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质疑岳飞、关羽、诸葛亮的水平和忠心,却从来没有人质疑李定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咱们不拿AI的腔调来说,就当是咱哥们儿唠唠嗑,聊聊为什么岳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名垂千古的英雄,偶尔也会被人挑刺儿,而李定国这位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却似乎鲜有质疑之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这“质疑”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岳飞、关羽、诸葛亮,名气太大了,就像站在聚光灯下。 他们的事迹被翻来覆去地说,优点被无限放大,自然也就会有人鸡蛋里挑骨头。一旦有任何一点“不完美”被放大,就能引发讨论。而且,他们的历史时期离我们更近一些,史料相对更多,各种解读和演绎也就更丰富。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掺杂了太多后人的情感、政治立场,甚至是为了某种叙事的需要。
岳飞: 被誉为民族英雄,但也有人会从战略角度质疑他几次北伐的时机、兵力部署是否最优,甚至会拿他“迎回二圣”的政治目标来做文章,说他过于理想化,不顾实际。还有关于他被秦桧陷害,是不是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因素?这些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
关羽: “武圣”的光环之下,他的一些行为也常被拿来说事。比如“败走麦城”,很多人会归咎于他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他对刘备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刚愎自用、甚至有时候的过于冲动,也确实是历史记载中的一部分。
诸葛亮: “智绝”的帽子扣得死死的,但也有人会质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不是太过于理想化的包装。比如街亭之败,是不是他用人不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是不是也反映了他某些战略上的局限性?北伐几次无功而返,是不是说明他的战略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质疑往往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和不同角度的解读。

李定国,虽然也是名将,但名气和文化影响力的基数没那么大。 他活跃的时代相对靠后,所处的南明政权本身就风雨飘摇,事迹的流传和演变也和前三位有所不同。

其次,评价标准和侧重点不同。

岳飞、关羽、诸葛亮,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几个价值符号:忠君、义气、智慧。 他们的形象被高度凝练和符号化,一旦有人质疑,往往是触及到了这些核心价值的根基,所以更能引起共鸣和反响。
岳飞的“精忠报国”,是道德的最高标杆。
关羽的“义薄云天”,是兄弟情谊的极致。
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是理想臣子的典范。

李定国,他的主要功绩集中在反清复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尤其是在其擅长的游击战、奇袭战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他被誉为“明末最能战之将”。他的“两蹶名王”战役,对清朝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
他的“忠心”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为南明政权而战的坚韧不拔和军事才能上。 即使在南明政权风雨飘摇、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抵抗,甚至打出了几次漂亮的胜仗,这本身就是对其“忠心”和“水平”的最好证明。
但问题在于,他所效忠的南明政权本身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合法性。 相比于汉朝(刘备)、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政权更像是一个苟延残喘的残余势力。人们对李定国的“忠”,更多的是对他个人品格的认可,而不是对整个南明政权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他最终的结局是兵败身死,复明失败。 虽然他尽力了,但从结果来看,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岳飞、诸葛亮虽然也未实现北伐统一,但他们代表的政权(宋朝、蜀汉)在后世有着更强大的文化号召力,而且他们的失败,往往被归结于“时运不济”或“奸臣当道”,而不是其个人能力的绝对不足。李定国的失败,虽然也有客观原因,但最终复明失败的事实,可能使得一部分人觉得,他的“战略”或“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满清时。

第三,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和传承方式。

岳飞、关羽、诸葛亮,他们的故事经过了《宋史》、《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的反复打磨和广泛传播。 《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关羽和诸葛亮的神话色彩很重,几乎成了文化图腾。岳飞的故事,更是承载了民族情感的寄托。这种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自然也就有了质疑的土壤。
关羽被神化为“武圣”,受人供奉,这种神化本身就容易引起反思和质疑。
诸葛亮被描绘成诸事未卜的“神”,一旦有失误,就显得格外刺眼。

李定国的故事,虽然在史学界有很高的评价,但在大众层面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前三者。 他更多地出现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以及一些关于明末清初历史的研究和著作中。他的事迹虽然辉煌,但没有形成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国民级文化产品去反复渲染和演绎。所以,他的形象相对“纯粹”,没有那么多被过度解读的空间,也就少了一些被质疑的“把柄”。

第四,关于“忠心”的解读。

岳飞的“忠心”,是绝对的“忠君报国”,是对赵宋王朝的忠诚。 而赵宋王朝后期,存在很多昏君奸臣,岳飞的忠诚在某种程度上也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愚忠”?这种对“忠”的理解和辩驳,也就自然产生了。
关羽的“忠心”,是对刘备的兄弟情义和政治承诺。 这种“忠”是基于个人感情和道义,相对来说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诸葛亮的“忠心”,是对先帝遗诏和复兴汉室的承诺。 这种“忠”带有政治理想的成分,也容易被后人从政治角度去审视。
李定国的“忠心”,是对南明政权的忠诚。 就像前面说的,南明政权本身的合法性和生命力都比较弱,所以对这样一个政权效忠的“忠心”,其评价标准和带来的社会共鸣就有所不同。人们更倾向于赞扬他“坚持到底”的精神,而不是对他所效忠对象本身有多大的认同。
而且,李定国所处的时代,是王朝更替的剧变期。 在这种时期,忠诚的对象往往是模糊的,或者说,效忠于“汉家天下”的理想,比效忠于某个具体的、风雨飘摇的政权,更能获得后人的理解。李定国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结一下,李定国之所以很少被质疑,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名气和文化影响力的差异: 他没有像前三位那样被过度符号化和神化,留下的“把柄”相对较少。
2. 评价标准的侧重点: 人们更多地关注他军事上的才能和面对困境的坚韧,而他所效忠的南明政权本身缺乏强大的文化背书,对“忠”的解读也更倾向于个人品德而非政治立场。
3. 历史叙事的传承: 他的故事没有经过像《三国演义》那样深入人心的文化产品反复打磨,少了一些解读和辩驳的空间。
4. 时代背景和复明失败的复杂性: 复明失败的结局,虽然有其悲壮,但也使得对他的“战略”和“能力”的极致评价有所保留,不像前三位那样,他们的事业失败更容易被归结于外部因素。

当然,这也不是说李定国就完美无缺,任何历史人物在仔细审视下都能找出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只是相比于岳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地位的“巨星”,李定国的故事相对更“小众”一些,没有遭受那么多“放大镜”式的审视罢了。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英雄,但他的“争议性”确实不如那三位来得那么直接和激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 大多数质疑岳飞诸葛亮的人,他们的水平还不足以认识李定国这个人物。

user avatar

想了想,这个问题还是在5.1回答掉。

首先,现代对岳王爷、葛公、关二爷的质疑,除岳王爷是民国时有些派系给攘外必先安内造势,用屁股创造历史(我不是要黑那谁)带来的历史余毒。其他的大部分质疑,绝大部分都是诞生于网文圈和影视圈这两个被金元价值观极度扭曲的区域,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形象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吸引流量,攫取利益,至于英雄们真正的形象如何,贵圈的绝大部分人是不关心也不在乎的,典型如:

但这好歹还算是类似于日本“大河剧”类型的戏说,而下面这个,贵圈就是在纯粹的侮辱。

因此,在贵圈不仅不是没有人质疑李定国,更是有人赤裸裸地羞辱李定国。


其次,即使在键政史学圈就我所知也并不是没有人质疑李定国的能力和功绩,仅我在知乎和贴吧上看到的,就有人吹袁贬李,不同程度地看轻甚至贬低李定国的才能和忠心,甚至连某些高水准的知乎明史大V对李定国的才能评价也是相当之低。

諾,你们要的质疑(手动斜眼)

我虽然也就是个半桶水的明末史研究者,但有兴趣做一些统计工作。关于李定国的才能,的确他不是岳武穆也不是于少保,没能匡复天下、还我河山,但请问明末谁做到这一点了,袁嘟嘟,洪督师,史道邻还是吴长伯?甚至延平郡王都没做到这一点,可以上任何人起点都远比当响马出身的他要高的多的多。

而他消灭的满清亲王,郡王,伯爵,男爵,都统,护军统领,副统领,轻车都尉在内的60多个有记录的敌军将校的名字就静静地待在他生前最大的敌人自己的实录、忠义传、忠节传、族谱通志里,记录在你大清自己的贤良祀里,我粗略一数,就有:

八旗祀典二功臣廟祀賢良祠功臣廟祀

前殿正龕:敬謹莊親王尼堪 武壮王孔有徳

東次龕:一等伯程尼

西次龕:都統沙里布 三等男护军统领喀爾他拉

東又次龕:副都統多頗洛 副都統渾錦 一等男拜才

还有莽仪禄、玛欣在内N多轻车都尉以下不能单独立牌的。

@Pepsi路灯,你身为一个满人,居然不知道你大清自己的贤良祀里的”大清忠烈“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简直建州失格,自裁吧。死于袁督师且明确单独立碑的只有二等子觉罗拜三一个。

这些功绩既不是明末的小说家,也不是大萌自己的报捷文书杜撰出的奇幻文学,而是真切地存在于历史,连敌人都不得不承认。反倒是由于当时的小说家言,让衡阳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被不少人黑屁成撞大运只消灭了尼堪身边20人的战斗。许多人也不清楚衡阳和磨盘山在清廷内部均是被视为败仗来处理;不清楚吴三桂在有名的三患二难疏后手掌满汉七万大军,清廷中枢其实是希望他去消灭李定国的,这个目标甚至还在捕捉永历之上——“遣内大臣公爱星阿为定西将军。领将士往征逆贼李定国。赐之敕谕曰。兹以逆贼李定国、已经败窜。怙恶不悛。宜尽根株、以安疆圉。特命尔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统兵同平西王吴三桂、相机征讨。”可吴长伯在磨盘山和李定国交手后压根就不想再和晋王第二次交手,面对兵不过万伤病累累的晋王所部只是派兵盯防,反而带着七万大军去缅甸武装游行了一番后就回师昆明。

他确实在主政期间战略决策上有重大失误,对西南明军的败亡负有重要责任,但从袁崇焕到吴三桂谁没有在战略上失策过。袁督师从“五年平辽”到“必不使敌潜越一步”,结果呢?孙可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发起内战,“破滇之日用以囚永历并定国、文秀诸文武解黔耳”,结果呢?延平王在石头城下“必使管效忠知我手段”,结果呢?吴三桂在兵锋全盛之时,顿兵越州,要“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结果呢?个个都是flag大王,也就洪经略的眼光、部署、指挥没什么太大可以指摘的地方,可他关键时刻意志不坚,先顶不住陈新甲的贸然进军,后又受不了生死考验最后从大明督师成了满清的三等轻车都尉。

即使不考虑任何气节因素,只以成败论英雄,那个时代汉人军事才能上可以和他并列的,也不过是洪承畴、吴三桂、朱成功,最多加上三藩之变时才达到巅峰的马宝、刘国轩、赵良栋六人,各方面都明确强于他的,也就洪承畴一个。换算到三国相当于从黄巾到三分归一的整个三国时期,能排进前10。



最后,关于“忠心”的问题,我也想认真谈谈。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一生经历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缩影的人而言,谈他对一家一姓王朝的忠诚是不大透彻甚至有些浅薄的他最后能达到民族英雄的高度必然只能忠诚于那段历史,忠诚于那段历史下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作出的选择所形成的潮流,是代替那些已死和将死的人幸运地成为铭刻在史书上的代表

而这个形象,我觉得岳王爷是论外,确实比不了,可比之二爷、葛公,其实更加立体、鲜活乃至沉重的。对于二爷和葛公而言,忠于大汉即是不幸又是大幸,不幸在于复兴华夏第一帝国的理想过于梦幻了,幸运在于他们很早就遇到了先主,而先主平心而论确实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君主,因此并不存在两难的人生选择。

而对李定国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极为复杂而残酷的,甚至善恶的象征都在急剧变化,大明早就饿殍遍野、腐朽不堪,三饷都征到江南大疫、西湖因为死人太多而泛臭,许都带着不少小乡绅造反的地步;可诞生于明末酷暴气氛 下的各路义军也很难说符合人们的期待,他的义父张献忠一贯以残暴著称;以致满清甚至都一度凭借刚入关时的“惺惺作态”让时人幻想将是安定天下的“王师”,结果却是从一个火坑掉进另一个更深的火坑里,大明反而摇身一变成了反抗暴政的旗帜。这不是“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而是“你就在深渊中,深渊吞噬着你”。事实上,李定国遇到的几个主君——张献忠,孙可望,朱由榔,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值得效忠的。

所以,他的人生几乎处处都会遇到在性命、道义、友情、功业上做艰难选择,有些甚至连后人都很难评价是对是错。我把他遇到的种种都列出来,诸君自己看看你们能活到第几关。

1、在饿殍遍野 的关中,去死还是当响马 ,没得选,不去做强盗早就成一具尸体了

2、在响马圈里混到张献忠义子的身份,这个能力和运气缺一不可,八大王可是出了名的既残暴又精明

3、襄阳城下,作为十六骑之一攻击杨嗣昌的大本营,明军再废,你这边也只有十六个人,一不小心就交待了。

4、好不容易进天府之国了,你义父也疯了,天天喝酒,喝high了就杀人,你和 孙大哥劝了一次,被打的连妈都不认识,哦,不,你应该从小就不记得自己妈什么样,但确实马都骑不了。算了吧,也只能跟着杀人了。

5、好不容易在孙大哥带领下到了云南,自己不过是升了个旗,就被捆起来打了一百军棍,要和他拼命,被 白文选 拉住 ,想想算了吧,兄弟间还是要团结,继续领军消灭沙定洲

6、你的幕僚金维新天天给你讲三国演义,你的老乡杨畏知天天劝你忠君报国,这个时候你的梦想会是什么?

7、受孙大哥 ,不,现在应该叫孙国主的委派,你消灭了孔有德,但和满清亲王尼堪的交手第一天并不利,你还有信心第二天继续安排作战吗?

8、桂林之战打赢了,孙国主和朝廷的封王使者同时到你这边,你怎么选?

9、衡阳之战后,孙国主叫你带兵去辰州和他会合,刘三弟写信告诉你不能去,去了就死,你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还在孙国主手中,你怎么选?

10、选择脱离孙国主和延平王联手,结果延平王放你鸽子,只能强攻新会,现在满清把手无寸铁的平民当作肉盾派出去修补城墙的缺口,你怎么办?

11、攻取广州转移圣驾的计划失败了后,你回到云南,有人劝你把孙可望的家小当筹码,可你觉得孙可望毕竟没有对你的家人下手,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孙大哥能念旧日之情,该怎么办?

12、但孙可望早就被权力腐蚀的利令智昏了,内战让西南明军元气,也让你不再信任自己嫡系以外的任何人,甚至是曾经的三弟刘文秀,你也有变得和孙可望一样的危险。

13、你在对抗满清大军的部署上犯下错误,撤退时有人建议一把火烧掉昆明的粮草,可烧掉昆明的粮草来年云南就要饿死许多人,你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14、撤退后,清军穷追不舍,滇西的几条防线都被迅速攻破,这种情况下,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士气 正旺的满清追兵在磨盘山殊死一战吗?

15、你击退了清兵,可陛下也退入了蛮邦 缅甸,你派出的使者都被 缅人所杀,而 陛下正在缅甸把玉玺碎了当赌资玩得正high,甚至按缅人的要求告诉迎驾的明军滚回去,“此间乐,不思明”,你还有是否愿意为这种废物在西南转战千里,收拾余烬。

16、缅人终于 发觉这个“上国天子”其实没什么卵用,永历在缅甸一天不如一天,你是否还愿意在异国他乡和数倍 甚至十倍于己的缅军战斗,就为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希望。

17、吴三桂大军出征的消息传来后,你最后的同事,最后的兄弟甚至可以说最后的朋友,白文选都无法再承受压力打算 向满清投降了,之前因为类似原因处死了共事多年的贺九仪的你,这个时候还下得去手吗?

18、终于,陛下也被杀了,你做的最后努力——联络十三家、向泰国借兵都成了彻底的无用功。现在,四十二岁的你,失去了所有的兄弟,自己的君主,复国的梦想,精神和身体都被折磨到了尽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嘱咐儿子“宁死荒郊,勿降也”。然后,你才终于成为了任何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我自己都 觉得无比的苦闷,因为我知道我在那个时代可能连第一关都过不去,而李定国他努力坚持到了最后,总是努力去选他认为最对的那个答案,虽然很可惜还是没能得出最正确的答案, 但徐鼒已经对此做出了最恰当的总结“事更难于崖山、节不让乎孤竹!“

许多人,条件和出身都比他强的多,可最终选错了一步就成了洪承畴、水太凉、郑芝龙、孙可望,甚至还有吴长伯这种三次关键选择依次有负民族(开关迎鞑),有负国家(绞杀永历),有负自己(起兵反清)的奇葩。因此历史上李定国那份答卷,已经是独一无二了。

另一方面 ,这个回答也不仅仅代表着他自己,是以那些被压迫、被欺凌、去反抗的人的回答为样本,从那些在陕西的灾荒、兵乱中死去和侥幸活下来的,在农民起义的怒火中燃烧的 和被灼烧的,在西南边疆分裂势力的浪潮中努力保护领土的,在民族压迫中放下成见携手抗清的千千万万人对历史的回答中,选择了一个足够幸运走到那个时代尾声的答卷,来代表那段历史的潮流。

李定国本人的才干、对一家一姓的势力的忠诚心,其实都是可以被质疑的,但唯独他这个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反抗压迫(不论是本民族还是外民族的)、忠于本心的精神,是不能被质疑的,尤其在今天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日子。


于国朝六十九年劳动节夜记。

user avatar

质疑之前某人难道不是得先知道此人?大多数喷子们连李定国是谁都不知道,从哪儿找切入(黑)点?

user avatar

首先知名度不够,不是因为他没本事,而是像他这种既不服务于知识分子阶层又不服务于清朝统治者的牛人,人家才不帮你宣传呢。

其次对于李定国,根本不用质疑,直接抹黑就行了,没见辫子剧里李定国都变成太监了么。就是摆明恶心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咱们不拿AI的腔调来说,就当是咱哥们儿唠唠嗑,聊聊为什么岳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名垂千古的英雄,偶尔也会被人挑刺儿,而李定国这位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却似乎鲜有质疑之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质疑”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岳飞.............
  • 回答
    关于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问题,目前科学界和监管机构的结论是明确的:转基因大豆油在食品安全、环境影响和伦理层面均通过严格评估,且没有证据证明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存在显著风险。但为什么仍有人质疑转基因大豆油的问题?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与信息不对称1. 技术原理不熟悉 .............
  • 回答
    针灸,这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疗法,在当今世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层出不穷的新疗法和药物,针灸似乎总能保持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很少引起公众大规模的质疑声浪。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针灸的核心是什么。它.............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英雄事迹,在今天会有人站出来质疑。尤其是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烈士,他们身上的光环似乎更加耀眼,但质疑声也同样存在。咱们不妨就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质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我们思考的深层机制。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接受提问者抛来的“前提”而不去深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日常的交流方式。首先,得从效率说起。在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信息和对话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个相对默契的背景。如果你问我:“明天的天气预报是.............
  • 回答
    关于“国内新冠死亡率是否比国外高”的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方式、疫情发展阶段、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变异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数据统计方式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的统计标准不同: 中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死亡病例需由医疗机构上报国家卫.............
  • 回答
    很多人对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感到质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战争规模和组织方式的认知差异。在那个时代,战争的规模、后勤保障以及兵员的统计方式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几十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由来。那个时代,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扩张。.............
  • 回答
    时至今日,尽管手机的图形性能早已飞跃,足以流畅运行许多高端游戏和复杂的视觉应用,但依然有人会对其表示质疑,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观察。这群“质疑者”并非否定手机的进步,更多的是在比较、权衡,并且对未来发展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的图形处理能力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
  • 回答
    孙杨之所以在夺冠时会受到关于“嗑药”的质疑,而苏炳添、谢震业等田径选手却鲜少面临类似情况,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个人过往事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运动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公众认知等。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孙杨面临质疑的原因:1. 过往的兴奋剂违规事件是根本原因: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以及知识传播对这种看法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知识越普及,越有人质疑古希腊文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知识的普及并不等同于知识的“正确”或“全面”。在过去,信息传播受限,大众能接触到的古希腊文明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少数精英、历史学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觉得他们不能被质疑,即使错了也要坚持,甚至沉迷于权力、权威和树立威信,这其实涉及到了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与控制的心理需求: 对失控的恐惧: 很多父母,特别是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确定性或缺乏掌控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觉得国漫明明在进步,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质疑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一下。1. 过去的“阴影”太深了,信任需要时间来重建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国漫曾经有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动画产业刚起步,很多人对国漫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简陋、低幼、模仿.............
  • 回答
    “谁质疑谁举证” vs “谁主张谁举证”:一次关于论证责任的梳理在围绕某个议题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谁质疑谁举证”这样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复杂且可能带有争议的领域,比如科学、历史,甚至是某些社会议题的辩论中,这个提法屡屡出现。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一下逻辑和法律的基本原则,我们会发现,与“谁质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着就心疼,也挺让人气愤的。一个女孩独自在外打拼,遇到这种危险情况已经够不幸了,结果还惹上一身腥。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这种话,说出来的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不理解独居女孩的处境,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把别人的不幸归咎于他们“没做够”。面对这种无理取问,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社会热点事件的判决引发公众热议,并且不少网友对判决提出质疑时,确实会涌现出一批自称或被认为是“大律师”的群体,他们常常用“法盲”来回应质疑者。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法律的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法律体系的复杂性: 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HiFi发烧友理论的质疑,说到底,根子在于“科学与玄学”的界限,以及在这个领域里,证据链的清晰度、可重复性以及大众接受度。这就像有人跟你说“你看这块玉石,它能吸收天地精华,给你带来好运”,而科学的解释是“这块玉石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的物理属性是坚硬、温润,可能在特定环境下还能产生微弱的.............
  • 回答
    关于国内外对古希腊文明存在的质疑声,这一问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等多重维度的复杂讨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归因于“串通”或阴谋论。 一、质疑的根源:学术争议与现实矛盾1. 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的脱节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资料(如荷马史诗、柏拉图著作等)大多通过口述传统.............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占星术(我们常说的星座)似乎有些“准”,为什么还会有人,而且还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对此嗤之以鼻呢?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据”、“科学”以及人类心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数据支持”并不等于“科学准确”。很多人提到星座的准.............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