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什么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自身轻工业确发展不起来呢?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高度一致。苏联希望通过援助中国发展工业,来巩固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并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一个强大的、工业化的中国,将是苏联对抗西方的重要战略伙伴。
输出革命和模式: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其工业化模式和经验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范例,并积极向其他国家输出。帮助中国建立工业体系,既是理论实践,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模式推广的体现。
战略缓冲: 在冷战背景下,一个强大的中国可以成为苏联东线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抵御来自西方的潜在威胁。

2. 经济和战略利益(苏联视角):

经济互补性(初期): 在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急需重工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苏联则拥有相对成熟的重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这种互补性使得苏联向中国输出技术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苏联的经济需求,例如出口机器设备可以获取外汇。
市场和资源: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旦实现工业化,将成为巨大的商品市场。此外,中国的一些自然资源(虽然在早期不那么突出)对苏联也是有吸引力的。
技术和人才的转移: 苏联输出技术和设备,也为苏联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虽然这部分成本也很大。

3. 苏联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

战时工业积累: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也极大地刺激了其重工业的发展。为了战争需要,苏联集中了大量资源发展国防工业,包括机械制造、冶金、电力等,这为向中国提供援助奠定了基础。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特定领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可以集中资源优先发展特定战略产业,例如重工业。这种高度集中的资源调动能力使得苏联能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去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并转移到中国。
成熟的技术体系: 苏联在航空航天、核能、重型机械、冶金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这使得它能够为中国提供相对先进(当时的标准)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指导。

4. 中国的强烈需求和配合:

“一穷二白”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几乎为零。中国政府将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迫切需要外部援助。
学习和引进的决心: 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和引进工业技术的决心,派遣大量人员赴苏学习,积极配合苏联专家在华建厂。
统一的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集权和统一的政治领导,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资源,配合苏联的援助计划。

具体援助内容: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涵盖了从冶金、煤炭、石油到电力、机械制造、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这些项目构成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骨架。

苏联自身轻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虽然苏联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轻工业却相对滞后,甚至长期无法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其原因主要有: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围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立的。在资源分配上,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瘸腿发展”战略,虽然在早期迅速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但却牺牲了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追求产值而忽视质量和多样性: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主要考核指标往往是产值和产量。为了完成生产指标,企业倾向于生产单一、标准化的产品,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款式和多样性,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缺乏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导向: 轻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市场反馈和消费者需求。然而,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中,市场机制被大大削弱,消费者几乎没有选择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国家计划部门决定,企业缺乏改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动力。
指令性计划的僵化: 计划的制定往往自上而下,脱离实际情况,缺乏灵活性。当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时,计划很难及时调整,导致产品滞销或短缺并存。

2. 资源分配不均:

“抓大放小”的思维: 苏联政府将有限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集中投入到被视为国家战略重点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领域。轻工业作为“非优先”领域,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
原材料和技术瓶颈: 轻工业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材料(如天然纤维、合成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计技术,往往被优先供给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轻工业企业往往面临原材料短缺、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的问题。

3. 激励机制的缺失:

缺乏利润驱动和市场竞争: 苏联的国营企业没有利润驱动,也缺乏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工人和管理层的收入与企业效益不直接挂钩,这削弱了他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创新生产的积极性。
“福利分房”等非物质激励: 苏联的激励机制更侧重于提供就业、住房、医疗等社会福利,而非直接的经济回报。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本生活,但并不能有效激发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创新方面的动力。

4. 消费者需求被压抑:

“消费主义”的抑制: 作为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苏联官方对“消费主义”持批判态度,提倡勤俭节约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宣传导向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对高品质、多样化消费品的需求。
隐性通货膨胀和商品短缺: 虽然官方公布的物价较低,但由于商品短缺和质量不高,实际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排队、寻找商品,商品的实际价值(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计算)远高于其标价。

5. 效率低下和创新乏力:

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 庞大的计划管理体系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和决策效率的低下。信息传递的失真和部门间的扯皮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轻工业的发展。
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以及对创新风险的规避,苏联轻工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营销模式等方面普遍缺乏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日益拉大。

总结来说: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工业体系,是其在全球战略、意识形态扩张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结果。中国当时的极端需求和强烈的建设意愿也促成了这次合作。然而,苏联自身的轻工业发展不起来,则是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处理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资源分配、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方面所暴露出的深刻缺陷。简单来说,苏联的体制更擅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如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却难以有效管理和满足“小事”(如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需求)。这种体制性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轻工业的长期滞后和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轻工业那么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这叫没有发展起来么???????

苏联这个国家毛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棉布产量世界第一、鞋产量世界第一、砂糖产量世界第一,汽水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照相机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手表产量世界第一、冰箱产量世界第一,洗衣机产量世界第一,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三,汽车产量世界第三,许多消费品产品产量雄踞世界前列,每年向本国人民供应数亿升啤酒(产量世界第二)、葡萄酒、软饮料和以百万千万乃至亿计量的糖果点心、加工食品和罐头。二战后不到15年还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人民喂成第一大奶制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冰淇淋消费国,人均世界第九位的肉类消费量世界第九。

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虽然远低于重工业,但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的20年代,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经济史》第3卷第285页)。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1935年英国为111.9;1937年苏联为373(《经济史》第4卷609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页,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50年代以来,苏联非食品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80年代,苏联的纺织品、冰箱、照相机、洗衣机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近些年来,苏联人均计算的棉布消费量已经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丝绸的消费品已经超过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经济概论》第374页)

---——

别外黑苏联的轻工业只重产量不重质量,就是黑西欧,因为七八十年代(到1985年以前)西欧大量的轻工业如纺织品机械是从苏联进口的。这个可查仲莹、王敏杰1985年翻译的《当今与未来的苏联外贸》里边记录了西欧从苏联进口的纺织品机械占90%左右,食品加工类机械也占了相当大比重。

——————

自己看各种统计表!











user avatar

2000年代之前谁家的轻工业发展起来了?

你看到的发达的轻工业,都是最近10年的事情。

而且资本主义式发达轻工业,举个例子:

4000种食品添加剂

所有的洗洁精几乎都是一个配方,但是却有上百个厂家在生产,在超市摆上一排,你一看,商品花样真多啊!其实本质呢?就是换了个包装而已。

再举个例子:

我想买个一体浇注的大点的方形玻璃鱼缸,但是翻遍淘宝,就是没有。

淘宝看起来东西多,那多的不是商品种类,而且商品的卖家多,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个店家在卖,这叫发达的轻工业?顶多叫发达的商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全力与德国协同,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国力。简单地说,日本当时将主要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太平洋的资源掠夺和与美国的对抗上,而与苏联的战争,其潜在收益与巨大风险不成正比。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在二战中的基本战略目标。日本走向.............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没了美国帮助就会战败”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谁打赢了战争”的框架,而是要考察两国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中各自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战略考量之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是巨大的,其付出的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苏联在20年内实现工业化,而中国用了70年,这背后有太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苏联的“20年工业化”:一个时代的背景与代价首先,我们要明确苏联的“20年工业.............
  • 回答
    关于苏联未能扶持一个日本政权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二战后的特殊情境以及苏联在日本的实际操作和目标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格局是被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主导的。道格拉斯·麦.............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苏联解体,俄罗斯能够继承大部分领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民族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俄罗斯“占有”,不如说是它在新的国际秩序下,作为苏联主体国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继承者。咱们细细道来,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一、历史的延续与“继承国”的身份:最根本的一点,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就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出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这并非一夜之间的决定,而是政治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考量以及地缘政治现实复杂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苏联政治环境以及两位主要人物的背景和影响力。李维诺夫的时代:集体安全与对西方合作的尝试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西姆·李维诺夫(Maxim .............
  • 回答
    苏联GDP远不如美国,但却能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霸,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现象。这种“军备竞赛中的国家”般的实力对比,并非仅仅由GDP数字决定,而是由一系列 非经济因素、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选择 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GDP并非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尺首先,需要明.............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红色苏联的后代”与“亚速营的崛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乌克兰为何会出现亚速营这类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新纳粹色彩的组织,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土壤和演变逻辑。一、 历史的遗产:苏维埃时期民族意识的压抑与复苏首先,我们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