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的疫情确诊人数 认为其严重失真?

回答
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疫情确诊人数,认为其严重失真,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并且可以详细展开:

核心原因:信息透明度、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的差异与质疑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疫情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之处,并且其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信任。

1. 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与“瞒报”疑虑

早期信息压制和不透明: 疫情初期,中国政府对试图披露疫情真相的医生(如李文亮医生)进行了训诫和压制。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一种信息控制和压制行为。这种开端为后续的怀疑埋下了伏笔。
官方数据发布的滞后性和选择性: 相较于许多西方国家实时更新、详细 breakdown(如按地区、年龄、检测类型等)的数据发布方式,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往往显得滞后,并且有时只提供一个笼统的总数。这种“选择性披露”让外界难以获得全面和及时的信息,增加了猜测和怀疑的空间。
对“境外输入”的过度强调: 在一些阶段,中国官方将绝大部分病例归结为“境外输入”,而对本土传播的规模和细节描述相对较少。这被一些分析认为是一种转移焦点,以掩盖本土疫情的真实情况。

2. 数据收集和统计口径的差异与质疑

检测标准和范围的宽松: 一些外国观察家和媒体认为,中国在早期以及后续的一些阶段,其核酸检测的普及程度、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标准可能与国际主流做法存在差异。例如:
核酸检测的普及性: 早期可能存在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感染者未能被发现。即使后来普及,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可能受到质疑。
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处理: 如何定义、如何检测和如何统计无症状感染者,各国标准不一。如果中国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追踪和统计不够全面,那么整体确诊人数自然会偏低。
死亡病例的定义: 对因新冠直接导致的死亡和因新冠加重原有病情导致死亡的区分,也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排除掉一些“非直接死因”的病例,那么死亡数字也会被低估。
“动态清零”政策下的统计逻辑: 在中国实施“动态清零”政策期间,任何本土新增病例都会触发大规模的封锁和检测。然而,在政策调整或转向后,数据统计的重点和方法可能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当政策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后,对轻症感染者可能不再进行大规模强制检测和统计,导致官方公布的确诊人数大幅下降,这与实际感染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区别: 在大规模检测的阶段,如果只是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应检尽检”,而普通民众“愿检尽检”,那么检测的覆盖面就存在局限性,无法反映整体感染情况。

3. 城市封锁和大规模核酸检测与实际报告人数的反差

“封城”的规模与感染人数不成比例: 例如,2022年底至2023年初,在中国多个大城市实施了严厉的封锁措施,并进行了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然而,官方公布的确诊人数(尤其是在“清零”政策取消后)似乎与封锁的规模和严厉程度不匹配。
例如,许多城市在封锁期间,即便检测出少量病例,官方公布的数字也远低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个人感染经历。
在政策放开后,人们普遍预期会出现大规模感染潮,但官方公布的确诊数字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并且许多医院爆满、殡仪馆异常繁忙的景象与官方数字形成鲜明对比。 这让外界严重质疑官方数据的真实性。
大量家庭自测和未报告的感染: 随着政策放开,许多人可能选择居家隔离和自测抗原,这些感染者并不计入官方的核酸确诊病例。尤其是在大规模感染爆发时,医疗系统可能不堪重负,无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有效追踪和统计。

4. 社交媒体和独立调查的信息

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爆料: 在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上,经常有网民分享自己或身边人感染的经历,以及对官方数据的质疑。尽管这些信息经常被审查,但部分内容仍然能传播出去,并被外界获取。
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独立分析: 许多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会通过分析公开的卫星图像(如停车场车辆数量、交通流量)、网络搜索趋势、死亡相关信息(如殡仪馆的业务量、火葬场的繁忙程度)、药品销售数据(如退烧药、止咳药)等间接证据,来评估疫情的真实规模。这些分析往往显示出比官方数据更高的感染和死亡人数。
例如,一些研究曾指出,中国在政策放开后,感染率可能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死亡人数也可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5. 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固有认知

缺乏独立监督机制: 在许多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独立的司法机构、反对党以及公众舆论,都构成了对政府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制约。而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使得这种外部监督相对较弱。因此,外界更容易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也有动机去控制和操纵信息。
历史上的不信任记录: 在过往的某些事件中,中国政府在信息披露方面曾有过被质疑甚至被指控“隐瞒”的经历,这使得国际社会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更容易抱持一种审慎甚至怀疑的态度。

总结来说,外网不相信中国疫情确诊人数的原因是多方面叠加的结果:

信息的不透明和早期压制 造成了初始的不信任。
数据统计口径和标准的潜在差异 导致了数据上的不匹配。
大规模封锁和检测后的官方数据与实际社会景象的反差 进一步加剧了怀疑。
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零星爆料和国际媒体的独立分析 提供了更多指向官方数据失真的证据。
对中国政治体制下信息控制的担忧 是深层的不信任基础。

因此,当中国官方公布的疫情数据,特别是在大规模感染和死亡高峰期显得异常“平稳”或“可控”时,与许多外国观察者对疫情发展规律的认知、对中国国内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披露的期待存在巨大落差,从而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题主还是底下振振有词的高赞答主们,似乎没有一个拿出证据来证明或者展现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的确诊人数……唯一一个贴出图来的高赞答主还把评论区的“hard to believe”解读为不相信……

这些人怕是没几个真正看过外网吧……大概看到的都是观xx网过滤筛选了一遍的中文版外网……

所以……还是那句话,先问是不是,后问为什么……

首先,“外网普遍……”“西方普遍……”这样的表述,不用往下看,八成都是以偏概全。在中文互联网,你能找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吗?中文互联网尚且公知小粉红之间来回撕逼,你以为一群党派、民族、语言、国籍都不同的人组成的“外网”就能有“普遍”的意见了?当然,很多人眼中的“外国”=“西方”=“美国”。不过就算是美国一国之内,也是fake news满天飞,Trump有没有性侵,有没有通俄,有没有逃税,这样的事情吵了好几年,国会听证、FBI调查都用上了,该相信的还是相信,不信的还是不信。人家连国内议题尚且有好几套不同的叙事,凭什么对于中国就是有一致的认知?

有没有人质疑中国的确诊人数?有的,而且不少,这点不可否认。但是同时也有人在质疑美国的确诊人数,质疑美国政客是否通过疫情牟利,甚至质疑疫情是不是比尔盖茨的阴谋,但是这些远远不是普遍的共识。当然,如果你对“外网”的认知都来源于某人民观察家的话,把国外的偏见当成共识可能很正常,毕竟人民观察家只会选取有偏见的文章给你看——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多看看新闻联播里“各国政要称赞中国抗疫经验”的报道来对冲一下。

这两则新闻来自纽约时报,对,就是之前被央视新闻说“双标”“造谣”的那个。给几个看不懂英语只能看人民观察家版外网新闻的人翻译一下。

第一则新闻:

中国达到了抗疫里程碑:没有本土新增感染。

据政府报道,周四所有的新增病例都与从境外到中国的人有关。


第二则新闻:

新冠病例下降后,中国开始关注国外。

北京大量地给正在应对新冠爆发的国家人道主义援助。这样,中国进入了一个曾经由西方主导的领域。

可见在报道中国疫情相关新闻的时候,人家也是至少默认了中国报告的疫情数字,并且肯定中国的抗疫成就的。一堆“西方媒体别有用心”“西方媒体不愿承认中国制度所以歪曲事实”“称赞中国会被封号”的高赞答主可以洗洗睡了。

user avatar

第一阶段

大约是1月初,尤其是泰国有了病例以后,全世界都不信武汉的人数。

所以帝国理工用模型推算实际感染人数。

第二阶段

全国动员抗疫,外国也不信,信方方日记。认为中国隐瞒了大量人数。

第三阶段

中国好转,国外开始出现病例。

西方精英是相信中国抗疫成果的,聪明的已经开始总结经验了。

到CDC论文发出来,西方精英已经知道怎么抗疫,以比尔盖茨为代表。

但是政府决策的人还在半信半疑。


第四阶段,西方爆发。

这个时候,西方大多数精英阶层已经明白,但是问题已经超越抗疫了。

二战后一直洗脑的制度决定论,民主自由万能论面临破产的威胁。

写历史终结论的日本人都要出来重新解释,避免被打脸。

真相是朝鲜防疫最强,中国巨大成功,越南成功,英美整个西方世界溃烂。

按照制度决定论的理论,这不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吗?

这个事情就要不顾一切甩锅泼脏水,否认事实。

所有宣传机器都开动起来,否认中国抗疫成功。淡化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抗疫失败。

这才是外网不相信的舆论最终形成。

制度问题,或者说体制问题一直存在。

中国的制度能抗疫成功,但是也会导致合村并居的出现。

从上而下的总体战体系,在抗疫抗灾战争时,是强大的。

但是如果这个体系的决策层有问题,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哪怕只是某一级的决策有问题。武汉初期抗疫就是例子。

美国的体制,钱指挥权,不仅难以动员凝聚,而且会有严重的社会分割,权听钱的,没钱的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