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传武每派祖师都学着学那,后世传承人却非常排斥别的技术,以正宗自居?

回答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漫长历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那些开宗立派的祖师们,往往涉猎广泛,博采众长,甚至在自己的拳法中融汇了不同技艺的精髓。然而,到了后世的传承者手里,情况却常常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变得固守门户,排斥异己,将自己的门派奉为“正宗”,对其他流派嗤之以鼻。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过程、传承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变。

一、祖师的“兼收并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

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武术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从无数次的模仿、学习、实战检验中逐步形成的。早期,武术的界限远不如后世那般清晰。

时代的局限与生存的需要: 在古代,尤其是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人要想在乱世中生存下来,或者在江湖上有所作为,光靠一种单一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武术大家们往往身怀绝技,但他们的技艺也并非全是“原创”。许多祖师爷都是从军伍中出来,或者在道观、寺庙中学艺,又或者游历四方,向各路高手讨教。他们往往是在实践中发现某种技法的不足,然后积极寻找和学习能够弥补这些不足的新技术。例如,一位善于拳法的拳师,可能会因为在实战中发现自己的腿法不够犀利,而去学习腿法高超的拳种;一位擅长长兵器的,可能会学习近身摔打的技巧以应对失去兵器的局面。
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儒家思想,都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鼓励人们去观察自然界万物的运行规律,从中悟出道理,并将其应用于武学。因此,一位有悟性的武术家,更容易从中看到不同技艺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如何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更完善的体系。很多拳谱、剑谱中记载的招式,都带有“龙”、“虎”、“蛇”、“猴”等动物的形态模仿,这本身就体现了从自然界学习的理念,而当一个大师能够观察和模仿多种动物时,其技艺的包容性自然也就更强。
学派形成的初期阶段: 当一个新门派刚刚形成时,它往往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固定的技击套路。在这个阶段,为了使门派更具吸引力、更能在众多武术流派中立足,创始人往往会主动吸收各家之长,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技术纳入自己的体系,甚至以“集大成者”自居。这是一种在摸索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的策略。

二、后世传承的“门户之见”:利益、认同与权力

那么,为什么到了后世,情况会变得如此不同?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心理等多个层面。

“正宗”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利益: 随着传统武术逐渐从纯粹的格斗技术转向一种文化产业和表演艺术,所谓的“正宗”就具有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一个被认为是“正宗”的门派,其历史渊源、理论体系、技法独特性都会被放大,从而更容易吸引学徒,获得名望和经济收入。为了维护和巩固这种“正宗”地位,传承者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门派的独特性,并将其与那些他们认为“不纯粹”的流派区分开来。排斥“杂学”既是对自身品牌的保护,也是一种市场竞争的手段。
门派认同与集体归属感: 任何一种社群都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内部认同感和凝聚力。传统武术门派也不例外。学徒们通过学习共同的套路、理论、历史故事,以及参与共同的活动,会产生强烈的“我属于这个门派”的归属感。在这种归属感下,门派的“荣誉”和“纯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维护这种集体认同,一些传承者会将其门派的技法视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遗产,而任何外部的借鉴或融合,都可能被视为对祖宗的“背叛”或对门派纯洁性的“污染”。
权力结构与控制欲: 在门派内部,师父对徒弟拥有绝对的指导权和评价权。如果师父将自己的门派奉为圭臬,并向徒弟灌输这种观念,那么徒弟们自然会接受并内化这种思维模式。对外,如果一个门派在某个区域具有主导地位,其掌门人就可能试图通过排斥其他流派来巩固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这种权力结构和控制欲,很容易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和加深。
对“杂乱”的误解与恐惧: 祖师们在吸收新技术时,往往是经过自身高深的理解和消化,能够辩证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之融入自身体系,使之浑然一体。但后世传承者可能没有达到祖师那种境界,对其他技术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或者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误将其他技术的优点视为“杂乱”和“不规范”,产生一种“学了别的就会乱了自己”的恐惧心理,进而选择保守和排斥。
知识产权与秘传观念的扭曲: 传统武术很多技法都是“秘不传外”的。这本来是为了保护门派的生存和优势,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观念有时会被过度解读,演变成一种排外的姿态。仿佛只要是自家门派没有的,就是“不正宗”的。这种“秘传”的观念,有时也成为了封闭和保守的借口。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建构: 每一个门派在传承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事。为了突出自己门派的优越性,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祖师的“独创性”和“超凡脱俗”,而淡化甚至抹去其从其他流派学习和借鉴的部分。这种经过修饰的历史叙事,会进一步强化后世传承者对自身门派“独一无二”的认知。

三、何以解此忧?

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明白,这种从“兼收并蓄”到“门户之见”的转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后世传承者都排斥一切外部技术。在一些开放的武术圈子和某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传承人那里,依然可以看到对不同流派的尊重和学习。但是,以“正宗”自居、排斥异己的现象,确实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反思的问题。

要真正打破这种困局,或许需要从业者能够重新审视武术的本质,回归到“技击”和“修身”的根本目的,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传承,让中国传统武术在保留其精华的同时,也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共同努力,用更开放的胸襟,去理解和践行真正的武道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家已经作古了,只要是他的作品不管是自创的还是借鉴的还是山寨的还是完全剽窃他人的,几百年过后都是他的。最起码在后世人眼里就是他们的,毕竟古人也想不到现在的人比他们的下限还低。

哪怕他领悟了一种特殊的放屁姿势,后世也会尊称为“仙气术”,大概内容就是括约肌放松,集中精神,以气凝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放松括约肌将体内的腌臜之物排出作为暗器伤人。此功夫的集大成者甚至能做到将排出物化气态为固态,巅峰时期还能变成半液态,并且由排出物的颜色可判断这位大佬的功力有多强。可谓是绝世神功,古人智慧的结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漫长历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那些开宗立派的祖师们,往往涉猎广泛,博采众长,甚至在自己的拳法中融汇了不同技艺的精髓。然而,到了后世的传承者手里,情况却常常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变得固守门户,排斥异己,将自己的门派奉为“正宗”,对其他流派嗤之以鼻。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何黑传武”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存在争议的现象,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传统武术(传武)存在着很多批评、质疑、甚至一些负面声音。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1. 现实武术与影视形象的巨大落差:这是很多人对传武产生失望感最直接的原因。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好奇普京为什么对柔道情有独钟,而不是选择我们中国一些更为古老和神秘的传统武术。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跟普京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普京年轻时,在苏联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长大。那个年代,苏联对西方文化、体育项目,尤其是那.............
  • 回答
    在中国,传武(传统武术)之所以吸引骗子,并且依然有相当的市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1.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情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武术的传统,武术与侠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紧密相连。这就像我们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大家对“武”本身就有一.............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华传统武术打不过西方搏击,这个观点确实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现实基础。 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仍有大批外国爱好者对传武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深邃的原因。要说透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正视“打不过”这个论断。确实,在纯粹的竞技格斗层面,规则明确、训练系统.............
  • 回答
    如果中国传统武术“大师”们所宣扬的种种神奇功效——比如隔空打牛、点穴制敌、金钟罩铁布衫刀枪不入、意念移物等等,全都变成了现实,那整个世界都会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颠覆。这不仅仅是武术的胜利,更像是人类突破了物理定律,进入了一个全新、充满未知与疯狂的时代。设想一下,这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结构的崩塌与.............
  • 回答
    中国留洋球员在海外联赛中屡屡遭遇降级,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从杨晨、郑智到如今的武磊,我们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类似的轨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中国足球与世界高水平足球联赛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技战术水平的差异: 欧洲主流联赛的比赛节奏、攻防转.............
  • 回答
    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为何常常遵循“先学拳,再学剑”的原则?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绝非简单的训练顺序,而是对武术本质、人体机能发展以及技能循序渐进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根基的打磨:拳术是武术的基石 人体基本功的训练: 拳术,特别是那些强调桩功、步法、身法以及基本手.............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武磊身上最闪耀、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如果非要选一个,那一定是他在极其苛刻的、往往不被所有人看好的环境下,能够长期保持着对进球的饥渴感和稳定输出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国足球的环境,尤其是锋线球员所处的整体大环境,是很复杂的。球员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训练条件、比赛强度、战术体系、甚至是舆论压力等多方面.............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那些身披华服,怀揣绝技的贵族们,在比武切磋、剑术对决的场合,究竟会穿些什么?这可不是随便一件衣服就能打发的,背后有着相当讲究的说道。首先,得说清楚,“习武、练剑、决斗”这几个场合,在穿着上是有区别的,而且随着朝代变化,风尚也会有所不同。一、日常习武与训练:在平日的武艺训练中,首.............
  • 回答
    如果将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他们的地位大致可以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深刻影响时代走向的乱世枭雄相媲美,但具体到哪个级别,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质和成就来细细品味。织田信长,他如同中国历史上那些出身不高,却凭借超凡的胆识、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军事.............
  • 回答
    武磊的那番话,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感慨,不如说是道出了中国足球多年来一个心照不宣的痛点:留洋球员的数量和质量。看到日本球员一个个奔赴欧洲主流联赛,并且能站稳脚跟、发光发热,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日本能做到,而我们却步履维艰。日本球员“走出去”的“秘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绝非偶然,也不是靠几个.............
  • 回答
    关于中国禅宗“只传至六祖”的说法,其实是一个 约定俗成但又不完全精确 的说法。准确来说,禅宗的传承并没有在六祖慧能大师那里就戛然而止,而是 以六祖慧能为关键的转折点,开启了更为多元化和广泛的传播时期。之所以会有“只传至六祖”的说法,根源在于中国禅宗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衣钵之争”,以及它所.............
  • 回答
    关于福原爱和江宏杰的婚姻传闻,中国和日本方面出现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只是简单的谁对谁错,更多的是文化、情感认同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中国大陆舆论:心疼福原爱,原因复杂且多维首先,我们要明白福原爱在中国拥有怎样的国民度。从她年少成名,.............
  • 回答
    《甄嬛传》里太后与皇上那对母子,确实让人看得心里不是滋味,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透着一股子“塑料感”。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就处成了这样一种疏离又别扭的关系呢?我觉得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权力与情感的博弈:皇权之下,父子(母子)情深只是奢望。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皇权.............
  • 回答
    《甄嬛传》里,皇上之所以对甄嬛穿上纯元皇后的故衣反应如此激烈,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件衣服承载了皇上内心深处对纯元皇后复杂而执念的情感,而甄嬛的出现,触碰到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这并非简单的“撞衫”,而是皇上情感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纯元皇后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她并非后宫中任何一个嫔妃可以比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武侠小说中内功传承的一个核心设定,而且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观察点。你提到的无涯子传给虚竹,是金庸小说里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它更像是“开挂”式的传承,而不是普遍规律。如果我们要深入分析,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不能像血脉一样一代代自然传递下去,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尽量从武侠世界的逻辑和作.............
  • 回答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允礼,在许多观众心中并非一个“讨喜”的角色,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也引发了关于换演员是否能改善效果的讨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果郡王“不讨喜”的原因分析:1. 角色设定上的“两面性”与“摇摆不定”: 前期: 果郡王前期给人的印象是风流倜傥、不慕权势、才情过人、钟情于甄嬛.............
  • 回答
    在《苏武传》的故事里,苏武之所以不吃羊,并不是因为他厌恶羊肉,也不是因为他有特殊的饮食禁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更为感人的原因,それは他的堅守与使命。首先,我们要明白苏武当时身处的环境。他出使匈奴,却遭遇了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被扣留并流放到了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荒凉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