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何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

回答
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意识形态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与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历史上的深刻仇恨: 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仇恨。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181922年的苏日战争(西伯利亚干涉),再到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日本对苏联的威胁和侵略始终存在。特别是日本在满洲建立伪满洲国,以及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都让苏联将其视为一个直接且危险的敌对势力。
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扩张主义目标明确,就是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而这必然与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发生冲突。苏联将日本视为其远东地区最主要的战略威胁,而满洲国则是日本实现这一扩张目标的桥头堡。因此,消灭满洲国,从根本上削弱日本在东北亚的影响力,是苏联安全战略的核心。

二、 战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布局与利益最大化

获得战略纵深和安全保障: 对于苏联而言,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产区,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远东地区的战略纵深和安全保障。一个独立的满洲国,即使名义上不与日本合作,也很难保证其不被日本再次渗透或利用,从而构成对苏联的潜在威胁。
觊觎中国东北的资源与工业: 中国东北地区在二战前已经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是苏联发展远东工业和军事的重要潜在来源。苏联在战后对这些资源和工业设施进行了大量掠夺和搬迁,显示了其对这些物质财富的渴望。
扩大苏联在东北亚的影响力: 将满洲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或直接控制,能够极大提升苏联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制衡美国及其盟友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三、 对民族主义和国家统一的敏感性

苏联的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 虽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对待“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问题上,其国家利益和历史遗产往往占据主导。苏联深知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如果扶持一个“满洲国”,很容易被民族主义者利用,甚至成为新的反苏力量。
不希望建立另一个“傀儡国家”的模式: 苏联自己也曾经历过被外国干涉、建立傀儡政权的历史。它不希望在自己刚刚取得胜利的地区,再次出现一个以“独立”为名义,但实际上受外部势力操纵的政权,这与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不符,也可能为日后带来麻烦。

四、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与现实考量

避免国际纠纷与潜在的冲突: 如果苏联强行扶持一个独立的满洲国,将面临来自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国际势力的反对和质疑。这可能导致新的国际纠纷,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与战后稳定的愿望相悖。
与盟友的约定与妥协: 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战时和战后安排中,苏联的利益已经得到了部分保障,但同时也需要考虑与其他盟友(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和利益。扶持一个独立的满洲国,可能超出当时的国际共识和约定。
中国国内政治的力量对比: 尽管苏联在满洲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国内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渐崛起。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都在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苏联扶持一个独立的满洲国,很可能无法得到中国任何一方的支持,反而会使其成为各方角力的牺牲品。

五、 对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评估与选择

扶持中国共产党: 苏联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其在亚洲最可靠的盟友和最符合其意识形态的国家政权。支持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将其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比扶持一个独立但可能不稳定的满洲国更有战略意义。
“中国革命输出”的战略: 苏联希望通过支持中国共产党来输出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并在亚洲建立亲苏政权。一个独立的满洲国,将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一个障碍,与苏联的总体战略不符。

六、 满洲国本身的性质与合法性问题

伪政权的性质: 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持的傀儡政权,其合法性在国际上不被广泛承认。即使苏联不扶持日本,其本身也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民族认同的复杂性: 满洲地区存在着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扶持一个以“满洲”为名的独立国家,在民族认同上会产生复杂的问题,也可能引发内部的民族矛盾。

总结而言,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是基于其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刻仇恨、维护自身在远东安全的战略需要、对资源和工业的觊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以及对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评估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苏联更倾向于通过支持中国共产党来确保其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而不是建立一个可能难以控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独立”满洲国。最终,苏联的行动是围绕着最大化自身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优势展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俄战争被日本打败了,不服再来一次?

苏联自成立之日起,到二战结束,在欧洲部分基本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这个时候你让苏联去8千公里外跟自己曾经吃了一次打的日本对抗?

俄罗斯的重心始终在欧洲部分。

user avatar

据说在深山老林里最后找到了完颜家的后人,俄语和女真语不对盘,字典又排错了版。

把Manchuria还是说成了“满足了呀”,老皇上一听,你满足就满足呗,还吵吵啥?

user avatar

已经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了,抗战后期的所谓满洲国,早已是闯关东的内地移民的天下,主要是山东移民。这归功于张氏父子不遗余力地引进关内移民。让中国人占据了压倒性的数量优势,远超满族人,朝鲜人,日本人,乃至俄罗斯人。也就是以山东人为主体的关内中国人,成功完成了对东北三省的殖民,稳稳地占住了东三省。实乃大功一件。

这样满洲国实际上已经没独立的基础了,关内移民不会支持满洲国继续独立。而在日占时期,满洲国也没有培育出可以独立于日本的统治体系来。苏联想扶持满洲国,但怎么扶持呢?满洲国本身并没有这种枭雄。这无人可扶。土匪倒是不少,但土匪众多,哪个有出息呢?也来不及叫他们相互斗争兼并,也就是不堪扶。

苏联可以直接兼并东北吗?不能。俄罗斯人不占优势,无法操控不说。英美等反法西斯联盟也不会同意。此前日本窃据了德国势力范围,引发五四运动。苏联窃据日本势力范围,也将意味着中共将于苏联决裂。这样苏联想影响中国就更没抓手可抓了。

不能因小失大,不过苏联肯定不甘心,所以出兵东北的条件就有了“外蒙古地位需予以保证”等条款。东北与外蒙,你国民政府只能选一个。这样看,外蒙事实独立在先,以此雅尔塔协定逼迫中国承认其独立,是种政治交易。这符合英美利益,中国方面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谁叫中国没力量呢?外蒙也没自己人。不同意,东北外蒙都拿不到。

倒是中共是可以考虑的对象。让中共接管东北,维护苏联在东北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迅速抢滩东北,苏联也是默许的。这样苏联将中共当小弟,比维护独立的满洲国靠谱得多。

其实到了建国之后,东北局的高岗等负责人还在幻想让东北加入苏联——人家是国际主义者。这也是高饶事件中高岗被处理的重要原因。高岗等亲苏势力被清理,中共终究不肯把东北利益让给苏联。不止收回了东北的路权,旅顺大连等也被拿回来了。乃至于此后长波电台等事件,更显强硬。此时苏联人才知道算错了算盘。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彻底在中共这里结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不扶持一个继续独立的满洲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意识形态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与根本性的战略对抗 历史上的深刻仇恨: 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和仇恨。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到19181922年的苏日战.............
  • 回答
    东欧剧变,那段风起云涌、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光,苏联为何袖手旁观,没有像过去那样出兵镇压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是苏联内部和外部环境早已埋下伏笔的体现。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自身的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曾经横行世界的超级大国,早已是外强中干,病入膏肓。 经济的崩溃: 苏联.............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工体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优势。理论上,一个国家若能充分利用其军事制造能力,确实可以通过武器出口来赚取可观的外汇,进而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乌克兰未能最大化这一潜力,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苏联军工体系的继承并非“完美复制”。苏联的军工产业.............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日本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南苏丹武器禁运的表决中投了弃权票,并未赞成由美国等盟国主导的这项决议草案。这一立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基于日本一贯的外交政策原则以及对南苏丹当前局势的考量。要理解日本为何不支持这项草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首先,日本的外交政策基石,尤其是其和平宪法精神,是理解其立场.............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的铁路,特别是那些深入山区的线路,其选址确实与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息息相关,而“防备苏联”的说法,虽然点明了其中一个重要维度,但整个故事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在规划和修建铁路之初,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是有限的。平原地区虽然交通便利,但也意味着人口.............
  • 回答
    库兹涅佐夫航母的诞生,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国家漫长而曲折的海军发展历程,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资源、技术、战略思想等多方面的博弈。说苏联在库兹涅佐夫航母诞生之前“真的做不出”还是“故意为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妥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八十年代选出戈尔巴乔夫作为领袖的背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以及党内各派的角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人选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前任领导人的困境与僵化:赫鲁晓夫后的停滞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其本.............
  • 回答
    苏联宁死都不肯大规模调拨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苏联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选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自.............
  • 回答
    苏联走向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其全部成因。通常认为,是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原因:一、 经济体制的僵化与衰退(核心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的固有缺陷: 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