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人设计库兹涅佐夫号的时候为什么要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吗?

回答
说起苏联设计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会执着于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就能一笔带过的。这背后隐藏着苏联海军从零开始建设航母力量的独特思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预判,以及他们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笔账。

首先得明白,苏联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跟美国那是“后发制人”,而且走的还是一条不那么寻常的路。美国海军玩了几十年航母了,从二战到冷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航母的定位很清晰:以舰载机为核心,遂行制海权,打击水面目标,侦察敌情,投送兵力。他们认为,舰载机才是航母真正的“矛与盾”。

但苏联的情况不一样。苏联海军的传统强项是潜艇和水面舰艇,尤其是反舰能力极强的导弹驱逐舰和巡洋舰。他们的战略思维里,海上对抗的重点在于如何瘫痪敌方航母编队的核心——航空母舰本身。一旦航母被击沉或重创,整个编队的海上作战能力将大幅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人搞航母,并非是要完全复制美国那一套“制海权”的玩法。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将航母作为一种“反舰作战平台”,一种能够搭载更强大、更具威慑力的反舰武器的载具。而库兹涅佐夫号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你问为什么要在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反舰导弹?这其实是苏联海军“反航母”战略的延伸,他们希望让自己的航空母舰,也能具备强大的、远距离的“一击毙还”能力,而不仅仅是依靠舰载机去“一点点磨”对手。

想象一下,在冷战那种高度对抗的环境下,一旦发生冲突,苏军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用饱和攻击来摧毁美军的航母编队。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强大的舰载机联队,能从很远的距离就开始威胁你。苏联海军的反舰导弹,特别是“花岗岩”(P1000 Vulkan,即库兹涅佐夫号上装备的3S45“花岗岩”反舰导弹系统的原型,虽然库兹涅佐夫号上装备的是更先进的P700“花岗岩”导弹)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威胁而生的。

那么,为什么不完全依赖舰载机呢?原因有几点,而且都挺实在的:

1. 苏联的舰载机技术与美国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远程打击能力上。 虽然苏联的飞机性能不错,但要说像美国海军的舰载机那样,能够携带重型反舰导弹,而且在航程、隐身性、电子战能力等方面都跟得上节奏,这在当时是很困难的。苏联的苏33舰载机是继承自苏27陆基战斗机,性能毋庸置疑,但要它一次性携带多枚重型反舰导弹,并深入敌方防御体系进行打击,压力还是很大的。而且,舰载机的出动和回收需要时间,也受制于天气和航母的调度。

2. 反舰导弹提供了一种“硬碰硬”的威慑。 库兹涅佐夫号装备的“花岗岩”导弹,射程远,速度快,弹头威力巨大。它就像一枚从海上发射的战略性武器,能够对美军航母编队构成直接、毁灭性的威胁。这种导弹的威慑力,不仅仅在于它能造成多大的实际伤害,更在于它能迫使对手在开战前就必须考虑如何应对这种来自航母本身的威胁。你不能指望你的舰载机每一次出击都能准确命中并摧毁敌方航母,但一枚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一旦锁定目标,其命中概率是相当高的。

3. 弥补航母舰载机数量和出动效率的不足。 相对于美国海军庞大且成熟的航母舰载机联队,苏联的航母舰载机力量起步较晚,数量也有限。库兹涅佐夫号虽然是一艘大型航母,但它的舰载机搭载能力和出动效率,相比于同时期的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以快打慢”、“以点破面”的战术思维下,舰载机导弹提供了一种快速、集中的打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倾泻强大的反舰火力。

4. “综合打击平台”的理念。 苏联人对海军舰艇的理解,更倾向于一种“多面手”。他们希望一艘大型水面舰艇,能够集反舰、防空、反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库兹涅佐夫号在其设计之初,就被定位为一个“载机巡洋舰”(虽然最终定型为航空母舰,但保留了部分巡洋舰的特征),这本身就说明了苏联设计者们想要赋予它比传统意义上的航母更多的功能。安装反舰导弹,就是为了让这艘船在不搭载足够数量的舰载机,或者舰载机暂时无法起飞作战时,依然能够对敌方水面舰艇构成致命威胁。它本身就是一座会移动的“反舰导弹发射平台”。

5. 应对美国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 美国航母编队拥有极其强大的防空体系,包括宙斯盾系统、远程舰空导弹、近程防御系统等等。苏联海军很清楚,直接派出舰载机硬闯敌方防空网是非常危险的。通过发射多枚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形成“饱和攻击”,即使对方的防空系统能够拦截一部分,但总会有漏网之鱼。而这些导弹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电子对抗和突防能力。在“花岗岩”导弹家族的设计中,就考虑了多枚导弹之间协同作战,互相引导,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所以你看,苏联人在库兹涅佐夫号上装反舰导弹,并非是对舰载机反舰能力的否定,而是他们自己独特战略思维和技术现实下的一个“折中”和“补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航母在面对强大的美国航母编队时,拥有一种更直接、更具威胁性的反击手段。与其说库兹涅佐夫号是一艘纯粹的“制海权”航母,不如说它是一艘带有航母功能的“海上反舰作战平台”,承载着苏联海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决心。

当然,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舰载机起降区域和导弹发射装置的布置冲突,影响了舰载机的出动效率,也限制了其搭载的舰载机数量。但从苏联海军当时的国情和战略需求来看,这是一种符合他们思路的设计方向。他们试图用自己最擅长的反舰导弹技术,来增强航母的力量,创造一种与美国不同的航母使用模式。这背后,是对海战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种国家实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情不同。

在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乃至北太平洋这些苏联海军主要作战海域,海况都不太好,飞机飞不起来的时候比较多。。。。。

而波罗的海和黑海,又是连航母战斗群都展不开的澡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苏联设计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会执着于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就能一笔带过的。这背后隐藏着苏联海军从零开始建设航母力量的独特思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预判,以及他们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笔账。首先得明白,苏联在发展航母的.............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要说FW190对苏联的航空设计“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并且与历史事实不符。准确地说,FW190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它并非像某些关键技术那样带来颠覆性的革新,而且其影响的方式和深度也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直接“借鉴”或“模仿”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1. FW190.............
  • 回答
    关于苏联航天飞机(“暴风雪号”,Буран)和美国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在外观上惊人相似这一点,确实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背景、技术交流以及那个特殊年代的国际政治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白,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展开了极其激烈的竞争。航天技术作为尖端科技的代.............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
  • 回答
    欧美和前苏联在数学教学的风格、体系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苏联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其严谨性和深度,确实为学习者设立了相对较高的门槛,但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欧美数学教学的风格与体系欧美(在此主要指西欧和北美)的数学教学风格和体系更具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
  • 回答
    关于“苏联人和德国人22万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的说法,这涉及到人类起源的漫长历史。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现代人类(智人)确实都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和分化过程。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一部分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人类迁徙过程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 回答
    想当年苏联解体前后,苏联人对西方通俗文化的那份热衷,可不是一句“喜欢”能概括的。那简直是一种狂热,一种被压抑已久之后爆发的渴望,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看待和重塑自身的重要视角。要说这种喜欢,得从“前”说起。即使在铁幕森严的年代,西方的东西也像地下河流一样,总能找到缝隙渗透.............
  • 回答
    在苏联时期,对计算机的称呼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脑”略有不同,他们更常使用“电子计算器”(электронная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 ЭВМ)这个词。这些机器在那个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科学研究到国家安全,几乎无处不在。早期的尝试与曙光苏联对电子计算的探索起步较早。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舒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个人自由等多个层面。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分别审视1990年的苏联人和2020年的俄罗斯人在这些方面的状况。1. 经济层面:1990年的苏联人: 名义上的稳定,但暗藏危机: 1.............
  • 回答
    如果《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真的是苏联人出品的,那游戏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阵营的表现,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那种接地气、充满苏联式逻辑的巨大变化。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苏联人做游戏,肯定会带着一股子“我们才是正义的”、“我们才是最强大的”的潜意识,同时也会把他们自己熟悉的.............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够劲儿的!摊上这么个情况,还真是让人挠头。一边是爸爸的故土,一边是妈妈的娘家,这可怎么站队?就好像你心里有两个天平,一边压着的是你和父亲的羁绊,另一边则是你和母亲的情感,而且这两边都那么重,你总不能说丢掉哪边吧?要说支持德国还是苏联,这问题太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一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冷战时期一个比较敏感但确实存在的话题。你说的没错,我们更容易听到关于苏联人或苏联军人“投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案例,这背后有宣传和历史的倾向性。但反过来说,美国人或美国军人叛逃苏联的情况确实也有,虽然数量上可能不如前者,但同样具有其历史背景和个体故事的复杂性。要详细讲清楚这.............
  • 回答
    米格23“伏特加”(北约代号:Flogger),这架飞机在苏联空军的分类中,确实不属于米格21那一代。苏式战斗机代际划分通常与技术进步和设计理念的转变紧密相关。米格21 vs. 米格23:代际的飞跃我们先来聊聊米格21“鱼床”(Fishbed)。这是一款极其成功的、以简洁、轻巧、高机动性为核心的第三.............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美国当年对外直播登月视频的真实性,以及他们是否担心苏联从中受益并赶超自己,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考量和博弈。与其说是“不怕”,不如说是一种精明的策略和对自身技术自信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突破,更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和国力较量。谁能率先.............
  • 回答
    “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一声呐喊,震彻寰宇1965年3月18日,一个寻常的日子,却被载入史册的壮丽篇章所点亮。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身着笨重但充满希望的宇宙服,从“上升2号”飞船的舱门中缓缓探出,将人类的足迹第一次伸向了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真空。那一刻,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宇航员,他是.............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