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看到有些支持儒家的人说,“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总感觉这句话哪里不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扭曲、被滥用,最终导致“腐朽”的后果。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怀善念,即使是看似普通的思想,也能被运用得有声有色,造福一方。

支持者为什么这么说?

支持者们之所以会说这句话,很可能是在捍卫他们所推崇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儒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强调仁、义、礼、智、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其核心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当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过时”、“不适应现代社会”甚至“导致了某些问题”时,支持者们就搬出了这句话。他们认为,那些批评者看到的“问题”,并非源自儒家思想本身的内在缺陷,而是因为某些人把儒家思想“用坏了”。例如:

等级观念的滥用: 儒家强调尊卑有序,但如果有人将这种秩序变成压迫和剥削的工具,比如封建官僚对百姓的盘剥,那错的不是“尊卑有序”这个概念,而是那些滥用权力的人。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异化: 儒家提倡的是一种互相责任的伦理关系,比如子女孝顺父母,臣子忠于君主,但这背后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君主对臣民的责任之上的。如果父母成了专制家长,君主成了暴君,那么错的不是“纲”本身,而是“父”和“君”这两个角色扮演者出了问题。
“三纲五常”的僵化: 批评者常常攻击“三纲五常”是压抑人性、阻碍进步的。但支持者会辩解说,那是因为有人将这些原则“僵化”理解,忽略了其背后的伦理精神和时代背景。

所以,支持者们的意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还在,只是被一些“腐朽的人”曲解、滥用,才产生了负面影响。不能因此就否定了整个思想体系。

为什么我们感觉这句话“哪里不对”?

尽管支持者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们感觉不对劲,也很正常。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思想与实践的内在联系被割裂: “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有时候,思想之所以会被“滥用”,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就存在一些容易被利用的“缝隙”或者“倾向”。
举个例子: 儒家思想中关于“等级”和“服从”的部分,在历史上确实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压制反抗。虽然你可以说“错的是人,不是思想”,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思想结构本身就为“滥用”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如果一种思想本身就强调绝对的服从,那么遇到一个想压迫别人的君主,这种思想就很容易被“腐朽”地运用。
历史的经验: 历史上有那么多反思,都是因为人们发现某些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说“那些人是坏的”。比如,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与其说是“少数坏人”的滥用,不如说是其本身就包含着极端的仇恨和歧视逻辑。

2. “思想”的“腐朽性”也是相对的: 任何一种思想,无论多么伟大,都可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先进思想”可能变得“过时”甚至“有害”。
举个例子: 在古代,人们可能认为“天命论”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但放到现代科学的语境下,它可能就被视为一种迷信。你能说“相信天命的人都腐朽了”吗?不一定,但“天命论”这种思想本身,在现代社会就显得不那么“健康”了。
思想的生命力: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如果一种思想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而调整、革新,那么它就可能走向“腐朽”。

3. 回避了对思想本身的批判: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有时会成为一种“挡箭牌”。当某些思想体系被证明在实践中确实存在问题,甚至导致了社会停滞或倒退时,用这句话一推了之,就避免了对思想本身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必要性。
承担责任: 思想家需要对自己的思想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负责,社会也需要对那些被证明是落后、有害的思想进行批判和扬弃。如果总是把责任都推给“人”,那我们怎么才能进步呢?

4. 模糊了“腐朽”的定义: “腐朽”这个词可以有很多层含义。它可以指道德上的败坏,也可以指思想上的僵化、不适应时代。这句话混淆了这两种含义,将后者简单地归结为前者的原因。

更全面的看法

我认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可能是:

“思想是土壤,而人是播种者和耕耘者。土壤好,种什么都能长;土壤不好,好种子也容易坏。但如果土壤本身就带着毒素,即使是再好的耕耘者,也难以种出健康的作物。”

或者说:

“思想的价值,既体现在其内在的逻辑和精神,也体现在其是否与时俱进、是否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既有‘腐朽的人’,也可能有‘腐朽的思想’,而两者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

总结一下: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承认了思想的工具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捍卫某些积极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时,这句话有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种绝对真理,用来回避对思想本身的批判,或者用来解释所有社会问题,那就显得有些偏颇了。思想是人创造的,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并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不断被检验、被发展,甚至被淘汰。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人的责任”,也要敢于审视和批判那些可能走向“腐朽”的思想。

所以,当您听到这句话时,不妨多思考一层:说这话的人,是想强调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还是想回避对某种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反思?这两种可能,都值得我们去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年的人类是会吃同类的尸体的。

后来有了伦理道德说吃人是罪大恶极,是变态。那么请问,这种思想是腐朽的吗?

再早些年,父子兄弟之间往往是竞争关系。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以后,等到她丈夫去世。新单于也就是她名义上的儿子,立刻把她纳为妻妾,随便把她跟老单于生的两个孩子都处死。所以周公提出来,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是罪大恶极,这种儿子娶小妈的事情是变态。腐朽吗?不腐朽!

早些年,贵族喜欢杀人来祭天,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面显示,某贵族长了个口腔溃疡就牵出几个人杀着玩玩。或者做梦梦到死去的爷爷,然后就要把奴隶的脑袋砍下来煮了献给祖先。秦穆公号称春秋五霸也算是明君,死的时候把秦国三个他的肱骨之臣都给杀了用来陪葬。这个时候,孔夫子提出仁的概念,提出仁者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腐朽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我们把吃人,残害兄弟,乱伦,活祭等一系列事情理所应当地看作不应该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未必见过类似的事情在周围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有人把一些规则总结出来,并且让它们代代相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对于这些规则,它们的头面不尽相同,但是内涵是相似的。比如犹太人就借神的名义搞了一个《摩西十戒》,你略微看看跟儒家许多东西都是相同的。

那么你能说这些东西腐朽吗?

不能

但还是有些不对头是不是。

比如,由炼丹术发明了火药,我们今天还在用火药做鞭炮。火药自然是好东西,可炼丹术是否就是对的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各个民族都结合自身文化,用一套本民族独有的逻辑,搞出了许多相似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闪光的是那些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不是它背后那套装神弄鬼的逻辑。这套装神弄鬼的逻辑,无论以什么名义比如上帝,安拉,黄帝周公,它们都是类似炼丹术一样的东西。炼丹术对于化学知识一无所知,不过是一套经验的不严谨总结。儒家对于人脑结构,经济规律,催眠原理完全不了解,它也是一套非常不严谨的经验总结。

地,火,水,风;金木水火土;能指望用这套东西造芯片吗?炼钢吗?

所以儒家思想无疑是腐朽的,因为它最核心的逻辑完全经不住推敲。儒家从它建立之初的终极理想就是回到黄帝时期,回到周公时期,回到尧舜时期。不用我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跟现下根本没法比,而儒家奋斗的目标就是去到哪里!这种充满局限性的荒诞逻辑说腐朽并不过分。

当然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确有好东西,如果联系历史来看,在孔夫子的时代,儒家还是世界先进的思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呢?

我觉得,无论是极端尊儒的还是大肆贬儒的,都是有问题的。

尊儒需要把儒家里面那些荒诞的东西剔除出去,孔夫子对文王周公那种无比尊崇并不是文王周公做得多么好,而是在孔夫子的认知中那就是他已知的最好。咱们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一样跳个大神,信誓旦旦地说看到未来如何如何,天堂如何如何。这本来是很先进的,可是如果因为孔子说过什么就教条,就不容置疑,那么这个儒不如全部扫出去。

反儒的需要好好想想,把儒给反掉了是不是你身上的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其实很多时候,儒不儒无非是一个借口,没有儒学在那里,照样有其他的学说按照其经济规律继续运转。假如你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一个早就从现代中国课本里请出去了的儒家思想,那么问题是不是真的在儒家?

最后,说句心里话,孔子的儒家思想,还是比天主教,伊斯兰教那一套东西好太多。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说到底是一套实用的思想,它最终指向的还是人民过上好日子。它不强调诡辩,注重实事求是,因此也为人们在未来抛弃它超越它留下可能性。可是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的那套逻辑是真正自洽,无法证伪。那些先知就是口口声声说它们看见了72个处女,你还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是不信,可是试一试骂伊斯兰教腐朽,基督教腐朽,看看信徒们怎么跟你诡辩,那场景会让你终生难忘。

仅凭这一点,儒家已经是古代少有的开明思想了。说它不适用于今天,在今天看是腐朽的思想,可以,但也要记得,从历史上看,它是伟大的,开明的和包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