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推平欧洲吗?为什么现在俄罗斯对付乌克兰都需要这么久呢?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
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其扩张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以遏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1945年后的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被苏联通过政治控制、军事干预和经济手段纳入其势力范围,形成“铁幕”以对峙西欧。

2. 政治与军事手段的结合
政治控制:通过共产党政权取代原有政府,建立亲苏的“卫星国”。例如,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动“二月革命”,推翻民主政府。
军事威慑:在东欧部署大规模军队和导弹,形成对西方的威慑。例如,1953年苏联在匈牙利部署军队,压制反对派。
经济渗透:通过经济援助和贸易控制,巩固对卫星国的影响力。

3. 国际环境的特殊性
当时的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苏联的扩张持容忍态度,因为冷战是意识形态对抗的“零和博弈”。
苏联的扩张并未直接挑战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如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国际社会未采取强烈反制。



二、现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
1. 地缘战略与安全焦虑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乌克兰地处欧亚交界,是俄罗斯的“门户”和“缓冲区”。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将直接威胁其国家安全。
北约东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被视为“战略威胁”,导致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2014年克里米亚、2022年顿巴斯)。
历史遗留问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复杂,乌克兰的独立地位和主权问题成为争议焦点。

2. 军事与政治手段的调整
军事行动:2022年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出动大规模军队,但因乌克兰的顽强抵抗、西方的军事援助(如武器、情报)以及国际社会的制裁,战争陷入僵局。
政治手段:俄罗斯通过“代理人战争”(如顿巴斯地区)和“信息战”(网络攻击、虚假信息)施压乌克兰,但未能实现“推平”目标。

3. 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国际法与人权问题:现代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认为俄罗斯的行动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如《禁止侵略行为国际法》)。
经济与政治制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如金融、能源、科技领域),导致俄罗斯经济受创,削弱其战争能力。
多边博弈:联合国、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联合施压,形成对俄罗斯的“围堵”。



三、苏联与现代俄罗斯的关键差异
| 对比维度 | 苏联时期 | 现代俄罗斯 |
||||
| 国际环境 | 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西方相对容忍苏联扩张 | 冷战后,国际社会强调多边主义与人权,反对侵略 |
| 战争目标 | 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遏制西方扩张 | 保护战略利益,维护地缘安全 |
| 军事与经济能力 | 苏联拥有全球最强军事力量,经济规模庞大 | 俄罗斯经济规模较小,军事能力受制裁影响 |
| 国际法与舆论 |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未严格遵守国际法 | 现代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乌克兰主权,反对侵略 |
| 战争持续性 | 苏联扩张多为政治控制,战争时间较短 | 俄乌冲突涉及复杂的国际法、经济和舆论斗争,战争长期化 |



四、为何现代战争难以快速结束?
1. 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
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制裁、军事援助(如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外交压力,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让步,而非通过武力“推平”乌克兰。

2. 乌克兰的抵抗能力
乌克兰拥有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如美国的“爱国者”系统、西方国家的武器供应),以及民众的强烈反俄情绪,使战争难以快速结束。

3.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乌克兰问题涉及俄罗斯、北约、欧盟、中国等多方利益,国际社会难以形成一致立场,导致战争陷入僵局。

4. 俄罗斯的内部困境
俄罗斯经济受制裁影响严重,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下降,同时国内政治压力(如反对派、经济困境)也削弱了战争的持续能力。



五、结论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而现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受到国际法、经济制裁、国际舆论和乌克兰抵抗能力的多重制约。两者的差异源于国际环境、战争目标、国际法和地缘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普遍反对。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远超冷战时期,导致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难以快速结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让你问的就搞笑,已知俄罗斯四十年前是苏联,那请问乌克兰四十年前是哪国?

连tm赫鲁晓夫都是乌克兰人。

这就像一些南方人造谣说东北人打媳妇一样,因为他们觉得东北人狠,狠人会打媳妇,所以东北人会打媳妇。

他们唯独忘了东北人的媳妇是东北女人,东北女人也是东北人。

user avatar

只是大家“认为”苏联一星期可以推平欧洲,但是实际上谁也不知道。

就像大家战前都“认为”俄罗斯打乌克兰不费劲。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打起来苏联并不能推平欧洲?

user avatar

中国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推平河内、新德里吗?为什么两山轮战打了那么多年?

美国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推平喀布尔吗?为什么打了20年还会输给塔利班?

user avatar

因为要考虑到国际影响!

user avatar

苏联强盛时的GDP虽然只有美国的40%,但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很高,整体军费和美国差不多。

而2021年美国军费是7400亿美元,俄罗斯军费是450亿美元。俄罗斯军队要是有7400亿美元的军费,我依然觉得它能一星期推平欧洲(允许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

假设苏联不倒,军费始终接近美国军费,冷战时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值比现在高,按6%算的话有13800亿美元,即现在俄罗斯军费的31倍。那么冷战的军事项目就不会下马,并且还会开展更多的项目。

如果俄罗斯有5万辆坦克(t90及其以上),装备了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约10个空中突击旅和16个独立炮兵师;

如果俄罗斯有航母6艘(库兹涅佐夫级及其以上、另有几艘在建)、巡洋舰37艘(基洛夫级及其以上)、驱逐舰49艘(研发不断的话应该有055水平)、有弹道导弹潜艇79艘(台风级及其以上)、巡航导弹核潜艇44艘(奥斯卡级及其以上),攻击核潜艇65艘(阿库拉级及其以上)、常规潜艇100多艘;

如果俄罗斯有远程轰炸机752架(图95/160及其以上)、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5167架(米格系列淘汰,苏27及其以上)、拥有防空截击机2370架(苏27及其以上),运输机620架;

如果俄罗斯有(包括了全新一代的)大白杨45000枚;

如果俄罗斯每年生产主战坦克3000辆,装甲车4000-6000辆,作战飞机1300架,洲际弹道导弹300枚,潜艇10艘,水面主力舰10艘,轻型作战舰艇60-70艘……

你觉得能不能在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一周推平欧洲?

user avatar

因为乌克兰当年也是苏联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1.俄罗斯和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差距过大,如果现在世界上还存在当年的苏联一样军力的国家,那它推平俄罗斯也只需要一周。

2.你说俄罗斯有核弹?对,当年苏联是先扔一波核弹再开始推的,谁没有似的,不是普京式的威胁,而是正儿八经的计划。

3.Xx之春,相当于打一个克里米亚大小的地方,苏联人五十万军队骑脸,而如果战局出问题,像乌克兰这样接壤的地区,他可以动用的部队超过一百五十万——当然并不是战力拉胯,缺乏后勤,瘫在泥地里的一百五十万。

4.这是因为苏联最凶的时候有五十个坦克师,五万辆坦克,六万多装甲车以及配属的四十多万台后勤运输车辆,所以运力管够且不用借用民间车辆。哦,顺便就俄罗斯现在这点规模,苏联用空投恐怕也是可以满足的。

5.俄罗斯军队,不过是苏联红军的碎片里比较大的一块罢了。

user avatar

一。苏联一星期推平欧洲纯属夸张。

二。俄罗斯是苏联国家,乌克兰也是苏联国家。俄罗斯能吃苏联老底,乌克兰就不能吃?俄罗斯人口也就乌克兰三倍多,还是入侵方,没有总动员的借口。(目前俄罗斯战损比乌克兰小一些。苏联解体后还是有丁点进步,不完全是吃老底)

三,俄罗斯的难点主要是巷战。只要乌方士气不崩溃,俄罗斯又不愿意拿几十万人命去堆,巷战还是比较困难的。

user avatar

1,苏联鼎盛时期的GDP约为美国三分之二。现在俄罗斯GDP低于江苏省,约等于韩国。

2,苏联在欧洲的前线是柏林而不是现在的家门口,在79年,苏联制订了一个占领西欧的作战计划,该计划是需要动用核武器的,因此可以在1~3周内完成作战计划。

3,苏联红军+华约兵力超过500万人,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再动员1000万人。俄罗斯当前作战力量不足130万人。

4,俄罗斯没有政委,没有红军也没有红海军。

5,冷战期间一旦开打就是全面战争。当前俄乌冲突不是全面战争,烈度只能算地区冲突。

供参考。

user avatar

因为苏维埃是苏维埃,俄罗斯是俄罗斯。(笑死!)

斯大林的大儿子死在了集中营,小儿子多次负伤。

普京的子女在哪呢?

而且一个星期推平欧洲也是苏联吹牛,这个计划看起来不错。但是真打起来,还是让勃列日涅夫领着那群修正主义的王八蛋上吧,哪个工农会傻乎乎地为了不必要的战争流血?

不信你看,苏德战争时期,苏联振臂一呼就有万千儿女响应,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可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你看国内谁鸟你?

你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你干社会主义的事儿,我工农就支持你。你要是不干人事儿,你就算叫东西罗马正统天地至尊无敌宇宙中心国也没人搭理你。

同理:

大清就算被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百姓们也不爱鸟你。祖国?谁的祖国?

抗美援朝,我党振臂一呼国内军民一心,群情激奋。誓要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国家是谁的?要是他蒋委员长一个人的,那让他蒋委员长扛枪打仗去。我还回我的大别山编筐。”--李开炮《亮剑》
user avatar

苏联红军的实力跟你俄罗斯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一个星期推平欧洲事苏联钢铁洪流是这样的:

几路机械化大军在战术核导弹爆炸的伴随下,向着大西洋狂奔。

遇到任何抵抗的居民点或城市,先无差别火力覆盖,然后强突。稍有挫折,就呼叫核弹洗地支援。

现在乌克兰的俄罗斯军队,别说战术核导弹了,不小心弄坏点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会被拎出来往死里批斗。

然后说:

号称一星期推平欧洲的苏联也不过如此!

呵呵。

你敢回到五十年前对着苏穗宗,苏勋宗说这话?

借你十个胆!

你敢说,都不用苏联动手,你家里人就把你送圣伊丽莎白重修了。

user avatar

苏联推平欧洲 是从东德边境开始算的……

而且东西德边境并不在柏林 柏林是被包裹在东德里…


从东德边境 打进巴黎 那着实用不了多久

巴黎的白旗都来不及准备

当时的“西方自由世界” 其实就只有半个德国和一个法国 一个英国 荷兰比利时 顶多再加一个不咋靠谱的意大利

这条线以东

不是在苏联嘴里 就是在苏联胃里


现在的俄罗斯在哪呢?

user avatar

这么蠢的问题!

答案不就在你的问题之中吗?

因为——

俄罗斯不是苏联啊!

一,如果苏联还存在,根本就没有什么独立主权的乌克兰共和国,只有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地位形同中国的省和自治区。别说乌克兰了,就算华约的东欧诸国,也是在“有限主权”理论的覆盖范围内。

二,就算有人想把加盟共和国变成独立主权国,那么,苏联的陆海空军,也有足够的火力劝说他放弃这个错误的想法。

甚至轮不到军队出马,因为这是看不起克格勃的想法,要知道仅仅克格勃就有几十万人呢!不算情报部门,其下属的部队有二三十万。乌克兰居然想独立?太看不起克格勃了!

更何况,乌克兰人在苏联政界的地位可不低。去查查高层领导中多少乌克兰出身的就知道了。人家凭啥要有独立的想法?

三,若苏联还在,美国哪有什么胆子敢在乌克兰搞颜色革命?能把东德变色,就算了不起的成就了。没准苏联还要在委内瑞拉搞军事基地报复美国人呢!

切记,切记,苏联可真不是俄罗斯能比的!

user avatar

这事你多看看西方媒体就知道了;

一三五中国崩溃,为的是选举拉票;

二四六中国威胁,为了朝国会要钱;

苏联同理

user avatar

因为那时候是苏联打欧洲,现在是苏联的左右手互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意识形态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与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历史上的深刻仇恨: 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仇恨。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181922年的苏日战.............
  • 回答
    苏联时期,是的,有一定规模的罢工。虽然我们习惯于将苏联描绘成一个高度集权、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罢工,作为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一种手段,虽然在法律上并不被鼓励,甚至被压制,但在苏联漫长的历史中,确实有过一些引起关注的罢工事件。要深入了解这些罢工,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工人运动的土.............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但它们都在阿富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遭遇了滑铁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主义以及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的悲剧。一、苏联的遭遇:一场难以承受之重1979年,苏联以保护其南部边界免受.............
  • 回答
    米格23“伏特加”(北约代号:Flogger),这架飞机在苏联空军的分类中,确实不属于米格21那一代。苏式战斗机代际划分通常与技术进步和设计理念的转变紧密相关。米格21 vs. 米格23:代际的飞跃我们先来聊聊米格21“鱼床”(Fishbed)。这是一款极其成功的、以简洁、轻巧、高机动性为核心的第三.............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苏联为什么没把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识别成一个民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民族政策,而非单纯的基于民族语言或文化上的高度同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的建构过程以及其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在历史上确实同.............
  • 回答
    这背后牵涉到苏联庞大海军建设蓝图、地理位置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特殊性,远非简单归因于“有一个船厂”。实际上,苏联海军的造船能力是非常分散和庞大的,只不过专注于航空母舰这样复杂且尖端的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尼古拉耶夫(现为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但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一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奥地利占领区的确没有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政权,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判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为”的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后欧洲的整体格局以及苏联在此期间的角色。苏联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
  • 回答
    苏联宁死都不肯大规模调拨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苏联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选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自.............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咱们聊聊“扬泰通”这地方,以及它为啥自称“苏中”而不是“苏北”,这事儿吧,说起来可有意思,一点也不矫情,反而透着一股子人情味儿和历史味儿。首先,咱得明白,地域称谓这东西,不像数学公式那么死板,它往往是约定俗成、情感认同和历史沿革的综合体。很多时候,人们怎么叫,不完全取决于地理上的精确划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步走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如果希特勒能“先发育一波”,也就是在更充分的准备下进行进攻,结果会如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希特勒当时的心态和战略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不加入西方”可以概括。东欧国家当时身处苏联阵营,其加入西方与否,受到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好比身处一个庞大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的走法都牵动着全局的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苏联阵营”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强大力量的现实存在。苏联主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