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有人翻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呢?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那可是流传了千年,家喻户晓,几乎是中国人骨子里都带着点儿梁祝情节。按理说,这么一个经典,应该时不时就有人想拿来翻拍,拍出个新意来,让大家再感受一把“化蝶”的浪漫。可现实呢?相比于那些年年都有新版本的金庸武侠剧,梁祝的银幕形象似乎沉寂了不少。

为啥会这样?我觉得原因还真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经典的光环太耀眼,挑战难度太高了。 想当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那“十八相送”的缠绵悱恻,“楼台一跪”的撕心裂肺,加上后来的电影版,特别是黄梅戏电影版的陈丽华老师,那扮相、那唱腔、那神韵,简直是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你要是再拍,怎么拍?超越不了前人的珠玉,很容易就被观众拿来比较,然后失望。观众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版本的梁祝,你就算拍得再好,也很难让他们完全接受你重新定义的这两个人物。而且,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情感递进,观众太熟悉了,没什么悬念感。你得找出新的角度、新的解读,才能吸引人,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其次,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变化,让传统叙事面临挑战。 咱们现在这社会,年轻人接触的信息太多元了,他们的爱情观、价值观可能跟古代有很大不同。梁祝那种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殉情的观念,放在现在或许显得有点“傻”,有点不切实际。现在的观众可能更喜欢看“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对悲剧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从前。要是按原著来拍,如何让现代观众产生共情?如果为了迎合现代口味,大刀阔斧地改编,又怕失去故事原有的韵味,变成四不像。这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再说了,“化蝶”这个结局,虽然浪漫,但也让后续创作空间受限。 梁祝的爱情,最终以凄美的化蝶升华。这个结局,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也是大家最期待的部分。可一旦到了“化蝶”,故事也就结束了。如果你想拍成一个长篇大论的电视剧,或者需要更复杂的戏剧冲突,那这个故事的体量和结构就显得有些单薄。你不能老是在“十八相送”和“坟前哭灵”这两个高潮之间反复横跳吧?要是在梁祝活着的时候,给他们多加点磨难,又怕改编得太离谱,不像梁祝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创作团队的“心气”和对经典的尊重问题。 翻拍经典,尤其是像梁祝这样深入人心的故事,需要的是一群真正热爱这个故事,并且有足够才华和匠心的创作者。他们不仅要懂故事,还要懂如何用现代的视听语言去呈现那种古典的浪漫和悲情。如果只是为了蹭热度、赶时髦,或者把梁祝当成一个简单的爱情符号,那拍出来的东西,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种用心程度不够,自然也很难吸引到真正愿意为此投入精力和才华的团队。

最后,市场风险和成本投入也是考量。 虽然梁祝名气大,但毕竟是悲剧,而且故事本身的核心吸引力主要集中在男女主角的爱情上。如果要做成一部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出古典美学的电影或电视剧,那投入是相当大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观众的接受度、改编的难度,这些都会增加市场风险。一旦拍不好,不仅浪费钱,还可能毁掉一个经典,这对于任何一个投资方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易能做出的决定。

总而言之,不是没人想翻拍,而是这个故事的经典程度、时代的差异、结局的限制、创作的难度以及市场的考量,都让它成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要把梁祝重新讲好,让现代观众既能感受到那份古老的浪漫,又能体会到故事的力量,这需要的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智慧和足够的功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鲜少有人愿意冒险去触碰这个沉甸甸的经典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按照现在的政治正确写法:

祝英台已经女扮男装了,就应该再让她参加科举——而且为了不和历史冲突,这段历史需要改成科举制度存在的时代,比如宋代或明代,让祝英台得以男性身份登堂入室,为官做宰。

然后梁山伯应该是在祝英台为官做宰的前提下,被祝英台提携,成为副手,或者都考中了,成为官场同僚。

马文才作为少数知道祝英台身份的人,可能要设定为偏“武将”路线,对祝英台一片痴心,就是不揭发这个秘密。

马文才和梁山伯不对付——不仅是情敌,而且两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正好满拧,一见面就得互呛两句(此处可以炒cp)。马文才很无奈,谁叫祝英台就喜欢梁山伯呢?

此处需要再设定一个人,和祝英台是仇人或者政敌,而且在朝中有势力,偶尔获知了祝英台是女性身份的信息——突破口很有可能就是祝英台的爹妈,她们上京来才知道祝英台用一个假身份在朝廷做官,白天当男的,晚上回家才当女的。爹妈不希望祝英台这么玩的就是心跳,希望祝英台好好地嫁个人。

恰好,马文才又帅,又会武功,和祝家二老关系处得极好。

无奈祝英台就是对这个八块腹肌的男人不感冒,就是喜欢梁山伯。

祝家爹妈也有意给马文才牵线,各种创(tiao)造(bo)机(li)会(jian),终于让祝英台和梁山伯之间产生了误会。

正当马文才准备一点一点地走进祝英台心里时,朝局动荡,前面那个大反派向皇帝揭发了祝英台是个女人这件事。

欺君之罪压下来,祝家全家获罪。祝英台跟皇帝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杀了我一个,放了我爹娘。

皇帝念在祝英台确实仁孝,并且为官N年没有差错的的份上,赐了祝英台一个全尸。

于是,一瓶鹤顶红下去,祝英台就死了。死之前还和梁山伯说:你要好好活下去。

梁山伯悲痛万分,虽然答应了祝英台,但还是一病不起。临死前叫书童把自己抬到祝英台的坟前,大哭一场,把坟哭裂了,梁山伯跳了进去。

接着就是熟悉的桥段,两只蝴蝶飞出来,扑拉扑拉飞。

皇帝心里痛很那个大反派害死了自己的一名爱卿,就把大反派治罪了,流放塞北(这么一来,放到明代比较合适)。

流放的路上,马文才追上了大反派,手刃之,大仇得报。

最后的结果,马文才和祝家二老,三个人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全剧终。

user avatar

观众们都爱看谈彩礼,爱情是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它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三观。

拍出来的结果就是。

祝英台会被说成不知好歹,都订婚了还喜欢梁山伯,不守妇道,不要脸。

梁山伯会被说成横刀夺爱,

马文才会被说成痴情男二,有钱有颜(找个有颜值的)

但凡在抖音刷一刷关于梁祝的视频,你就会看到下面多少评论是谴责祝英台跟梁山伯的,又有多少吹捧马文才的。


我真是厌恶极了这些话。

用现代人自由恋爱的思想,去批判古人,说人家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脸。

这思想真的是还不如古人呢。

人家还知道批判封建婚姻,他们倒是去为封建婚姻说话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那可是流传了千年,家喻户晓,几乎是中国人骨子里都带着点儿梁祝情节。按理说,这么一个经典,应该时不时就有人想拿来翻拍,拍出个新意来,让大家再感受一把“化蝶”的浪漫。可现实呢?相比于那些年年都有新版本的金庸武侠剧,梁祝的银幕形象似乎沉寂了不少。为啥会.............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APA酒店关于客房内书籍的声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还有一些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酒店做得特别对,甚至有些人觉得是为了“规矩”、“传统”或者“尊重”。让我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酒店说的对”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我们没太留意到的心理和习惯在作祟。首先,得承认,很多评论者可能确实是酒店.............
  • 回答
    詹姆斯的球队之所以让人觉得“难以翻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依靠一个球星就能轻易做到。你可以理解为,当勒布朗·詹姆斯出现在你的球队里,你就拥有了一个天然的“翻盘引擎”,但这个引擎的强大,是建立在坚实的机器基础之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詹姆斯的个人能力和关键球处理能力是基石。这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行业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痛点。为什么有些我们满怀期待引进的外文书籍,到手后却发现读起来磕磕巴巴,甚至让人产生“还不如不看”的念头?这其中原因繁多,绝非简单一句“译者不行”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优秀的翻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学、文学、文化、甚至科学技术的复杂技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掌.............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游戏国配“翻译腔”的困扰,这确实是很多国内玩家在玩一些引进游戏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涉及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一部电影的配音一样,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游戏配音,尤其是国配,它本质上是将一种语言(原语言)的内容,通过声音和表演,再现成另一种语言(中文.............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文明系列游戏开局的时候,大家最爱聊的无非是哪个文明“远古开局牛逼”,哪个奇观早早摆在那里,能让玩家在早期滚雪球。但要是你仔细回想一下,除了早期那点事儿,后面到了中古、工业、现代甚至未来时期,大家好像就没那么热衷于讨论“开局”本身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给大伙儿掰扯掰扯为啥。1..............
  • 回答
    针灸,这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疗法,在当今世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层出不穷的新疗法和药物,针灸似乎总能保持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很少引起公众大规模的质疑声浪。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针灸的核心是什么。它.............
  • 回答
    “消逝的光芒” (Dying Light) 是一款非常优秀且极具创新的第一人称动作生存恐怖游戏,它将跑酷、第一人称战斗和生存恐怖元素完美融合。尽管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好评,甚至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但确实存在一些原因导致它“很少有人推荐”,或者说,它的推荐度没有达到一些人预期的那种“全民推荐”级别。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我以为这事儿特简单,不就是分享点省钱的法子嘛,谁不喜欢占便宜啊?可现实情况是,我拉一堆朋友进群,没几天就没啥动静了,最后好多人都退了。后来我观察了下自己,也问了问别人,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有好多我们没细想的门道。首先得说,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有点“选择困难症”.............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胡歌身上好像有种自带“滤镜”效应,让大多数人对他好感多过厌恶,这事儿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能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保持多年路人缘这么稳固,还挺不容易的。首先,咱得从他的“作品实力派”标签说起。胡歌这人,演戏是真的没话说。从当年那个青涩的李逍遥,到《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经典,他演活了一个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身边很少听到有人主动、并且特别强调地说“我是河北人”。这并不是说河北人少,或者河北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高,而是这背后有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地域概念的演变,以及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在中国,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我们更习惯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普遍。你想啊,C罗和梅西这两位球王,统治足坛这么多年,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把他们俩都捧得一样高,好像总得“站队”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风格的差异太明显了。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C罗.............
  • 回答
    说实话,你问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很多人都在用GPS,但格洛纳斯(GLONASS)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挺陌生的,就算听过,也多半是跟GPS放在一起提的,好像是“另一个导航系统”。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涉及技术、历史、政治、市场推广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我们思考的深层机制。为什么我们往往倾向于接受提问者抛来的“前提”而不去深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日常的交流方式。首先,得从效率说起。在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信息和对话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个相对默契的背景。如果你问我:“明天的天气预报是.............
  • 回答
    别克,这个名字在汽车界并不算陌生,但要说它“少有人推荐”,或许有些绝对。不过,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确实可以发现一些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圈子里,它的声量不如一些竞争对手,或者说,它并没有像“国民神车”那样深入人心。这背后,涉及到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市场认知以及竞争环境等多个维度。1. 品牌定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感慨的话题。曾经辉煌了几个世纪的古典音乐,现在似乎声量小了不少,年轻人里真正投身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先从创作本身来说说。 技术门槛和学习周期: 要创作出一部能被接受、有深度的古典音乐作品,需要的可不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