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认为刻苦钻研数学的人会成为科学家而刻苦钻研哲学的人则会发疯?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大体上也有相似的侧影。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样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这两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影响,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叠加。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聊。

一、社会主流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

首先,得承认,咱们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深受一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家最看重的,往往是学问能不能直接带来“饭碗”、“名利”、“社会地位”。

数学:直接指向“有用”的工具

想想看,数学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从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经济金融、数据分析,到最基础的物理学,哪一个离了数学都不行?数学提供的是一套精确、严谨的语言和工具,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创造财富,能推动技术进步。一个数学功底扎实的人,很容易就能对接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领域。比如,学数学的人可以去做程序员、工程师、金融分析师,这些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经济回报通常是比较高的。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将“钻研数学”和“成为科学家”乃至“获得成功”画上了等号。这种联系非常直观,也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哲学:似乎“飘在空中”的玄思

反观哲学,它提供的往往不是一套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工具。哲学探讨的是“我是谁”、“宇宙的意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道德”这些终极的、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容易立刻在物质层面转化为可见的效益。一个研究哲学的人,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明确的、高薪的对口工作。大家会觉得,哲学研究者整天沉浸在这些“形而上”的思辨中,似乎脱离了现实,与“柴米油盐”无关。

二、历史与社会对“科学家”和“哲学家”形象的塑造:

这部分,得从历史的长河里找找线索,看看社会是怎么一步步形成这些印象的。

科学家的“神圣”光环:

从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巨匠开始,科学就被赋予了一种探索未知、改造世界的“神圣”光环。他们被视为人类智慧的巅峰代表,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这种形象,加上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科学家”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是聪明、有创造力、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家看到电视上、新闻里那些攻克技术难关、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无不心生敬佩。这种强大的正面塑造,自然让大家觉得,钻研数学这种“硬核”学科,最有可能通往这条“神圣”的道路。

哲学家“疯子”或“怪人”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哲学的历史里,确实也有一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行为举止有些“出格”的人物。比如,有些哲学家沉溺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不善于与人交流,或者他们的思想过于超前,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甚至因此遭受迫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和固化,就形成了“哲学容易让人走火入魔”、“哲学研究者性格孤僻、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

而且,哲学的思辨过程,有时候确实是“反常识”的,它挑战固有的观念,质疑普遍接受的真理。这种“挑战者”的姿态,在不习惯被质疑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被解读为“不正常”或“精神有问题”。

三、学科本身的特质与学习方式: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和哲学本身的学习方式和内在逻辑,这也会影响大众的认知。

数学的“确定性”与“边界感”:

数学研究的是逻辑、数量、空间等抽象概念,它的理论体系相对来说是封闭且有明确边界的。数学证明追求的是绝对的正确性,一旦证明成立,那就是绝对真理,不会有太多“可商量”的余地。这种“确定性”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掌握了方法,按部就班地钻研,是有可能达到某个“正确”的结论的。这种清晰的路径,更容易让人看到“成功”的可能性。

哲学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哲学则不同,它的很多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哲学家的观点可以相互辩驳,可以层层递进,也可以截然不同。哲学探究的是“可能性”、“价值”、“意义”这些充满变数的东西。一个严谨的哲学研究者,会不断地自我怀疑、自我超越,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种过程,如果外人不懂,或者只看到研究者纠结于某个问题的不同角度,就会觉得他“钻牛角尖”、“想太多”、“找不到出路”,进而联想到“发疯”。

四、对“发疯”的误读与社会压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人们对“发疯”这个词的理解,有时候也带有一定的社会压力和误解。

“发疯”的社会定义:

在很多社会语境下,“发疯”往往与“不合群”、“无法正常工作”、“脱离现实”等联系在一起。而哲学研究者,如果因为过度沉浸在思辨中,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工作,或者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就容易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甚至被曲解为“发疯”。

社会对“特立独行”的容忍度:

相比于科学家那种被主流社会广泛认可的“创新”和“突破”,哲学家的“特立独行”有时候更容易被误解。社会总是更愿意看到能带来实际利益的“创新”,而对于那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与众不同”,其理解和包容度就相对较低。

总结一下:

所以,中国人(或者说很多人)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种看法,并不是因为哲学本身真的会让人发疯,而是:

1. 实用主义观念: 大家更看重学问的直接回报,数学能轻易带来“饭碗”和“名利”,而哲学在这方面相对模糊。
2. 社会刻板印象: 科学家被塑造成精英,而哲学家则容易被误读为脱离现实的“怪人”。
3. 学科特质差异: 数学的确定性让路径看起来更清晰,而哲学的开放性容易被外人理解为“迷失”或“纠结”。
4. 对“发疯”的误解: 社会对“特立独行”和“非主流思辨”的包容度不够,容易将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复杂性误解为精神问题。

当然,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也很容易把人框住。真正的科学家很多也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而优秀的哲学家,也并非都在“发疯”的边缘,他们是重要的思想引领者。只是大众认知,往往习惯于简化和标签化,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了这种流传甚广的说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尼采的故事,而听说过玻尔兹曼的故事的人则要少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大体上也有相似的侧影。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样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这两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影响,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叠加。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聊。一、社会主流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 回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类似的说法在中国社会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取得巨大成就、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时。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影响。历史经验的投射:王朝更迭与权力斗争中国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权谋与征伐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大陆关于“中华民国”认知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现实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和教科书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认知的最直接原因。在中国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官方的历史叙事一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代表着旧政权的结束。在大陆的教科书中,.............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包括国内外的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门槛极高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完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很难说完全“竣.............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探讨“满清非中国”的观点,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源于不同视角、不同解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一、 民族血脉与主体论的视角:这是最直观,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论据。从纯粹的民族血统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很多人觉得移民了的华人对中国没啥义务,但中国好像又得对人家负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义务”和“责任”这两个词语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后的华人对中国“没有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义务”这东西,通常是建.............
  • 回答
    江湖上关于杨过真正爱的人究竟是谁的议论,小龙女之外,往往还会牵扯出另外几位女子,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自然是“神雕侠侣”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郭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调呢?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小说细节的解读,以及一些观众将现实情感逻辑投射到角色身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郭襄的.............
  • 回答
    总有些人认为中国很弱,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有的是基于历史的认知,有的是基于当下的观察,还有的则是出于某些特定的立场或情感。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的包袱。中国即便现在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毕竟有过被列强侵略、瓜分、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那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关于身体素质在格斗中作用的误解。你问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脂肪比肌肉重要,这本身就说明这是一种流传比较广的看法,但它真的站得住脚吗?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脂肪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一些“好处”,而这些好处有时候会被过度解读,甚至被神化,从而.............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台湾和韩国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穷”,这种看法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历史的印记与认知的塑造首先,长期的政治隔阂和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认知的重要基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和韩国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