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语》如今被列为高考必读书目,高中生应该怎样努力理解儒家学说?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

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

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孔子虽然已经不在人世几千年,但他提出的问题,他的人生思考,依然能与我们当下产生共鸣。试着去想:如果孔子现在活在我们身边,他会怎么看待我们的学习、生活、社交?他会给我们什么建议?这种“代入感”能让你更容易进入状态。

二、 循序渐进:从字词到意境

《论语》的语言并不像现代汉语那么直白,很多词语和表达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字逐句的啃: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一定要查字典、词典,最好是文言词典。《论语》里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仁”、“礼”、“孝”、“忠”、“恕”、“君子”等等,它们的含义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不能望文生义。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这些核心概念的解释、出处以及孔子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阐释它们都记录下来。
理解上下文: 《论语》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片段,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读的时候,不能只看孤立的一句话,要把这句话放在它所属的篇章、对话的背景下去理解。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你需要知道它前面说了什么(有子曰),以及后面接了什么,才能更全面地体会“学”与“习”、“学”与“乐”的关系。
注意语气和情感: 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有时是严肃认真的,有时是轻松调侃的,有时是充满期望的,有时又是带着些许惋惜的。体会这些语气和情感,能让你更生动地感受到思想的温度。

三、 抓住核心:理解“仁”与“礼”

如果说《论语》是一座宝藏,那么“仁”和“礼”就是最核心的两颗明珠。

“仁”是内心的自觉: 儒家讲“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仁爱、爱人、同情。你要去理解“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关于“仁”的论述,去思考“仁”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当你看到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会伸出援手吗?这就是“仁”的实践。
“礼”是行为的规范: “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和谐的框架。“仁”是内在的精神,“礼”是外在的表现。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我们懂规矩,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你可以试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礼仪,比如餐桌礼仪、待人接物,然后去思考这些礼仪背后蕴含的尊重和秩序。

四、 联系实际:将经典“活化”

《论语》不是历史博物馆里的古董,它的智慧是普适的,可以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

对照自身: 读到孔子对君子品格的要求,比如“温、良、恭、俭、让”,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看到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你可以问问自己,每天有没有反思自己的言行?
解决困惑: 高中生的生活充满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等。《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如何交友、如何处理矛盾的论述,都可以成为你的“人生导航”。比如,你学习遇到瓶颈,可以看看孔子关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说法;你和同学有摩擦,可以想想“君子和而不同”。
理解文化: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理解了《论语》,也就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比如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道德观念的影响。

五、 方法多样:让学习不枯燥

朗读: 《论语》很多语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反复朗读能帮助你加深记忆,体会语言的魅力。
小组讨论: 和同学一起读,一起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能发现自己理解的盲点。
找一些好的解读: 除了课本上的注解,还可以参考一些信誉好的学者对《论语》的解读,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等,但要注意辨别,找到适合自己的。
适当的背诵: 那些对理解核心思想特别重要的章节,比如“学而篇”开头几句,“为政篇”关于“仁”的论述等,适当的背诵能够帮助你内化这些思想。

六、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理解《论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时间、耐心和坚持。不要指望一次就能完全明白,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像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每一次的“温故”都会让你对“新”的理解更深一层。

总而言之,高中生要努力理解《论语》,就是要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思想的深处,将古圣先贤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学习和人生之中。这不仅是对高考的准备,更是对自己未来成长的一次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四运动的目的,就是树立一种政治正确:儒家思想是100.00%的错误。造成你带着十二分的【抵触】在学《论语》。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大量【消耗】精力,却学不进去。

其实,任何文课思想,都有可取之处,只是比例有高低而已。但是,你都不必认识到这一层,因为,你只是为了考试。

你可以放弃高中,去搬砖,看大门,开网约车。但是,你既然选择了读书,想成为一个让人看得起的小知识分子,就【应该对各种人生观有一定了解】。

就好比我学习佛教知识,却不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在中国长期广泛流传。如果对其的认知,只限于“迷信”二字,未免过于粗鄙。

如果你对儒家的认知只限于“封建糟粕”,即使你读到博士,夸张点讲,同有一人自称哈佛教授,却满口 mother-f*cking *ss-hole。

user avatar

啊这。

论语很难吗?

谁还没当过个学生呢?

考高中生的也不就是几句学而篇的句子吗?

必读,几个人会读?

读了,几个人想深入了解?

想深入了解的会在知乎问?

翻了俩回答,一个孙谦,一个大大大大儒,俩知名儒黑。看他们学什么论语?

那孙谦,说的是喜欢科学。然而科学的问题没见回答,儒学的问题倒是提供了好几个,甚至可以说是把我引进知乎儒学问题的引路人。依照他的逻辑,我不喜欢他,所以我都应该讨厌科学家。

大儒,用了儒家的都衰败了。

安风,上位前反儒,上位后拥儒,所以儒只是统治工具。

就这俩观点,基本就能囊括所有儒黑的论点了。

一部分红卫兵,可能马恩列毛邓的一本著作没看过,就是鹦鹉学舌而已。拿孔子的雕像被拆毁来论证孔子的错误,我真搞不清楚是褒是贬。

大学的马哲课大概都用来睡觉了,考研的政治基本都是背题或者就放了,有几个人对哲学感兴趣?我也一样,只能说有点兴趣。

真对儒学感兴趣,我建议政治课多听听,马哲毛概和通史也跟着看看,勤加思考。东西串起来,就有意思了。也许我串的不对,不过我个人把自己的疑惑理顺了,我把我的小道悟透了。

user avatar

阅读北大哲学系的《论语批注》,你会发现新天地的。

(当然考试别这么写)

user avatar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都想取消天下祭孔,只让曲阜祭孔

但是得到了天下,就:

“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一以孔子所定 经书为教”

“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汉宣帝骂儿子说乱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还不是硬着头皮用儒家


多尔衮是身为摄政王,上皇太后上的那叫一个爽,贵族去睡汉奸的老婆也睡的一个high

但是入关了,不也立刻宣布,我们承认大明树立的贞节牌坊,然后自己树立的贞洁牌坊更多,还追封了明朝没封的贞洁牌坊



康熙也气的说理学大师们:终日讲理 学,而所行之事全与其言悖谬,岂可谓之理学?(《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一二,第 4022 页上)

但是刚说完,康熙不也屁颠屁颠一边去睡姑姑一边追封贞洁烈女去了···


所以啊,川普总统说:如果我们共和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其实学论语很简单:

记住不要脸就行了,怎么恶心怎么说,怎么不要脸怎么说

死记硬背加上不要脸,很轻松就能拿一个中等分数


然后把精力花在其他的科目上就行了


学儒家要学会一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汉语都不会说的,蛮夷,封为“儒家大宗师”。

怎么能让一群儒家大师,跪在蛮夷的小孩子皇帝面前,听蛮夷讲解让儒家,讲解完了,还要夸皇帝: “圣学高深 ,洞悉天人一理之源 。是以开示精切,发前儒之所未发。臣等今得与闻,诚不胜欣幸之至。”

这些学会了

儒家的学问也就学会了···········


记住,不要脸

已经有儒家传人说毛是先秦儒家,邓是程朱儒家了······

学会这个

你学儒家就是大儒了

答题的时候,三句两句不离普世价值,当今世界流行啥,就说儒家讲的是啥



一个人知识越贫乏相信的东西越绝对。

清末的读书人,那真的是我儒家圣贤天下无敌,洋人没学过四书五经,洋人没茶叶就得憋死,洋人膝盖不会打弯,洋人只会奇技淫巧··············

呵呵,儒家···········

知识越贫乏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啊

别看我黑儒,我真穿越回去,不用当皇帝,就当个小地主,我推广儒家的力度能让知乎上的儒粉都自愧不如···

所以说,学习论语或者孔子的学问,就是自己虽然是下层,也要把自己替换成上层,想着这么做会不会对上层好。

是吧,要不要脸。

这样才能学成。

user avatar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