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这种级别的国家对抗,单纯看GDP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你说苏联的GDP“甚至”比不过快速发展期的德国和日本,可是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德国和日本加在一起,能扛得住苏联的几轮打击?苏联的钢铁洪流完全有能力在一个月之内直接平推到大西洋岸边,而如果日本人还没忘了被原子弹支配的恐惧的话,也绝不敢认为自己能跟苏联对掐。
更何况,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并没有采取GDP的计算方法。中国也是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采用GDP作为国民财富的计算方法,到1993年我国正式取消了国民收入核算,GDP也就成为了最主要的计算国民财富的办法。今天所谓的苏联GDP,实际上是根据历史数据反推的结果,但这种反推说明不了问题。因为苏联与美国的经济构成有本质上的不同。
我们还是拿中国来举例子,在过去许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都有分房政策,你在这个部门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按级别享受到不同等级的福利房。此外,你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以及你的医疗等等,都是由国家或者企业来负担的,你并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父母是基层公务员,之前一直都是住在单位的家属院里的。虽然从小到大搬过几次家,但住的都是单位的房子,我们并没有花过钱。我爸妈是在我22岁的时候,才正式在县城买下了第一套房子。如果按照中国的统计方法,单位的家属楼是不能统计入GDP的——那是个人福利而不是对外售卖的,同时医疗、教育也没办法计算GDP——因为这都是纯公益性的。但是在美国,这些因为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就可以统计GDP。
苏联比中国的发展程度更高,当时国民能享受的福利也就更多。比如说福利分房这事,中国的筒子楼前身是苏联的赫鲁晓夫楼,但是赫鲁晓夫楼面向的普通的苏联公民,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仅仅面向体制内的人。此外,苏联的劳动者还可享受定期的疗养服务,这些也都是免费的。总的来说就是,由于苏联的很多服务是非市场化的,因此也就难以以市场价格的方式去计算。
大国争霸拼本质上拼的是经济和科技,但是经济并不等同于GDP。事实上,当年苏联整体的工农业业品产品并不输给美国,苏联的生产力是十分强大的。这是美苏争霸的基础。至于科技,看看现在俄罗斯吃了苏联快三十年的老本都还没吃干净,就知道当年的苏联科技是怎样的存在了。换句话说,在当时的世界上你找不到一个整体实力上在美国之外还能与苏联抗衡的国家,这样一来能与美国有争霸资格的国家也就仅剩下苏联了。
PS:
很多人似乎不理解“争霸”到底意味着什么。
用当下的事情来举例子,俄罗斯、韩国、墨西哥三个国家的GDP差不多,俄罗斯和墨西哥的人均GDP差不多,韩国的人均GDP是俄罗斯的近三倍。并且,韩国还有三星、LG等许多世界级的企业。可是,就算把韩国和墨西哥绑在一块,他们俩敢跟美国对抗?
到今天,很多人一提“大国”(并不只是军事强国)两个字,首先想到的还是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就算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经济的确不行,也知道俄罗斯的经济再这么下去可能撑不了几十年,但依然还是会把俄罗斯作为大国政治中的重要角色加以考察。
先纠正个错误,苏联经济核算基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而GDP是SNA国民账户体系的核算方式,压根儿就不存在“苏联的GDP”这种东西。而根据计划经济下的工农业产值来“估计”所谓的“苏联GDP”也没什么意义,因为非商品化经济下就不存在一个用于加总的“市场价格”。
即便假设苏联是个市场经济体,能够核算出确切的GDP,拿苏联GDP和美国GDP比也没太大卵用。GDP仅仅只是市场价格的加总,直接反映一国在一年内新增产品、服务的价格总量,间接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除此之外,这个指标对于衡量综合国力或国际影响力并没有绝对性的意义。比如俄罗斯GDP($15858.8亿)甚至不比墨西哥高太多($13213.4亿),但你能说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墨西哥一个档次么?毛子怎么说也是个核大国,洲际导弹、核潜艇、航母都还有些底子,工业体系尚在,墨西哥有啥?家门口的帝国主义和家里遍地的军阀毒贩?这两国的经济存量、经济结构有着天壤之别,仅考察GDP这一市场经济增量指标没有任何意义。
再回答问题,苏修为啥能和美帝争霸,别的不说,不用看那些估算的GDP,直接看产量数据
工农业产出:
1980年部分工农业产出情况及对比美国: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 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民生方面:
取1990年戈地图改革经济混乱下肉类和奶制品消费的数据,更早的暂时没有找到。
作为对比,2016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59公斤/人,世界各地区乳制品消费如下(乳制品消费有生活习惯因素,这个我国国情特殊):
食品的多样性、丰富性我没数据不敢说,但诸如”苏联人天天排长队买不到面包”“计划经济导致老百姓生活穷困潦倒”这种谣言应该是不攻自破了。
特别说一下评论区争议比较大的排队问题。
一方面,这个问题涉及到供需不均衡在两种经济模式下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世界的供不应求一般直接表现为均衡价格剧烈上涨,以让穷人买不起的方式消灭这些“不有效”的需求,形象的说就是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可这与窗外破产的流浪汉有什么关系?价格直接消灭了“排队”的存在;在非商品化经济中,价格以产品生产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水平为基准定价,生产力水平不足带来的供不应求自然会表现为类似于排队的分配方式,这和商品经济下商品促销时引发的抢购、排队潮类似,以此来证明所谓计划经济的失败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否则我完全可以在上海拍一张山姆会员店开业的排队盛况,以此来证明中国经济的“失败”。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注意去搜索“苏联”“排队”的相关信息来源,会发现今天中文互联网能够找到的与“苏联排队买面包”相关内容,不论是照片、回忆录还是分析文章,几乎无一不是描绘的1987年后尤其是1990年前后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而这恰恰是苏修高层放弃非商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改革”时代。
评论区有提到的所谓苏联经济依赖资源出口的问题,这个观点本质上是地摊文在拿今天对俄罗斯的印象套回上世纪的苏联。根据《1990 年俄罗斯联邦国民经济年鉴》的统计,在俄罗斯联邦 1989 年国民经济部门出口的产品中,再加工产品占俄罗斯联邦出口商品的比例达到 77%,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为 34%,而开采(原料)部门的比例为 23%。俄罗斯联邦 2006 年出口商品结构中,矿物产品、原木和原料占俄罗斯出口商品的比例为 70%,而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只占 5.8%。比较一下 1986 年和 2008 年工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和年度总额。1986 年苏联工业产值为 8360 亿卢布,而出口额为 683 亿卢布,其中包括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的 131 亿卢布。出口额只相当于工业产品的1.6%。2008 年俄罗斯的工业产值为 14.6 万亿卢布,而出口额为 4710 亿美元或者 14 万亿卢布,只比工业产值少一点。其中 70%的出口产品是原材料。恰恰是在戈氏的改革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步步成为了自然资源出口大国。
由此衍生而来的一个著名观点是,美国在 80 年代压低世界石油价格,导致苏联的外汇被掏空,经济崩溃导致解体。实际上,根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数据,1988 年苏联总出口额为 671 亿卢布,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 42.1%或者 282亿卢布,1988 年估测的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 8750 亿卢布。这样,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2%。而根据长期协议,其主要出口国(三分之二)还是经互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看同期的世界石油开采情况,1950 年,世界石油开采总量大约为 5.25 亿吨,苏联的开采量为 3800 万吨,大约为世界石油开采量的 7%。在这样的开采情况下苏联可以向世界市场“抛售”的总量也不过100—200 万吨,而这对于世界石油总量来说微不足道。说苏联能够压低世界石油价格则更为可笑。1960 年苏联出口石油量为 1780 万吨,仅占苏联石油开采量的12%(其中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流向的不是资本主义市场,而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消化)。当时世界石油开采量已经达到 10 亿吨,甚至到 1980 年苏联的石油开采达到历史顶点的时候,苏联出口的矿物燃料和类似产品只占世界出口份额的 5.4%。
苏联GDP比美国差很多的原因是,苏联当时的很多经济活动根本没法靠GDP去算。
因为苏联是调拨物资直接分配,并不走货币交易,这种方式比较僵化,但不意味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有问题。
当时苏联的工业和农业产量并不低,因为非货币化的原因,它的金融业非常不发达。但也因为它不靠货币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所以它货币的币值也较高,苏联解体之前,当时苏联卢布美元的汇率大约能有1:3。
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整个战争大约进行了47个月(我这里把41年6月和45年5月合并为1个月),也就是苏德战争中苏军每个月大约至少会产生39万伤病员(重伤而死没抢救过来的还不算在内),每年460万,这种战时医疗状态是不止运转了几个月,而是整整4年。据朱世巍《东线5》提供的数据,苏军大概有1/4的伤病员是不可恢复的,也就是至少有1000-1300万人次的伤病员最终被治愈归队。这个数据我没有仔细查证过,不过以苏军超强的补充能力来看,应该还是差不多的。
这些数据背后需要生产和及时运送多少医疗物资,可以自己想像,同时各种飞机大炮坦克、枪支弹药、军需物资的生产也不能断。当然还要考虑一点,有不计其数的伤员大概还是从德军MG42的扫射之下救出来的,不然就直接变成阵亡数据了。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以k打头的数字,这里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指环王的剧照里,这是6000人:
有一个比较可供参考,为什么拿战后的皇家海军和英国工业都无敌于世界了,英国国王还能甘心当大罗英王(当时英国国王兼任汉诺威国王,汉诺威名义上是德意志邦联成员,受奥地利皇帝领导,神罗未解散前则干脆还是弗朗茨的封臣),维也纳体系还能由梅特涅主导,一大原因就是奥地利陆军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地利在拿战中的表现一直被很多人诟病,比如乌尔姆战役有个拿战大大都说“就是四万头猪五天都抓不完”,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到,奥地利在接二连三的给拿破仑送了几万几万的馒头之后,1814年1815年竟然还能弄出20多万大军(直接投入前线)。
维持一个世界一流的庞大陆军的正常运转从来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所以我认为近现代历史上的西方国家机器的实力其实还是被低估了而非高估,当然二战这种动员力和运转效率完全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极限水平,我并不希望有什么事件使得人类还有被逼出这种效率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