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认为中医是迷信?难道他们是实证主义者吗?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

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代医学(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医学的范式)非常强调可量化、可重复的实验。一个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严格的对照试验(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证明。中医的许多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和治疗手段(如草药方剂、针灸)在这些西方医学的“金标准”下,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和方法清晰地解释其作用机制,也难以进行严格的标准化验证。
例子: 比如,中医认为“湿气”是一种致病因素,但“湿气”在现代科学中没有明确的生理学对应物。草药方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和剂量难以精准控制,这使得在科学研究中很难分离出单一的有效成分并验证其药理作用。
质疑点: 批评者会说,如果一种疗法真的有效,为什么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例如,它是否能被证明对某种疾病有显著优于安慰剂的治疗效果?

2. “经验医学”与“证据医学”的冲突: 中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数千年积累的经验之上的。它观察人体反应,总结规律,形成理论体系。而现代医学则日益走向“证据医学”,即一切治疗决策都应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当中医的经验与现代科学证据产生冲突时,一些人会倾向于不相信中医。
例子: 传统上,中医认为某些食物“发物”会加重病情,但现代营养学或医学可能找不到明确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点。
质疑点: 经验可以出错,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果存在有效证据,为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难以见到大量高质量的证明?

3. 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或“神秘性”: 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经络、气等概念,很多是抽象的、哲学化的,难以用物质和能量的现代科学概念来完全解释。这些概念在很多人看来,是形而上学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容易被归类为“迷信”。
例子: “阴阳平衡”如何具体调节身体功能?“经络”究竟是解剖学上的什么结构?“气”是能量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很多时候,中医的解释会显得模糊或难以量化。
质疑点: 科学的语言应该是清晰、明确、可定义的。中医的这些概念,在很多情况下,缺乏这种精确性。

4. 个体化差异与缺乏标准化: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体质、症状、环境等)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导致同一个疾病,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药。这种高度的个体化,在追求标准化、可推广性的现代医学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操作的。
例子: 同样是感冒,中医会根据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来用药,甚至同一方剂,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剂量或加入其他药材。
质疑点: 如果疗法如此不固定,如何确保其疗效?缺乏标准化也使得大规模推广和监管变得困难。

5. 不良的经历或虚假宣传: 确实存在一些打着“中医”旗号进行虚假宣传、欺骗病人的案例,例如夸大疗效、 sell 昂贵的“秘方”但效果甚微,或者用“中医”来包装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保健品。这些负面案例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使得一些人一概而论,认为所有中医都是如此。

他们是实证主义者吗?

是的,很多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判断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实证主义的。

什么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唯一可靠的知识是那些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的知识,也就是“实证知识”。它强调:

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知识必须基于感官经验和可观察的现象。
科学方法的至上性: 科学方法,特别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获取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
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现象来验证。
价值中立: 科学研究应该是客观的、不带个人偏见或主观价值判断的。
对形而上学的排斥: 任何无法通过经验验证的抽象概念、形而上学理论(如神学、玄学)都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知识。

实证主义如何影响对中医的看法?

“望闻问切”的科学性: 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如果无法转化为客观、可量化的生理指标(例如,中医说的“舌苔”如何科学地测量厚度、颜色?“脉象”如何转化为可重复的脉搏波形分析?),那么其诊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质疑。
理论的“不可证伪性”: 许多人认为中医的许多理论(如“气”、“湿”)是不可证伪的,即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其错误。而根据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可证伪性”,即理论必须能够被潜在的证据所推翻。如果一个理论永远无法被证伪,那么它就更接近于信念或哲学,而非科学。
草药的“科学化”: 实证主义者倾向于将草药“科学化”,即从中分离出单一的有效成分,并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作用。对于未能“科学化”的传统方剂,他们会持保留态度。
对“安慰剂效应”的警惕: 在实证主义看来,许多中医疗法的疗效可能主要归因于安慰剂效应(病人相信它有效,所以感觉好转),而非药物本身的内在疗效。
科学范式的选择: 实际上,很多人并非仅仅因为实证主义而反对中医,而是他们倾向于接受现代医学所代表的科学范式。当两种范式(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解释世界和治疗疾病的方式上存在根本性差异时,倾向于其中一种范式的人,自然会用该范式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

然而,也有更复杂的视角:

科学范式自身的演进: 也有观点认为,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现代科学的“金标准”是有效的,但也可能存在局限性,并非唯一衡量“科学”的标准。有些治疗效果,可能只是我们目前的科学工具还无法完全解释。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很多临床实践者认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中医可能能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
过度简化与偏见: 将中医一概而论为“迷信”,也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偏见。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人可能并未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而是基于片面的信息或个别负面案例就下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上认为中医是迷信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科学实证主义标准的推崇。他们期望中医能够以同样清晰、可重复、可量化的方式来展示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当中医在这方面显得“不足”时,就容易被贴上“迷信”的标签。这背后既有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也可能存在对不同知识体系的理解差异和信息筛选的偏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千年前的古人发现了一大堆凭现代科技死活无法观测到的东西。


你猜猜我上面这句话在描述哪种东西?跳大神,炼金术,占卜,宗教,还是中医?

user avatar

天下无人能偷道。

真正的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别人看不到,学不去,神魔难测。

user avatar

这不是迷信这是啥?染色体缺陷的疾病让中医给治好了,这事儿除了中医目前来说也只有神能做到,如果神真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关于魏忠贤的功过是非,历史上向来是争议颇多,网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认为他“存在更有益”的观点。要理解这种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得承认,魏忠贤之所以能权倾朝野,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晚期政治体制上的一些“痛点”和官场上的“潜规则”。魏忠贤崛起的大背景是明朝末期宦官干政的惯性。 宦.............
  • 回答
    网络上一些人之所以会认为法国的军事实力远超英国,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简单的“法吹”,而是对两国各自军事发展战略、技术优势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解读后得出的结论。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浮夸的宣传,回归到两国军事实力本身的一些客观对比和各自的战略侧重点。首先,核力量和战略威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也非常普遍。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身边那些学长学姐考研似乎“临时抱佛脚”就能成功,但网上各种考研攻略却说要早早开始规划?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985院校学长学姐的“基础盘”确实不一样。你说的这些学长学姐,他们来.............
  • 回答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舞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地发表各种言论?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最显而易见也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点,就是匿名性带来的“胆子大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是要顾忌很多东西的:别人的眼光、自己的身份、场合是否合适,说了不该说的话,可能会得罪人,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很普遍。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差性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像印度这样,本身就充满话题性和复杂性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一、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放大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兔子”这个词,对于熟悉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哺乳动物的代称。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符号,被广泛地用来指代我们自己——中国,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这种称呼的起源和演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它糅杂了历史的沉淀、网民的创造.............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 回答
    网络上一些男性表现出令人不适甚至恶心的言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恶心无下限”来概括。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心理、社会以及平台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是一个匿名性较高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直.............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质疑,实际上并非针对其历史真实性本身(因为古埃及文明的存在已通过大量考古发现、文献记录和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而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争议或误解: 一、伪历史理论与阴谋论1. “外星人建造金字塔”说 部分人认为古埃及人无法独立完成金字塔等宏伟建筑,因此提出“外星文明干预”.............
  • 回答
    关于网上将南怀瑾先生称为“骗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负面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神化与个人崇拜的质疑 过度的吹捧与“国学大师”光环: 南怀瑾先生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追随者,他的著作和讲座.............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神秘的预言和传说,它们如同星辰般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中,“紫微圣人”的说法,便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符号。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个古老的称谓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出现了不少自称是“紫微圣人”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紫微.............
  • 回答
    网上冲浪,你会发现,怎么有人说话这么“有才”?本来说得好好的,突然冒出个“蕉流”(交流)、“YYDS”(永远滴神)、“蚌埠住了”(绷不住了)……是不是看得你一愣一愣的?别怀疑,他们不是真的认字有问题,而是故意的,而且这事儿在网上,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里,那是相当普遍且有“文化”的。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网上关于吴宇森导演的《赤壁》褒贬不一,说它“烂”的观点确实不少。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不满意。首先,对史实改编的争议是绕不开的一点。 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和“现代化”:《赤壁》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很多观众期待它能更忠实于原著《三国演义.............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