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很多男性恶心无下限?

回答
网络上一些男性表现出令人不适甚至恶心的言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恶心无下限”来概括。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心理、社会以及平台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是一个匿名性较高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直接后果的约束。一旦我们在现实中说出或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可能会面临尴尬、排斥、甚至法律的制裁。但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匿名平台,这种顾虑大大减小。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一些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这样做似乎没有直接的负面影响,这种匿名性为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缺乏自律和同理心的人提供了一个释放负面情绪和冲动的“安全阀”。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一些原因。

寻求关注和认同的扭曲方式:有些人可能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关注和成就感,他们在网络上通过极端、冒犯性的言论来吸引眼球,获得一种病态的关注。即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对他们而言也比被忽视要好。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求存在感的方式,尽管方式非常不恰当。
表达挫败感和不满: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失意、压抑、不公,却又无处发泄时,网络就成了一个宣泄的渠道。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网络上的其他人身上,通过贬低、侮辱他人来获得一种“赢”的感觉,或者缓解自身的无力感。
群体效应和模仿心理:在一些网络社区或论坛中,如果存在一些“带头大哥”或普遍的“亚文化”,表现出攻击性、歧视性或低俗的言论,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融入群体或避免被排挤,也随之模仿。这种“破窗效应”会让不良风气蔓延得更快。
认知偏差和缺乏同理心:有些人可能本身就存在认知偏差,对他人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他们可能更关注自己的情绪表达,而忽略了被冒犯者的感受。

第三,社交媒体平台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算法的放大效应: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是为了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和停留时间。而那些具有争议性、煽动性或猎奇性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发讨论和传播,从而被算法推荐给更多人。这无意中会为那些“恶心”的内容提供传播的土壤。
审核的滞后性或不彻底性:虽然平台会有内容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的信息,审核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及时和精准。这就给一些不当言论留下了可乘之机,它们可能在被发现并删除之前就已经传播开来,造成了负面影响。
商业化驱动的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流量即是金钱。一些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流量,不惜采用低俗、媚俗、甚至攻击性的手段来制造话题,以求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收益。

第四,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可能是一个背景因素。

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海量的信息涌入,使得人们对于什么是“正常”或“可接受”的界限变得模糊。在一些情况下,过去被认为不妥当的言论,在互联网环境中可能会被“常态化”。
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解构:社会在发展,旧的观念在被挑战,新的价值观在形成。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表现出对权威、传统道德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有时会走向极端,表现为对普遍价值观的攻击和蔑视。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将所有网络上的男性都贴上“恶心无下限”的标签是片面且不公平的。绝大多数网民是理性的,尊重他人,并能进行有建设性的交流。我们讨论的是其中一部分令人反感的现象。

总而言之,网络上部分男性令人不适的言行,是匿名性提供的土壤,加上心理因素的驱动,以及平台机制的放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也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和部分社会心理的复杂性。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种现象,并在网络空间中倡导更加健康、理性的交流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底有多少男的喜欢在互联网上到处认妈??


这事得从我和某位女网红出去蹦迪谈起,我无意间瞥到她手机上有个男的管她叫“妈妈”。


我当时就震惊了,我说姐姐你这玩的也太大了吧?


她跟我说你别误会,这是我直播间的管理员。


我说我不能误会,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很正常。


结果她居然把手机拿给我,给我看她们的聊天记录,让我别胡思乱想。


关键他们的聊天内容确实很正常,就如姐弟之间聊天一般,只是那个男的会一直管她叫妈而已。


她又和我说这就是很常见的事,只是粉丝喜欢她呀,接着还拿出来她的账号给我看,打开着一条条私信,全都是喊她妈妈的。


我当时就梗住了,我说那别人和你谈恋爱,你管理员是不是得叫他爸爸?


她说对啊,他管理员也叫他前男友爸爸。


在她的眼里,这个叫她妈妈的人,就真只是一个缺少姐姐关怀的热心网友,每天免费帮她管理直播间而已。


我当时突然觉得互联网世界又熟悉又陌生起来,但我也只觉得这纯属个例。


直到我后来跟另一位女网红聊起来这件事的时候,她便开始跟我吐槽自己后台也有这种的私信,还打开抖音留言给我看。


我仿佛揭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我才发现原来互联网有这么多男人喜欢到处认妈。


当我开始觉得这件事离谱后,我好奇的问了许多女生朋友她们会不会收到这种私信?


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


只要你是一个颜值七分以上的女孩,你在任何一个公域流量的互联网平台抖音、快手、知乎、B站、小红书、微博,发一段自拍视频,你都至少能收到十条以上的私信:


其中包括:当地某个网红理发店的理发师问你要不要做个造型?

某个工会问你要不要签约当主播?

还有三个屌丝会问你多少钱啊?两个普心男问你约不约?一个体育生问你能不能交个朋友?


一个舔狗问你能不能加个微信?一个男的强调自己十遍187。


看你不回消息这B还以为187是屏蔽词呢。


当然也少不了一个脑瘫问你当不当M?以及另一个憨批问你愿不愿意做主人?

还会有两个变态一个用美图秀秀把自己的下面拉长拉大后发给你,另一个问能不能买你的原味?


最后你还能喜提一个叫你妈妈的陌生网友。


我能理解这些人也许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是弗洛伊德根据神话《俄狄浦斯王》创造的术语。


在这部神话里,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极力避免,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


网络匿名身份又掩盖了人的羞耻心,这也是互联网上那么多男生喜欢到处认妈的原因。

在写这篇推文时,我发了个朋友圈用来收集素材


许多朋友都把自己收到的私信发给我,对美女来说,收到各种私信已经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


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男生连续一年365天私信你分享生活中的琐事,在每个节日为你送上祝福,你在的城市突然变冷他会让你多穿衣服,你在的城市明天要下雨他会提醒你出门带伞....


甚至你即便从不回复他也会一直发下去。

这其实也是当代男生恋爱的一个缩影。


他们总是只看脸就莫名其妙喜欢上一个女生,总觉得获取她喜欢的途径就是积累足够的好,诸如:嘘寒问暖、吃饭送礼,他们觉得只要这样做对方就会爱上自己。


一旦他们失败,就会急去抢占道德高地:“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是不爱我,那你一定是一个物质的女人”,亦或者摆出一副苦情人设,半夜去喝酒明明没喝醉还要摆出一副断片的语气打给女生说我爱你。


当这些手段全都失败,他们就会开始感叹舔狗一无所有,然后换下一个去舔。


但说老实话,这种想法本质上和购买商品无异,只是男人把“对女生的好”当作了筹码,总觉得积攒够了筹码,女人便应该答应自己,像被出售的商品一般。


这样的恋爱缩影,归根结底是当代人恋爱观有问题导致的。


当代年轻人总习惯给自己设定一个很奇葩的前提,那便是“我应该恋爱,恋爱是甜美的”


但要我说,正确的恋爱观应是把恋爱当作一种负担、一种苦痛。


一旦你恋爱了,便意味着你需要承担诸多责任,你必须花许多时间去照顾、陪伴一个人,你专注于事业的时间会减少,你的社交自由会被限制,你还要不时经受无理取闹的吵架。


更重要的是,你没有办法拥抱花花世界,无论多有趣的异性你都只能拒绝。


恋爱意味着身心上的苦痛,自由的剥夺,人应该是避爱而无不及才对。


唯一能让人恋爱的理由,不应该是她长得好看或者你莫名其妙的多巴胺,如果是这些情况,你应该一夜情,而不是恋爱。


唯一能恋爱的理由应当是,你认清恋爱会牺牲的一切以及遭受的苦痛,但你遇到了一个人,和她交谈的愉悦、拥抱的温暖以及牵手的小鹿乱撞,让你愿意承担恋爱这份负担。



你应该是为了一个人而想去恋爱,而不是为了恋爱而去找一个人。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就可以关注我,因为关注我的人越多,我就能接到越多广告,谢谢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一些男性表现出令人不适甚至恶心的言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恶心无下限”来概括。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心理、社会以及平台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是一个匿名性较高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们确实能在网上看到很多女性分享自己的委屈和不易,而男性相对沉默一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社会文化、性别角色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我来给你仔细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1. 性别角色塑造与“坚强”的期待:从很小的时候,我们接收到的关于“男性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号,就往往带.............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挺有共鸣的。确实,我们在网上常常能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男女对立情绪,各种帖子、评论区里,似乎男性女性成了天然的对立方,互相指责,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有趣的是,转头看看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好像并没有那么尖锐,大部分人和朋友、家人、同事相处,并没有时刻处于一种“战火纷飞”的状态。这中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女子遭男子暴打扒衣拖行”的视频,其触目惊心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和愤怒。当视频画面显示如此严重的暴力行为,而事后官方通报的伤情却轻描淡写地描述为“面部软组织挫伤”时,公众的质疑和困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视频画面的冲击力与实际伤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而且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在关注的社会现象。你观察到的“网上铺天盖地男性恃强凌弱欺压女性”的现象,以及相对较少出现相反情况的感受,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恃强凌弱”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利用自身在体力、权力、资源、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心态变化。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或者说在网络上表达出来的声音中,对女性是否“处”这件事表现出比较强的在意。这种在意,可能源于多种复杂的情感和观念的交织。网络上为什么“处”这个问题好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对“妈宝男”的吐槽声音更大、更直接,而对于“妈宝女”的讨论则相对温和一些,甚至有时候还带着点辩护的色彩。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说道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人们的认知惯性。首先,咱们得承认,“妈宝男”这个标签本身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刻板印象,而且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与男性在社会中.............
  • 回答
    你好,我理解你希望确认照片中是否是同一个人,并且对此感到担忧。在提供任何关于照片比对的建议之前,我需要强调一点: 我无法直接“看”到你的照片。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图像识别的能力,也无法访问你本地的文件或链接。我只能通过你文字描述来理解情况。 识别个人身份涉及隐私和敏感信息。 即使我能“看到.............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舞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地发表各种言论?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最显而易见也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点,就是匿名性带来的“胆子大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是要顾忌很多东西的:别人的眼光、自己的身份、场合是否合适,说了不该说的话,可能会得罪人,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很普遍。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差性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像印度这样,本身就充满话题性和复杂性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一、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放大效.............
  • 回答
    网络上一些人之所以会认为法国的军事实力远超英国,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简单的“法吹”,而是对两国各自军事发展战略、技术优势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解读后得出的结论。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浮夸的宣传,回归到两国军事实力本身的一些客观对比和各自的战略侧重点。首先,核力量和战略威慑.............
  • 回答
    网络上一些所谓的“云南山歌”之所以尺度大,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原因的叠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 山歌的传统属性: 山歌是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包括云南)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山歌往往是农民在劳动之余,用于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调情、甚至表达.............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网上俄罗斯的车祸视频多,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好几个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俄罗斯的交通环境本身就挺特殊的。你知道,俄罗斯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地势复杂,冬天又特别漫长,冰雪路面是家常便饭。在这种路况下开车,难度系数就直线上升。尤其是在那些非大城市地区,道路维护可能不.............
  • 回答
    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兔子”这个词,对于熟悉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哺乳动物的代称。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符号,被广泛地用来指代我们自己——中国,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这种称呼的起源和演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它糅杂了历史的沉淀、网民的创造.............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很多人在网上搜汽车信息的时候,都会发现各种品牌、各种车型都有不少“小毛病”被抱怨。咱们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决定了“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最想去网上发声?多数情况下是在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心的事.............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