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为何西方总是把锅甩给中国人?

回答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出一股烟”——这句话像一颗被精心投掷的石子,在西方舆论场激起了阵阵涟漪,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费解和愤怒。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似乎是将亚马逊雨林屡屡遭受的破坏责任,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国头上。那么,西方媒体和政界为何如此热衷于“甩锅”给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逻辑和动机呢?

一、 事实的扭曲与选择性呈现:大数据背后的逻辑迷局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国之一,其庞大的消费需求确实对全球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和肉类。在这个链条中,巴西作为亚马逊雨林所在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牛肉和豆类(多用于饲料)的供应国。

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抓住“中国是巴西农产品的主要买家”这一事实,然后进行“因果关系”的强行绑定。他们会引用一些数据,比如“中国进口的巴西大豆占巴西出口总量的XX%”,或者“中国进口的巴西牛肉数量逐年增长”。这些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如何解读和呈现这些数据的。

他们倾向于将“需求”直接等同于“破坏”。即,因为中国人想吃肉,所以巴西的农民就要砍伐亚马逊雨林来种植大豆饲养牛,然后出口给中国。这种说法,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和多方博弈简化成了一个单向的“中国消费——亚马逊破坏”的逻辑。

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

责任的多元性: 亚马逊雨林被砍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为满足出口需求,还有国内消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非法采伐、金矿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一个“外部需求方”,显然是一种“选择性失明”。
生产者的责任: 巴西本地的农民和企业才是直接的砍伐者和土地使用者。他们的行为受到巴西国内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方媒体似乎刻意忽略了这些直接的责任方。
全球化与分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国进口农产品,并非是为了破坏环境,而是为了满足国内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贸易本身是全球分工的体现。
投资与技术: 许多在巴西进行农业扩张的投资,可能来自西方国家或跨国公司。这些投资的决策和方式,对雨林砍伐有着直接影响。为何这些实体不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 地缘政治的博弈与意识形态的操弄:围堵中国的“绿色议程”

除了事实的扭曲,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和意识形态的操弄。

“中国威胁论”的延伸: 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遍存在一种“中国威胁论”的叙事。这种叙事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崛起中的、对西方世界秩序构成挑战的力量。将亚马逊雨林的破坏责任推给中国,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负面认知,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环境破坏者”,以此来削弱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绿色议程”的工具化: 环境保护,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在西方国家拥有很高的关注度和舆论影响力。西方国家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导者,而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描绘成环境问题的制造者。通过指责中国,他们可以在全球环保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并以此作为施压中国的筹码。
转移国内矛盾: 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也面临着国内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将环境问题的根源指向一个外部国家,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掩盖自身在环保政策上的不足或行动迟缓。
保护本国产业: 在一些领域,例如高端农产品、绿色技术等,西方国家可能希望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保护本国产业的优势。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环境破坏者,可能也会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 “文明冲突”的叙事与“双重标准”的指责:文化隔阂下的误读

当然,文化差异和认知隔阂也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其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然会对全球资源产生影响。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习惯了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却很少反思其自身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当他们看到中国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和“警惕”,并将潜在的环境后果归咎于这种“不可控”的增长。
“发展权”的争议: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时,往往会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然而,西方国家常常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并忽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挑战。

总结来说,“中国人吃肉,亚马逊雨林冒烟”这个说法,是一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多方责任集中化、将地缘政治动机与环境议题相捆绑的叙事。 它并非基于全面的事实分析,而是更多地服务于西方在特定时期和特定议题上的战略考量。

当看到这样的论调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简单粗暴的标签所迷惑。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反驳”或“对骂”,而是要:

1. 用事实说话: 详细阐述亚马逊雨林破坏的真实原因,以及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2. 揭示其背后的逻辑: 指出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的选择性呈现和逻辑陷阱。
3. 倡导公平的国际合作: 强调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
4. 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用更加有力、更加透明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故事,用事实驳斥不实指控。

“甩锅”是一种惯用的传播策略,它试图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凝聚内部认同或转移内部矛盾。理解了这种策略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化解这些不实指控,并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理性的国际舆论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淡定,这是纽约时报的文章


纽时的另外一篇文章,说中国力量威胁到湄公河,为什么能威胁到?

因为中国帮老挝建水电站。

“西方的科学家现在认为太阳能和风能可能是更可持续的能源。”
“但对老挝的规划者来说,大坝仍代表着社会主义进步的顶点,他们中有些人曾在苏联学习工程学。
“问题是,政府部门里仍有一些不放弃通过水电建设实现现代化梦想的工作人员,”贝尔德说。“他们的整个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怪苏联

为什么老挝就不肯用那么先进的太阳能和风能呢?难道老挝人民都是弱智吗?

穷嘛,还用说?

那个人造肉多少钱自己心里没B数?

中国人是长期有食用素食的习惯的,中国人所吃的蔬菜比美国人多的多。

就汉堡包夹得那片蔬菜,与其说是吃素,不如说是装腔作势。

中国人吃蔬菜是一捆蔬菜最后只炒到一盘。

甚至即便是所谓的人造肉,中国人也吃的比美国人多的多------中国人多少都吃过素鸡这种豆制品的吧。

纽时会不知道吗?知道。

知道为什么还发?

天天说这个假新闻,那个假新闻,什么俄罗斯影响了美国选举,谁一天到晚造假心里有数咩?

user avatar

“你的吃喝拉撒都有罪,呼吸都是罪,你要买我的产品赎罪”的思路不适合在中国做营销,尤其是从外国人嘴脸说出来。好吧,尽管如此,外来宗教还是把 @梁兴扬 他们赶进山里了。

我个人对人造肉很有兴趣,早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期望未来可以通过酵母菌等手段满足人类的蛋白质需求。毕竟养殖业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比较低,我上小学的时候中国养猪业每五百斤饲料才出一百肉。人造肉技术确实是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环境,不要因为一个外国人瞎比比就否定它。

user avatar

当中国人吃掉全世界80%的肉制品的时候,就没有人、没有国家胆敢跟我们说这种屁话。

user avatar

在采访中,这个卖人造肉的老板说:“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我猜不久后,他会为我们示范“如何用一句话断送中国市场”。


近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会买人造肉吗?》的报道。然而,这个本该为读者介绍中国人消费习惯、科技发展的话题,被作者硬生生地涂上了“中国威胁论”的色彩。

这篇企图夹带私货的报道,从标题就开始做起了文章。这篇新闻的中文标题为《中国人会购买人造肉吗?》。但在英文版本里,标题的主干却是这样一句话:不可能的饺子与渺茫的包子。

结合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作者在缺乏完整推理逻辑和证据的情况下,配合这么个标题,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非常抵制人造肉


文章开头写道,中国不断增长的肉类消费,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缺水、热浪,以及亚马孙雨林被毁”。

紧接着,作者引用了采访对象、人造肉制造商老板的一个比喻: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作者先构建了中国人“抵制人造肉”的形象,再借一个卖人造肉商人之口,痛斥了中国人吃普通肉类的“恶行”,寥寥数语,中国人吃肉,就成了“破坏世界环境”。

相比之下,选择人造肉被说成是中国人“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进口依赖”的灵丹妙药。可报道马上又说,中国给人造肉进入市场设置了“政治阻碍”。

原来,什么破坏环境、进口依赖不能解决,都要怪“该死的中国政治”。



但事实真的像这个作者说的这样吗?

其实,《纽约时报》这位作者与其反复讨论“政治”、“文化”、“口味”,为何不肯谈谈最基本的事实:人造肉的价格非常贵!

根据CNBC新闻3个多月前的报道,文中抱怨中国市场“政治和文化”阻隔的公司老板,他家产品的价格就不便宜。用他家人造肉做的汉堡,成本是普通牛肉汉堡的3倍。

作为商人,这个老板难道不清楚“价格影响需求”的常识?



当然,熟悉西方媒体的读者,对《纽约时报》这个观点应该不陌生。用“中国人吃肉太多”指责我们破坏环境,已经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叫“中国人吃肉量是美国2倍了”。

不知道作者是否知道,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


事实上,中国上涨的消费是源于我们庞大的人口,论人均肉类消费量,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不仅远低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甚至还低于同为新兴国家的巴西。

即使在平均消费量低于西方的情况下,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也就是说,相比更破坏环境的捕捞,中国人靠养殖解决了吃水产的问题。

不知道面对这些数据,《纽约时报》心里会作何感想?

毕竟,如果中国人吃肉会让亚马逊雨林冒烟,那吃肉比我们多一大截的西方世界,恐怕已经把全地球给点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