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相对不常吃大块的纯肉?

回答
中国人餐桌上,你很难见到像西方人那样大块、厚实的原切牛排或烤羊腿,即便有,也多是改良后的中式做法。大多数时候,肉类在我们家常菜里是以更“碎”或更“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切成丝、切成片、剁成末,或者是以丸子、饺子馅的形式烹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烹饪习惯,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

历史的烙印:温饱与精打细算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历史因素。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中国是以农耕为主,虽然畜牧业也存在,但绝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将牛羊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粮食(谷物)始终是支撑整个社会生存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肉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补充和调剂品,而不是餐桌上的绝对主角。

即使后来经济发展了,精打细算的生活习惯也深入人心。把一块好肉切成小块,可以做出更多道菜,满足更多人的口腹之欲,而且更容易入味,也更易于烹饪。一块大肉,如果烹饪不好,可能外熟内生,或者口感柴硬,风险较大。而切成小块,无论是炒、炖、红烧,都能更好地控制火候和入味程度,也更容易保证口感。

烹饪哲学的传承:入味与多样性

中国菜的灵魂在于“味”。中国人讲究的是将食材的本味与调味料的味道完美融合,创造出丰富而层次分明的口感。小块的肉更容易吸收汤汁和香料,无论是姜葱蒜的辛香,还是酱油醋的醇厚,亦或是各种香料的复杂风味,都能迅速渗透到肉的纤维中。

想想看,一份宫保鸡丁,里面的鸡丁被酱汁裹得严严实实,每一口都充满了复合的香甜微辣。一份鱼香肉丝,肉丝滑嫩,吸满了鱼香调料,吃起来每一丝都滋味十足。而一块未经处理的大牛排,即使煎得再好,其味道主要还是来自牛肉本身以及表面的盐和胡椒,内部的风味变化相对单一。

此外,中国菜注重“炒”“炖”“蒸”“烧”等多种烹饪方式。这些技法往往需要将食材切小,以便于在锅中快速翻炒,或者在炖煮时更容易软烂入味。比如,炖一锅红烧肉,那些切成方块的五花肉,经过长时间的煨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这种口感是直接啃一块大肉难以比拟的。

餐桌礼仪与分享的文化

中国的餐桌文化也影响着食物的呈现方式。大家围坐一桌,分享不同的菜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家庭仪式。将肉切成小块,更方便大家用筷子夹取,也更容易分配到每一个人。如果上桌的是一块巨大的烤肉,大家就需要用刀叉去切割,这与我们习惯的用筷子进食的方式不太契合,也显得不够“亲切”。

而且,从食物的“利用率”上来说,切成小块也意味着可以更灵活地搭配其他食材。比如,肉末可以和豆腐一起做成麻婆豆腐,或者和蔬菜一起做成炒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丰富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肉类的摄入,让整体饮食更均衡。

口感追求的不同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微妙的点,但确实存在。中国人对肉的口感追求,更倾向于“嫩滑”“软烂”“酥香”或者“紧实有嚼劲”,而不是那种大口啃食的原始口感。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肉腌制,加入淀粉和鸡蛋清,让肉片或肉丝在烹饪后更加滑嫩,这是一种对“丝滑”口感的追求。

而一块未经太多处理的原切大块肉,它的口感更多是来自于肉本身的纤维结构,烹饪的火候也对口感影响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变得干硬。相比之下,将肉切小,然后通过腌制、滑油等步骤,更能保证烹饪过程中口感的一致性和柔嫩度。

当然,时代在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中国人吃大块肉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多。牛排馆、烤肉店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家庭也会偶尔尝试制作西式的烤肉或煎肉。但这更多是作为一种新的体验或者在特定场合的消费,在日常的家常饮食中,那种“碎”或“小”的肉类烹饪方式,仍然是主流。

总而言之,中国人不常吃大块纯肉,是历史积淀、烹饪智慧、文化传统以及对口感的独特追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好”或“不好”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我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坚持不懈地把我们东北人开除中国籍,你就可以得出很多类似这样的结论进而反复论证中国人在洋人心中的刻板印象。

user avatar

对,太对了,中国人就是吃大块纯肉太少,所以应该鼓励群众放开了吃,大口大口的吃,谁不让中国人吃肉我跟谁急,像那个大象公会回形针,都滚出去!


首先我想要纠正一下题主,所谓的“经常吃大块纯肉”恐怕在哪个国家都不常见的,欧美穷人日常吃的最多的也是碎肉汉堡,合成肉夹面包。在我们这儿类似的玩意叫肉夹馍或者包子。像是以廉价出名的多米诺披萨饼,还会提供加厚饼坯以满足饱腹感。至于牛排,最起码在加州也是不便宜的,随便挑个餐馆吃一顿也要30刀。我本人在旧金山读书时,所有的餐馆里肉菜的价格与定位都高于素菜或主食。(也可能是我穷吃不起高档餐馆)可以说,在任何国家,吃肉都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追求。另外我们用筷子吃饭,这就要把烹饪好的肉在上桌前切开,处理好。提起外国人吃大块肉最常想到的牛排,不也是拿刀切片后送进嘴里,这是由餐具所决定的。绝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吃肉”或是“中国人不适合吃肉”。

问题不在大块,而是摄入量不足。

中国人目前均食肉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的确与我们过去经济不如人家有关,至今很多人依旧挣扎在温饱线上。同时老一代人固有的观念是肉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萝卜白菜报平安”嘛。不得不说这种坏习惯在老人群体中非常常见,他们一提到肉就与不消化,肥胖,高血压联系在一起。我家的经济条件不算差,但是家里老人都不愿意做荤菜,喜欢拿咸菜就粥,一问起来就说“我们老人哪用吃这么好嘛,都浪费了。” 我劝了无数次也改不了,最惨的属我爷爷,他老人家爱吃肉,但我奶奶管事,一到她做饭就必定一桌素菜配粥。。。事实上,高蛋白+大量蔬菜的饮食注定胜过碳水大餐。造成不健康的饮食主要是由于盐,脂肪,和糖的摄入过多。哈佛大学的报告显示,即使摄入相同的卡路里,高蛋白饮食也更加使人健康,对于体脂率有明显改善,是更好的饮食方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是保留蔬菜摄入量的情况下适度减少碳水和脂肪的摄入,增大蛋白质的摄入。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小孩子的个头是一个比一个猛了,我记得自己高一时候还是全班最高,高三时候已经被学弟们超越了。你觉得,这些小孩子是喝粥咽菜喂起来的,还是吃肉喝牛奶长大的?最起码我是从小拿牛奶当水喝,家里养鸡所以天天鸡蛋不断。我爷爷奶奶身高160,爸妈身高170,我身高186。后来去旧金山读书,跟老外聊天时他说了句“你是我见过最高的小孩了”。你看,什么饮食啊人种啊都是扯淡,看看美国那些肉蛋奶堆起来的巨人,和非洲吃木薯土豆饱腹的小矮子,营养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现在我很心疼一点是,明明肉价已经能够让大多数人负担得起,很多有购买力的人也没有吃够足量的肉,并不是吃不起,而是他们固有想法中的“吃够了”。不少人觉得吃饭时多盛些米饭就是营养丰富,稍微加点肉就怕胖,嫌不健康。其实鱼肉,鸡肉的脂肪含量都很少,是吃不胖的。如果为了健康着想可以试试少加盐和调料,用蒸煮代替爆炒和油炸,少吃粥这种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肉类和蔬菜的摄入,减少主食比例,尽可能少吃零食等等,这些都比“不吃肉”更加容易得到健康的身材。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实际上不让我吃一点油炸食品也不太现实。。。我是个嘴馋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追求健康。比方说,对于经济条件尚可的我来说,只要不买乱七八糟的零食饮料,一个月在吃上面花不了多少钱,我不下馆子不点外卖,每顿饭自己做,没烟瘾酒瘾,那我家的经济条件就是允许我在每餐吃饱的基础上多增加肉的摄入的,偶尔还可以买点鱼虾之类的炸了解馋。

我很伤心看到当张文宏医生说“这段时间孩子要吃高营养,早上不许给孩子吃粥,让孩子早上吃牛奶,鸡蛋,三明治。”被一部分人喷崇洋媚外,(确实他说三明治有些奇怪,换成肉包子就好理解多了)。也很高兴看到某关“明星”直播带货植物肉被喷,这里我要说一句,植物肉是最垃圾的东西,比动物肉不健康多了,又贵又难吃又对身体有害。尝鲜可以,想靠目前的植物肉替代肉类并保持健康是不可能的。

现阶段我们确实吃肉少,有经济问题,有发展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用吃肉,我们需要蛋白质来强壮体魄。对于吃得起肉的人我们要鼓励健康的补充优质肉类,对于经济有困难的人们应该考虑用社会福利或经济援助等方法使得他们能保证摄入足够营养。我们需要加大肉量,让小孩子少吃糖和油脂,多吃优质的蛋白质,比如牛奶,鸡蛋,猪牛羊鸡。要整顿学校食堂徇私舞弊给小孩子吃垃圾饭菜,对于长身体的小孩子,学校应该每天提供鸡蛋,牛奶或豆浆等高蛋白食物。电视应该多做一些公益节目告诉老人适度吃鸡蛋和瘦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等等。只有这样我们下一代才会越来越健壮,才能用事实告诉一些人:

“中国人就是要吃肉的!”

user avatar

因为大块纯肉只有腌制+慢烤和水煮能做到内外均匀熟透入味,烹饪流程很长,不适合家常,我酱一次牛肉的时间够我吃三顿饭了,烤鸭更是没人会在家里做。

中国人吃的最多的是炒菜,因为中国很早就普及了厨刀和铁锅,这种条件下炒菜是最方便花样也最多的,炒肉当然要切片。

实际上“外国人喜欢吃大块纯肉”是美国文化强势造成的认知偏差,法餐和意大利餐的主流并不是一大坨肉上桌撕,有很多小块炖菜。

美国人烹饪技法比较返祖,尤其不善刀工,很多菜就是一整块肉丢到烤箱里烤X分钟,结果是外面焦了里面没熟,外面咸了里面没味,但是美国人从小就是这么糊弄大的,不在乎。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学着美国食谱做过一次“烤箱烤整条猪里脊”,那是我吃过的最老的一次里脊,里脊都能做成这样,真tm绝了,后来再也不做了。

煎牛排我后来还是偶尔会做,主要是因为超市里牛肉都是切成那个形状的,有时候懒得切片勾芡就直接整块煎了,里面没熟就微波炉转两圈。。。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不吃大块纯肉是因为穷,但是放到中国各省,其实你会发现,吃肉的问题跟大家以为的完全不一样。

你以为新疆西藏内蒙天天吃肉,其实人家在平均线以下。

你以为广西经济落后,人家吃肉稳稳的全国前列。

你以为北方人比南方吃肉多,其实南方稳稳地碾压北方。

吃肉跟穷和富没有多少关系,主要还是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我有段时间也每天吃两三斤牛肉,半个月下来肠胃比钱包先撑不住。而且因为运动量少,身上还开始有味儿了。

说实话,我们的肠胃大部分都不适合长期大块吃肉,小部分自认为合适的,可以尝试吃上一年半载再回来谈感受。

当然,我建议是肉鱼蛋奶均衡搭配,再加上一部分纤维素改善消化,尽量减少碳水的摄入。

不过,没必要老师陷入大块纯肉的执念。

因为不好吃。

user avatar

中国是合餐制,然后餐具是筷子。

大块纯肉会导致的问题就是没法吃,你不可能把一大块肉夹到自己的碗里,然后啃一大口再放回去,想想就觉得奇怪,

user avatar

不用找任何理由,就是穷。不用说烹饪,你拿几斤肉绞成馅切成丝也算你大块,昨天我做鱼香肉丝,用了一斤半里脊,一家三口,就一年级的儿子饱了,我和老婆只能算垫巴点不饿了。按这个算想都吃饱需要两斤半肉,一人8两,菜里还有好多配菜呢。吃烤肉类的纯肉,那就得一人一斤半。

猪肉咱们不考虑周期,按15计算。中午晚上各八两,早上四两,两斤。三口六斤,90元。一个月2700。

我家现在以牛肉为主,我们这牛肉便宜,安格斯30出头一斤,少吃猪肉,不爱吃鱼,海鲜吃但不频繁,一个月只买各类肉钱2500左右,买菜出去吃全不算。老婆孩子还行,我没吃爽。要是不考虑体重,我得再加一千预算。

这钱花得肉疼,吃点肉凭啥这么贵。

你们说你们吃不了这么多肉?废话,你塞一肚子米饭你当然吃不了。你每顿半碗饭、半个馒头甚至不吃主食,也别炒什么素菜,营养都流失了,就简单拌点凉菜补充维生素,你再试试看能吃多少肉。对了,少吃什么肥瘦五花,吃不多少就腻了,就纯瘦肉,吃。


说点悲观的,现实情况是,以我们的资源人口禀赋,我们的肉价算是不错了,也到头了。未来肉价会随着收入等比上涨,我们就永远不能大块吃肉。

我们想摆脱这种未来,只能去多占几块能种地放牛的好地。


下面一大群天天吃食堂的学生张嘴闭嘴就跟我扯营养,扯健康也是搞笑,你咋不说养生呢?用不用给你泡点枸杞,再加点红糖?免得兄弟你宫寒。

把自己阉了最健康,多活20年,你去吧。



评论里好多来借机炫富的,只要能炫富,一丝丝的机会都不放过是吧?不觉得悲哀吗?“我老有钱了就不爱吃肉,你爱吃肉是穷B。”差不多得了,这就是你活着的唯一乐趣?

就算你世界首富,你ED了也就是ED了,你吃不动肉就是吃不动,你身体不行,再加上口味是小时养成,你从小没养对,你口味就没调整正确。还有那些饭量小的,所以你长那么矮小瘦弱。不要把你自己的病态带到全民身上,你们说的都和喝粥坐月子一样,是过去全民营养不良时养成的习惯,是错误的。

比美国?美国人均消费肉每年230多斤出头,把孩子老人女人素食者和喝粥的亚裔算进去一平均,你猜一个成年健康男性要吃多少?

答这种问题当然是拿人均甚至中位数收入情况来回答。你们全是二极管,除了乞丐就是马云对吧。马云一个人吃屎就证明全人类吃饭都错了是吧?

我再重复,就是穷,就是吃不起,什么饮食习惯,什么有钱了也不吃是因为传下来的穷习惯还没扔,就像别墅区里翻垃圾抢垃圾的老头老太太。假如你祖宗十八代一直靠舔人屁眼赚钱,舔到你这辈终于有钱了,你还要去免费舔人屁眼以证明自己不忘本吗?是的,我这么说了,喝粥吃素相当于舔屁眼。

也不知道咋这么多人破防了,就这么怕别人说你穷?



我看好多人怀疑一斤半这个数字,好吧,我给你们重复一次。

我自己的做法,正宗怪们看到天上的月亮了吗?请跳上去。

这是二斤里脊。

切丝,泡血水。

三个蛋清,盐,小苏打,胡椒粉,料酒,老抽,水淀粉,油,喂口。

这是配菜,青椒胡萝卜木耳,重量如下,不到一斤4两。

这是葱蒜,我不喜欢姜的口感,用姜粉。

这些肉是无法炒熟的,锅小,因此。

分两次过油。

采用先调味后翻炒的方式。

勾芡,明油,出菜,用盆装。有些失败,欠少了。

下面是战果,两盆合一盆,基本只剩了配菜。

下面隆重介绍

他,叫饭豆子。他是一只七个月大,体重不到八斤的蠢猫,三个月大时被朋友强行塞给我。

他,170克的肉罐头,一天能吃一个到一个半,视运动量而定。

然而,他并不爱吃罐头,也不爱猫粮,冻干,各种零食,他只爱新鲜生肉。如果只喂肉,一天半斤是最低限度,不确定最多能吃多少,因为稍不新鲜,他就做出埋屎动作,只能一点点分着给。

我们这里说饭量小的人叫吃猫食,而评论里很多很多人,吃得还没我的猫多。

因此,我要用独具东北特色的眼神,鄙视你们。

user avatar

不容易入味儿,大块肉得腌很久,起码一下午甚至一晚上,而且适合烤与炙,不适合炒,炖也不一定好。

user avatar

因为穷

之前公司发了一堆生肉,包括

一只鸡 一只鸭子 一斤牛腩 一斤牛排切块儿 两斤羊蝎子

鸡可能没做好,又干又柴

鸭子软烂入味,很好吃。

过年炖了牛肉, 只是简单加了一颗土豆一根胡萝卜

高压锅放气的时候,我老婆以为我偷偷买了什么新的香料

浓郁的香味,又滑又嫩味道超级赞

第二天带饭在公司里热,被同事夸了半天厨艺好

其实只是放水 放盐 高压锅半小时

之后去超市留意了一下,差不多好看点的牛排牛肉,基本七八十一斤

鸡腿鸡胸七八块一斤

后来实在馋,在pdd上59块买了两斤牛腩边角料

来的时候冻的硬邦邦,我切了半天,把实在不知道是什么的都扔掉了

炖了一锅,香

才想起来,这么多年,都没有正经的吃过牛肉

最多过年的时候,家里买个牛肉罐头,那种袋装的五香牛肉尝一尝,以为牛肉就是那个味道,干 柴

穷啊

靠我估计没什么可能实现牛肉自由了

牛肉养殖的大佬们

全靠你们了



----------------------2月18日下午------------

看了很多评论,我简单回复一下,大家也别吵,每个人的情况状态都不一样,我只是说了说自己

1、我是程序员,但程序员也不是每个都年薪几十万的

我当时选择了稳定,所以钱不多,我现在的工作,很稳定,非常稳定,对,就是你猜的那种,不过真没多少钱。

三十多岁了,去年结婚,双方父母都是农民,人在北京,没房也不准备买,掏空3个家庭,首付一半都凑不到,一辆外地牌照5万块的小破车,没孩子也没准备要,一点前途都看不到。

2、吃不起肉

是感觉不值,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的食物,中午一个烧饼晚上一个烧饼,一天1块钱,晚上可以煮一点挂面

前几年猪肉二三十一斤的时候,我基本只买鸡肉,鸡胸鸡腿一直都是七八块一斤,很稳定,去年猪肉降价了,才买着吃猪肉,基本上超过30块一斤的肉,我就只会看看,不是买不起,真的感觉不值,哪个肉不是吃,能吃的上肉就不错了,都是小时候穷的。

我住在房山长阳,周围一个物美一个永辉,平常一些散碎的牛肉块也都是五十多一斤,牛羊肉卷什么的,一盒400克三十多块钱,各地物价不同吧。

小的时候记忆最深的,我妈去街对面亲戚家的饭店,要一些肥肉出油以后的渣滓,回来包饺子吃,很香。

知乎上平均年薪百万,常年来我也只敢看看,第一次说这么多,大概年龄大了想的多了。

可能有一些和我一样经历的,长大以后能把心态调整过来

但是我没调整过来

不是买不起,是感觉不值

吃什么不是吃

能吃饱不错了

昨天红烧肉炖白菜粉条

user avatar

有一个原因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太迅猛,人口密集度爆表,所以燃料供应比较紧张。

至少从宋代开始,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城镇里就有专门销售干柴的行业存在了。乡下人家对木柴的依赖更是主要靠树枝和小灌木来解决。

再就是作物的秸秆了,但是秸秆本身的能量密度不高,费时费力,而且燃烧秸秆做饭会和牲畜争夺饲料,同时也牺牲了用秸秆肥田和改善土质的机会。

然后回到烹肉的问题,能切一切更容易烧熟,节省燃料就是省钱啊同学们。

至于欧美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也不过是近代这一两百年才发生的新事物,大家普遍吃半生牛排的历史甚至不到100年。但是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烧煮大块肉类用的都是1/4纵劈的原木当燃料,相当奢侈了。

(另,以前他们的平民到了冬天只能用生虫的苹果干充饥的时候((大概公元八九百年的时候)),汴京大街上的烧羊肉可是彻夜供应的呢。)

吸溜。。。

user avatar

每次这种问题下面总有人莫名其妙的杠。

比如这个问题下面的诸如东北大骨头,大排,大肉面之类的答主……

也不知道是单纯为了杠还是别的什么

求求你们了,就那也叫大块纯肉?

难道不是一片大排?就大排那厚度谁管他叫一块大排?


哪怕是没那么大块的肉,国外正经的牛排基本上也有个三厘米

差不多这样…你们家大排长这样?

更过分一点的还有这样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没那么复杂

因为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

实际上你看到的大块纯肉上桌

在国内是烹调中的一部分

国外和用餐合并到一起罢了

举个例子

真正的中式大块纯肉

上桌后

在国内唯一可以上桌的真正大块纯肉只有肘子,够烂糊可以用筷子吃

像烤鸡烤全羊之类的都是切开的或者是配刀子的吃法,桥排之类的的肉也是先切好的

如果真的上了一整只的玩意儿

你说的第一句绝对是

服务员,帮我们切一下

user avatar

别上来就中国人中国人的,除了欧美切也不切,大块的吃那个半生不熟的肉,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有这个爱好?人家但凡有点儿历史底蕴的国家,但凡有点儿烹饪文化的国家,即使烤肉那也是腌好了小块小块的烤好吧。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您能别除了欧美就是中国好吧,其他那一百来个国家那都不是人啊?

话再说回来,中国人花了五千年把生肉做熟了,把大块改小了,从拿刀子剌着吃肉到拿筷子夹着吃肉,您儿现在是要把我们中国人又赶回树上是么?好家伙,大块纯肉,您这牙口是有多好,和牛咱吃不起,普通的没问题吧,问题是你吃的进去吗?猪肉腻,牛肉顶,鸡胸肉够大块,你吃吗?羊肉吃多了你不膻吗?中国人食谱本来就是各式各样,以色香味齐全为上佳,也就是这两年吹来一股子邪风,吃啥都要吃原味儿的,肉要生的,最好啥酱料不放,鱼要生的,海鲜要生的,要nm品尝食材最原始的味道。要我说,借一句天津话“介尼玛都是邪教”。还是那句话,老祖宗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让你把食材做的有滋有味,尼玛你现在告我你要吃生的,还大块吃,要感受食材本真的味道。。。蹿三天你就老实了。

user avatar

问题的前提错误。中国人相对于尼日利亚人、塞内加尔人、坦桑尼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还是常吃大块纯肉的。

user avatar

因为子曰:割不正不食。

三千年前的时候,中国人用鼎煮肉。

这位就是商代首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这类大鼎叫做镬鼎,就是煮大块肉的,不加调味料,白水清汤。

煮完了之后,就是这位爷上场了

这是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的青铜鼎,通高41.8厘米、口径42.2厘米、腹径45.2厘米、两耳间距53厘米,这类鼎叫“升鼎”,比司母戊鼎那样的“镬鼎”小多了。大块肉在司母戊鼎里煮熟了,就切成中块肉放到这种鼎里。那个时候人们分餐制,厨房和宴会厅距离比较远,就用这种有盖的中号鼎运到宴会厅。

送到宴会厅还不算完,到了个人的餐位上,还有家伙事儿要用

这个叫染器,到了每人的餐位上,要把中块肉切成小块肉,放到这个河南陕县后川出土的染器中,加上调味料调味,也有用小号鼎的,叫做“羞鼎”。那个时候吃的简单,咸味就放盐,酸味就放酸梅酱,甜味就放蜂蜜,然后用下面的

餐叉放进嘴里咀嚼。孔子说,割不正不食,就是切得不好的肉不吃;还说不得其酱不食,调味料不全,他老人家也不吃。

等等我们的筷子呢,也有也有。

殷墟也出土了青铜筷子,不过不是用来夹肉的,而是把菜肉粥里的菜叶子夹到勺子里的,到了比较晚的时候,有人说宋,有人说元,筷子才成为最主要的中国餐具。

Σ.大块肉不好入味,也不好下嘴,所以还是切小了好吃。遥想2000多年前的鸿门宴,项羽赐给樊哙一个整个儿的猪肘子,块儿不小了吧,“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那样的厮杀糙汉,都要把大肘子切开了吃,就何况咱们现代这些斯文人了。

user avatar

???好家伙,我们内蒙人被开除中国籍了么,我们烤全羊手把肉不是肉是吧。


中国很大,各地饮食文化不一样,也正常,而且中国物产丰富,不止有肉能吃,蔬菜水果各有特色,加上八大菜系,何况富人们还喜欢玩花活,比如红楼梦茄鲞这道菜,用的各种鲜肉不知凡几,但都只是拿来给这一小口茄子增香,真也是把饮食艺术研究到极致了。

但是我吧,作为内蒙人,来不了太精细的,我还就爱吃个大肉,我们这里因为是牧区,常吃羊肉,而羊肉这种肉食,比起牛肉比较少见,出了内蒙,好羊肉就很少了,所以我曾经辗转外地,几经挣扎,最终还是回了老家,一大原因,就是舍不下这口腹之欲。

比起欧洲多用煎烤等方式烹肉,我们这里更多是用煮或者炒,还有涮,鱼羊为鲜,羊肉那种鲜味,只有配上滚水热油才能尽情释放。

好的羊肉,油脂是微微泛黄的,带上一点肉筋,一口咬下去,那真是鲜香四溢,再配上嫩绿的韭菜花酱,天堂不过如此。

啊不说了,我羊骨架煮好了,想想它掰开里面那雪白嫩滑的骨髓我就口水直流,我先吃去了,拜拜啦~

user avatar

他们还不吃剁成碎块的纯肉,习惯成为肉糜。

user avatar

我是蒙古族,老家在内蒙古东北的小县城。

那个。。你听说过手把肉吗?就是把刚杀的羊切成你所谓的那种大块的,带骨的肉,用清水炖,一般就只放葱姜,盐都不放,炖熟以后,蘸蒜酱或韭菜花吃。

还有烤全羊,烤羊腿,烤羊排,都是大块的纯肉。。

我家乡这边,在夏天最常见的活动,就是上山上找牧民买一两只羊,送到屠宰场杀好了,然后在家门口,用汽油桶做成的那种大炉子上面支一口大锅,大块的羊肉都做手把肉,小块的零零碎碎的串成羊肉串,用小烤炉烤,然后叫上亲朋好友,就着啤酒happy一下午。。

今天我请,明天他请,来来回回,基本一整个夏天每个月都有一两次这种饭局(当然主要还是看羊的价格贵不贵,要是贵一点可能一个月也就一次,要是比较便宜,可能每个礼拜都有。。我记得16年还是17年那会儿,我家这边羊肉不知道为啥贼便宜,基本三百多块钱一整只羊,杀好了,收拾干净还免费给送到家。。那年我真是看见羊肉就想吐)。。

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中国人不吃大块儿纯肉”的这种感觉。

user avatar

一、历史沿革

(一)穷人

一块肉恨不得几十个人分,谁见过大块的肉啊

彭老总有次感谢一个向导,就请他吃饭,有个肉菜,这向导都哭了,说上一次吃肉还是清朝,给县令抬轿子,县令赏了一份肉菜,菜里有薄薄的几片肉···

(二)不穷的人呢

讲究的是精细,江南大儒们恨不得专吃羊嘴唇下边那一块肉那种

你指望他们能研究大块的肉的做法?

曲阜孔家研究的是把肉末弄到绿豆芽里边,然后炒绿豆芽····


穷人没法研究,有钱人研究的不是这个


二、工艺问题

比如大块的卤牛肉,古代一个是我上边说的穷人问题,一个是牛肉谁敢杀啊,香料也贵啊,煮的时间长废柴火啊,现代有煤有天然气,古代要打柴的,柴火很贵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那么多的凉菜啊,省柴火啊

类似的还有猪肉羊肉狗肉等等

鲁智深吃狗肉,虽然是够大块了,但是那是直接白水煮的,然后蘸蒜泥吃那种

古代狗肉倒是大块的,但是世界上立法禁止吃狗肉的三个地方,香港台湾深圳,都是华人区·····我估计不久也会慢慢整个华人区都不吃。


三、其他

美国阿根廷这种新大陆的国家,当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吃起来就特别放的开,一大块一大块的


注:别看不起阿根廷,阿根廷当年也是富裕的让欧美人夸人都是:“看他富的像个阿根廷人一样”


不光中国,欧洲这种比较久远的国家,也很少有大块的肉的菜谱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的厨艺高超。

一整块肉,你怎么做,味道都差不多。比如牛排,或者最近大火的鸡胸肉,最多黑椒味还是奥尔良味。

但你要搭配点蔬菜。

那就复杂了,尖椒炒肉,蒜薹炒肉,水煮肉片,鱼香肉丝,京酱肉丝,梅菜扣肉,酸菜汆白肉。。。。

不仅拉低食肉门槛,还各有各的风味。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不是分餐制 你弄一大块肉在桌上怎么吃? 摆酒时候的大肘子往往到结束还整个在桌上呢 肯定是上桌之前切好啊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定义一下中国

如果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你看看这问题成立吗?

其次,真就说汉地省份,也和穷不穷没关系。红楼梦里贾府很穷吗?你见过哪次聚会贾宝玉、十二钗什么的一人碗里一斤牛排在那啃的?但是你说他家缺肉?他家做茄子都要用大量鸡肉配,你觉得缺肉不?

四大名著里,大块吃肉描写比较多的是《水浒传》,武松、鲁智深、林冲,动辄大块吃肉,可是这些人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吗?也不是,林冲看草料场了,一样买得起牛肉。

说到底,中国人很早就对餐饮进行了升级,把整块肉的粗加工变成了改刀后的精加工。给你一块一斤的猪肉不改刀你能加工成什么样?外面都焦了里面还冒血呢。改刀不是缺肉的表现,是烹饪技术提高的表现。你今天吃炙子烤肉,也知道整块肉要拿剪子分成小块,受热才均匀。当然一般的炙子烤肉都是直接切片腌好了端上来。

一定记住,同样品质的牛肉,做成黑椒牛肉粒是精加工,整块烤七成熟淋黑椒汁那是粗加工。

接下来的漫长历史,配合着烹饪的升级,我们把餐具从刀叉换成了匙箸,由此更不可能接手一整块肉上来的情况。挺好的宴会你夹一块整肉在那撕咬,成何体统?

今天我们尊重社会多元性,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正式的饮食还是以精加工为主。说白了平常烤羊腿酱棒骨我也超爱,但是没有商务宴请上一块大肉块让客人啃的。一斤肉做成淮阳狮子头那叫上档次,同样的调料同样的火候你整块白肉端上来,那叫啥也不是。

提高动物蛋白摄入不代表摒弃我们的高端烹饪。肉丝炒一切确实肉不够,但你得知道整块上不是最高形态,别说最高形态的国宴,高档的商务宴,肉也要追求一筷子夹起一块肉,一块肉刚好放进嘴里。

吃肉少是问题,小块吃肉是精细。

user avatar

哥们你来过东北吗?谁告诉你中国人不爱吃大块纯肉?

东北酱骨头你了解一下!烤羊腿了解一下?羊排,羊肉大串了解一下啊!

看看这个大牛骨头,爽不爽?

看着这个烤肉大串,爽不爽?

羊脖肉,全是肉,帅不帅?

大猪蹄子,香不香?

活烤鳗鱼,嫩不嫩?

太好吃了,还得来一张!

苦胆酒,帅不帅?

大块烤肉!

大块羊排

大块烤五花肉!肥不肥?

普通的酱脊骨

蚬子面和酱脊骨

烤肉

大肘子

一整条烤羊腿

炸羊排!

user avatar

中国人普遍不喜食生肉

大块的不好熟

user avatar

主要是吃不起,说别的都是找借口,牛肉一斤四十多,有几个家庭能天天大块吃牛肉?平常吃个猪肉都要切成细丝炒成肉丝,一家人每人夹几口,大部分家庭难道不是这样???

user avatar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就是中国饮食传统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吃得好,吃的卫生,吃的优雅,吃出中华文明的典范。

越是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对于精细就越讲究,越是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就越是粗犷。

《水浒传》里面的名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岂不快哉!

中国人一边尊崇礼制,一边又有人要不停地打破礼制,突破礼制的约束。

饮食文化就是礼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块的肉上桌,看一看《论语·乡党》这是哪门子的规矩?

江南丝竹之声悦耳,端上桌子的是一大块烤肉,这成何体统?

中华饮食发展到极致,豆腐都要雕成花上桌,让饱学之士惊叹。

这就是中华文明走进了邪道,故步自封,钻进了文明体系的牛角尖。

然而,中华文明并不是只有江南一支,中华早就不止黄河文明,江南才子圈。

中国有儋州,有云贵,有岭南,有西域,还有四川。蒙古高原,关外的黑土地,这些地方可不管你什么儒家文明。青藏高原,牧民们放牧牦牛,途遇大雪,困在雪窝子里,靠什么维生?牧民的野外干粮,除了糌粑和酥油,茶砖和盐以外,还有风干牦牛肉。

取上好的牦牛腿子肉,肋条肉,用刀切成长条,用绳子捆好,吊在屋檐下脱水。青藏高原干燥的气候,很快就让牦牛肉变干变硬,便于保存。

牧民们放牧的时候,带上一袋子,再大的风雪也不怕。他们在自己常去的牧场都搭着雪窝子,低矮,依着山势,里面就像一个山洞。牦牛围在四周,等待着风雪过去。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幻莫测,大雪是说来就来,冰雹可以转瞬及至。

用干牦牛粪点一个火堆,搞点积雪煮一壶茶,放点盐,吃一点牦牛肉干,再也无所畏惧。

而四川盆地这个地方,一方面是汉文明的集散地,天府之国,一方面又和土司蛮族为邻。成都平原就是西南的汉文明核心,而走出不远,就是文明的边缘。边缘有边缘的粗糙。

连山回锅肉,还没有出成都平原,这是德阳广汉的名菜。一整片的坐墩肉,你看大不大?

大刀蒜泥白肉,白肉红油蒜泥加持,一片装满一个饭碗。

川南深山处,端出坨子肉。

吃一坨肉,喝一碗酒,拿起枪出川抗日,卫国成死士。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只是江南的细腻优雅,还有这粗犷的大坨肉。文人赋诗,粗人护国,万里山河,血染疆场。

暖风熏得游人醉,那是因为岳武穆在拼死战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user avatar

因为大块纯肉不进味儿,最好切片,实在不行也要切成小条。

另外,瘦肉没有排骨好吃,鸡胸肉没有鸡爪好吃,带刺的黄骨鱼武昌鱼也比大块的鳕鱼好吃。

好吃,是一切食物的最高评判准则,

活动部位的肉(猪脖子)、连着骨头的肉(排骨)、肥厚相见的肉(梅肉)是最好吃的,大块的纯肉尤其是纯瘦肉(鸡胸肉),那口感简直和直接啃新华字典差不多。

user avatar

因为餐具决定了烹饪方式。

筷子的使用决定了大多数靠谱的中餐烹饪会把菜做到适合使用筷子就餐的形态。

大块纯肉不适合用筷子。所以在烹饪的时候大块肉须切小再上桌,这是烹饪方式的进步。

如果一定要大块纯肉的情况,通常是厨师得提前把肉切好,比如烤鸭得先切,猪蹄虽然可能整块上菜但然后也得切开再吃的。

user avatar

有的回答真的其心可诛,拿人家三四百的牛排照片儿和我们三四十的酱肉照片儿比对在一起,得出结论国外吃大块纯肉,国内吃一片片儿的小肉……关键还好多人就信了,真无语。

你去b站搜“美国人天天吃牛排吗?”有很多相关采访,大部分美国人一周也不一定吃一次牛排,产牛大省的农民倒是可能一周吃三次(内蒙人民肯定吃的大肉比上海人多嘛)——但他们也不是天天吃顿顿吃,当我们的“肉丝儿”一样吃啊。

不管国内国外,都有大肉,都是人民群众偶尔吃的,怎么会当日常的肉蛋奶消费来源呢?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个问题“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中式建筑的美呢?”,下面第一个高赞回答直接就说中国人几何学、力学落后,只会搭木头柱子,落后欧洲几百几千年,欧洲人看我们的中式建筑,就跟我们看非洲的茅草屋一样……然后一堆人真特么就信了(谈美学,滑坡到结构力学,进而滑坡到文明落后)。

结果在评论区看到有人发了张截图,一模一样的文章,一模一样的论点,“中国几何学、力学落后西方”,开头几句都一样的,结果不是同一个账号——这是不是很蹊跷啊??

1.中式建筑不美(本来美就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中国几何学力学落后(再介绍介绍西方的几何学力学如何如何发达)→中国文明不行

2.中国人不常吃大肉→中国人吃不起大肉(附好多张西方人吃的大肉,暗示西方人吃得起,经常吃)→中国文明不行

用某个论点不断滑坡,引申到中国不行,批量​量复制这类文章,达到搅乱舆论的作用,不管有没有组织,都其心可诛啊!

10.16更新

看的人变多了,我补充说明一下。

当他把那张有滤镜有摆盘的餐厅牛排和画面模糊的一坨酱肉照片放一块儿对比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在好好回答是非问题了,而是把是非问题变成立场问题,表面上看好像讲的是一个“对的事实”,但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塞了进去。

我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一个是非问题,但我也是在谈立场,不然也不会说什么“其心可诛”、“扰乱舆论”这种字眼。另外我在南法留学的时候去过欧洲很多地方,牛排可一点儿不便宜,这不是我的臆想,我是基于这个才有了最初的回答。至于一些人说在自己在国外吃牛排如何便宜,我没有深入了解过,或许他们说的是事实,不过这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

太多人一心想着“事实究竟是什么”,看到了某种“对的事实”,就接受了敌人的说辞。而真正聪明的敌人不会说明显错误的话,让你一眼就揪出来,更多时候是利用白色谎言(即选择性披露事实)、各种滤镜(比如著名的BBC滤镜)等,让你潜意识里认同了他的意识形态。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可以举一个著名的电影史上蒙太奇案例: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开头,导演给了一群绵羊拥挤行走的画面,之后镜头过渡到了一群打工人擦肩接踵的画面——导演利用这种蒙太奇手段给出一种暗示——行色匆忙的打工人和羊群一样麻木与从众。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蒙太奇手段,应该就可以理解我说的意思:把破烂的非洲茅草屋照片紧贴着中国老式建筑照片;把有滤镜的外国人吃的牛排和没有滤镜甚至没有摆盘的一坨酱肉照片放一起……

这些行为就是一种精神暗示的过程。这就是我说的“其心可诛”。

另外我写这个回答不是为了让某些魔怔人改变立场,而是想让一些网友意识到自己被潜意识里灌输了对方的意识形态,因此要保持警惕。

user avatar

记者:你为什么不喜欢开超跑?

路人:……

记者:是因为底盘太低吗,是因为后座太小吗,还是因为后备箱空间不够?

路人:……

记者:那是为什么呢?

路人:我连这些车都没碰过,你就默认我不喜欢?

(评论区网友:买得起超跑的人也不是经常开超跑,所以你就算有超跑一定也不喜欢开超跑。)


“不适合用筷子夹”,“不好吃”可能是部分人不吃大块纯肉的原因。但更普遍的原因是成本。一块150克的猪肉,切成细丝,上浆,混入蔬菜丝一起炒可以炒出一大盘肉丝。若是裹上面糊炸成酥肉更是可以装几碗。如果一整块做成猪扒呢?也就仅是一个人的份量。

其实中餐中也不乏大块纯肉:东坡肉是一整块的,叉烧是一整条的,各地还有各种全鸡菜,加入少量淀粉和蔬菜的大肉丸子四舍五入也算纯肉。不过成本偏高。

问这个问题前,应该先让所有中国人有每天吃大块的纯肉的选择,而不是直接默认中国人不喜欢。


附:一般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200克肉制品(越多样越好),同时分别摄入超过400克蔬菜和250克水果。均衡饮食,强身健体!


更新:几天不上知乎,一下子多了几百条评论。真是吓了一跳。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还有阴阳怪气的。在这里对前两种人表示感谢。我国是个庞大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人们生活水平差异巨大。有人一日三餐吃土豆,也有人每天红酒牛排。而在互联网这个一个神奇的地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我们都能看到彼此,了解对方的生活。在我看来是件好事。

对于吃得起肉却不喜欢大块吃肉的人,感谢你们让我了解了你们饮食习惯,也会尊重你的选择。对于想吃大块肉却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希望你们早日实现吃肉自由,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均衡。

还有一些觉得“国宴/富人/老佛爷不吃大块肉,所以中国人都不喜欢吃大块肉”的,我只想说对于古代皇帝来说,肉糜可能算不上什么好菜。但即使是傻如晋惠帝也不会觉得平民都不喜欢吃肉糜。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中国人如果都大块吃肉了,

亚马逊的森林就会变没了【狗头】。

白皮们的大豪斯会变小,大牛排会变小,大排量肌肉车会发动不了【狗头】,

地球的臭氧层也会破个洞,南北极冰川会融化,全世界都会泡在水里【狗头】

使徒会降临,殖民地会落下,哥斯拉会惊醒,三体人会入侵,原力的黑暗面降临,凛冬将至,长夜漫漫【狗头】

所以中国人不要说吃大块的肉了,连空气都不要呼吸才对。【此处艾特柴静】

【转发此条截图可领五美分,记得删除】

user avatar

那么首先来说说什么地方常吃大块纯肉啊?

首先有一点必须要确定,牛排是美国新造的饮食文化,不属于传统饮食风格,如果要从传统饮食说起,那牛排和各种牛排做法都要排除。

传统饮食文化里,有没有大块肉?

欧洲饮食文化是汤+面包,近代宫廷宴会里会有整只烤鸡或者烤乳猪,但是有脑子的都明白,这东西装饰意义大于食用意义,吃的肯定是切开的。

日本和东南亚饮食就没有大块的。

印度以咖喱为主,肉也是切块的,中东饮食也是以面食为主,肉为辅料,俄罗斯饮食也是一样。

那么遍数下来,中国以外的饮食模式都是以方便食用为基础的结构,大块肉或者整只烤的上桌之前都要切开。

牛排就是整块牛肉一起烤,但是牛排肯定不能算是“日常"饮食,当然如果你要说随时都能吃到那么……

中国有 猪肘子,红烧肉,烤鸡烤鸭烤鹅烤乳猪烤全羊,只要不分开直接往桌上一放绝对是大块肉。

哦,纯肉,没辅料那种?

那当然是因为加了辅料更好吃啊。

user avatar

因为为了保证大块纯肉的熟成,

很费燃料以及工时,

香料还不容易入味。

少问这样问题,

自己吃的舒服就好。

就像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吃甜点,

不是不爱吃,

是不喜欢吃那种齁甜的西式甜点,

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餐桌上,你很难见到像西方人那样大块、厚实的原切牛排或烤羊腿,即便有,也多是改良后的中式做法。大多数时候,肉类在我们家常菜里是以更“碎”或更“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切成丝、切成片、剁成末,或者是以丸子、饺子馅的形式烹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烹饪习惯,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历.............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非粤语使用者群体)对“粤语是中古时期官方语言”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历史认知、语言学知识普及度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澄清的是,从严格的学术和历史角度来看,粤语(及其早期形态)从未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过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不过,在某些特定.............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一些同胞对自家银行有点儿“不放心”这事儿。这可不是一拍脑门儿就有的想法,里头门道儿可多了,得一件件掰扯清楚。首先,得说到历史遗留的“小阴影”。想当年,计划经济那会儿,银行跟咱们老百姓那真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存钱取钱是个事儿,钱生钱更是遥不可及。那时候,银行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要说尖晶石在中国的不为人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咱们老祖宗讲起。其实,尖晶石这石头,不是后来才冒出来的,它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老熟人了,只不过,它的身份一直被“误读”了,以至于在大家心目中,总少了那么点分量。你想啊,宝石这东西,在中国历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最顶级的,那肯定是玉石,温润细腻,承载着.............
  • 回答
    中医能否抗癌?迷雾下的争议与求索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年来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现代医学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中医,也始终伴随着它。那么,中医究竟能否治疗癌症?这个问题,远比看起来要复杂,它牵扯着科学、信仰、认知,乃至文化的深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 回答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早期薄弱的意识与西方国家相比,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审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演变。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迷信”FDA而不信中医的说法,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现象,以及为什么它会以“迷信”这样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标签被提及。首先,我们得承认,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一套西方科学体系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
  • 回答
    在中国,在酒吧、咖啡馆这类公共场合主动与陌生异性搭讪的现象,确实会让人感觉比一些西方国家要保守一些。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是社会文化、个人观念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社会整体上更倾向于“内敛”和“含蓄”的社交模式。从小我们被教导要懂礼貌、顾及他人感受,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避免给别.............
  • 回答
    中国银行业,尤其是所谓“四大行”,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网点多、规模大,但服务体验却常常差强人意。在许多消费者眼中,排队时间长、业务效率低、工作人员态度不佳等问题屡见不鲜。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性银行或股份制银行虽然网点不如四大行普及,但在服务态度、业务流程的便捷性上,往往能提供更令人满意的体验。那么,既.............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南美人和中亚人相对于汉族、日韩民族是否更‘能歌善舞’,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文化社会学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对“能歌善舞”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能歌善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往.............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与之前相比,面貌大变,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的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壮阔景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以前”和“最近一千年”在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
  • 回答
    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疫情确诊人数,认为其严重失真,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并且可以详细展开:核心原因:信息透明度、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的差异与质疑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疫情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之处,并且其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信任。1. 信息.............
  • 回答
    中国和美国在军事保密上的差异,并非简单的“高”或“低”的二元划分,而是两国在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路径、信息公开文化以及安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表面数字,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首先,要明白的是,没有哪国军队会完全不进行军备保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其核心军事技术、作战计划.............
  • 回答
    中国不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航天飞机”,主要是基于战略选择、技术路线和成本效益的考量,而非完全的技术实力不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航天飞机的定义、中国当前的航天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 什么是“航天飞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的概念。这里.............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