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的面貌和以前很不相同了?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与之前相比,面貌大变,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的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壮阔景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以前”和“最近一千年”在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主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石,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等级分明。政治上,中央集权与地方的博弈是主旋律,王朝更替频繁,但核心的官僚体系和文化传统却有着很强的延续性。文人阶层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权力中心,掌握着话语权和知识传承。而“最近一千年”,尤其是进入宋朝以后,这种稳定的农业社会基础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逐渐孕育出新的变化。

宋朝,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 尽管在军事上屡受外族威胁,但宋朝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催生了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白银作为货币的广泛使用,都与之前的农业经济有着质的不同。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文化上,理学的兴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伦理道德的规范,但也使得知识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复杂。

随后,元朝的统治,虽然是外族入主中原,但客观上也加速了一些历史进程。 民族融合虽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元朝的统治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和民族界限,客观上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东西方之间。大运河的进一步疏浚,丝绸之路的畅通,都为贸易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到了明朝,虽然恢复了汉族王朝的统治,但一些变革仍在悄然进行。 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持续活跃,以及海外贸易的兴起(尽管后期有所收缩),都让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细节上变得更加多元。但明朝最大的变化,在于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废除丞相,皇帝直接处理政务,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政治决策的效率和弹性受到影响,潜藏着危机。

而真正将这种“面貌大变”推向极致的,是近几百年来的巨变,尤其是西方的崛起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首先是观念上的颠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的中心,文化输出的典范。但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质疑固有的知识体系,对“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传统理念产生动摇。

其次是经济基础的动摇。 尽管中国农业生产力很高,但工业化浪潮的到来,使得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力,在军事和经济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在面对机器生产时显得愈发脆弱。中国的经济开始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但更多的是扮演原料供应者和商品市场的角色,这与以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截然不同。

再者是政治体制的剧变。 鸦片战争的屈辱,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洋务运动的尝试,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以及后来的国民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彻底颠覆了过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共和制的引入,政党政治的出现,以及后来社会主义的实践,都与之前的王朝政治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科技与教育的变革更是显而易见。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新式学堂的建立,再到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科学技术被大量引进和学习,推动了中国在军事、工业、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生活的改变同样巨大。 城市的兴起和扩张,工厂的出现,铁路、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社交方式、信息获取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服饰、饮食、娱乐方式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变得更加多样化。

思想文化领域更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 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革命、改革、救亡图存等口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的面貌之所以与以前截然不同,是因为它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从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逐渐转变为一个与世界深度互动、追求现代化、经历着剧烈社会转型的国家。这期间,有主动的探索和进步,也有被动的屈辱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使其与千年之前的中国,已然是截然不同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句老话来说,对手进步的速度太快了,对它们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这话放在国史,很多人可能会不服,但是稍微举几个外国的例子,就相当明显了。

比如当年波斯帝国鼎盛时,居鲁士大帝仅用1年就秒杀了小亚强国吕底亚,后来萨法维波斯时期,你要它秒杀一个奥斯曼试试?当年恺撒征服高卢虽然算不上秒杀,但也只用了八年,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城邦军队装备世界领先,有枪有炮有板甲,比古罗马时装备更好到不知哪里去了,结果却反而被法军吊起来打。法兰克人历史上也从来没怕过日耳曼各部,拿破仑三世也是这么想的,就算不能像叔父那样几个月横扫普鲁士,取胜也应该不成问题,结果打着打着自己都当俘虏了。

内因虽然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如此剧烈,很多时候自身进步得不够快也是犯罪。

尤其最近看到一则史料,可能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误事。天宝年间,唐军多次征讨南诏惨败,损兵十余万(一次鲜于仲通八万人只剩两万,一次李宓七万人全军覆没),以至于唐朝军民极度厌战,“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就是杨国忠不信邪,战败了就一波波的抓丁发兵,不断深入苍山洱海,不计代价也必须得一战平定南诏。目标如此不切实际的原因可能是:在唐人看来,当年诸葛丞相几个月就平定了南中(《旧唐书》中甚至直接写南诏蛮“三国时为诸葛亮平定”),堂堂大唐反而搞不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传言唐军主帅李宓更是在擒孟获碑处沉江而死,也难怪自从唐朝以来诸葛亮一直稳居武庙十哲。。。

但李宓可能有一点没有想到,诸葛亮南征主要还是打的几个汉人官僚、豪强的叛乱,西南夷早已被汉朝征服,多年来已经设立了多个郡县,趁着孟获刚刚起事人心未附,火速进军云南腹地,自然便可迅速平定。就算是汉武帝时期平西南夷,当时的西南各民族比起汉朝的国家机器也明显存在代差。已经建立了完整国家政权的南诏显然远非西南夷和孟获可比,此外还有吐蕃相助,这个时候仍然轻兵深入瘴气横行的云南腹地自然就成了送人头。

对比明朝最后在越南的失败,过程也有几分相似,明军屡次轻敌冒进,导致多次全军覆没,这个时候的安南,显然也不再是吕岱带几千人渡海疾行就能闪电平定的交趾了。

关于明末为何官军溃败得如此憋屈,历来有两种说法很有道理,而这两种说法也是上述内外因结合的产物。

第一种说法说:明军在中小规模战斗中屡有亮点,但一到大兵团的会战,最后胜利者都是后金。这点可以说外因很重要,也就是八旗制度组织大兵团行军会战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中原王朝。

第二种说法是,常年累月欠饷使得明军军心崩溃,最后几万几十万的投降清朝,甚至一变成清军战力变脱胎换骨。这点有些人认为是倒退,你军费都保证不了,这不是还不如一两千年前么?但这也可以说是进步赶不上需求的结果,明军后期确实大量装备了火铳、佛郎机、红衣大炮等热兵器,还恢复了募兵和营制,还有在辽东的筑堡等等,可想而知需要的军饷数额自然比以前高得多,而这也就对王朝的财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清末不是光有洋枪洋炮就行了,枪炮吃的补给对于古代国家也是天文数字,所以才叫“大变局”。明朝可能也是这样,财政效率不仅没有相应进化,还存在很大的系统性缺陷(比如养藩王的花费一年比一年高),到了后期出问题可能也就成了必然。

user avatar

近一千年整体都比较冷,没有汉唐或西周之前暖和

越冷生存越艰难,中原日子难过,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日子更难过,于是拼命要南下中原,特别是气温急剧下降的小冰河时期,往往会给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中原王朝致命一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与之前相比,面貌大变,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层层递进的结果,就好比一条河流,上游的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壮阔景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以前”和“最近一千年”在社会结构和统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浩瀚画卷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要说最让我触动心弦的,那便是“鸿门宴”后项羽放了刘邦一马的那个夜晚。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刚刚灭亡,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兵临鸿门,而刘邦的军队虽然占了咸阳,却是仓促之下,兵力远不及项羽。论实力,项羽是无可争议的霸主;论功劳,项羽更是先破秦朝都城,功劳最.............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或者说如果我们把它对标到欧洲中世纪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例如,文艺复兴前夕,也就是大概1315世纪),一个出身草根的平民,要想达到他地位上的“最大高度”,这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这条路往往蜿蜒曲折,充斥着运气、个人能力,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有人说中国历史最美不过魏晋南北朝,这话说得绝不夸张。倘若我们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比作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魏晋南北朝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最绚烂斑斓的一笔。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工笔画,而是一幅充满生命力、恣意挥洒的写意画,充满了矛盾、冲突、野性与新生。为什么是“最美”?这种“美”,并非传统.............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战乱与英雄从来是相伴相生的。无数英才在马背上挥斥方遒,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要选出“最伟大”的四位军事统帅,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战略眼光、战术运用、政治影响力、对后世的影响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聚.............
  • 回答
    说实话,要在中国历史上挑一个“最喜欢”的年号,对我来说就像在品尝一道道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风味,难以割舍。但是,如果非要我选一个,让我想说得详细一点,那大概会是唐太宗的“贞观”。为什么是“贞观”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号,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的代名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要说乒乓球历史上对中国乒乓球影响最大的规则更改,我认为是 “21分制改为11分制” 这项改革。虽然还有其他规则的改变,比如胶皮的厚度限制、球的尺寸(从38毫米改为40毫米)、发球不能遮挡等,但11分制对中国乒乓球带来的影响,从战略、战术、运动员培养到整体的统治力,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的。让我详细道.............
  • 回答
    这篇题为《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的文章,从人文和地理的角度,对东北大米为何品质出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实能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和食欲。抛开“最好吃”这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将东北大米的优越品质归结于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叠加。首先.............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提起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沙奎尔·奥尼尔的名字总会第一个跳出来,而且不是之一,是“之一”。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很多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球迷,会如此坚定地认为巅峰奥尼尔是历史级别的、甚至是无可匹敌的统治力?这背后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比赛数据、身体天赋、以及对比赛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为支撑.............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要说哪一个最“长”,其实是个很有趣但也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核心的定义:什么是“和平”?如果我们将“和平”理解为全国范围内没有大规模的、持续的战乱和农民起义,那么有两个时期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和平且绵延时间较长的,分别是:1. 西汉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 公元.............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话,这实在是个有点棘手的题目,因为“霸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人们对“霸气”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指君临天下的威严,有的是指舍我其谁的担当,也有的是指宁死不屈的决绝。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句,并且要讲得详细一些,让它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
  • 回答
    说“现在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触及了很多中国球迷内心深处的痛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要细致地聊聊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层面都扒开看看。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说?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来自国家队的成绩。无论男足还是女足,近些年的表现,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的竞争力,确实让人难以恭维。男足国家队在.............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 pinpoint 出“最”悲惨的时期,实在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悲惨,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罗一切的网,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各自的苦难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深度。然而,如果非要探究一个百姓生活之苦、生存之艰、希望之渺茫都达到极致的阶段,那么,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那个被战火、饥荒、瘟.............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大领土”这个概念,其实就像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河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宽度和流向。要挑一个绝对的“最大”,还真得费点劲,因为衡量标准和历史记载都有一些模糊之处。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最接近“最大”的时期,我倾向于认为是元朝,特别是其统治时期,尤其是元朝灭宋之后,疆域囊括了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姬周天子的平均寿命并非历代王朝君主中最高的。 很多历史研究和统计都表明,汉朝、唐朝、清朝等王朝的开国皇帝或一些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其平均寿命也相当可观,甚至更高。姬周朝(特指西周和东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其君主数量众多,横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