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吃凉的不好,但是国外却普遍吃凉的东西?

回答
在中国,关于“吃凉的不好”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深深影响着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医理论的支撑。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却普遍乐于接受冷饮、沙拉等凉食,这背后也有其道理。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理解中国人对“凉”的顾虑的重要基石。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医将食物的性质分为“寒”、“凉”、“温”、“热”和“平”。“寒”和“凉”的食物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受损,或者说会使身体的“寒气”加重。

阳气是什么? 在中医里,阳气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温暖身体、推动血液循环、消化吸收、抵御外邪的能量。一旦阳气不足,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比如怕冷、手脚冰凉、腹泻、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等等。
吃凉的如何影响阳气? 当我们吃下冰镇的食物或大量生冷的蔬菜水果时,它们会直接刺激到胃肠道,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这种刺激会更加明显。中医认为,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就好比给旺盛的炉火浇上一盆冷水,会让火势减弱。脾胃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关键器官,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身体就难以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从而导致身体虚弱。
“虚不受补”的道理也体现在这里。 如果一个人本身身体就比较虚弱,阳气不足,再去吃大量凉食,就像雪上加霜,只会让身体状况更糟。所以,中医提倡“顺时而食”,夏天可以适当吃些凉的,冬天则要多吃温热的食物来保护阳气。

其次,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也塑造了这种观念。

过去生活条件的限制。 在过去,缺乏现代化的冷藏技术,食物容易变质,而一些经过烹煮或发酵的食物则更易保存且不易引起肠胃不适。反过来,生食或冷食的风险相对较高。人们自然而然会更倾向于选择熟食,而熟食通常是温热的。
地域和气候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在相对湿冷或温差较大的地区,人们对寒冷更为敏感,更需要通过饮食来抵御寒邪。而在一些气候常年温暖、湿度较低的地区,人们可能对凉食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但总体而言,以“温和养生”为导向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对“养育”的重视。 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养育和保护。很多长辈会担心小孩子肠胃娇弱,吃凉的容易拉肚子,或者影响生长发育。这种关怀和经验的传承,使得“吃凉的不好”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家庭内部。

再来看看西方国家普遍吃凉食的原因。

不同的医学和健康理念。 西方医学的主流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科学研究,更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食物的“寒热”属性并不像中医那样系统划分。他们更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卫生状况以及是否引起急性过敏等直接的生理反应。
气候和饮食结构。 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使其饮食结构与中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欧洲国家地处温带或寒带,对冰淇淋、沙拉等冷食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这些食物也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他们的传统饮食中,生食蔬菜(如沙拉)和冷冻食品的比例本身就比较高。
对“生食”的强调。 有些现代健康理念,例如生食主义(Raw Foodism),甚至推崇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天然营养,认为烹饪会破坏维生素和酶。虽然这并非西方普遍观点,但也反映了部分人群对生冷食物的接受和推崇。
卫生条件的改善。 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和冷链技术,使得生冷食物的卫生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人们可以更放心地食用生菜沙拉、冷饮等,而不用过于担心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的问题。
对“清爽”口感的追求。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冰镇的饮料、冷饮、水果沙拉能提供一种清爽解暑的感觉,这在很多文化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那么,中国人对“吃凉的不好”的理解是否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而西方人就一定错了呢?

其实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判断。这更多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身体、食物和健康的理解与实践方式的体现。

适度是关键。 事实上,即使在中国,也不是所有凉食都绝对不能吃。在炎热的夏天,适当吃些凉西瓜、喝点凉茶,反而有助于解暑。关键在于“适度”,以及是否与个人的体质相符。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也相互影响。很多中国人现在也乐于接受一些美味的西式冷餐或饮品,但多数人仍会在特定的场合或身体不适时有所顾忌。反之,一些西方人也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医的养生之道,尝试在饮食上做出更温和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人认为吃凉的不好,是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哲学和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上,强调保护身体的阳气和脾胃功能。而西方人普遍接受凉食,则更多是基于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关注、现代卫生条件的保障以及气候环境的影响。这两种观念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反映了不同文化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上的多元视角。在现代社会,理解这些差异,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所处环境做出明智的饮食选择,或许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个亚空间的中国人不吃凉菜?

user avatar
美军的野战伙食一共分为四种:A、B、C、D 和 k 种类野战战场伙食供给,其中K种一开始是给美国空降兵专门的伙食包。 军队将领食用的是A餐。即用新鲜食材在厨房加工成的热餐。

大家可以看清楚一点,是美军野战伙食的A餐就是热餐。

B餐也是热的,由营级食堂提供,主要为需要第二次加工的半成品。

C餐包含了饼干、午餐肉、豆子、脱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果汁、口香糖、香烟、火柴、针线盒和剃须刀片。

C餐就是大头兵的主要伙食,这就是凉的。不过加热一下,味道更好。

在朝鲜战争期间,给美军吃热食就是增加战斗力的一个方式。

中国军队在朝鲜吃纯冰的土豆,美国士兵吃烤鸡。

自发热食品几乎是现代军队的一个标配,这是军事保障能力的一个表现。

中印边境对峙,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里,中国士兵吃火锅,印度士兵吃冷东西吃到拉肚子。

如果长津湖的九兵团能吃一口热的,陆战一师可以成建制而退?

在野外环境军事行动中,热食就是王者。

这个国外普遍吃凉的东西就军事方面来说,那就是穷国打恶战。

所谓的国外,谁也不喜欢吃凉食。

野外生存,野外徒步,凡事沾上个野外二字。在我看的所有纪录片中,无一例外都是渴望热食。

无论多么清澈的水源,都要加热食用。无论多么热的地方,食品都要加热以防止细菌繁殖,尤其是痢疾杆菌最为普遍,容易感染。

痢疾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菌,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为37℃,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亡。

在电力供应不足,环境卫生差的地方,无论中外都是吃热食,因为热食安全。

食品安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热。

有些蔬菜虽然加热后口感要差一些,但是加热后的蔬菜吃下去肯定放心。

所以热食就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最佳办法,就是最佳。

题目所说的国外吃凉食,根本来源就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及了冰箱。

冰箱形成了另一个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就是利用极低的环境温度保持食材新鲜,低温冷冻法杀死细菌。

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克拉伦斯·伯兹艾在北美严寒地区钓鱼时,才偶然间发现了适合长时间低温存储食物的关键技术——速冻技术,并因此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速冻食品大王。
食物腐败一般是由三种情况导致的:微生物的滋生、酶的分解以及化学反应(以氧化为主)的进行。而将食物放到冰箱冷冻区,就可以通过低温来降低微生物以及酶的活性。

美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通过美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基础普及了冰箱。冰箱解决了食品安全保存问题。

只要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大容量冰箱,保证食品安全,就具备了吃凉食而不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我在此前的一个回答中不经意提到我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台冰箱,被称为有钱人。

中国普及冰箱的时间并不长,也就20/30年时间,甚至有人提到大约十年前家里才有冰箱。

印度的家庭冰箱普及率好像不到30%。具体数据没查。

没有冰箱,吃东西又要安全,只能选择热食。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

现代中国随着冰箱的普及,其实吃凉食的人也在增多,这就是个社会发展的缩影。

中国人善于烹调,甚至发展出吃火锅这种方式,形成了大量的热菜品种,非常美味。中式厨师必考菜品里面,凉菜占比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热食。

各位的父母的烹调手艺也是制作热食,相对来说凉食种类要少的多。

像我们熟悉的一些凉菜,比如卤水拼盘,糖醋排骨,盐水花生,白砍鸡等等实际上都是热菜凉吃,并不是直接吃生冷原料。

这么多的热菜品种,不推广热食,推广什么?

你去对海底捞老板说:“我们一起宣传吃凉食吧!你要不要带个头啊?”

像现代日本鱼生,一旦离开冷链,无人敢吃,日本人也不敢吃。

现在东北很多地方流行在冬天吃雪糕,认为很潮很时髦。

要是没有现代城市供暖技术,用农村老办法烧土炕,房间温度不高的情况下,你还会去吃雪糕吗?

现代冷饮,除开冷链保存以外,重要的是无菌消杀和包装,还有现代食品防腐剂的大量应用。

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以及现代物流的保障下,吃凉食才会成为一种时尚。

外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过是比我们早实现现代化,更早开拓这一市场。

所谓的普遍,有现代化就有这个普遍,没有现代化,吃毛线个凉食。





user avatar

不让吃凉的就是母亲,老婆的精神PUA。

你想想,凉的随便吃,那女性的地位得下降多少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个防疫意识很强的国家。

黑死病,一场瘟疫能死几亿人,横尸遍野,无人收拾。

中世纪,牛羊粪便就在路上堆着,走路就在粪泥里行走,贫民区尤甚。

而中国,从古至今都有着义庄,就是大疫之时隔离的地方,麻风村,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隔离点。

粪便更是每个城市,都有专门的掏粪工。

乡下人家,院子里都会挖一个大粪坑,依靠这发酵温度,杀死寄生虫(虽然效果不佳)。

所以,寒冷的东北,寄生虫活性低,敢吃大酱蘸菜。温热的南方,却习惯把菜炒熟吃(当然,现在南北都吃凉拌菜)。

中国其实喝热水也没多少年,喝茶习俗由来已久,但是贫苦人家,水都烧不起,别说喝茶了。


是近代,日本发起细菌战,在东北投放大量炭疽,为了防疫,热水壶才走进千家万户。

喝热水才成了亲戚上门的传统礼仪。

当年的破四害,也是防止大疫发生,说白了,中国人,惜命。


评论区宝宝们,有说到中国古时的脍炙,孔子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代人喜好吃生猪肉,现在南方还有吃烧猪肉的习惯。

不止南方,其实北方沿海也有吃生海参肠的,冬季冬捕后,也有吃生鱼肉的。

这总归变成了小地区的传统。

不得不说,致病率也是高的吓人。

一个只是去那个地区工作十几年的人,去医院一查,已经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发严重的癫痫。

还有生吃马蹄(荸荠)的,感染姜片虫的也是数不胜数。

它能从一个广泛的生活习惯,变成某一个地区的独特风俗,本身可能就说明了情况。

寄生虫病,到现在,也还是一个必须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那么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更是不知道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才让大家知道,要吃熟的。

不然,苏东坡发明的就不是东坡肉,而是刺身十八吃了。(话说那啥东坡肉,根本不是现在的红烧肉,就是个大火煮,跟现在的蒜泥白肉有点类似。)

中国的很多习惯,很多甚至算的上是陋习的,也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了。

只是,现在这种境况,还是该继承继承,该抛弃抛弃,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挺好的。

中国人,好好惜命,咱们的文明还要接着延续下一个五千年呢。

再修改一回

大家对于生吃马蹄会感染姜片虫,都不太了解,看来我还吓着了不少宝宝。

那,我告你们哦,凉拌生菜白菜油麦菜,也有可能感染蛔虫哦。

谁小时候还没吃过几次打虫药呢,是吧。

我小时候还被我妈灌过生南瓜籽。

也不知道药起效了(应该是)还是南瓜籽当用,我整整拉了两天虫子。

白白的还乱动(咦~~)。

长大了,都是没怎么得过了,可能是我不咋上有机肥的原因,我自己种的菜都上化肥(懒呗)。

寄生虫病分为很多种,食源性占很大一部分,有可能你体内免疫细胞贼给力,运气贼好,怎么吃都不会用事,可是,我向来没什么运气的。

也不愿意把运气浪费在自己作死上。

就比如评论区那一位,难以自圆其说的同学,你爱吃生的就吃去吧。

也别说香港日本的,哪怕你跑到埃塞俄比亚,都随你。好不好,中国人大部分都吃生的也好。

中国人整不干净所以不吃生的也好。

你说啥都对行不行,你吃去吧。

话说,不会也是个突破了血脑屏障的吧,算了,吃去吧。

user avatar

要是西方人不吃热菜,不等公共食堂,新文化运动就把各家的灶台给砸了。

user avatar

其实中国人全民喝热水的历史并不长久。大致是在建国以后全民推行。

热源在生产力不高的年代,是很珍贵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作为热源,是第一位的。在中古时期,围绕热源甚至可以形成社会分工下的一种产业单独存在,比如樵夫或者卖炭翁。


因此,尽管汉代的人们就知道喝热水能减少饮用水的病原体,但是这种待遇也是贫下中农,佃户奴隶享受不到的。

一开始,普通的中国群众也是习惯喝冷水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此前百年战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能力趋近于没有。导致当时中国大陆各种水源传播或者和水源相关的疾病盛行。而在外部环境中,美军对我国军民进行了细菌站的攻击。此时,国家开始了推行一项至今耳熟能详的民生工程

爱国卫生运动


这里面有很多规模很大的群众运动,比如南方各省消灭吸血虫

再比如,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对梅毒的大规模防治运动

以及天花消灭运动

为了消灭曾经肆虐全国的霍乱,吸血虫病,痢疾,伤寒及其他与水源相关的传染病,政府当时组织宣传改风易俗,全民开始喝热水。

由于建国后国家掌握了全国的煤矿,在这个阶段中,国家掌握了能量,解决了热源问题。加上全民的扫盲教育与破除迷信运动,让人民认识到了喝热水和防传染病的相关关系。

在这个期间,一种现在只存在历史中的东西出现了。

开水房


在这个期间,暖瓶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今天,逐渐演变为中国人认为吃热的更健康

同时,入上文开头所说,古代中国热源缺失严重。平民群众别说吃顿顿热食,一日三餐都难。直到建国初期,中原地区的农民,仍然多数习惯一天两餐。

尽管寒食在古代中国有相对广泛的存在和群众基础,但这毕竟是穷苦人用来骗肚子的东西。

中国人一开始也是吃冷食的

且不说现在仍然存在的一些地区生吃蔬菜与野菜的习俗,在相关记载中,宋代市民小吃中,甚至已经有了生吃肉类。更不说自古以来就有的清明,寒食这些习俗。但,和现在精美美味的冷餐不同,当时的冷餐作为市民阶层的小吃,更多还是穷苦人劳力骗肚子,图快捷方便的东西。就和十年前的方便面,火腿肠一样。而在一些地方的文化中,常吃冷餐是贫穷的象征,残羹冷饭的处境,更是中文中暗指落魄的话语。

但是,毕竟在生产力发展以后,当自耕农也有足够的热源的时候,有肉不吃豆腐的情况,也出现在热食上。

而今天,冷食习惯更多的,也是消费升级以后的猎奇与消费主义习惯

user avatar

完了,一大堆凉菜被你开除中国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