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很多人认为魏忠贤存在更有益?

回答
关于魏忠贤的功过是非,历史上向来是争议颇多,网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认为他“存在更有益”的观点。要理解这种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首先,得承认,魏忠贤之所以能权倾朝野,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晚期政治体制上的一些“痛点”和官场上的“潜规则”。

魏忠贤崛起的大背景是明朝末期宦官干政的惯性。 宦官干政在明朝不是新鲜事,但魏忠贤把这种权力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极端,恰恰反过来折射出当时文官集团的某些弊端。

一些认为魏忠贤“存在更有益”的观点,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并且有一定的道理:

1. 对抗腐朽的文官集团,某种程度上“拨乱反正”:

文官集团的低效和党争: 明朝晚期,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极其严重,互相倾轧,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常常阻碍正常的国家治理。政治议题常常被党派斗争所裹挟,导致朝廷效率低下,很多重要决策无法及时推行。魏忠贤利用这种内耗,通过打压和清除异己,实际上暂时打破了这种僵局。虽然手段极端,但对于某些被“卡脖子”的政策推行,确实在短期内起到了某种“加速”作用。
“清流”的虚伪与保守: 那个时代的很多所谓的“清流”文官,虽然名声在外,但不少人脱离实际,空谈性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往往将个人气节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们面对边患、财政危机等实际问题时,常常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因为各种理由反对皇帝的决策。魏忠贤作为一个务实(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宦官,在皇帝面前更容易被视为能够“办事”的人。
打破“清议”的束缚: 当时的“清议”,即文官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在魏忠贤时期受到极大压制。从某些角度看,过度膨胀的“清议”有时也会变成阻碍君权、延缓施政的工具。魏忠贤通过压制批评声音,让皇帝的意志(尽管是被他操纵的)能够更顺畅地传达和执行。

2. 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工具人”:

皇帝的代理人: 魏忠贤是万历皇帝之后,熹宗(天启皇帝)的绝对宠臣。熹宗本人对朝政缺乏兴趣,心思不在治理上,魏忠贤就成了他事实上的代言人。对于一个年轻、缺乏经验且被文官集团“边缘化”的皇帝来说,魏忠贤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他维持了对权力机构的控制,防止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架空皇权。
清理障碍: 对于熹宗来说,魏忠贤帮助他清除了很多他认为碍眼或者威胁到他统治的臣子,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这在某些崇尚君权至上的观点看来,是“忠诚”的表现。

3. 在某些具体事务上的“效率”:

财政方面的运作: 虽然魏忠贤的财政运作充满了贪腐,但也有人认为,在当时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严厉查抄,增加税收等),在一定程度上筹集了国家急需的款项,以维持军队和政府的运转。这种说法往往忽视了这些手段的破坏性,但就“能弄到钱”这一点,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被认为是有“功绩”的。
军事上的某些举措: 在对后金的战争中,虽然魏忠贤本人并不直接指挥军队,但他支持的一些主战派(比如袁崇焕前期)也确实取得过一些胜利。不过,他后来也曾打压袁崇焕,所以这个观点比较复杂。一些人认为,魏忠贤打击了那些在战场上怯懦、贪腐的将领,某种程度上整顿了军纪,虽然这种整顿是以暴力和恐吓为基础的。

4. 历史的反思角度: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 魏忠贤的倒台,也伴随着政治上的清洗,包括对东林党人的打击。而他倒台后,对他的清算和对依附他的官员的清洗,也带来了新的政治动荡。从这个角度看,一些人可能认为,如果魏忠贤一直存在,至少能保持一定的政治“稳定”(尽管是压制性的),避免了后续的政治清洗带来的进一步伤害。这种观点更像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考。
警示后人: 魏忠贤的存在及其倒台,是明朝走向灭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研究他的兴衰,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度集权的弊端,文官集团的失能,以及宦官政治的风险。而“认为他存在更有益”的观点,恰恰是从一个极端反面来审视当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也许在那个特定的混乱时期,他发挥了某种制衡作用”的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 上述这些观点,很多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并且选择性地强调了某些事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

魏忠贤的“益”在哪里,他的“害”更是显而易见,且更为深重:

残暴的政治迫害: 他通过酷刑、陷害,打击了无数正直的官员和名士,包括很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这种政治上的恐怖统治,对国家人才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对皇权的腐蚀: 他并不是真的维护皇权,而是利用皇帝的信任,为自己谋取私利,将权力私有化,破坏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社会经济的破坏: 他的贪婪和党羽的横征暴敛,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矛盾,也导致了国家财政的进一步恶化。
政治生态的毒化: 他制造了一个人人自危、互相告密的政治环境,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正常的政治讨论和决策机制荡然无存。

所以,网上一些认为魏忠贤“存在更有益”的声音,更像是一种对当时弊病的反弹,或者是对过度批评魏忠贤的某些观点的一种质疑,而非真正肯定他的功绩。

他们可能想表达的是:

1. 当时的文官集团问题很大,魏忠贤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替天行道”(当然是扭曲的替天行道)。
2. 在皇帝失能的情况下,总需要有人来掌握权力,魏忠贤比某些更无能或更坏的人要“好”一点。
3.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魏忠贤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政治斗争,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不如他一直存在?(这种观点非常勉强且危险)

总而言之,魏忠贤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那些认为他“存在更有益”的观点,往往是站在一个非常狭窄、甚至有些扭曲的视角,去放大他可能存在的某些“负面益处”,以此来批评当时政治环境的另一面。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远远盖过了任何微不足道的“益处”。他的存在,更像是加速了明朝灭亡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延缓或改善。

理解这些观点,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上的复杂性,而不是为魏忠贤翻案,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历史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不明白一个道理。





















这坨屎臭,不代表另一坨屎香。

user avatar

有些答案看得我真的是满脸大写的尴尬。

为了和东林党这种文官集团相对应,居然发明了一个“宦官集团”,请收下我的膝盖。

阉党的核心人物是宦官?对不起,阉党的核心人物都是您所鄙视的“那些自称从小读遍圣贤书”的读书人,例如阉党核心人物:顾秉谦和魏广微都是标准的庶吉士出身,其他核心人物基本都是进士出身。所以,有人能告诉我宦官集团是哪里来的吗?都叫集团了,怎么也得有十个八个有名有姓的大宦官啊!

“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就是明末冲击腐朽的儒家文化的最锋利的一把剑”,我的天!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您直接把他封为“冲击腐朽的儒家文化的最锋利的一把剑”?九千岁怕是不敢认。别人阉党明明是想把魏忠贤捧到“腐朽的儒家文化”一样的地位

监生陆万龄于五月己巳作疏诣司业请代奏,以魏忠贤配孔子,其父配启圣公,疏言:孔子作《春秋》,厂臣作《要典》,孔子诛少正 卯,厂臣诛东林党人,礼宜并尊。

阉党的群众基础以及核心人物全部都是“腐朽的儒家文化”中人,哪里来的”冲击腐朽的儒家文化的最锋利的一把剑”?

讲实话,谈历史时一口一个利益集团的,基本都是路子一开始就走错了。文官有集团吗?东林,阉党,昆党,楚党都是文官,他们能叫利益集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魏忠贤的功过是非,历史上向来是争议颇多,网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认为他“存在更有益”的观点。要理解这种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得承认,魏忠贤之所以能权倾朝野,是因为他抓住了明朝晚期政治体制上的一些“痛点”和官场上的“潜规则”。魏忠贤崛起的大背景是明朝末期宦官干政的惯性。 宦.............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网络上一些人之所以会认为法国的军事实力远超英国,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简单的“法吹”,而是对两国各自军事发展战略、技术优势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解读后得出的结论。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浮夸的宣传,回归到两国军事实力本身的一些客观对比和各自的战略侧重点。首先,核力量和战略威慑.............
  • 回答
    关于“普京会恢复苏联”的说法,在国内的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讨论和观点,而且这种看法并非主流,但也有其出现的土壤。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这种想法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对.............
  • 回答
    国内网友普遍认为纳粹是右翼政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解读,以及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纳粹德国的核心特征与西方政治光谱的对应: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西方政治光谱中,“右翼”通常与以下特征相关联: 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国家.............
  • 回答
    许多读者认为网文付费难以接受,并觉得看盗版理所应当,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遗留与信息爆炸的冲击1. 免费内容的长期习惯养成: 互联网早期,内容获取成本极低,甚至免费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博客、论坛、免费小说网站等层出不穷,让用户习惯了在网络上免费获取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也非常普遍。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身边那些学长学姐考研似乎“临时抱佛脚”就能成功,但网上各种考研攻略却说要早早开始规划?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985院校学长学姐的“基础盘”确实不一样。你说的这些学长学姐,他们来.............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质疑,实际上并非针对其历史真实性本身(因为古埃及文明的存在已通过大量考古发现、文献记录和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而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争议或误解: 一、伪历史理论与阴谋论1. “外星人建造金字塔”说 部分人认为古埃及人无法独立完成金字塔等宏伟建筑,因此提出“外星文明干预”.............
  • 回答
    关于网上将南怀瑾先生称为“骗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负面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神化与个人崇拜的质疑 过度的吹捧与“国学大师”光环: 南怀瑾先生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追随者,他的著作和讲座.............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神秘的预言和传说,它们如同星辰般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中,“紫微圣人”的说法,便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符号。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个古老的称谓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出现了不少自称是“紫微圣人”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紫微.............
  • 回答
    网上冲浪,你会发现,怎么有人说话这么“有才”?本来说得好好的,突然冒出个“蕉流”(交流)、“YYDS”(永远滴神)、“蚌埠住了”(绷不住了)……是不是看得你一愣一愣的?别怀疑,他们不是真的认字有问题,而是故意的,而且这事儿在网上,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里,那是相当普遍且有“文化”的。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网上关于吴宇森导演的《赤壁》褒贬不一,说它“烂”的观点确实不少。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不满意。首先,对史实改编的争议是绕不开的一点。 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和“现代化”:《赤壁》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很多观众期待它能更忠实于原著《三国演义.............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代表了很多正在为高考努力的同学的困惑。网上确实有很多关于“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解读。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逻辑,并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努力考一本仍然有其价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1. .............
  • 回答
    网上对佳能的“不好”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确实能看到不少批评的声音,从画质、对焦、视频功能,到镜头素质、产品定位等等,都能找到一些“槽点”。但另一方面,佳能相机在全球乃至中国的用户数量,却一直是非常庞大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不少读者对《诡秘之主》这本网络爆款小说感到“读不进去”,这并非个例,也不是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硬伤,而是口味、阅读习惯、以及对“爆款”的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在作祟。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对《诡秘之主》提不起兴趣。一、 铺天盖地的“吹”制造了过高的心理预期网络.............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黄海波嫖娼被抓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而网上之所以会出现不少支持他的声音,这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明星犯错,尤其是涉及道德层面的错误,往往会激起两极分化的反应。一部分人是绝对的道德审判者,他们认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