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认为成大事者一般都“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回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类似的说法在中国社会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取得巨大成就、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时。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影响。

历史经验的投射:王朝更迭与权力斗争

中国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权谋与征伐史。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伴随着血腥的权力斗争。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直至近代革命的波澜壮阔,成功的统治者和军事家往往都需要展现出过人的魄力、坚定的意志,有时甚至是冷酷无情的决断。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经历了灭国、坑杀等一系列残酷手段。汉高祖刘邦,从一个亭长一步步坐上皇位,在权力斗争中,对待功臣如韩信、彭越的猜忌与镇压,虽然在他登上皇位后被视为“巩固统治”的必要之举,但也充斥着“辣”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却通过雷霆手段清除异己,巩固皇权,其大肆屠戮功臣的事件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

这些历史的记载,通过“正史”和民间传说,被反复讲述和解读,使得“心狠手辣”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能人异士”的标志性特质。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成功的巅峰人物,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牺牲和代价,这些代价在历史叙事中,常常被简化或合理化为“必要的手段”。

文化土壤的滋养:儒家思想的变异与权谋文化的渗透

虽然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但其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为政治抱负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当国家或个人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传统的道德约束有时会被后置。

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中长期存在着对“权谋”的推崇。诸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作,虽然是军事战略,却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甚至人际交往中。这些权谋之道往往不避讳策略的灵活性,甚至是欺诈和阳谋的运用。当“成功”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时,达成目标的手段,尤其是那些能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自然会受到青睐。

“笑里藏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成语,虽然带有负面色彩,却也反映了人们对复杂人性的洞察以及对巧妙计谋的认可。这种对“计谋”的接受度,与对“直率”的某些时候的警惕,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对“成大事者”复杂的心态。

社会现实的映照:竞争压力与生存法则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择手段”的观念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被视为是一种生存策略,甚至是成功的捷径。

当个人或组织的目标非常宏大,例如要实现经济腾飞、企业上市、学术突破时,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循规蹈矩,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甚至会被淘汰。在这种焦虑和急迫感之下,一些人会倾向于寻找更“高效”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可能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达者为王”的倾向。当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功,即使其手段存在争议,也往往会被公众原谅甚至赞赏,因为成功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合理化”力量。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会强化“为了成功可以牺牲一些原则”的观念。

个体心理的解读:对力量与成功的崇拜

人类心理深处都有对力量和成功的渴望。对于那些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宏伟目标的人,人们会本能地产生敬畏和崇拜。在解读这些“成功者”的故事时,人们常常会被其最终的成就所吸引,而对过程中的曲折和手段的“辣”之处,可能选择性地接受,甚至将其视为是“英雄”的特质。

这种心理也可能是一种自我辩护的投射。当普通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可能会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来安慰自己,或者将自己的某些不那么光彩的行为合理化。

“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模糊性与误读

需要强调的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绝对定义。它常常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具体含义会因语境和评价者的立场而异。

有时候,“心狠手辣”可能指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艰难的、不受个人情感干扰的决策,比如在企业重组时裁掉冗余部门,或者在战争中牺牲局部利益以换取整体胜利。这是一种“果断”和“决绝”,而非纯粹的邪恶。

而“不择手段”则更容易滑向道德的深渊,指的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甚至伤害他人。

中国社会中对“成大事者”的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将“果断决绝”与“不择手段”混为一谈,或者对后者在某些情境下的“实用性”给予了过高的评价。这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矛盾的社会心理:既希望有人能带领大家走向辉煌,又担忧其实现辉煌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这种代价是否公平。

总结来说,中国人认为成大事者“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观念,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文化传统的渗透、社会现实的映射以及个体心理的投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鼓励大家去肆意作恶,更多的是一种对成功背后复杂性的认知,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对超越常规、打破僵局的手段的某种程度的理解和接受。但同时,这种观念也潜藏着被滥用和误读的风险,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心慈手软,挑挑拣拣,通常是期望某种外界的政治正确给自己做背书或者至少留下一条简单的退路

本质上是幻想在遇到问题和后果的时候,能有个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来“降神”来帮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手法其实和“都是为你好”“我们农村人不懂这些”其实是一样的——我这里说的两句是“负面”的(至少对知乎大部分群体来说),然而别忘了,我们认为是“正面”的东西也不过如此,只不过现在更多的人在用而已。

比如说“都是为你好”之所以现在是负面的,是因为现在宗族互助体系正在解体。

而我们现在说的“人人平等”是基于和平时期的大工业化社会下,对于一个平均值的人的产出的“尊重”。本质上是一种“公德”,这种公德是避免普通人对其它普通人创造过多的等级观念导致等级攀升难度提高,降低工业化社会对于全民的吸引力,避免降低“激励”,所以说工业化社会的控制者才需要额外出资帮助建立起一股“机动化+底层法律化”的“武器”来强行让“人人平等”的支持者具有更大优势,从而实质上推动人人平等。

很显然,当战争开启或者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那么这种“人人平等”会变成“人人争权”,而人人争权就必然会让普通人寻求额外等级,演变为“身份政治”。

这个时候“人人平等”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而且最终不再使用“人人平等”这个口号。


很显然,“成大事者”但凡能在历史上留名,尤其是在漫长宏大而导致“入门门槛极高”的环境下,往往都是改变了社会大结构的。

这个时候就连“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这样的“身份政治达人”等级的人都无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个“人尽皆知”的名声。

正因为门槛那么高,所以这些人几乎就是“改变社会大面貌”或者“实际功劳较小但是极大支持了某种我们现在支持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才能留名。

而后者往往不能说是成大事,能结合两者的是极少数,而且因为合法性需求,通常这个人都是“现任开国”。


所以,剩下的都是“极大的改变社会面貌的人”,这些人至少在“成事”的问题上,是不存在多少“外部”的。

当社会是由他锻造的时候,他是不能认为“社会天然会给他任何额外支援的”。

正因如此,他的行为则一定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重塑过程中,一个新生社会一定和旧有社会有很大差异,即便基本体制一致,那也是前朝末期和本朝初创的对比,其基础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个新朝代的规则变化相对于旧时代的人自然就是“不择手段”。

另一个原因则是:所有社会都无法接受全套的此类“不择手段”或者用流行的话来说叫“屠龙术”——这倒不是担心屠龙术被学了去,这难度太高没人能学,而是怕这些人乱搞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随着这种东西的逐步深化和固化为一种价值判断方式,这个时候人群中生存策略也会发生变化,手段成为一种价值和标签。

这时各个社会就会分层,信息圈重要性会大幅度提高——大家都各有各的手段,同时觉得各有各的不择手段,只有自己是讲原则的。

这种圈子成为某些典型分层方式且扩大到一定数量,完成相对固定的社会职能以后,所谓的“阶级”就诞生了。

而阶级之后就会诞生诸如“眼界”“见识”等等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类似的说法在中国社会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取得巨大成就、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时。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影响。历史经验的投射:王朝更迭与权力斗争中国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权谋与征伐史。.............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大体上也有相似的侧影。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样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这两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影响,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叠加。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聊。一、社会主流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大陆关于“中华民国”认知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现实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和教科书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认知的最直接原因。在中国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官方的历史叙事一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代表着旧政权的结束。在大陆的教科书中,.............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包括国内外的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门槛极高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完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很难说完全“竣.............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探讨“满清非中国”的观点,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源于不同视角、不同解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一、 民族血脉与主体论的视角:这是最直观,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论据。从纯粹的民族血统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很多人觉得移民了的华人对中国没啥义务,但中国好像又得对人家负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义务”和“责任”这两个词语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后的华人对中国“没有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义务”这东西,通常是建.............
  • 回答
    总有些人认为中国很弱,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有的是基于历史的认知,有的是基于当下的观察,还有的则是出于某些特定的立场或情感。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的包袱。中国即便现在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毕竟有过被列强侵略、瓜分、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那段.............
  • 回答
    江湖上关于杨过真正爱的人究竟是谁的议论,小龙女之外,往往还会牵扯出另外几位女子,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自然是“神雕侠侣”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郭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调呢?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小说细节的解读,以及一些观众将现实情感逻辑投射到角色身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郭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关于身体素质在格斗中作用的误解。你问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脂肪比肌肉重要,这本身就说明这是一种流传比较广的看法,但它真的站得住脚吗?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脂肪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一些“好处”,而这些好处有时候会被过度解读,甚至被神化,从而.............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确实,这种现象存在,并且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仍然认为中国人很穷: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 历史刻板印象的残留: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广泛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确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台湾和韩国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穷”,这种看法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历史的印记与认知的塑造首先,长期的政治隔阂和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认知的重要基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和韩国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