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有人质疑提问的预设条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我们思考的深层机制。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接受提问者抛来的“前提”而不去深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日常的交流方式。

首先,得从效率说起。在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信息和对话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个相对默契的背景。如果你问我:“明天的天气预报是什么?” 我默认你关心的是本地的天气,并且是在当下这个时点发布的最新信息。我不会先问你:“你说的‘明天’是指哪一天的明天?你所在的‘这里’又是哪里?” 这种逐一核查预设的沟通方式,效率低到几乎无法想象,也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故意刁难,而不是真的在交流。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最简洁、最高效的路径来理解和回应,而接受提问的框架,通常是最快的通道。

其次,这与我们社会化的过程息息相关。从小到大,我们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理解“言外之意”和“未竟之语”。老师问:“谁能说一下莎士比亚为什么这么伟大?” 没人会纠结“伟大”这个词的定义,而是直接去思考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影响。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是我们社会关系得以顺畅运转的基础。质疑预设,有时候会被解读为不够“合群”,或者故意制造隔阂。我们潜意识里会避免这样的行为,以免破坏人际的和谐。

再者,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提问者往往是信息的发起者,他们对想要讨论的主题有着更深度的了解,也更清楚自己提问背后的意图。而作为回答者,我们通常是在接收信息,对于提问者未明确说明的背景和动机,我们往往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质疑对方的预设,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信息不足,或者显得不够“在点子上”。所以,更稳妥的做法是先回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后续的交流中,如果发现预设确实存在偏差,再适时地进行澄清或修正。

还有一点,是关于认知的习惯。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地去填补信息空白,并且倾向于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解框架。当一个问题抛过来时,我们的大脑会立刻启动,从记忆库中搜寻相关的概念、模式和逻辑,然后尝试将问题嵌入其中。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几乎无意识的。质疑预设,意味着要打断这个自动化的认知流程,去审视那个我们已经“默认”接受的起点,这需要额外的、有意识的努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个主动去“反思”的动力,除非这个预设明显与我们的理解产生冲突。

最后,别忘了提问者本身的目的。很多人提问,并不是真的想进行一场关于“预设”本身的哲学辩论,而是想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获得某种信息。如果你的回应不是围绕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而是开始质疑他们的前提,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恼怒,因为你并没有满足他们最直接的需求。这就像你去问路,对方直接问你:“你为什么一定要去那里?” 尽管这可能是个有趣的问题,但远不如直接告诉你怎么走来得实在。

所以,总而言之,很少有人质疑提问的预设,不是因为大家不聪明或者不爱思考,而是出于效率、社会惯例、信息不对称、认知习惯以及满足对方直接需求的综合考量。这是一个在多数情况下,为了保证顺畅沟通而做出的“隐性让步”。当然,在某些特定的、需要深入分析的场合,比如学术研讨、逻辑辩论,或者当预设确实显得荒谬时,质疑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旁友,你在知乎呆久了就会知道,质疑在知乎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因为你需要非常充分的证据和把握,否则就会变成不友善,,,,,


质疑的回报和成本严重的不成正比,所以最终大家都懒得质疑了。


所以其实并不是很少人质疑,而是质疑的人直接叉掉这个问题了,懒得争了。。。。

所以回答的人,都是不质疑前提的,这是一种幸存者谬误。



详情请参考这个答案:

如何看待知乎 @厚朴子 的回答受到上千赞与收藏? - 霍真布鲁兹老爷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我们思考的深层机制。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接受提问者抛来的“前提”而不去深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日常的交流方式。首先,得从效率说起。在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信息和对话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个相对默契的背景。如果你问我:“明天的天气预报是.............
  • 回答
    针灸,这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疗法,在当今世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层出不穷的新疗法和药物,针灸似乎总能保持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很少引起公众大规模的质疑声浪。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针灸的核心是什么。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两种传统服饰的直观感受。说和服“好看有质感”,汉服“感觉很廉价”,这种说法其实挺笼统的,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细聊的原因。这不仅仅是设计本身的问题,也跟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制作工艺、以及现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成品息息相关。咱们先从和服说起。和服的美学与质感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EMS 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时效性和便利性上,与顺丰、申通等民营快递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消费者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这样一个“慢”且“贵”的选项,反而没有像许多不被看好的产品一样被市场淘汰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EMS 的国家背景和战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感觉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随便数十年,生活方式、科技水平、社会观念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次元级”的跃进。可再往前追溯,尤其是古代,几千年下来,很多地方似乎“万变不离其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 驱动变革的“燃料”——信息与.............
  • 回答
    关于“青千”(即“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后发表的学术文章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学术环境与资源差异1. 科研资源与合作机会减少 在国外,青千通常能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室、合作网络和资金支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可能面.............
  • 回答
    在震耳欲聋的施工现场旁,你或许见过有人纹丝不动,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在嘈杂不堪的火车站,你也许瞧见过有人倚着包袱,鼾声四起。同样是身处喧嚣,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安然入睡,仿佛置身于寂静的山谷,而有些人则被一点点风吹草动都搅得辗转反侧?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命大”,而是多种因素在悄悄作祟。首先,得聊聊咱们那颗神.............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古典音乐爱好者中颇为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在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忠实拥趸中,不乏一些对瓦格纳(Richard Wagner)并不那么热衷的听众。而瓦格纳,这位音乐史上的巨匠,似乎在业余爱好者群体中的“粉丝数量”上,总是比布鲁克纳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因.............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面膜这件“护肤大事”。说到好用又质量放心的面膜,这真的要看你自己的肤质和需求啦,毕竟市面上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好用”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不过,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口碑不错、使用感也很好,而且成分相对比较透明可靠的品牌和产品,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我个人对面膜的选择会比较谨.............
  • 回答
    说实话,文明系列游戏开局的时候,大家最爱聊的无非是哪个文明“远古开局牛逼”,哪个奇观早早摆在那里,能让玩家在早期滚雪球。但要是你仔细回想一下,除了早期那点事儿,后面到了中古、工业、现代甚至未来时期,大家好像就没那么热衷于讨论“开局”本身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给大伙儿掰扯掰扯为啥。1..............
  • 回答
    “消逝的光芒” (Dying Light) 是一款非常优秀且极具创新的第一人称动作生存恐怖游戏,它将跑酷、第一人称战斗和生存恐怖元素完美融合。尽管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好评,甚至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但确实存在一些原因导致它“很少有人推荐”,或者说,它的推荐度没有达到一些人预期的那种“全民推荐”级别。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我以为这事儿特简单,不就是分享点省钱的法子嘛,谁不喜欢占便宜啊?可现实情况是,我拉一堆朋友进群,没几天就没啥动静了,最后好多人都退了。后来我观察了下自己,也问了问别人,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有好多我们没细想的门道。首先得说,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有点“选择困难症”.............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胡歌身上好像有种自带“滤镜”效应,让大多数人对他好感多过厌恶,这事儿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能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保持多年路人缘这么稳固,还挺不容易的。首先,咱得从他的“作品实力派”标签说起。胡歌这人,演戏是真的没话说。从当年那个青涩的李逍遥,到《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经典,他演活了一个又.............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那可是流传了千年,家喻户晓,几乎是中国人骨子里都带着点儿梁祝情节。按理说,这么一个经典,应该时不时就有人想拿来翻拍,拍出个新意来,让大家再感受一把“化蝶”的浪漫。可现实呢?相比于那些年年都有新版本的金庸武侠剧,梁祝的银幕形象似乎沉寂了不少。为啥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身边很少听到有人主动、并且特别强调地说“我是河北人”。这并不是说河北人少,或者河北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高,而是这背后有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地域概念的演变,以及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在中国,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我们更习惯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普遍。你想啊,C罗和梅西这两位球王,统治足坛这么多年,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把他们俩都捧得一样高,好像总得“站队”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风格的差异太明显了。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C罗.............
  • 回答
    说实话,你问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很多人都在用GPS,但格洛纳斯(GLONASS)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挺陌生的,就算听过,也多半是跟GPS放在一起提的,好像是“另一个导航系统”。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涉及技术、历史、政治、市场推广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
  • 回答
    别克,这个名字在汽车界并不算陌生,但要说它“少有人推荐”,或许有些绝对。不过,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确实可以发现一些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圈子里,它的声量不如一些竞争对手,或者说,它并没有像“国民神车”那样深入人心。这背后,涉及到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市场认知以及竞争环境等多个维度。1. 品牌定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