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理工大学某硕士生被指几乎一字不差地抄袭论文?

回答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一位硕士生被指控几乎一字不差抄袭论文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起极其令人扼腕的学术不端行为,对涉事学生本人、导师、乃至整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术声誉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事件的严重性与影响: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几乎一字不差地抄袭”的性质之恶劣。这不仅仅是引用不当或借鉴不足,而是赤裸裸的剽窃行为,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粗暴践踏,也是对学术诚信的根本违背。学术研究的基石是原创性和严谨性,这种行为直接摧毁了这两点。

对涉事学生本人: 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无论其动机如何,这种行为一旦被证实,将断送其未来的学术生涯和职业发展。学位的撤销、名誉的扫地,这些都是必然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这将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影响其一生。
对导师: 指导硕士生完成论文是导师的职责所在。论文抄袭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导师在学术指导和诚信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疏忽。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术行为负有一定的监督责任。这无疑会给导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声誉损失,甚至可能影响其未来的招生资格和学术评价。
对北京理工大学: 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此类事件的曝光无疑会对其学术声誉造成损害。大学需要维护其学术的纯洁性和公正性,一旦出现这样的丑闻,会引发公众对其学术管理、论文审查机制的质疑。这也会影响学校吸引优秀生源和教师的竞争力。
对整个学术界: 论文抄袭不仅仅是个别事件,它也在侵蚀整个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当公众认为学术论文可以被轻易复制粘贴时,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就会动摇。这会打击那些踏实做研究、认真做学问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可能的原因分析(推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背后可能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

学术压力与功利心态: 在当今社会,获得硕士学位往往被视为进入职场的重要敲门砖。学生可能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加上对未来就业的焦虑,以及一种“速成”的功利心态,认为尽快拿到学位比研究过程本身更重要。
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或故意规避: 部分学生可能对学术道德和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心存侥幸,认为不会被发现。也可能存在对“借鉴”与“抄袭”界限的模糊认识。
导师指导的不足或失职: 如前所述,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可能存在指导不力的情况,例如对学生的研究进度、思路形成、文献引用等环节的监督不到位。有的导师可能过于忙碌,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致指导每一位学生。
论文审查机制的漏洞: 高校的论文查重系统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可能存在被规避的可能。或者在审查过程中,某些环节未能发现明显的问题。
个人道德品质问题: 最终,抄袭行为是个体选择的结果,其背后也反映了个人道德品质上的缺陷,缺乏对诚信的敬畏。

如何看待与应对:

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层面,更需要深刻反思并寻求改进:

坚决零容忍的态度: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旦查实,必须依法依规给予严厉的处罚,包括撤销学位、取消毕业资格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维护学术的严肃性。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从本科开始,就应该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始终。要清晰地讲解什么是学术不端,什么是合理的引用,以及违背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尊重知识产权,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完善导师责任制: 明确导师在学生学术指导和诚信教育中的责任。鼓励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可以考虑对导师进行学术诚信培训,并将其作为导师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优化论文评审与查重机制: 提升查重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并辅以人工的细致审查。评审专家在评审论文时,也应更加审慎,关注论文的原创性和研究的严谨性。可以考虑引入答辩环节的严格质询,让学生阐述其研究思路和过程。
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尊重原创、崇尚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明白,学术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和贡献智慧,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学位。
信息公开与透明: 对于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结果,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适当公开,增强警示作用。同时,也需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抄袭论文事件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再次敲响了学术诚信的警钟。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公正严肃地处理此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守护学术的净土,培养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学术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篇技术分析帖,大家都是对着PDF截图在做猜想。趁着中秋假期,我来做一篇技术分析吧。

技术分析的主要来源是LaTeX源文件。arxiv网站要求论文上传者必须上传LaTeX源码,而从这些源码里,能够找到非常丰富的信息。我将两份LaTeX源码放在了清华云盘,方便大家下载。一份是原作者的,一份是抄袭者的。

在本回答中,我主要想搞清楚,这次抄袭是来自PDF文件泄露,还是来自源码泄露

下面开始技术分析。

首先是抄袭者arxiv上传的源码清单,可以看到2.pdf 和 3.pdf 是论文中两张图对应的文件,cvpr.cls和ieee_fullname.bst是官方模板,没有什么信息。关键在于egbib.bib文件和LAD-CVPR.tex文件

抄袭论文借用了CVPR2021的paperID为4506的投稿模板

在LAD-CVPR.tex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行,也就是说这个模板是从一篇CVPR2021投稿、paperID 4506的论文的模板中改过来的。根据CVPR官网的信息,4506这篇论文已经被CVPR2021接收了。但是在CVPR2021的论文中查不到Label Assignment Distillation for Object Detection这一篇论文。那么,这很可能表明,抄袭者和CVPR2021 的4506论文作者有关系。由于论文投稿的paperID并不会公布,我们目前不知道它是哪一篇论文。这就需要与CVPR2021的PC联系了。

更新:4506的一作在评论区回复了,CVPR2021的paperID为4506的论文是"Multi-Scale Aligned Distillation for Low-Resolution Detection",一作并不认识抄袭者。

4506的一作提供了图片证明:

这样一来,为什么抄袭者的LaTeX源码里有4506论文的信息呢?

幸运的是,Multi-Scale Aligned Distillation for Low-Resolution Detection这篇论文也已经挂了arxiv,因此也能下载到它的源码。于是我又去翻了翻源码(也放在清华云盘里了),这下找到原因了:

抄袭者看到了Multi-Scale Aligned Distillation for Low-Resolution Detection这篇论文的arxiv,然后以此为模板,把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原论文PDF进行了复刻,填充到模板中,挂上了arxiv。

因此,4506的作者完全是被误伤了,在此对作者表示歉意。

抄袭论文是抄袭者对着PDF进行了复刻

Excel2LaTeX的标记

在LAD-CVPR.tex文件中,有一张表格引起了我的注意:

图中的这一行注释“% Table generated by Excel2LaTeX from sheet 'Sheet5'”对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因为我本人经常用Excel记录数据,再利用Excel2LaTeX插件来转换成LaTeX代码。我还写过一篇知乎文章来介绍这种方便的方式:

对比而言,原作者论文中,这张表格的源代码是:

原作者的源代码中并没有Excel2LaTeX的标记。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抄袭者是对着不知道何种途径拿到的一份PDF,将表格抄写在Excel里,再利用Excel2LaTeX插件进行了转换

citation的名字及顺序

正常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会给引用的文章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方便引用。而且源码中引用论文的顺序是乱的,因为软件会帮助我们自动进行排序。然而,抄袭论文是对着PDF复刻的,所以他们对着软件排序之后的结果,一个一个地去找对应的论文并加上去

我截图找出了原作者在NeurIPS2020投稿上的引用部分,大家关注这几个引用:

然后在抄袭者的egbib.bib文件中:

用于biblatex引用的label与原作者被拒稿的论文中引用序号完全一致!

图片中的文字错位

在抄袭者的3.pdf文件中,放大后我们能看到左上角sco三个字母出现了错位,而res没有。这说明抄袭者是将原作者的PDF放大并进行截图导致的。

事已至此,基本可以下结论:抄袭者通过某种途径获得了原作者的被拒论文的PDF版本,然后对着PDF进行“人工反编译”,将PDF写成LaTeX,并套用CVPR2021投稿中paperID为4506的论文的模板,将论文挂上arxiv,然后被原作者发现

那么,至于抄袭者是通过审稿渠道获得PDF,还是在一些地下市场获得PDF,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个需要进一步追查。

不幸中的万幸,这不是一次源码泄露导致的抄袭。如果是源码泄露,那可能就是overleaf被盗,广大科研工作者都要担惊受怕了。

user avatar

这人选错学校了。

如果选的是复旦大学,这么做不仅不够成学术不端,复旦大学还要给他颁发博士学位。而且还会成为以学术专业性闻名的网红,得到众多粉丝簇拥。

user avatar

帮吃瓜群众总结一下事情全貌。本次事件是实锤无误,不仅有被抄袭者的原论文和抄袭者的现论文对比(几乎一字不差);而且抄袭者也承认是他的错误(据称是“pdf上传错误“)。然而这件事情远非抄袭那么简单(后文祥谈)。

1、时间线回顾:

作者王剑锋(知乎大V @王剑锋 )2020年Neurips投稿了一篇文章(投稿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5日),标题为Label Assignment Distillation for Object Detection,该文后被拒稿。由于Neurips的投稿是有记录的,所以此事实为真。

抄袭者在2021年arxiv上传了一篇文章,题目为Label Assignment Distillation for Object Detection,一字不变。上传时间为2021年9月16日,在被抄袭者投稿一年之后。因此时间上,必然是王剑锋拥有著作权,无可争议。投稿人为Minghao Gao, Hailun Zhang和Yige Yan。

与之前发生过的公开论文被抄袭事件不同。按照AI会议的规定,审稿期间的文章是不允许外泄的,因此,抄袭者是如何得到论文的,是一大疑点。

2、被抄袭论文与抄袭论文对比

我们把王剑锋的论文和arxiv的抄袭论文放到一块对比,发现几乎一字不差。

先看摘要部分:

方法部分也一模一样,绝对不是“写作不规范”:

不仅公式一模一样:

就连论文中的图也是直接搬过来:

读者可以自行对比其他部分:

王剑锋论文链接

arxiv抄袭论文链接

3、二作的回应:

首先,抄袭者通过邮件回复了王剑锋,

可以看到,主要意图是:(1)承认是自己提交的arxiv(2)否认是故意抄袭(3)将责任推给第一作者(4)希望王剑锋撤回举报了事。

王剑锋当然很不满意,难道arxiv也能“错误提交”?作为提交者,虽然不是第一作者(但是是共同第一作者),也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如果一字不差的全文照搬都不算抄袭,那么还有什么算抄袭?

后面抄袭者还在知乎上联系了王剑锋,基本意图没有什么改变。

(1)承认自己提交的

(2)否认是故意抄袭

共同第一作者居然说对文章的事情“不是很了解“,也是够绝了。

(3)将责任推给第一作者

(4)希望尽快了事

4、一作的回应:

后面抄袭的第一作者高明豪也回信了王剑锋,态度冷淡,坚持说是“上传错误”,否认抄袭。一作称自己“初次涉猎相关事务”,好像把抄袭当成了工作来干。

注意这里的一作回应是有信息量的,文章来自于“小组学习会”,“可能是以前师兄或者老师审稿留下的”。部分解释了抄袭论文的来源。

有匿名用户称上面的截图是来自一作的回应,真实性待查。如果一作真的是“普通的打工仔”,“农村娃“,那这件事就更恐怖了:一个普通的不做这方面研究的研究者,是如何得到正在审稿的未公开文章的?

5、9.19日后续:Neurips官方回应和北理工启动调查

9月19日,Neurips官方回复了王剑锋,称审稿人、领域主席并非是arxiv论文的作者(这个几乎是显然的,因为arxiv论文中的作者都没发表过论文,不可能成为审稿人,更不可能是主席)。同时官方称审稿人及领域主席并不是和arxiv同一个机构的,这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是arxiv作者的导师或者学长。而一作称是“老师或者师兄留下的“。要么是一作说谎了,要么是一作还跟校外老师或者已毕业师兄有联系,要么是所谓学习会还请了校外人士来讲。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回复了王剑锋,称已启动调查。

6、小评:并非简单抄袭事件

对于新手,如果说是一般性的错误甚至部分仿写,都可以理解。但是全文照抄属实说不过去,应当负有学术责任。何况这次是抄袭未发表未公开的文章。可以这么说,如果说王剑锋没有锤他的话,这篇文章的著作权将被他夺去,因为抄袭者是第一个公开的。这是非常恶劣的事件,研究者几个月乃至几年的工作,就被几个小时的ctrl+c,ctrl+v夺取,伤害的不仅是王剑锋本人,而且是其他认真做research的人的感情。抄袭者应当公开承认抄袭并道歉,而不是说“办事不周“”不了解情况“”希望不要留下污点“。幸亏这次是抄袭到了知乎大V,有几万粉丝的王剑锋,如果是抄袭的一般人,可能很难引起关注。

这几件事越来越启发导师们,应当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诚信教育,划清底线。不然留下了案底,就很难在学术道路上走远了。

然而这件事情远非简单的抄袭事件,更加值得深思的是:抄袭者是怎么得到还在审稿的未公开论文的?抄袭者显然还不具备作为审稿人的资质,那么抄袭者是否和某个见过这篇文章的审稿人存在着利益交易?更进一步,是不是有某个交易平台,出售未发表的论文?这让我们每个做AI研究的研究者都细思极恐。这也是抄袭者应该被追查的事情。有一种可能性:是不是抄袭者购买的稿件,以为是原创的,所以上传arxiv?

根据第一作者的解释,文章来自于“小组学习会”,是“老师或者师兄审稿”的文章,那么老师或者师兄是不是也应该付相应责任呢?按照规定,审稿人是不可以将审稿的稿件分给审稿无关的人看的。所谓的学习会,恐怕就是公然将稿件给需要论文的低年级学生学习,让其窃取idea或成果,无奈这次学生太蠢全文照抄导致东窗事发。这种开学习会分享在审稿件的行为,肯定是违背学术道德的,应当被追责。

7、9.29后续:真相大白,旷世实习生泄漏了论文

根据王剑锋在reddit[1]的公开声明,旷世实习生泄漏了论文,该实习生将原始论文的pdf转换成latex,并尝试投稿2021ACML(后被撤稿)。他还将该论文送给了arxiv抄袭论文的一作。该一作并不知道论文是抄袭而来,所以就上传了arxiv。


非常好笑的是这个回答之后,有个叫“学术期刊“的私信我问我需要什么帮助,点进去一看都是一些代发论文的广告(头像也是),是不是这个抄袭者正是购买了这样的服务,然后当成是自己的原创呢?


评论区有些网友不知道Neurips的公开规则,这里声明一下:

2021年之前用的是Microsoft CMT系统进行投稿,对于接受稿件会在官网公开全文和审稿意见,被拒绝的稿件是不会被公开的(也没这功能)。事发的Neurips2020就是用的Microsoft CMT。

2021年用的是open review,对于接受稿件都会公开(全文+审稿意见+决定),但是对于被拒绝稿件,是可以选择是否公开的。

参考

  1. ^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pvgpfl/ndr_alleged_plagiarism_of_improve_object/
user avatar

更新:

王剑锋研究员 @王剑锋 在Reddit上已经回应此事,表示越南兄弟的工作也很nice,有明显的不同,仅仅是撞了concurrent work的idea。

(上图中论文ABC编号与本回答不同)

此外,王研究员还表示论文是被实习生D泄露的,甚至D还将此文投稿至ACML 2021,被其博导发现投稿信息后撤回(在导师不知情抄袭的情况下),然后又将论文转手给论文A的一作E。E在看到论文B上传了arxiv后,联系论文A的二作F(北理工学生)也上传了arxiv。

E和F在考研时认识,E之前曾在中科院实习,目前在考研二战。

目前王研究员已经联系了D的学校以及博导,D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目前来看,论文不是从审稿流程中泄露的。


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时吃到瓜的第一时间,我就去查了下这篇涉嫌抄袭的论文,最初上传于9月16日,简称为论文A

结果发现还有另一篇从名字上看非常类似的文章,最初上传于8月24日,作者来自越南,简称为论文B

(当时我只知道被抄袭的是中国的研究员,还以为是越南的大兄弟是被质疑抄袭的那个)

但是知乎上似乎一直没有关于论文B的讨论,不知道王剑锋研究员有没有看到这篇文章

今天,这位越南大兄弟在对知乎上对这件事的讨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在Reddit上发表帖子表示自己的论文B被论文A抄袭了

顺便鞭尸了Duo Li :)

越南大兄弟也给出了抄袭的证据

但是只给出了几小段的文本相似,明显不如王剑锋研究员的证据有力。

越南大兄弟也简要说明了论文B和旷视工作的区别:(在帖子中Paper A指的是越南大兄弟的论文,论文C指的是旷视的工作)

目前来看,论文B与旷视的工作可能仅仅是撞了idea,但是论文A则像素级抄袭了旷视的工作……

戏剧性拉满,Reddit网友直呼dramatic :)

user avatar

砍一只手换毕业???哇!!!

有一说一啊,我也算名校毕业的,肯定比这几位强。如果砍一只手换我毕业我肯定是不愿意的。知乎做题家不少,有谁愿意的出来说一句?

可见一只手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河海或者北理工学位。

所以你看,现在只是从北理工退学就能保住一只手,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学生真是占大便宜了。

@王剑锋 算是宅心仁厚,知道还是一只手比起学位来对这个孩子更重要一些。

这个学生以后回头看,肯定心里只有感恩。

我就不懂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说片汤话,合着就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user avatar

大概率是买的论文

具体论文来源还没实锤,但根据多方猜测,大概率是买的论文。

我虽然已经毕业十几年,但我毕业的时候就有比较完善的买论文,甚至买毕业设计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是大学教育中最不该存在的。

我觉得不管是买平时的论文,还是买毕业设计,买的人,指导老师,卖的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行为算是一种作弊,作弊最大的危害也是给没作弊的人带去不公

虽然很多人会说

你成绩不好,为啥怨那些作弊的人?为啥不看那些没作弊的人?那些人没作弊也比你分数高,那才是你应该反思的,应该从自身找问题。

对的

自己成绩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

但不妨碍痛恨作弊的这种行为,学渣也有权利抨击作弊者。

关于这次一字不差复制粘贴的动作

我个人是非常希望严惩的

这种严惩不是像抄袭者自己说的自断一只手,这种严惩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严厉一些。毕业十几年后,没有关注过任何高校圈的事儿,但这种买论文的事儿,真的不是现在才有的,至少我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人,当你敢做违法乱纪,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的时候,就要随时准备好为此事负责。

user avatar

达则原创创新,

穷则农民儿子。

现在抄袭者已经进化到不改原文,改两头堵了。这就是加速时代的好处吧。


其实我不关心这事情怎么处理。因为这个好处理。既然闹出来了,且这里面的作者没有一个是学术圈的大佬,不存在包庇暗箱。学校见到这种软柿子一定会“公事公办”,正好还落了个不纵容学术不端的好名声。

当然,我对软柿子并无同情。大家都当过软柿子,只有你搅坏了一锅番茄鸡蛋汤。

想要走捷径,不论是抄袭还是买论文,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挨打立正就好了。


我真正关心的,是这手稿怎么流入了抄袭人的手中?

很多分析我觉得有道理,这么堂而皇之,应该是不知道这论文的来源。所以多半是存在着买论文的产业链的。

这种产业链久已有之,也不是什么新闻。但我一直以为是某些人收钱后粗制滥造缝缝补补搞出一篇,虽然可能东抄西抄,但总是来自于已发表的内容。没想到的是居然来自于未发表的投稿论文。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因此可能存在几种途径。

第一,论文中的作者为了钱卖了这篇论文。

第二,论文被作者之一以某种途径不小心泄露了出去。

第三,论文在投稿过程中被审稿人泄露了出去。或者审稿人就是卖论文的人。

第四,论文被某种不可知的方法,比如电脑被黑,等方式泄露了出去。

我还是倾向于第三种可能。这种单盲评审机制,虽然是目前最好的机制,但弊端其实也很明显。就拿某老师举例。我截屏了知乎某答主的答案中引用的某老师博客为例:

实际上这就是学术界暗箱操作的典型例子。编辑有着稿件的全部信息,因此能够告诉她目前已经收到了和她文章内容相似的稿件。

我猜测编辑的意思是,如果她能够在编辑处理前一篇稿件deadline之前投稿,那么编辑就可以拒掉前一篇的稿子,把她的这篇送审,或者把两篇同时送审。但如果投稿时间相差太多,那么她的这篇就不能算是一篇“新”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受理,很可能会被直接拒掉而不送审。

这里面,编辑和那个无辜的第一篇论文的作者并无直接利益关系,但其实已经做出了具有偏向性的损害后者利益的行为。所以这只能算是轻微的。

还有更为恶劣的一种情况,对于论文作者的利益更构成直接的毁灭性影响。那就是审稿人的学术不端。

我看过很多例子(在知乎上也有不少吐槽),审稿人在看到一篇稿子时,如果发现和目前自己的工作撞车,那就会千方百计地拒掉稿子。让自己的工作首先得以发表。

更恶劣的则是,审稿人看到了好的工作见色起意,让自己的学生重复工作,然后赶制一篇,立刻投到其他刊物抢先发表。

有人可能会说,那来得及吗?

其实很多文章,重要的突破就是一个idea,想到了就成功了一大半,其他的都很简单。所以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学术圈其实大家不在乎和别的人的idea撞车,真正怕的是别人比你发表的早。诺贝尔奖常常看的不是谁做的多,而是看谁发的早。不信你去问philip kim看他怎么说。


如果能把源头揪出来,看看是谁审稿的时候把别人辛辛苦苦做的论文给卖了,这才是真正的恶有恶报。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真nb,还能这样干,投个稿还得担心审稿人会不会故意把我文章拒了然后…。

user avatar

这种事儿在各种文创圈不是常见吗?

就是小孩子没把抄袭当回事儿……

不知道科研圈对这玩意有多重视……

大家在知乎,应该都见过不知道多少次,抄袭者对抄袭不以为然,觉得被抄袭者多事儿……

甚至跟原作者说,把你的稿子给我用一下,被拒绝了,还说用你的东西是瞧得起你,别不识抬举都是常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一位硕士生被指控几乎一字不差抄袭论文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起极其令人扼腕的学术不端行为,对涉事学生本人、导师、乃至整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术声誉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严重性与影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几乎一字不差地抄袭”的性质之恶劣。这不.............
  • 回答
    北京理工大学大物期末考试近200名学生被判答卷雷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学生群体对判罚的反应、学校的处理方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考试公正性问题。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考试情况: 通常大学物理的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
  • 回答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的宿舍调整,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咱们住校的同学,感受最直接。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次调整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学校发展、提升住宿体验而进行的一次比较大的变动。为什么会有这次调整?首先,咱们得明白,学校宿舍的规划和调整,不是凭空来的。背后肯定有一些更宏观的考虑。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20182019学年C语言期末考试。首先要明确的是,“求是书院” 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一般来说,高校的书院制度往往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意味着进入求是书院的学生在学术上可能有着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课程的设置和考核会更加注重深度和拔尖。因此,我们可.............
  • 回答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被禁止使用 MATLAB 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关注的现象,也折射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最普遍的说法是,北京理工大学(和其他一些国内高校)与 MathWorks(MATLAB 的开发公司)的软件许可协议出现了问题.............
  • 回答
    关于杜海涛和乐华七子被北京理工大学“赶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这件事情源于一场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品牌合作活动,其中涉及到了杜海涛和乐华七子的参与,以及一些围绕活动本身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又荒唐又有点好笑。你想啊,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毕业生,冒充是“纯正”的北京理工大学(985高校)的毕业生去应聘,结果人家HR一看,学历背景不对,直接给刷了。这本身也算是个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接下来的剧情才叫精彩:这位毕业生被拒了,不是反思自己为啥要撒谎,也不是去提.............
  • 回答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网新收费政策出台,这事儿在校内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看法也挺多元的。简单来说,就是从之前相对较低的包月费,转向了更细分的流量套餐或者更灵活的计费方式。先说说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些点,也就是这政策变在哪儿了: 费用构成变化: 以前可能就是一个月多少钱,管你用多少。现在看来,更像是手机套餐.............
  • 回答
    北京大学一名博士后为完成论文而从事外卖骑手工作长达5个半月的经历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与体制的碰撞,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劳动、知识生产以及平台经济监管的深层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个人选择背后的学术困境1. 研究方法的实践性突破 该博士后可能将外卖骑手作为研究对象,试.............
  • 回答
    关于北京邮电大学考期复习期间发生救护车抬走六人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和痛心的情况。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和看待:一、 事件本身与直接原因分析: 发生时间与背景: 事件发生在考期复习阶段,这是学生们压力最大的时期之一。考试临近,学生们普遍面临着巨.............
  • 回答
    看待北京大学决定补录河南省被退档的考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北大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不是一时冲动,背后大概率有几重考量。 教育公平的考量: 河南省作为高考大省,考生基数大,竞争异常激烈。如果真的存在一些技术性或者程序上的问题导致部分成绩优秀的考生被退档,北大.............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向持刀入课堂的校外人员龙江豪提供北大网关和匿名发帖女生个人信息的做法,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更详细地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和北京大学的处理方式: 事件本身: 核心事件是,一名校外人员龙江豪持刀进入北京大学的课堂,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校园安全事.............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强基计划“火箭计划”(6年本博连读)是一个旨在为中国培养顶尖物理人才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计划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培养国家急需的顶尖物理人才: 强基计划本身就是国家为解决关键领域人才“卡脖子”问题而设立的,而物理学.............
  • 回答
    说到北京大学的燕京学堂,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也挺复杂的。初衷与愿景:打造世界级中国研究中心最开始燕京学堂被提出来的时候,大家对它的期待是很高的。北大嘛,中国最顶尖的学府,结合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层面的支持,这个项目瞄准的就是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中国研究中心。它的核心目标是吸引全球最优秀的.............
  • 回答
    北京大学与龙江豪的事件,无疑是近期校园舆论场上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牵扯出的多重矛盾与复杂人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入手:事件本身,北大和解的姿态,龙江豪的诉求,以及整个事件映射出的社会心态。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细节可能在不同信息源有差异,但大致框架是清晰的。 简单来说,是一位北.............
  • 回答
    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募捐中,一个座位10000元的价格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校友捐赠的常见模式与合理性探讨 校友捐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大学依靠校友捐赠来支持科研、奖学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乎是常态。这种.............
  • 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聊起它,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几个关键词:教师教育的摇篮、人文社科的重镇、以及那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首先,在它的“出身”上,北师大就自带光环。它可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重点建设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说承载了中国近代以来教师.............
  • 回答
    “生科不败 千秋万代”——这句掷地有声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届毕业口号,一经亮相便迅速在校园内外引发热议。仔细品味这句话,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毕业寄语,更蕴含着北大学生特有的家国情怀、学术自信以及对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生科不败”这四个字所承载的分量。北京大学,作为.............
  • 回答
    从保安到学府的“宠儿”:北京大学保安张俊成的逆袭人生说起北京大学,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意气风发的学子、博学睿智的教授,以及那充满人文气息的燕园。然而,就在这片中国顶尖的学术殿堂里,曾有过一位特殊的“居民”——张俊成。他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而是一名保安。可正是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安,却凭借一股.............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意外的,毕竟北京邮电大学,这名头响亮,尤其在通信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沙河校区,也算是个新校区,理论上条件应该不差。结果,11月3号开始限电,这事儿可真不是小事。首先,咱得捋一捋这“限电”到底是个啥概念。在咱们这儿,提到限电,大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可能就是“拉闸限电”。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