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说出“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种话?

回答
“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宣称,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动机。要详细地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一、 字面意思的解读: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强调

最直接的理解是,说话者在表明自己不食用由袁隆平团队(或以他的名字为代表的杂交水稻技术)生产的水稻。这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个人口味偏好: 水稻的品种繁多,口感、黏度、香气等都有很大差异。一些人可能就是不喜欢杂交水稻的口感,更偏爱某个特定品种的粳稻或籼稻。这种偏好是非常主观的,就像有人喜欢吃糯米,有人不喜欢一样。
区域性消费习惯: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主食偏好。例如,北方地区以小麦为主食,即使吃米饭也可能偏爱口感软糯的粳稻;南方地区则更习惯食用籼稻。说话者可能只是在强调自己的消费习惯与杂交水稻的普及范围不完全重叠。
对特定产品的不熟悉: 即使是杂交水稻,也并非所有都是由袁隆平直接生产。袁隆平更多的是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代表人物,他培育的品种(如“两系法”杂交稻)被广泛推广应用。说话者可能不了解具体品种,或者单纯认为“袁隆平生产”这个概念过于笼统,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买到的具体品牌或品种的水稻。

二、 深层动机和心理的解读:可能涉及的更复杂因素

除了字面意思,这句话更可能承载着说话者更深层次的想法和情感,这往往是其被讨论和解读的原因:

1. 对权威和标签的排斥或质疑:
“袁隆平”作为符号: 袁隆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高产”、“科技”、“国家贡献”的象征。说出这句话,可能是一种对这种强大符号的“解绑”,意在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消费者,不被“权威”或“国家品牌”所绑架。
反感过度宣传或“绑定”: 有时候,某些产品或技术会被过度宣传,与某个特定人物过度绑定,给消费者一种“不消费就是不识好歹”的压力。说话者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种“过度营销”或“道德绑架”的反感。
独立思考的姿态: 表达“我不是非得吃你的”可能是一种想要展现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姿态。尤其是在一个强调集体和奉献的文化背景下,一些人会特别强调个体自由。

2. 对“杂交”概念的误解或不信任:
“杂交”的负面联想: 在一些人心中,“杂交”可能与“非天然”、“人工干预”、“不如原生态好”等概念联系起来。尽管杂交水稻是经过科学育种的优良品种,但这种心理上的不信任仍然可能存在。
对转基因的混淆(可能性较低但存在): 虽然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是不同的概念,但部分不了解科学的人可能会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所有非传统育种方式产生疑虑。

3. 一种“不买账”或“不领情”的态度:
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不满: 说话者可能在通过这句话,间接表达对当前社会某些方面的不满。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尽管袁隆平贡献巨大,但社会分配不均、食品安全问题等仍然存在。这种话语可能是在说:“解决了温饱问题是事实,但生活质量、食品安全、公平性等问题依然存在,我的选择不应该仅仅基于‘吃饱了’。”
一种反讽或调侃: 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反讽或调侃。比如,当别人过分强调某个人的贡献时,他们可能会故意说一句“我又不吃XX生产的XX”,来达到一种幽默或缓解气氛的效果,暗示对方的强调有些过头了。

4. 对“国家粮仓”的潜在责任感回避:
“填饱肚子”之外的需求: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主要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健康、风味有了更高的要求。说话者可能是在表明,除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他们还有对更高品质食品的追求,而这恰恰是杂交水稻在早期推广阶段可能没有充分满足或不是其主要侧重点的。
个人生活与国家叙事的脱节: 对于某些个体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与袁隆平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宏大叙事”存在距离。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作为个体消费者所能获得的直接利益和体验,而不是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意义。

5. 一种故意制造的争议或吸引关注:
网络时代的“吸睛”行为: 在网络上,一些激进或带有争议性的言论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说出这样一句看似不合时宜的话,可能是一种博取眼球的手段,旨在引发讨论或反驳。

总结来说,说出“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表达个人口味,而是可能包含着:

对个人选择的强调和对权威标签的疏离。
对“杂交”概念可能存在的(不科学的)疑虑。
对当前社会现状或过度宣传的一种隐晦表达不满或反讽。
将个人消费需求从宏观的“国家粮食安全”叙事中剥离出来的尝试。
一种故意制造话题、吸引关注的行为。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分析说话者所处的语境、语气以及说话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在没有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很难准确断定其真实意图,但以上分析涵盖了多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人平静地说其实多数人没吃过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用途主要是粮食安全和副食品加工。这是在科普。

如果一个人不屑地说,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水稻……那ta大概率意思是对袁老的不屑。对于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在去世之际还要被指点不屑一番,属实过分。

严格来说,袁老的确不是杂交水稻的首创发明人,某些小自媒体这两天蹭热度说袁老发明了杂交水稻是不准确的。但是,袁老对于杂交水稻的优化与大范围种植的确贡献巨大,这是无可否认的。瓦特也不是蒸汽机的发明人,教员也不是党的直接缔造者,但最终我们提到杂交水稻、提到蒸汽机、提到党的早起发展,却总是第一个想到这几位,这也足见一个事物的主要推动人的重要性决不亚于首创人。

袁老的确经营企业,而且规模很大,准确的说,的确是企业家。但我们崇敬他,纪念他,主要是因为他的科学家身份。而他在科学家身份上作出的贡献巨大,足够被我们每个人所铭记,所感怀。因此对于他而言,科学家是他的主要标签,企业家是次要标签。教员教育我们看待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将次要矛盾无限扩大贴标签的,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是主次不分。当然,某些袁老的崇敬者否认袁老经营企业的事实,或者在暗示袁老本人分文未取,也没有尊重事实,而且还暗含了伟大科学家必须绝对无私的想法。既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也没有尊重科学家可以合法从科学研究本身获取收益的权利。

之前曾经感慨网上二极管太多,现在来看的确如此。有些袁老的崇敬者完全否认其他团队研究杂交水稻的贡献,是袁老的低级粉,更是袁老的高级黑,赞美袁老不需要通过贬低任何同样辛勤的科学家的方式来完成。而有些人却走另一个极端,将袁老的贡献无限贬低,甚至不屑一顾,这样的人也没有尊重事实,势必为我们唾弃鄙视。袁老绝不可能是一帮宵小诋毁否定就能否定的了的

了解袁老的贡献,继承袁老的精神,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而对于现有的杂交水稻的相关研究也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舆论的支持。这才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user avatar

周的祖先叫后稷,大概是因为很会种地,成了农耕之神。

我们又说仓颉造字,黄帝发明轮子,有巢氏发明房屋等等。其实文字这些,又岂是一个人能发明的?只不过选了一个最优秀的,作为代表人物而已。

吃饭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来,才得到解决的,一两个历史人物,当然改变不了大局。但非要从中找一个粮食育种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找到袁老了。

就像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可能性极低,但他也已经是所有人当中可能性最高的了。。。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那些吃杂交水稻的人就会改吃高粱,小麦。

那些吃高粱,小麦的人还以为自己能够粮食充足,正襟危坐?

user avatar

袁爷爷最大的过错,就是养活了一批这种人。

user avatar

你这么理解。

我们国家从来没有用原子弹炸过任何敌人,但“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被称为“元勋”。按题中话的逻辑,为什么要褒奖这些研究人员?

杂交水稻真正的价值在今天已经不是解决吃饭问题 ,大家平时也很少吃到了,杂交水稻现在占总种植面积不到10%。但问题是,因为这个东西的存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可以用不断被改建成高楼大厦的不断缩小的有限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中国有这个底气。

由于杂交水稻味道并不好,所以现在真正去吃的人的确不多。但特别高产,生存适应能力也强。假如有一天发生战争,或者我们被粮食封锁,一声令下就可以全部改种杂交水稻。那在战略粮食储备吃完之前,我们就能跟上粮食供应。保证了粮食安全,我们和某些国家才有说话的底气。

这才是杂交水稻存在的真正意义。

所以有人说他不吃,客观上说也是实话。但问题是你能安安稳稳坐在这吃饭,是因为杂交水稻,是因为原子弹,这些你平时根本用不上的东西,给你的底气。

user avatar

我没扔过原子弹。

我没上过核潜艇。

我没开过战斗机。

……

“你”说的“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我可能也没吃过。

原子弹为什么那么能炸?我不知道。

核潜艇为什么那么能游?我不知道。

战斗机为什么那么能飞?我不知道。

……

“你”说的“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产量那么高?我也不知道。

我是个文科生,当初之所以选择文科,原因之一就是高一物理没学好。

我们这些不搞科研的人,哪里知道这些复杂的科技项目是怎么做成的?

但是,我们知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信息时代,我们动动手指就能查到——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中国的脊梁,我们才有了能打到任何敌人头上的核武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才没有再发生。

正是因为有了彭士禄、黄旭华等中国的脊梁,我们才有了能长期潜行的“大黑鱼”,海面之下也有了“钢铁长城”。

正是因为有了宋文骢、罗阳等中国的脊梁,我们才有了翱翔于苍穹的先进战机,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沿海人民屡遭轰炸的惨剧才没有再上演。

……

正是因为有了“你”说的“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我们才有了充足的战略储备粮和相关科技储备作为“后盾”,从而保障了亿万中国人民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很多人民吃饱乃至吃好,不被某些企图用粮食作为“武器”造成他国粮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势力“绑架”。

袁隆平院士,也是中国的脊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想必“你”也听过很多遍了,“你”是不是觉得这句话挺无聊的,没有诸如“人类文明的灯塔”“XX仙人的工匠精神”等调调高大上、有意思?

这些中国的脊梁,确实挺不会“自我营销”的——因为他们都在埋头苦干,一砖一瓦地为这个国家的安全、富强构筑和加固根基——不像“你”,连“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种比芝麻粒还小的事也要大声1313,好像“你”有了什么重大发现似的。

当然,我个人对“你”表示“理解”,毕竟让说出这种话的“你”,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夏天,能有在开着空调的房子里吃饱了没事干在网上大放厥词的时光,也是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奋斗目标里的一部分。

他们的墓前,孩童在玩耍,偶尔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墓碑前,用他们的姓名教孩子识字。

他们废寝忘食地奋斗,想达到的目标,正是让这样的国泰民安的场景能一直持续。

这种家国情怀,我们都懂,希望“你”也能懂。

user avatar

哎哟我操了,怎么有些人就tm记得水稻阿

袁老爷子那是推动了全世界农业的进步

什么大豆黄豆绿豆黑豆大米小米黑米玉米种种种种,这些玩意产量翻那么多番,虫害病害成本的降低,袁隆平那是居功至伟,

我给你翻译一下什么叫居功至伟

就是放到几百年前,是要立庙的,是要封圣的,逢年过节你都得给老爷子磕头的,懂吗?

你搁那敢说一句“我又不吃他种的水稻”

村头王寡妇都飞出来用她的骑马布直接把你勒树上。


还有,这群人哈,你们别说你们不吃,你不吃杂交水稻,牲畜要吃,家禽要吃,鱼虾蟹要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只要人养的,都要吃,所以你别告诉我你不吃虾蟹牛羊猪鸡鸭鱼。

你要说你只吃素,行

我们来讲讲肥料的组成吧。

行,你说你就吃米吃瓜果蔬菜了,

那你现在能吃到两三块,三四块钱一斤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秋田小町,乃至于便宜的瓜果蔬菜,那都是因为有袁隆平为首的科学家们整出的五十天熟一次的杂交水稻,以及能在海水里种植的盐碱稻,是他们提高了整个农业循环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老百姓们的生活压力,让中国老百姓从90年代“要吃饱”至今10年的“要吃好”乃至到今天2021年的“食不厌精”

好家伙,你以为是靠你一张嘴阿?作为既得利益者,受益者,你不爽你要么憋着,要么你就别吃,搁那和白眼狼一样说什么“哎哟我又不吃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恶心谁呢。

自己配文哈

我不是相关工作者,可能一些细节讲的不是很对,但是吐槽的心情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一个很浅显的问题:

当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9个人吃的时候,粮食的价格还是够所有人吃时的那个价格吗?

当然不会。

有袁老的杂交水稻喂饱了愿意吃杂交稻的人,那群睿智当然能不吃杂交水稻,没有袁老,那群小可爱可能连稻米都吃不起了

user avatar

因为搞农业的人好欺负呗,还能有啥~

我又不坐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我又不看毕昇印刷的书。

我又不用冯·诺依曼造的计算机。

他们想抹黑1个人的时候从来没啥理由的。

天天用电脑的人觉得自己懂电脑的不多,天天玩手机的人觉得自己懂手机的不多,天天坐车的人觉得自己懂车的人也不多,唯独天天吃饭觉得自己懂农业的人很多。

user avatar

因为以可怜的见识既理解不了杂交水稻是什么,又不明白杂交水稻之父成就在哪,所以才会跟着地摊文捡两个名字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看两篇地摊文就搞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知识?



user avatar

你这辈子没见过原子弹,没用过原子弹,这东西就是垃圾?不是来保护你的?

还有一群人更恶心,开口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闭口花费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贡献更大。然后就开始贬低他的水稻多病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一看就是些老公知,跟诋毁中医的是同一批人。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永远忽视别人的贡献。大家都在赞扬的国士到你这被贬的一无是处,叫你说说你对国家的贡献却连个屁都放不出。反正国外的月亮是更圆的,什么美国人发现日本人发现都出来了,就是不承认自己祖国的发现。

公知们就别在我下面瞎比比了,袁老去世心情不爽正愁没地发泄呢,你在下面乱评我哪怕被封也要骂骂你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