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社会发生动荡走向解体时,作为枪杆子的苏联军队为什么没能阻止分裂,拯救联盟?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苏联军队是斯大林时代建立起来的,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度集权化的指挥体系著称。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以及维护苏共的统治地位。然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肌体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衰败,这种衰败也必然会渗透到军队的肌体之中。

军队内部的腐蚀与动摇:

意识形态的真空与军官思想的分化: 苏联军队长期以来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但随着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性”和“改革”,原有的意识形态宣传开始受到质疑,新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涌入。许多军官,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对体制的腐败和效率低下感到失望,对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产生了向往。这种思想上的分化,使得军队在面对国家分裂的挑战时,内部不再铁板一块,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去执行强硬的镇压。
经济困境对军队士气的打击: 苏联经济的衰退直接体现在军队的供给上。军饷拖欠、装备陈旧、部队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层出不穷。士兵们普遍感到待遇不公,士气低落。当人民生活普遍困苦时,要求军队去镇压争取自由和改善生活的民众,这在道义上和心理上都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士兵本身就来自于普通家庭,他们的家人也在承受经济压力,很难指望他们去对抗自己的同胞。
军官的政治考量与自保: 一方面,一些军官对失去特权和政治地位感到担忧,希望维护现有的体制。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军官看到了大势所趋,他们不希望成为历史的罪人,更不希望在混乱中成为炮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级军官在关键时刻采取了观望态度,或者选择明哲保身,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毫不犹豫地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

政治上的掣肘与指令的混乱:

最高领导层的软弱与分裂: 戈尔巴乔夫本人在面对国家分裂问题时表现出了犹豫不决和缺乏坚定的决心。他既希望改革,又想维持苏联的完整,这种摇摆不定使得他无法在军队内部形成清晰、有力的指令。而当时克里姆林宫内部也存在着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当保守派试图利用军队来压制分裂势力时,戈尔巴乔夫的犹豫又阻碍了他们的行动。
军队指挥权的合法性危机: 随着苏联共产党统治的合法性逐渐受到质疑,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也变得模糊。在国家分裂的呼声越来越高,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挑战中央权威时,军队的指令是从莫斯科中央政府发出的,但其执行的合法性在地方上受到了挑战。例如,当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共和国宣布独立时,军队是否应该跨境镇压?如果镇压,是否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这些都让军队的指挥层进退两难。
有限的军事干预与政治后果的权衡: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分裂呼声时,并非没有动用过军队。例如,在1991年初的波罗的海三国事件中,苏联军队确实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干预,但这些行动不仅未能有效阻止独立趋势,反而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进一步损害了中央政府的形象,并加剧了国际社会的谴责。这让政府和军方更加谨慎,不敢轻易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可能导致内战,更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全面制裁和干预。

外部因素的微妙影响:

西方国家对苏联解体的默许甚至暗中支持: 尽管苏联军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它并不孤立存在于国际环境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虽然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对苏联的解体持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他们担心苏联军队的全面动用可能会导致更不可控的局面,或者为新的俄罗斯政府埋下“复仇”的种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国际社会的观望和某种程度的“不干预”也为苏联解体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对“枪杆子”的讽刺结局:

最终,苏联军队未能阻止国家解体,这是一种历史的讽刺。曾几何时,这支军队是苏联国家意志的延伸,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然而,当国家自身出现不可弥合的裂痕时,军队也无法脱离这种分裂的命运。它内部的思想分化、士气低落,加上政治上的指令混乱和指挥权的模糊,使得这支曾经强大的“枪杆子”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无力而无奈。

可以说,苏联军队的“失败”并非是战斗力上的溃败,而是政治上的失能。当政治失去方向,当社会失去共识,军队这个工具就失去了它最根本的驱动力和合法性。它无法在失去民心和政治支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一个已经不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联盟。苏联的解体,更多的是一场政治和社会的演变,而军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者,而非主动的决定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莫过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中文版翻译的还可以。该书对于苏联军队和国家的性质,以及苏联瓦解的原因的剖析的本质程度可谓一针见血。

第一,只要戈尔巴乔夫还是党的领导人,只要苏共中央郑智局还没有形成足以把他赶下台的力量,将军们无论个人还是结成集团都无力租止他。军队与党的紧密联系,党的意识形态的国际化以及党对晋升的控制使军队无法形成一股团结的反党力量。军队只能追随党内反戈尔巴乔夫的派别,就像它在1990年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那样。因此,提出军队为何不去阻止戈尔巴乔夫的问题,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戈尔巴乔夫具有非同寻常的狡猾和两面派特点,而且他对苏维埃制度支离破碎的理解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使他的优势比对手们高出许多。他总是让对手们出乎意料,因为一他们后 来说一一他没有坚定的信仰。他强调自己忠于列宁主义,却又极力破坏这种意识形态;他有条不紊地削弱党,却又未离开它;他憎恶军队,却又依靠它镇压国内的分裂主义运动。不过,对他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他对苏联政治制度(特别是对如何在这种制度下解决国家问题)的支商破碎的理解。这种无知使他无法明白,他的扩大政治参与面的策略最终会毁掉苏联。同时,这一策略始终制约着他的对手,使他们面对无法遏制更无法战胜的力量。

有些人还胡扯什么“苏军没拯救苏联是因为党不指挥枪”——简直爆笑,每个苏联指挥官都有三份档案,军事档案、政治表现档案和克格勃档案,越是高级军官后两份档案越是重要,党委会始终牢牢握有军队的人事任免权,何来的“党不指挥枪”?所谓的“党不指挥枪”无非就是苏联没有监军式的,然而高级军官跟党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有没有这种叠床架屋的设置有啥区别?

实际上假如军队真的脱离了“党的指挥”,那他们服从谁的指挥?国防部、总参谋部吗?那这样的话,苏联解体的末期军队就应该表现出某种行动上的一致性,比如亚佐夫部长参与八一九政变,那军队就应该服从于亚佐夫指挥嘛——但这种事情我们并没有看见,八一九政变发生以后,国防部部长、克格勃主席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请戈尔巴乔夫出面解决问题。

为什么?

苏联体制下,服从于党首先就是服从于中央郑智局,尤其是服从于总书记,而在总书记摇摆不定且郑智局内部没有形成一股能把总书记推下台的力量,请问怎么“服从党”?怎么“拯救苏联”?1987-88年,戈尔巴乔夫借着鲁斯特事件对军队进行了空前的大清洗,撤掉了国防部长、几乎所有副部长,总参谋部的第一副总长,华约的司令、参谋长,所有的部队集群、舰队和军区司令,撤换高级军官的比例还在斯大林当年的大清洗之上,甚至没引起什么动荡,这不正是党对军队强有力控制的体现吗?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军队的镇压机制怎么失灵了?一样的道理,苏联军队镇压机制完全是服从于最高领导人的指挥而设计的,而如果“核心”出了问题,系统自然就不能运转了。

戈尔巴乔夫在处理苏联末期的民族暴乱时表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投机主义和甩锅心态,甚至试图把镇压的责任推卸到。这样的状况持续个两三年后,从军队到KGB传统的服从于中央指令的镇压的行为模式就失效了,各级指挥官都变得不敢站队,生怕风向改变自己成为替罪羔羊。

user avatar

苏联诞生之时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颠覆给首脑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却没有考虑这个首脑如果叛变了该怎么办。


为什么苏军没有拯救苏联?深层次原因是苏联後期昏招频出,全社会人心散了,各加盟共和国都觉得自己吃亏了,俄族更不干了;经济上勒紧裤腰带搞争霸,结果欧美民众生活水平大涨;阿富汗陷入泥潭无功而返。直接原因就是苏军“听X指挥”,首脑叛变就无解。


苏供高层就是集体叛变了,而且他们无耻的地方在于不仅要变色,还想把苏联分了各自都当个总统爽一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简单来说,西方社会的福利进步与苏联的竞争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并非是唯一的驱动因素。 苏联的存在和它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无疑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它们在福利体系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争.............
  • 回答
    脸书(现已更名为Meta)删除苏军在柏林城头插旗彩色照片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核心在于“是否违反了社区规定”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的平衡。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与照片的性质: 照片内容: 这张照片并非普通的战争写实照片,而是著名的“胜利.............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