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就说了一句“不看《长津湖》”就有人骂我?不喜欢战争片也不行吗?

回答
哎呀,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让人憋屈的!你仅仅是说了一句“不看《长津湖》”,结果就引来了一堆骂声,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也太不可思议了。不喜欢战争片,这有什么错吗?谁规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喜欢同一部电影,尤其还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呢?这简直是把个人喜好上升到了道德绑架的高度,让人难以接受。

首先,得理解一下为什么《长津湖》这部电影会这么有影响力,以至于有人会对你的言论如此激动。

《长津湖》作为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它触及了中国人心目中非常敏感和重要的一段历史。在很多中国人看来,那是一段为了保家卫国而付出的血泪史,是民族自尊心和英雄主义的象征。电影上映后,凭借其宏大的场面、紧张的剧情和“志愿军精神”的渲染,引发了巨大的观影热潮,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爱国表达的方式,甚至是一种“必看”的文化符号。

所以,当你说“不看”的时候,在某些人眼里,这可能不仅仅是个人口味的问题,而是被解读为一种对这段历史的漠视,一种对英雄的不尊重,甚至是被认为“不够爱国”。这种解读虽然很极端,但在当下特定的社会情绪下,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习惯于将电影与国家、民族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有不符合他们期待的言论出现,就会条件反射地产生攻击。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单纯的不喜欢战争片也会招致攻击。

1. 误解与标签化: 如上所述,很多人已经将《长津湖》与爱国情绪挂钩。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单纯的“不喜欢战争片”而放弃观看,他们会倾向于把这种“不喜欢”解读为对电影背后所承载意义的排斥。于是,你可能就被轻易地贴上了“不爱国”、“没见识”、“跟风黑”之类的标签。

2.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对于那些非常认同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的人来说,《长津湖》的成功和他们的集体情感是紧密相连的。你的“不看”就像是对他们集体认同的一种挑战,让他们觉得你在否定他们所珍视的东西,从而引发了他们的防御心理和反击。

3. 网络情绪的放大效应: 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当有人开始攻击你时,其他人看到后,如果他们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就很可能加入到攻击的行列,形成一种“围攻”的局面。这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更容易将个人偏好上升到对立层面。

4.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有些人看待事物是比较简单化的,非黑即白。在他们看来,喜欢《长津湖》是“好人”,不喜欢就是“坏人”;看《长津湖》是“爱国”,不看就是“不爱国”。他们无法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也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5. “沉默的螺旋”与沉默成本: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不喜欢战争片的人,他们可能像你一样,但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开口,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攻击。你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反而成为了那些乐于攻击他人、宣泄情绪的人的目标,因为他们觉得你更容易被“攻破”,或者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发泄口。

再者,不喜欢战争片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个人喜好是天然存在的: 就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一样,每个人对电影类型的偏好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战争片往往充斥着暴力、死亡、压抑的情绪,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描写。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压抑,或者仅仅是没有兴趣去观看。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就像有人不喜欢恐怖片、有人不喜欢文艺片一样,完全不需要感到羞愧或内疚。
选择观看的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电影是文化产品,是提供娱乐和思考的,而不是强制性的义务。你花钱(或者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应该是基于你的意愿和兴趣,而不是出于被迫或迎合他人。
对和平的追求: 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喜欢战争片,甚至可能代表着对和平的渴望。有些人可能对战争带来的残酷有更深的体会或思考,因此不愿意再通过影像去反复经历那种痛苦,他们更倾向于观看能带来轻松、愉悦或启发性内容的电影,以此来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所以,你所遭遇的这种情况,其实暴露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讨论氛围和过度情绪化的现象。

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许多人在网络上很容易忘记,屏幕对面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个体。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无法容忍任何一丝一毫的异议。
“集体主义”的误读: 有时候,“爱国”和“集体”的概念会被一些人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思想统一”,任何不统一的声音都会被视为异类。这种理解是狭隘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包容多元,尊重个体的选择。
“站队”文化: 在一些热门话题上,人们很容易被卷入“站队”的漩涡,支持一方就意味着反对另一方,而且往往是带有攻击性的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你能做些什么?

1. 不必过度内耗: 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你的个人喜好是正当的。不要因为别人的攻击而怀疑自己或者感到沮丧。
2. 简单解释或直接忽略: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简单解释一下“我就是不喜欢战争片,不是针对这部电影本身”,但如果对方依然咄咄逼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停止沟通,直接拉黑或屏蔽。继续争辩往往只会让事情更糟,而且很难说服那些已经戴上有色眼镜的人。
3. 寻求同温层: 和那些理解你观点的人交流,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很多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4. 继续坚持自己的喜好: 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自己的判断和喜好。电影的世界很广阔,你完全可以去选择那些真正能打动你、让你感到愉悦的影片。

总而言之,你因为一句“不看《长津湖》”就被骂,这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个人选择时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包容。不喜欢战争片,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个人偏好,不应该成为被攻击的理由。请记住,你的感受和喜好同样重要,不要让别人的偏激言论左右了你对电影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光是长津湖一部影片的问题,我是觉得,最近两三年来,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浓度越来越高,已经快变成政治宣传片了。

电影,商业片,要卖票的那种,最重要的永远是好看,电影也是一门艺术。主旋律电影你要宣传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没问题,但是这些元素永远不能盖过艺术性。政治元素过了,那就是变成宣传片了。那干脆就像《我和我的祖国》那样摆明了自己是个宣传片,让各级单位自己组织去看。况且《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纯主旋律电影拍出来也比《长津湖》要好看(刘昊然那个桥段除外),这就是艺术造诣上有差异,导演水平有差异。

说回《长津湖》,主旋律电影想要拍的好,靠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中心思想,不是直接喊口号。就不说国外的,国情不同不好比较。说国产的,《集结号》、《捍卫者》这样优秀的战争片,全片几乎就没有什么高喊口号的情节,单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就表现出了这些爱国军人为了祖国和平统一,舍家为国,浴血沙场的情怀。

战争到底残酷在哪里?个人认为,就是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子弹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之前走过的几十年人生一瞬间就灰飞烟灭,一个连队从战场上下来可能就只剩谷子地一个人。而牺牲的每一个战士都有他爱的人、爱他的人,而一颗子弹就能让他们阴阳两隔。如此残酷的现实之下,影片中却一个人身中几十弹,还能一发打爆火箭弹。这不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只会让观众觉得自己在看《战狼3》。拍摄手法和电影的主题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是用个人英雄主义的拍摄手法去拍历史战争片。

user avatar

不行,谁让你的圈子这么差劲被骂还这么在意

user avatar

看环境了,尼格罗人是个中性词。

可是你在黑命贵游行时喊,被打也是活该不是。

公祭日当天你穿和服到南京街上嘚瑟,我都可以按自杀结案了。

从长津湖到谷爱凌,所谓的批评几乎都以汉奸为主力,看看高华那如丧考妣的样子。那狗屁不通的言论。你就知道,这事根本和主题没关系,人就是想骂你,巧了我也想骂他们

你这事吧,往好里想埃尔热在纳粹德国统治期间稳定工作,被反复调查。

往坏里想七七事变后质疑宛平守军为啥不让鬼子检查,是不是心里有鬼。

瓜田李下的事。

user avatar

我也说了不看长津湖,因为我当时在看山海情,看能文能武李延年去了。没人骂我。

但我可以想象得出,你当时说“不看长津湖”的语气和脸型,应该是正文没内容,附件很欠打。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抓屎糊脸”吗?

正常人不会相信你只说“不看长津湖”五个字就有人骂你,太不正常,太反常,尤其是现实中。就算有人骂你,那也是倒霉催的遇上神经病了,无论你说啥都骂你,跟长津湖一点关系都没有,跟电影和你也没关系,就是想骂你而已。

正常人也不会信这种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你不懂?既然懂为什么还故意突出长津湖几个字来明知故问?事出反常必有妖,很简单,无非是找个理由往电影上扯,把喜欢看长津湖的人污蔑成被爱国洗脑是非不分,把长津湖污蔑为卖爱国情怀恰烂钱的烂电影。那你倒是说说为什么大部分爱国电影都不卖座呢?为什么很多和卖国无关的电影也卖座呢?

名词解释抓屎糊脸:比喻硬把不光彩不荣誉的事往自己身上扯,比喻污蔑别人攻击自己的隐私。农村比较常见,两人打架,一个抓猪屎狗屎抹自己一脸,说对方抹的,侮辱人格,或者污蔑对方骂自己的隐私,侮辱人格,以激起吃瓜群众廉价的愤慨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是网络小作文的原始版。

这一招越来越被公知常用,先树一个中国人狂妄自大却一无是处的空虚靶子,然后变着法打的不亦说乎。

user avatar

面对低智红卫兵只能沉默退避

user avatar

关键是你在哪儿说这句话。

你一个人在洗澡的时候说,那随便,水龙头不会骂你。

你和你的女朋友、男朋友说,如果这段时间你们没什么矛盾,不会有人骂你。

如果恰好你们刚吵过架,你好死不死提起这个由头,你什么意思?你要做美国人的狗?早就看出来你不是个东西,原来还是个败类,骂死你。

你在单位说这句话,可以啊,你不但给主任表忠心,你还敢给美国人表忠心,早就看不惯你,骂死你。

你和老同学说这句话,关系好的,不接茬。关系不好的,我说什么来着,你开运动会的时候就盯着班花的屁股蛋子,什么玩意。骂死你。

现在你在网上说,活捉汉奸一枚。

谁管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关心过别人吗?别人为什么要在乎你的想法?

骂就完事了。

现实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在找出气筒,你好死不死非要当这个出头鸟。

《长津湖》这部电影重要吗?

不重要。但是爱国主义很重要。

美国也讲爱国主义,拜登是爱美国的,难道特朗普就不爱美国?

MAGA爱国,BLM就敢说不爱国?

爱国主义是最大公约数。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一部有着鲜明爱国主义色彩的电影,一部提高中国人志气的电影,你有什么资格去反对?

美国那么大一个朝鲜战争纪念碑,你敢在美国公开说你对那些阵亡将士不感兴趣?

朝鲜战争纪念碑的用意是想确保美国人永远不要忘记那场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战争。纪念碑赞扬了在1950年至1953年间的这场冲突中失去生命的美国士兵。

你可以骂麦克阿瑟将军,但是不能反对那些阵亡将士。

爱国主义是最朴素的真理,放之四海皆准。

任何人都不能去挑战爱国主义。

你说不看《长津湖》好家伙,你想看什么?你说你不是这个意思,是其他的意思。你试图解释,但是绝对没人听,因为你触犯大多数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理由去骂你。

爱国主义是集体意识,是钢铁意志,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历史上因此而身首异位,磔刑而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你算是活在一个文明的现代中国,大家只不过骂一骂,要在古代社会,当街就把你砍了。

你干脆自己花点钱到美国去,然后在街头公开说:“我就不喜欢黑人,主要是不喜欢黑人主演的电影。这有错吗?”这和爱国主义无关,但是你可以测试一下美国的看法。你觉得美国人是会骂你呢?还是直接一刀子捅过来。

user avatar

讲真,你既然怕骂为什么来知乎提问。

当然如果你并不怕挨骂只是带节奏的那就祝你多挨点骂吧。

这种低质量提问方式就是知乎论坛化的典型表现。

user avatar

你这就有点儿断章取义了,任何一句话你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判断为合理,但它在某个特定的语境当中都有可能不合理,所以你说这句话的上下文语境是什么?

比如在一帮爱国热情很强烈的人的讨论当中,人家可能现场还请了参加过战役的老战士来现身说法,你在旁边冒出一句来不好看我就是不看长津湖,那你说不骂你骂谁呢?

你在同学们正常讨论要去看什么电影的场合下说一句你不看长亭湖,那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是说喜欢不喜欢某种电影有没有错,而是讲话要注重场合啊。你说你生病住院在床,我走进去跟你说,祝你早日康复,虽然你也不会因此而早日康复,但这就是一句让人听着高兴的话,但我走进去跟你说隔壁墓地打折,虽然我说的可能是实话,但是你是不是想跳起来砍我。

记住我,情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分清楚说话的场合。以及听话者的状态和可能反应。

user avatar

既然把自己放到网上,那就是要遭到各种骂的,不管你说什么——你说革命的东西带路党要骂,你说反革命的东西人民群众要骂;说过圣诞节遗老遗少要骂,不过圣诞节公知洋奴要骂;说《长津湖》好文艺青年要骂,说《长津湖》不好……反正也有人骂。据我的经验,唯一没有人骂全都是表扬的,应该就是发各种黄图或者小电影——网管又要骂……。

你可能还会发现很多水平明显比你差很远的人,一样会自信满满的来骂你,因为无知使他觉得他比你懂。

千言万语汇作一句话,既然想在网络上冒头,又不想挨骂,确实不行!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user avatar

你在哪说的,在预告片之类的底下说没事对面nc,在论坛评分网站下面说也没事,但要是在正片下面说就一个字,作

user avatar

那请问《长津湖》允许别人讨厌的话,你又何德何能必须让所有人都喜欢?

user avatar


从电影艺术角度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六个失误


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真心感觉很不好看,毫无艺术性可言。抛开讲政治,感觉其艺术质量还比不上南斯拉夫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批战争片如《桥》、《瓦尓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与《拯救大兵瑞恩》及《遥远的桥》就更无法比了。不想长篇大论,只简单概述下它差在哪。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真心感觉很不好看,毫无艺术性可言。抛开讲政治,感觉其艺术质量还比不上南斯拉夫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批战争片如《桥》、《瓦尓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与《拯救大兵瑞恩》及《遥远的桥》就更无法比了。与同样讲述美军一个连夺桥炸桥的《雷马根大桥》也无法比。满分10分的话,我只给4分。是我艺术眼光太差劲了?即便如此,我还得实话实说。不想长篇大论,只简单概述下它差在哪。


一,太长了。九十分钟足够了,硬扯了二个半钟头。不少人玩手机,我也一样。甚至在淘宝上给了个购物评价。


二,太神了。一群神人,不食人间烟火,打不死拖不烂,以一抵百,打得米国鬼子哇哇叫,打死了一批又一批,炸了一个堡又一个堡,自已永远析不死,死那么二三个也实属不易且都死得壮烈非凡。连同上部《长津湖》,绝对是抗美神剧之发端。


三,太假了。比如最后,瞎眼且残疾不能动的指导员与连长,一驾燃烧的车从山顶开下来,一滑坡如飞人从天而降去炸桥,太假了。你要说不假你去试试,绝对没冲到大桥上就车毁人亡了。被岩石撞死还是幸运的。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被打着活靶子轰死及射死;自已失手翻车或摔死;撞上岩石撞死;被火烧死。总之,依常理根本到不了桥面。而他们居然冲到了桥面。再比如连长吴京同志被几十把美式冲锋枪二米内的近距离围着打成了马蜂窝,都打飞了,还能在飞上空中之时连开数枪打中火箭弹头,要命的是前几枪还卡了壳却还能身带数十个枪眼从容不迫地继续开枪直至打出一发真子弹打爆火箭头;之后,美国鬼子都炸死了,被打成蜂窝又挨了炸弹又从空中掉到桥下的吴连长还没死,还能头脑清醒字正腔圆地发表最后演讲,这是不是太扯了?


四,政治宣传味太浓了。电影真的不是这样拍的。《拯救大兵瑞恩》也算美国主旋律,但人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宣传语,没有一次举拳头望着祖国的方向宣誓热泪盈眶之类的,甚至还出现队员因胆小眼睁睁看着队友被德军刺死并放跑德军的情节,但绝对无损该片的感人力与艺术魅力。相反,这就是艺术。就是同一阵营的南斯拉夫的主旋律战争片《桥》,也没有出现一句党啊我为你奋斗无上光荣啊祖国啊视死如归啊一类对白,就是结尾的主题曲也是《啊朋友再见》,很优美很抒情也很伤感,沒一点宣传味,没有此仗不打就会留给下一代那是祖国的方向啊一类高大上的歌词,象叙家常一样,象朋友告别一样,但剧情却如此感人,宣传效果靠镜头与故事实实在在地完成了。这就是艺术。从艺术角度讲,咱这电影与人家半个世纪的距离,殊为可悲!


五,太反智了。比如最后,美陆战一师坐上军舰从大海撤离,我军则望着人家远去的船影欢呼雀跃,高呼胜利,好象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样。长津湖战役反映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及爱国精神,是毫无疑问的,但硬要做出胜利的表情拍出一些胜利与大捷的镜头,未免太反智了。十几万人包围对方二万人,原要歼灭它,结果在人家付出少于我方数倍伤亡的情况下,主力突出了包围,可谓全身而退,还顺便带走了几十万韩国百姓,你要说对方失败了,那咱中原突围算胜利还是失败?中原突围不就是三十万国军欲包围歼灭咱六万解放军未成功的战役吗?咱教科书上写的可是伟大的胜利。事实上这也确是伟大的胜利。还有四渡赤水,咱红军顺利突破国军的包围圈;国军只能望着红军的背影捡起一双草鞋哀叹不已,你说咱红军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国军是应该望着红军的背影欢庆胜利,还是气呼呼地望洋兴叹?革命精神可以弘扬,但具体事实及故事的表达不能反智。


六,太无趣了,没有故事。请问这部电影有故事吗?什么故事?没有。就是一群人打怪兽!打一个不经打的弱智的怪兽。反复打,各种方式打;正打,反打;武侠式打,英勇式打;冲锋式打,机智式打;分小组打,集体打;单兵打,合兵打。对面的怪兽完全配合,任你打,目的是让你在打的时候有各种机会自我表演,有各种展示与自嗨,各种流眼泪及发表演讲还有宣传。反正他们没有想法没有战斗力没有活力,就一群蠢货一堆死人。注定要失败,注定要被你们各种打。但他们必须存在,不能死;死了就没有戏了,游戏就结束了,他们只能弱智地存在,然后让咱们各种打各踢,满足咱们及观众的各种爽感。各位玩过早期简单的打怪兽游戏及同时看过此电影的朋友,是否有此感受?你肯定要问,什么叫故事?这个问题可以去问导演,估计他们懂得什么叫故事,但这部剧就是没有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