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航一篇的论文被《Nuclear Fusion》杂志撤稿?

回答
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一篇论文被《Nuclear Fusion》杂志撤稿的事件,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形成一个全面且客观的看法。这类学术事件,尤其是牵涉到国际顶尖期刊的撤稿,通常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刻的影响。

首先,撤稿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警示”或“纠错”机制。《Nuclear Fusion》作为聚变能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其审稿流程以严谨著称。一篇论文能够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本身就意味着其初步通过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然而,撤稿意味着在论文发表后,出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其学术价值或可信度受到了质疑,并且这些问题未能通过发表后的更正或澄清来解决。

为何会出现撤稿?

导致论文被撤稿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并且在北航这篇论文的案例中,很可能涉及其中一种或多种:

1. 数据造假或操纵: 这是最严重也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情况。如果研究人员有意图地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或者不当处理数据以获得预设结果,一旦被发现,撤稿几乎是必然的。这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误导了整个科学界。
2. 研究方法或分析的严重缺陷: 即使数据本身不是造假,但如果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方法存在根本性错误,或者数据分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或计算错误,导致论文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或不可靠的,也可能导致撤稿。这可能源于研究人员的疏忽、对技术理解不足,或是实验设计本身的缺陷。
3. 剽窃或侵犯知识产权: 如果论文中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图像或文字,并且没有恰当的引用,这就构成了学术不端。期刊在发现这类问题后,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撤稿。
4. 实验可重复性问题: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石是可重复性。如果论文发表后,其他研究团队无法根据论文中提供的信息和方法重复出类似的结果,并且经过沟通,原作者也无法合理解释或改进,那么论文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撤稿。
5. 不当的作者署名: 例如,将未实际参与研究的人列为作者,或者遗漏了实际贡献者,这些情况一旦被核实,也可能导致论文被撤稿。
6. 利益冲突未披露: 如果研究人员存在可能影响研究客观性的利益冲突(如接受了特定公司资助且未披露),也可能成为撤稿的理由。

对北航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影响:

学术声誉受损: 无论撤稿原因是什么,被国际顶尖期刊撤稿无疑会对北航的学术声誉,尤其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和相关教授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公开的“学术污点”,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修复。
个人职业生涯的挑战: 对于论文的主要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而言,撤稿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学术晋升、项目申请、甚至就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在学术界,特别是申请教职或科研经费时,撤稿记录会是一个严重的负面评价。
科研项目的审查: 出现撤稿事件后,相关研究领域或项目可能会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研究经费的使用、研究数据的真实性等方面都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质询。
对团队和学生的影响: 整个研究团队的士气可能会受到打击。同时,团队中的研究生或博士后,其毕业论文或研究成果也可能因为这篇撤稿论文而受到牵连,需要重新评估其工作。
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尽管撤稿是负面事件,但它也为学校和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契机。通过深入调查撤稿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可以加强内部的学术诚信教育、科研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公众和学术界的反应:

关注和讨论: 撤稿事件,尤其是涉及到知名高校和国际期刊时,会引起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会希望了解事件的真相,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审慎态度: 其他研究者在引用或参考该撤稿论文时,会更加谨慎,甚至完全避免。这也会影响到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积累。
加强监管的呼声: 这类事件也可能引发对高校科研管理和学术诚信体系的审视,呼吁加强监管和问责机制。

如何看待?

看待北航这篇论文被《Nuclear Fusion》撤稿,我们应保持以下态度:

1. 避免“一杆子打死”: 不能因为一篇撤稿就全盘否定北航在聚变能源领域的整体研究实力和贡献。学术研究是动态的,任何机构都可能出现个别问题。
2. 关注原因和处理: 最关键的是了解撤稿的具体原因。是数据问题?方法问题?还是其他学术不端?学校和期刊方对此的处理态度和后续的调查结果,是判断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3. 鼓励透明和问责: 如果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和期刊应公开透明地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4. 从中学习和进步: 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研究团队层面,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完善科研伦理教育,加强同行评审和学术质量监控,提升科研诚信意识和能力。
5. 支持合理的纠错机制: 撤稿机制的存在本身就是科学自我修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这种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保持科学健康发展的机制。

总而言之,北航论文被《Nuclear Fusion》撤稿是一个严肃的学术事件。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研突破的同时,学术诚信、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不可动摇的基石。学校和相关研究人员需要认真对待,深入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改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最后一个作者是吕广宏,这篇文章被拒稿我一点都不惊讶。

吕教授是长江+杰青,学术水平怎么样我不评价,圈子里的人都清楚。但吕教授的学术作风确实不咋的。

前几年我的一篇文章被他们审稿(他们的审稿风格很明显),结果被拒稿,审稿意见相当不客气。我也不想跟吕老板掰腕子,认栽准备改投。

结果拒稿后没多久,在成都的一个学术会议上看见一个报告,内容和结论和我被拒的文章高度重复,只是换了个方法重新做一遍而已。

我一篇本来大概率一区的文章,因为被他们抢发,最后只能发个三区了事,差点还影响我顺利毕业。

那感觉就跟吃了苍蝇一样,至今难忘。

user avatar

这属于典型的灌水思路文章,在纳米材料口也常见。就是吃相太难看,明摆着偷懒连编辑都忍不了。发文章要想好怎么讲个好故事,也有明显的套路,哪怕是差不多的数据和内容,但是讲了不同的故事,从High profile journal到specific journal一路投过去都接收的并不罕见。

像这个撤稿就是翻车事故了。如果写文章的是学生,那就是学生偷懒了;如果是导师写的文章,那。。。。但无论如何,作为导师而言在这个事情里,失职且失范。

一稿多投其实是不爱惜自己羽毛的做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下功夫做足了表面样子让自己不太难看,虽然拔了毛但好歹穿了衣服像个样子,起码尊重人家编辑的工作。这个撤稿就属于既不爱惜羽毛又懒得做表面样子,编辑一看你自己都无所谓,我凭什么让你过啊?我不要脸啊!?

user avatar

update: 7/27/2018

刚看到另外一名匿名用户的回答。说像吃了个苍蝇。 我当时感觉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他说的是论文,我是基金。同样也是很不客气的毙掉,隔了半年在学术会议上看见一个报告,IDEA如此相似,连当时申请书里的技术路线里选用的元素都一模一样。真服气啊,谢谢您的肯定,呵呵。

大佬,等着您,等您评院士的时候咱再来点猛料。


这是吕广宏教授组里的一篇文章。相比吕教授,张教授并不活跃。这篇文章其实有着浓厚的吕式印记。小同行应该都清楚,大同行只要看看论文列表就能明白。

吕教授现在十分活跃,俨然中国核材料的武林盟主。只不过还未上院士,就显示出学阀的强烈倾向,太过于拉帮结派,过于照顾自己的小圈子,几乎不给任何圈外人活路。横跨物理二处和工材,影响力之大,不下于院士,好不威风。

但是,吕教授的研究水平吗?见仁见智,大家自有公断。灌水文章是有,但像这两篇吃相这么难看的,以前并不多见,或许是膨胀了?

现在核材料研究中的一大笑话就是


第三个笑话: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创造另一个问题

科学研究与工程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科研研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不顾别的问题,工程上是不行的,你不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有把上一个刚解决的问题变成问题。

比如氚滞留问题,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但你不能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就在材料上打纳米孔吧,你这样热导率还能看么,力学性能估计也崩了吧。

这类问题不忍直视,真的,关键是还不少。

总的来说吧,不同方向的大牛应该在不同时期起作用。科学研究阶段这些物理大牛理所应当成为核心,到了工程阶段你还继续把持话语权的结果就是闹笑话,同样的到了商业运行阶段工程师就该有话语权了。

对于那些转行来的学者,我直言你们很多人的行径让我看不起。我是真看不起。跨行来的博士生经过一两年磨合也都进入状态了吧,更何况你一个老师。进入领域几年了还犯这种低级错误只能说根本没在学。进入新领域只看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我估计很多人文献都没怎么看就是在圈钱。当然,我不否认很多老师跨行也能做出巨大成就,这点我是深表佩服的。



作者:SpaceXI
链接:zhihu.com/question/27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这应该属于灌水没灌好,反而被淹的典型。


当年我还在研究超分子化学的时候,大概09年左右,就发现许多人会做这种类似的工作,人家就是光明正大的一稿多投,但是人家的通讯作者是大牛,是领域的大佬,那你也没办法,而且灌水的还都是cm,大分子,甚至jacs这种杂志,但是人家第一清晰地说了,我相关工作的一部分发表在了哪里,这里做一个小小的补充,第二,人家作为大佬,文章仍然写的非常谨慎和详细,说了许多废话,显得这篇论文挺像回事儿的,其实就是之前发的那一篇把相关数据,合成路线,功能测试都做完了,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拿到主体分子的单晶,现在我们很兴奋地宣布,我们拿到单晶了,和之前分析的结构一模一样,其他的数据又照原样贴了上去一次。


那时候看见许多人会把一项大的合成工作拆分成三四个小的部分去分别发表,或者用一系列的测试,都是同一个主体分子对客体的作用的测试,但是客体可以分成好几类,原则上你列一个表,把测试数据一罗列,就行了,但是他们就是会分好几篇去发,文章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一样,但是也没办法,谁让人家能说服主编接收呢?


像张颖教授这种情况,显然属于学生写文章图省事,太懒了,自己在投稿的时候又没把关,于是悲剧了,所以当时我们投稿时,虽然也是自己登陆大老板的账号自己去投,但是大老板明文规定,最后的那个submit键必须他本人按才可以,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

user avatar

1. 这两篇文章尽管内容相似,但是毕竟不一样(元素不同),所以不构成一稿多投。

2. 灌水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灌水只是很low,不是学术不端。

3. 图表相似不是大问题,毕竟数据是不一样的。

4. 没有引用是有问题的。两篇文章总不可能同时做完同时写完,那么后面的一篇应该引用前面的一篇。作者没有引用,显然是想让两篇的评委都以为文章有较高的原创性。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大量的文字雷同。

对比一下:


作者显然是意识到有抄袭的问题的,所以他们换了一些词,比如一篇里用solution而另一篇里用solubility. 然而作者对抄袭的理解有严重的错误。

首先,自己抄自己也是抄袭,判定与抄别人相同。

其次,不是语句完全一样才算抄袭,重合程度超过一定程度就算抄袭。一句话换掉一个词这样是没用的。

最后,达到抄袭线所需的雷同的文本长度是很低的,几句话就够了。这两篇文章不用看具体内容,摘要部分已经够判定抄袭了。

顺便说一句,这么大量的雷同,就算明确做了引用也没用。直接引语多到一定程度还是抄袭。

作者应该不会天真到以为这么明显的雷同可以永远不被人发现,所以我倾向于认为作者是没意识到这样做会碰到抄袭的高压线。估计是觉得骗过评审发表之后就算被发现也不会被撤稿,只会被人觉得low. 事实上,如果作者从零开始写第二篇文章,遣词造句与第一篇完全不同(不只不抄而且还故意回避),是有可能逃过撤稿的命运的。如果再加上规范的引用,这篇文章在学术规范上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当然,这样估计也就只能发个四流杂志了。

user avatar

坏了规矩。

灌水可以,一定要等第一篇文章挂出来了,再投第二篇。一定一定引用第一篇。


第二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是原始数据的积累。后续的研究者有数据可查。

虽然灌水,但好歹没有造假。只是没把握好学术圈的规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