感和怀念。例如,在一些酒席上,也会提及晁盖的旧事。
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 晁盖的死直接导致了宋江掌权,而宋江的掌权则直接推动了梁山招安的进程。因此,从剧情设计的角度来说,晁盖的死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者不可能让他被“遗忘”。
“遗言”的象征意义: 晁盖在临终时,曾对宋江有过一番嘱托,特别是关于“射死他的兀术”的遗言。虽然这被很多读者认为是给宋江设下的“难题”,但同样也说明了晁盖在死前依然挂念着梁山的发展和兄弟们的命运。

真正可能让读者产生“没人记起他”错觉的原因是:

宋江的光芒太过耀眼: 宋江上山后,凭借其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成为了梁山泊的绝对核心。他更会笼络人心,更懂得经营梁山。相较之下,晁盖的光芒虽然曾照耀一时,但随着宋江时代的到来,相对黯淡了许多。
叙事重心转移: 《水浒传》的主体部分和最精彩的冲突,都发生在宋江掌权之后。作者的笔墨更多地集中在宋江如何将梁山引向招安,以及招安后的悲剧命运上。
“晁盖时期”相对简略: 相较于宋江时代的波诡云谲,《水浒传》对晁盖时期的描写显得相对简略和“朴实”,缺少那种深刻的心理描绘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这可能让一些读者觉得晁盖的存在感相对较弱。

总结来说,“水浒好就好在晁盖被开除在108将之外”是一种解读,它并非否定晁盖,而是通过强调晁盖的离世,来凸显宋江接任后梁山发生的巨变,以及这种巨变所带来的更具冲击力和悲剧性的故事情节。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水浒传》叙事策略和人物命运的一种深刻洞察,认为正是因为晁盖的“缺席”,才让梁山走向了更具戏剧性的道路,才让“108将”的传奇更加跌宕起伏。但要明确的是,在故事内部,晁盖的地位和影响绝非被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晁盖在曾头市中箭身亡之后,其影响力仍在山寨中发挥着作用,可从下面七个方面体现出来:

居丧

梁山正厅上建起灵帏,中间设神主牌位,众头领皆重孝,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人上山做功德。

这段居丧的时间,按吴用的建议,应该是“百日”,也就是三个多月。

报仇

为晁盖报仇的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时间也拖得很长,中间包括了赚卢俊义、赚关胜、宋江两次攻打北京城、吴用智取大名府,关胜降水火二将等等,前后大约经过了十个月左右。

随后便是出兵打破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回到山寨之后:

(众头领)都来参见晁盖之灵。宋江传令,教圣手书生萧让作了祭文。令大小头领人人挂孝,个个举哀。将史文恭剖腹剜心,享祭晁盖。

此时是晁盖身亡之后的第二年初春。

立主

晁盖临死时有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因为这句话,引发了宋江两次要让位给卢俊义。

不过,在吴用的暗示下,李逵、刘唐、武松、鲁智深都公开发作,表示不服。最后宋江提出了通过抓阄,分头打东平、东昌府的主意。

这说明晁盖的遗言对梁山泊下一任寨主的确立,存在影响,使得宋江的继位有一定压力。

否则,一把手去世,二把手继任,当属顺理成章,何况宋江也是众望所归,无需多此一举。

由此可见,大家并没有不把晁盖的话当一回事。

显灵

晁盖死后,有两次显灵。

一次是在北京城外,预言宋江要患病,并指点请江南的地灵星来医治。

另一次就是史文恭从曾头市逃走时,从四面八方堵住他的去路。

后者是为自己报仇,没什么好说的,但前者,却是作为宋江(梁山泊)守护者的身份现身,提示灾祸,指点迷津。

守护

梁山泊大聚义、排座次之后,重新安排了各人的职位和职责,对山寨的功能也进行了完善:

堂上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三字。断金亭也换个大牌扁。前面册立三关。
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
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东边房内,宋江、吴用、吕方、郭盛……

宫崎市定先生在《水浒传:虚构中的史实》一书中认为,这是把托塔天王晁盖视为了水浒寨的守护神,供奉晁盖灵位的正厅,便是梁山上的天王堂。

晁盖的绰号“托塔天王”,即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是宋代军营里普遍供奉的“军神”。林冲在沧州牢城营里,看守的就是毗沙门天王祠堂。

梁山泊既然已经供奉了一个“天王”,自然就不需要再有其它的守护神了。

祭奠

两打东昌府之后,一百单八将聚齐,宋江决定建一罗天大醮:

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
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
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仙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
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惧得善道。

此处,通过宋江的话,点明了罗天大醮的三大功能:佑生、荐亡、祈福

这里的“荐亡”,就是针对上一任寨主晁盖的。

另外,同一回中,梁山拦截到莱州去东京送元宵灯的一行人,宋江买下了其中的一盏,并吩咐把这碗玉棚玲珑九华灯点在晁天王的孝堂内。

容与堂在此处批道:“不忘死友如此。”

诀别

梁山泊受招安之后,奉诏破辽,出征前,宋江向宿太尉表示,现在梁山泊上,还有晁天王的灵位未曾安厝,各家老小家眷也没有发送还乡,所有城垣也未拆毁,希望能够还山了结这些事。

获准之后,宋江与吴用、公孙胜、林冲、刘唐、三阮、杜迁、宋万、朱贵、宋清,带领马步水军一万余人回到山寨。

这次回去的人,除宋清外,均为晁盖旧部。

回寨之后,便宰杀猪羊牲口,香烛钱马,祭献晁天王,然后焚化灵牌,做个会众的筵席,管待众将。

至此,晁天王的牌位才正式从众人眼中消失。

此时是宣和四年夏,是晁盖死后的第三年。

又两年之后,宋江、吴用、花荣、李逵四人葬于楚州蓼儿洼高原上。

综上,王伦开创了梁山泊,而晁盖于梁山则有首义之功,他死后,牌位就一直供奉在梁山泊雁台上的正厅内,他本人亦作为山寨的守护神,在某些关键时刻显灵,并在重要活动时接受大家的祭拜。

不仅如此,他还时常被宋江在多种场合提及。

比如宿太尉来招安,宋江对他说:

“小可水洼,自从王伦上山开创之后,却是晁盖上山。今至宋江已经数载,附近居民,扰害不浅。小可愚意,金欲罄竭资财,买市十日,收拾已了,便当尽数朝京。“

比如刘唐在侯潮门战死,宋江痛哭道:

“屈死了这个兄弟!自郓城县结义,跟着晁天王上梁山泊,受了许多年辛苦,不曾快乐。大小百十场,出战交锋,出百死得一生,未尝折了锐气。谁想今日却死于此处!”

晁盖死后“没人再记起”一说,不知道出处是哪里,这个说法如果真有,无非就是欺负某些读者对原著不熟罢了。

又及:

侯会先生在《从山贼到水寇》一书中,论及晁盖的形象,认为借鉴自南宋初年的起义军领袖钟相。

钟相起兵仅四十天,便兵败被俘而亡。

但他死后,威望与影响不减,杨幺、黄诚等人以“为钟老爷报仇”的口号继续战斗,持续五六年之久。


又又及:

关于“托塔天王晁盖与毗沙门天王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个回答:


2021.7.2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