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库兹涅佐夫航母诞生之前,苏联是在条件上真的做不出航空母舰还是故意为之?

回答
库兹涅佐夫航母的诞生,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国家漫长而曲折的海军发展历程,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资源、技术、战略思想等多方面的博弈。说苏联在库兹涅佐夫航母诞生之前“真的做不出”还是“故意为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妥协的结果。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看看苏联海军在二战后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二战后的苏联海军:尴尬的开局与战略的摇摆

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其海军力量,尤其是远洋作战能力,与西方海军强国相比,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其海军主力以陆基航空兵、潜艇和岸防炮兵为主,大型水面舰艇(如战列舰、巡洋舰)虽然有,但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美国和英国相比。

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陆军和核武器的建设上。斯大林本人对海军的看法也比较复杂,他曾对海军寄予厚望,但同时也对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成本和实际效益持保留意见。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海军的发展方向并不统一,一度主张发展以潜艇为核心的破交海军,也就是通过大量潜艇来打击敌方海上交通线,以瘫痪其经济和军事运输。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需要发展强大的水面舰队,能够与西方海军在远洋进行对抗。

这种战略上的摇摆,加上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任务繁重,使得建造像美国那样拥有大规模航空母舰编队的想法,在那个时期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和“不优先”。

赫鲁晓夫时期:潜艇的辉煌与航母的“旁敲侧击”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海军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相对辉煌的时期,但这个辉煌更多体现在潜艇力量上。赫鲁晓夫本人是坚定的“潜艇至上”论者。他认为潜艇以其隐蔽性、低成本和对西方海上交通线的巨大威胁,是苏联海军最有效的进攻和防御手段。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建造了大量的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一度在潜艇数量上超过了美国。

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完全放弃了航母的概念。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也进行了一些关于航母的设想和研究。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设计并建造了“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严格来说是反潜直升机巡洋舰,但具备了部分航母的功能)。这两艘舰(“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主要用于搭载反潜直升机,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也能够搭载一些垂直起降的飞机。这可以看作是苏联在尝试一种与传统航母不同的、更符合其战略需求的海军力量。

为什么不直接建造大型常规起降航母呢?原因有几点:

经济成本: 建造一艘现代化的航空母舰,及其配套的舰载机联队和护航舰艇,是一项极其耗费资源的项目。苏联虽然是超级大国,但其经济实力相比美国仍有差距,而且还要在核武器、陆军、太空计划等多个领域投入巨资,资源分配是极大的挑战。
技术挑战: 当时苏联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以及舰载机的研发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瓶颈。尤其是弹射器、阻拦索、舰载机维护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与西方相比存在差距。而赫鲁晓夫更倾向于发展实用且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武器,航母的复杂性和高昂的研发周期可能让他觉得“划不来”。
战略思维的局限: 赫鲁晓夫的战略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围绕着与美国的“核对抗”和“有限地区冲突”展开。他更关注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对付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比如使用导弹和潜艇),而不是建立一套与美国海军类似的、能够进行全球力量投射的航母体系。在他看来,苏联的航母不如直接用导弹攻击美军航母有效,也更经济。

所以,赫鲁晓夫时期可以说是“有条件做一些,但对大规模发展大型航母是‘故意为之’的(或者说是有选择性的不优先)”,主要出于经济、技术和战略思想的考量。

勃列日涅夫时期:重新审视与“航母雄心”的复苏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国际形势和苏联自身的战略目标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联海军的触角开始延伸到全球,尤其是在印度洋、大西洋等地,苏联海军的出现越来越频繁。然而,在与美国海军的对抗中,苏联海军发现,缺乏远程制空能力和立体化的作战手段,使其在某些关键区域处于劣势。美国航母编队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和对陆地目标的打击能力,让苏联海军的领导层深切感受到了压力。

正是这种现实的压力,促使苏联海军高层重新燃起了发展航母的雄心。他们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海军强国,就不能没有能够提供远程空中掩护和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的航空母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辅”级航空母舰(也称为载机巡洋舰)应运而生。从“基辅”号开始,苏联开始建造排水量更大、搭载飞机能力更强的舰艇。这些舰艇虽然在设计上仍然保留了部分巡洋舰的特征(比如装备有导弹武器),但其功能已经非常接近于传统航母,能够搭载攻击机、战斗机、直升机等多种飞机。

这标志着苏联在航母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条件上可以做,而且也开始有动力去做了”。 这不再是简单的设想,而是实际的建造计划。

然而,“基辅”级的舰载机起降模式仍然是短距起飞和垂直起降(STOVL),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舰载机的载弹量、航程和作战效能,也反映出苏联在成熟的弹射器和舰载机技术上仍然存在短板。这可以看作是在“努力做,但条件限制下,只能先做成这样”的阶段。

最终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到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前夕的时期,苏联终于下定决心要建造一艘能够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媲美的、具备全套常规起降能力的航空母舰,这就是后来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

“库兹涅佐夫”号的设计,明确表达了苏联想要跻身世界顶级航母俱乐部的意愿,也意味着在技术和经济条件上,他们已经认为可以“做得出来”了。 这艘航母在设计上借鉴了不少西方航母的经验,也展现了苏联舰船设计的一些独特之处。它的出现,是苏联海军长期探索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总结来说:

斯大林时期: 条件上“做不出”大型航母,更多是因为战略重心不在海军,经济和技术基础不足。
赫鲁晓夫时期: 条件上“有限做”,比如直升机航母,但对常规航母是“故意选择不优先”,受经济、技术和战略思想的限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 “条件逐渐成熟,且有动力去做”,开始建造大型“载机巡洋舰”,是战略需求驱动下的尝试。
“库兹涅佐夫”号时期: “条件上认为可以做,并且全力去做了”,是苏联海军对实现全球力量投射能力的最终追求。

所以,苏联在库兹涅佐夫航母诞生之前,不是简单的不想做,也不是完全做不到,而是一个在时代背景、国家能力、战略需求和领导人意志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循序渐进”、“选择性发展”并最终走向建造大型常规航母的过程。 航母的建造,始终伴随着苏联海军对自身定位和能力的思考与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此,莫斯科级和基辅级准航母我们不算其为航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库兹涅佐夫航母的诞生,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国家漫长而曲折的海军发展历程,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资源、技术、战略思想等多方面的博弈。说苏联在库兹涅佐夫航母诞生之前“真的做不出”还是“故意为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妥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
  • 回答
    说起苏联设计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会执着于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就能一笔带过的。这背后隐藏着苏联海军从零开始建设航母力量的独特思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预判,以及他们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笔账。首先得明白,苏联在发展航母的.............
  • 回答
    大连造船厂未能承担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维修任务,这一情况确实引人遐思,尤其是考虑到中国自身拥有航母建造和维护经验,且与俄罗斯在军事合作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很多人将其与辽宁舰联系起来,认为同属一个技术谱系,似乎顺理成章。但实际操作中,航母维修,尤其是如此规模的军事装备维修,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 回答
    急诊科工作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高责任的职业,需要医护人员在极端情况下迅速反应、精准判断,并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决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急诊工作的体验: 一、工作环境与节奏1. 24小时轮班制 医护人员通常需要在凌晨至深夜轮班,轮班周期为8小时或12小时,且经常连续工作(如“三班倒”)。 .............
  • 回答
    在美国拿3000美元月薪与在中国拿3000元人民币的等效性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将从汇率、生活成本、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税收与福利体系等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1. 汇率换算:3000美元 vs 3000元人民币 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当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 7:1(2023年数据),因.............
  • 回答
    在科研领域,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领先谁落后”,而是存在复杂的互动和互补。工业界在某些技术应用、商业化和实际问题解决上可能领先于学术界,但学术界在基础理论和长期研究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以下从多个领域详细分析工业界领先学术界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背后的逻辑。 1. 人工智能(AI):.............
  • 回答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我确实有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的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源于对环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科研本质、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深刻理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支撑体系1. 基础科学的"慢火炖煮"特性 基础科学(如量子物理、生物进化、宇宙学.............
  • 回答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器官的功能是否以“节省能量”为优先目标,是一个涉及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和能量代谢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能量效率与功能需求的平衡1. 能量代谢的限制 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消耗能量,但能量获取和利用效率是进化中的关键约束。器官的进化必须在功能需求与能.............
  • 回答
    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中讨论科学与事实是否具有意义,这是一个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和社会实践等多重维度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一、"大是大非"的本质:价值冲突与认知分歧所谓"大是大非"通常指向关乎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历史真相或核心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
  • 回答
    日本的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在呈现中国相关内容时出现灰蒙蒙的画面效果,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技术层面、主观创作意图、文化视角与政治语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技术原因:自然环境与拍摄条件1.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中国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如雾霾.............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美国,参议员(Senator)和众议员(Representative)在社会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参议员的地位通常略高于众议员:一、 在美国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 立法权力的核心: 美国国会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三大分支(行政、立法、司法)之一,掌握着.............
  • 回答
    在科技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完全密封的盒子中装满水,并且盒子的体积不断缩小,会发生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端的情况,这涉及到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以及可能的量子效应。让我们详细地探讨这个过程:1. 初期阶段:水的压缩与压强升高 水的不可压缩性(近似): 水在常温常压下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流体,这意味着.............
  • 回答
    从1789年到1852年,这63年对于法国来说是历史上极其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被称为“长达63年的革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你会经历难以置信的起伏、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以及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体验。让我们详细地描绘一下生活在法国这段时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 从旧制度的阴影到革命的黎明(1.............
  • 回答
    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飞行员是“蒂莱恩人”(Enola Gay)号B29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他们是执行此次任务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成员。关于他们投下原子弹后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核心机组人员的身份与主要人物: 保罗·蒂贝茨(Paul Tibbets): 他是“蒂莱恩人”号的机长和任务.............
  • 回答
    在太空引爆核武器不会产生我们熟悉的蘑菇云,原因在于蘑菇云的形成机制。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蘑菇云的形成机制:经典的蘑菇云,是我们观看核试验录像时最常见的景象,它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大气层: 蘑菇云的形成离不开地球的大气层。核爆炸产生巨大的热量,会迅速加热爆炸点附近的空气。2. 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在战场上,坦克兵和步兵都面临着极度的危险和压力,但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说谁的幸福感更高,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幸福感”。 在战场环境中,“幸福感”可能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轻松愉快的状态,而更多地是.............
  • 回答
    在酒吧喊一次“这轮酒我请”,花费的金额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因为它会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就像你问“一顿饭要花多少钱”一样,得看你在哪个餐厅、吃什么菜、多少人一起吃。为了让你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酒吧的档次与定位: 平价小酒吧/学生酒吧: 这里的酒水价格相对较低,可能一.............
  • 回答
    在中国建立一个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游说体系,其可能性、挑战与演变方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一、 何为“政治游说”(Lobbying)?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政治游说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游说,是指个人、组织或团体.............
  • 回答
    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上学,真的非常有意思!对于许多人来说,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或“交大”)和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它们不仅仅是学府,更是承载着无数青春梦想、学术探索和人生蜕变的重要舞台。在这里上学,绝对不仅仅是“有意思”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丰富、深刻、多元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