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么?

回答
关于“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地说,这个锅,程朱理学确实背了不少,但要说全赖它,那就有点片面了。儒家这棵大树,根子扎得很深,枝叶繁茂,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自然不是一两个学派就能完全概括的。

先说说程朱理学到底是个啥?

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是宋朝时期兴起的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二程)和朱熹。它是在汉唐儒学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的一套更系统、更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它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理(天理): 这是程朱理学的基石。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理”,这个“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最高法则,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是这个天理的体现。
性即理: 人的本性就是天理。人的性善论,不再是孟子那种朴素的善,而是说人的本性中就蕴含着天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体悟和发掘。
格物致知: 这是程朱理学最重要的实践方法。朱熹解释说,“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通过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找出其背后的普遍性道理,最终达到认识天理的目的。
存天理,灭人欲: 这是程朱理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们认为人有天理和人欲两方面。天理是善的、合理的,而人欲是感性的、可能导致邪恶的。为了遵循天理,必须克制、压抑甚至消灭不符合天理的人欲。
三纲五常的强化: 虽然三纲五常在儒家早期就存在,但在程朱理学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被用来固化和强化了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程朱理学背了哪些“罪状”?

正是因为这些核心思想,特别是“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让程朱理学在后世的一些评价中,被认为给儒家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有时就被笼统地归结为“儒家的罪状”。

1. 压抑个性与创造力(格物致知的问题):
“格物致知”这个方法,理论上是为了认识道理,但到了实践中,很容易变成一种死记硬背、坐而论道的空谈。学子们需要钻研大量的经典,分析字句,寻找其中的“义理”,这种过程往往强调的是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和遵循,而非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
久而久之,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培养出循规蹈矩、缺乏原创精神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压抑个性就等于扼杀了新的想法和可能性。

2. 强化等级制度与社会控制(存天理,灭人欲的扩张解读):
“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是为了强调道德修养,但被后世解读和利用后,很容易被用来作为压制个体欲望、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
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类强调女性贞洁的观念,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在性别伦理上的极端应用。它将女性的价值牢牢地固定在贞操和对丈夫、家庭的牺牲上,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
对于下层民众和不同思想的群体,这种“天理”也可能被用来解释和合理化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强化了统治阶级的合法性,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变革。

3. 导致僵化和保守(哲学体系的过度成熟):
程朱理学构建了一个非常完备和自洽的哲学体系,这在学术上是成就,但它也可能因为过于“成熟”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后来的学者很难跳出这个框架进行批判性思考,往往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解释和补充,导致整个思想界陷入一种相对保守的状态。
当面对西方传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时,这种高度体系化的儒学思想,有时会显得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应对新的挑战。

4. 思想专制与文化霸权(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都被确立为官方的官方哲学,并且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意味着所有读书人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程朱理学的思想,才能进入仕途。
这种官方地位赋予了程朱理学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它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更是一种统治工具。任何偏离这个体系的思想,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受到打压。这无疑造成了思想的禁锢和文化上的单调。

为什么说不能“全赖”程朱理学?

尽管程朱理学确实存在上述问题,并且在很多方面被认为是儒家思想走向僵化和压抑的重要推手,但也要看到,将所有“罪状”都推给程朱理学,忽略了儒家思想自身的历史演进和复杂性。

1. 儒家思想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性:
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经历了孟子、荀子等不同流派的发展。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性善”,荀子则认为“性恶”,这本身就说明了儒家内部思想的多样性。
在程朱理学之前,汉朝的董仲舒就把儒家与法家、阴阳家等结合,构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也包含了一些官方化的、等级化的倾向。唐朝的儒学也有其特色,比如韩愈对佛道的批判,也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所以,一些被认为是“儒家罪状”的特征,比如等级观念、对政治秩序的强调等,在程朱理学之前就已存在或有所发展,程朱理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

2. 社会政治的需要与选择性解读:
思想的流行和被采纳,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程朱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官方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思想能够服务于当时的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需求。
统治者和士大夫在解读和应用程朱理学时,也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那些有利于巩固权力、压制异议的部分,而忽略或淡化那些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换句话说,是政治现实“塑造”了程朱理学的应用方式,而不是程朱理学独立地造成了这些后果。

3. “儒家”概念的模糊性:
“儒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思想传统,而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对儒家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不同。
当我们在批评“儒家”时,很多时候是在批评历史上“被儒学化”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而这些“儒学化”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4. 积极意义的不容忽视:
程朱理学并非一无是处。它的“格物致知”倡导的是通过实践去认识世界,虽然方法可能存在问题,但其精神值得肯定。它对道德的强调,对个人修养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水准。它构建的理性哲学体系,也对后世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一下:

程朱理学无疑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体系化、哲学化和官方化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正因为如此,它也承担了将某些儒家思想推向极端、导致僵化和压抑的关键责任。

所以,说“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既有其道理,又过于简单化了。程朱理学是导致很多负面后果的重要推手和集大成者,特别是它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后,其影响力被放大了无数倍。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许多“罪状”的种子在程朱理学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是社会政治环境、统治者的选择以及对儒家思想的不断解读和重塑,共同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评价的“儒家”。

更准确地说,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种,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社会,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是负面的,而这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与压抑、僵化相关的,确实是需要我们严肃反思的,并且程朱理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这种问题,题主心中都是有答案的。

我猜你是想说儒家本身就是垃圾,不只怪程朱理学。

翻开儒家典籍,字字珠玑,没有一个字吃人。

鲁迅说翻开史书,上面写满了吃人。

很多儒黑喜欢说先烈们都讨厌儒家,可我没有见过哪个先烈真的批判了儒家。他们否定的是教条,是不顾实际的曲解套用,并且用名词去定义人。当马克思主义被教条曲解时,同样是一场大的灾难,这和啥思想有屁关系。

我在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过程中,经常先定义,后求解。我知道不对,但是也控制不住。我曾经喜欢项羽,讨厌刘邦。我说霸王别姬是英雄辞世,大风歌是小人得志。但在充分了解了楚汉相争的历史之后,我反过来喜欢刘邦而讨厌项羽了。

我知道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所谓的喜欢也只是相对而言。

扯太远了。

儒家的罪状,罪状的百度释义:犯罪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一个法律用语,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某种具体犯罪特征的描述。问题的缩写就是罪状是锅,情况是锅,描述是锅。所以建议改改。

这直接定义了儒家有罪,我是没办法接茬了。那就有罪吧!但愿已在天堂的伙伴们能早点度我去那个没有“儒家”的地方。


儒黑们发了三个评论都被系统删除了,大概除了人身攻击也不会别的了。

昨天半夜困的,写的也挺乱。

多的也不想写了,儒黑连反驳的话都发不出来我还能写什么?

最近又发现一个叫花子虚的儒黑,真的可爱,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儒家的罪过不在理论,而在实践,是科举让儒家变成了一群考试家做题的舞台,自从宋朝科场人士掌握权力后,不懂法律的人掌握了法律,不懂财政的人掌握了财政,这都还好,有专业的师爷,有世袭的小吏帮这些人才们打理一切,他们只需要做个甩手掌柜处好自己官场的关系就好了,可是宋明两朝把军事都交给这帮天才了,更可怕的是这帮天才做官的时候受制于官场的考核,他不敢过分插手具体事务以免把东西搞砸了卷铺盖走人,可到了军事中,由于军事失败的后果过大,任何一个王朝都很难承受天才们三次以上作死的后果,科举人才们往往还没来得及学会敬畏战争这群戏园子里毕业的军事家就在战争残酷的规律下死不瞑目了。

user avatar

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程朱理学当然不能背锅,罪状都在儒家的根子那里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地说,这个锅,程朱理学确实背了不少,但要说全赖它,那就有点片面了。儒家这棵大树,根子扎得很深,枝叶繁茂,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自然不是一两个学派就能完全概括的。先说说程朱理学到底是个啥?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是宋.............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儒家的中庸之道,能否为科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似乎将古老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置于一个看似遥远的讨论空间。然而,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中庸之道并非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反而能在多个层面上为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平衡。首先,我们需理解“中庸”的真谛。它并非简单的“折中”,而.............
  • 回答
    .......
  • 回答
    读了儒家的书,心里总觉得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却又实实在在地缠住了。不是那种粗暴的勒索,更像是被一根极细极韧的丝线轻轻套住,起初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点温顺,但时间长了,你想挣脱,却发现那丝线已经悄悄地在你身上打了几十个结,每一个结都叫“礼”、“义”、“仁”、“孝”,每一个结都把你往某个既定的方向拉扯.............
  • 回答
    我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孔子的看法也偏向于批判性。很多人将孔子神化,说他“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要么显得不合时宜,要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核心思想“仁”和“.............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西方文化圈确实没有像儒家那样将“孝道”置于核心地位的伦理体系,对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广泛普及的社会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就“没有意义”,更不是“单纯图一乐”。他们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与我们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传宗接代.............
  •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回答
    在我的理解里,儒家的“君子”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追求内在德行的实在之人。他就像一块温润的玉,乍看平凡,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光泽与韧性。首先,君子的根本在于“仁”。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君子做事,无论大小,都想着对.............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探讨过,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的核心,例如“仁、义.............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