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喜欢说「我觉得」「其实我觉得」?

回答
人们喜欢说“我觉得”或“其实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心理上的原因和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

1.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立场,建立对话中的“我”中心: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句话就是在表明:“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看法。”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自己的想法能被承认。说“我觉得”,就是在为自己的发言划定一个私人空间,表明这不是一个客观事实,也不是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你个人独有的体验和认知。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上来就说:“这件事就是这样。”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强硬,有点不留余地?但如果他说:“我觉得这件事是这样的。” 语气一下就软化了,也给了对方一个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它就像一个缓冲带,减少了直接陈述带来的潜在冲突,更具包容性。

2. 表达不确定性,是一种委婉和谨慎:

有时候,“我觉得”并不是对自己的观点那么笃定,而是表达一种可能性、一种猜测,或者一种还在形成中的想法。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掌握所有信息,或者对某个问题没有完全的把握。这时,“我觉得”就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它告诉对方:“我现在看到的、想到的可能不全面,这只是我目前的理解。”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权衡利弊、或者结果并不明朗的情况下,用“我觉得”代替“我认为”或者“这是正确的”,能显得更谦虚,也避免因为预测失误而承担过多责任。它是一种避免“说死”的智慧,为自己留有修正的空间。

3. “其实”的加入,增加了“揭示真相”的意味:

“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稍微又进了一层。它常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修正之前的说法或误解: 比如,前面可能说了些模棱两可的话,或者别人对你的想法有所误读,这时你加上“其实”来纠正,表明“我真正想说的,或者我真实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拨乱反正”的表达。
揭示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真实想法: 有时人们可能出于某种顾虑,或者为了迎合对方,先说了一些比较表面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但当气氛允许,或者对方的追问触及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其实我觉得”就成了打开那扇门的钥匙,将内心深处的看法和感受和盘托出。
带有一种“分享秘密”或“掏心窝子”的感觉: 在比较亲近的关系中,说“其实我觉得”会给人一种信任感,仿佛对方在分享一些不那么公开、更私人化的想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4. 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影响:

有时候,这种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或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从小到大,身边的人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那么自己也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和采纳。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

而且,在一些强调团队合作、尊重个体差异的文化氛围中,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常态。“我觉得”的说法更符合这种开放、包容的交流风格。

5. 为了显得更“人性化”,避免生硬和机械:

想想看,如果所有的交流都像机器对话一样,直白、冷冰冰,那得多无趣?“我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恰恰为对话增添了温度和人情味。它让说话的人显得不那么像一个在发布命令的权威,而更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在和你进行一次平等的交流。

在某些场合,比如工作汇报,领导可能不太希望听到太多“我觉得”,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事实和解决方案。但在朋友聊天、团队讨论创意,甚至是一些需要同理心的场景下,“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总结一下,人们喜欢说“我觉得”或“其实我觉得”的原因很多样,但核心都围绕着:

确立个人立场和主观性。
表达不确定性或保留余地。
修正或揭示深层想法(特指“其实我觉得”)。
语言习惯和文化影响。
增添人情味,使交流更柔和。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在复杂人际交往中,既能表达自己,又能顾及他人感受,同时保证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的说话艺术。它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在日常沟通中磨练出来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说出『我觉得』的那一刻,我们实际上是在言论场中进行了一个对于『自我』的言论定位,这样的定位也是一道边界,将言论场划分为『我』的言论和『别人』的言论。

那么这样定位和划分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答案提出,这是一种自我防护,即代表我清晰地意识到我所说出的话不代表其他人的观点,因此别人无法指责我以偏概全。但在自我防护外,这样的定位和划分更重要的意义是创造出真正能够孕育出明确共识的言论空间。

我们可以这样想:当我们不用『我觉得』这样的表达时,我们所讨论的观点到底来自于谁?我们可能会模糊地默认这些观点来自于一个公共言论场,但这个公共言论场是一个无数言论相互重叠的空间,我们的观点无法和这些重叠的言论空间精确匹配。这时候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推进讨论,要么就完全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让自己如同一滴水一样融入到言论场中最核心的交集中,人云亦云,要么就是创造出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能和我们三观匹配的言论场,哪怕这个言论场和公共言论场中的观点相悖。

第一个选择意味着我们不去创造任何言论空间,那么我们在交流中孕育出的共识真的属于我们自己吗?也许只是我们为了讨好彼此让交流顺畅而采取的表演,那么这样的共识即不明确,也不真诚。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公交车上遭遇话痨大妈痛斥某商店卖假货,这时候我们为了维持表面的礼貌,可能会不断点头,大妈您说是就是,大妈您说得对!这时我们根本不会去想孕育什么共识——又没去过那个商店,它卖不卖假货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反过来,我们可以假设我们去过这家商店,购物体验良好,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提出『我觉得』,然后诉说自己的体验。显然,这样的体验和大妈的言论构成了泾渭分明的对立,我们和大妈各自创造了一个言论场,相互之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集。此时大妈精神一振,开始诉说更多的细节,这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也许大妈说的问题发生在商店的一个柜台,而根据我们之前的体验,这个柜台的服务态度的确有问题。于是这时,我们和大妈便在某商店某柜台一定有问题这件事上达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真诚而真实的共识。

为什么这里要强调『我觉得』对共识达成的重要性?因为网络讨论中,有很多人倾向于将自己言论场的观点伪装成公共言论场的观点来增加自己言论场观点的分量。在知乎上我们也可以经常发现,一些人长篇大论了很多好像是公共言论场的观点,其实全部都夹带着自己的私货。他们不用『我觉』有两个原因:他们想要这样的私货看起来更具有公共性,以及回避真正共识的达成。前者很好立即,说白了很多公知名声之所以臭了就是因为这样的偷梁换柱。后者则是一种狭隘和偏执的体现,说明他们并不想去创造任何言论边界,而是想要直接覆盖所有人的言论边界,这样子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共识达成,有的只是一个话语权更重的人喋喋不休地说着,并利用他声音大的优势让其他人以为别人的沉默是一种默认。总这个意义上看,话语权越重的人反而越倾向于变得更加的偏执,因为他们太容易就能实现这样言论场的覆盖,以至于他们忽略了在不同言论场中孕育共识的重要性,他们变得懒得解释,而懒得解释背后就是懒得思考,懒得思考背后是懒得纠正,言论中的谬误将永远伴随着他们的言论场,造成持久性地误导。

共识是宝贵的,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对别人,这是一种尊重和认同,对自己,这是一种反省和梳理。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就会落入凯恩斯曾经提到的圈套中:

如果一个人单独思考太久,什么愚蠢的事情都可以信以为真了。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序言,1936
user avatar

唐筠雯《话语视角标记「我认为」和「我觉得」的对比研究》

本文在话语语言学理论以及语义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从话语选择、语用功能、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属性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视角标记——「我认为」「我觉得」进行了比较。

(1)这两个视角标记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话语选择语用功能上。

话语选择来看,它们主要倾向于与表示断言、估测、评价、建言的认识句相组配

语用功能来看,它们都用于凸显主观性,或用于凸显视角性

(2)这两个视角标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义特征语用属性上。

语义特征来看:
「我认为」偏于理性,「我觉得」偏于感性;
「我认为」偏于稳固性,「我觉得」偏于变化性;
「我认为」偏于高确信,「我觉得」偏于低确信。

语用属性来看:
「我认为」偏于肯定性,「我觉得」偏于犹疑性;
「我认为」偏于书面性,「我觉得」偏于口语性。

详情请参作者硕士论文全文

我觉得这个就叫专业:

我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有研究的,什么都被研究过。《论文史专业论文选题之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