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尔雅》作为一部工具书,为何会被后世的儒家给列入了“十三经”之中?

回答
《尔雅》被后世儒家列入“十三经”,这件事绝非偶然,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工具书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政治考量以及儒家自身的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缘由。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尔雅》的“工具书”属性并非其全部价值。虽然它以释义名物为主,看似是为阅读古代典籍服务的辅助材料,但其内容所承载的,却是先秦时期中国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和宇宙观。《尔雅》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形成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宗法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源远流长的先秦文化基石与“正名”思想

《尔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甚至可能与孔子及其弟子有着一定的渊源。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对中国早期语言、文化、礼仪、天文、地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规范。在那个时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思想流派众多,“言语”的混乱也是社会动荡的体现之一。《论语》中,“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强调名称的准确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尔雅》正是这种“正名”思想的实践载体。它试图统一汉语中对各种事物、概念的称谓,为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换句话说,《尔雅》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正名”思想的有力呼应和实践。它所解释的名物,很多都与周代的礼制、祭祀、朝聘等活动息息相关。例如,对各种器物、服饰、官职的解释,都是理解和传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关键。如果连这些基本的名物都无法准确理解,那么如何谈得上继承和践行“礼”呢?

二、儒家对经典权威性的建构与“十三经”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和推广。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致力于构建一套权威的经典体系,以确立其思想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统治地位。

“十三经”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以后,但其雏形和遴选过程,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博士制度和经学传承。汉代儒者们,为了研究和传授经典,对大量的先秦文献进行了整理、注释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帮助理解和解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核心经典的书籍,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尔雅》恰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没有《尔雅》的释义,许多古籍中的隐晦之处、生僻的词汇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尔雅》所提供的词汇解释和概念界定,成为了后世儒家进行经学研究和学术辩论的基石。例如,解释《诗经》中的植物、动物、祭祀用语,解释《尚书》中的官职、制度,解释《礼记》中的礼仪细节,都离不开《尔雅》的帮助。

可以说,《尔雅》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是被后世儒家主动赋予和尊重的。它不是被动地被纳入,而是因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被肯定并确立了其经典地位。它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和文化学基础。

三、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考量

将《尔雅》列入“十三经”,也带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考量。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与文化认同: 统一的语言和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广《尔雅》,实际上是在推广一种官方认可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解读方式。这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消弭地方方言差异带来的隔阂,强化一种统一的文化认同感。对于统治者而言,掌握了对经典的权威解释权,就掌握了对社会思想的引导权。
教育与人才选拔: 在传统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中,经学是核心内容。而《尔雅》作为理解经学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了士人必学的书籍之一。掌握了《尔雅》的释义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儒家经典,才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仕途。因此,《尔雅》的纳入,也与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紧密相连。
文化传承与“道统”的延续: 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道统”的传承,即道德、政治、哲学思想的延续。而“道统”的体现往往体现在对经典中蕴含的“道”的理解上。《尔雅》通过对名物的解释,间接传达了古人对宇宙、社会、人伦的认识,这些认识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理解《尔雅》中的名物,也就更容易理解古人对“道”的体悟,从而更好地将儒家的“道”延续下去。

四、超越工具书的功能:文化认同的载体

虽然《尔雅》以释义名物为主,但其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范畴。它所解释的每一个词汇,所指代的每一个事物,都承载着先秦时期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例如,对“礼器”的解释,本身就是对周代礼制的一种解读;对“天文”知识的记载,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尔雅》所构建的,是一个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契合的世界观。它帮助后世之人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这种理解是进行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结来说,《尔雅》之所以能跻身“十三经”之列,绝非仅仅因为其作为一部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

1. 它是先秦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正名”思想和对古代礼乐制度的认识,是理解儒家核心经典的基石。
2. 它为儒家经典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语言学和文化学支持, 帮助后世儒家进行经学研究和学术传承。
3. 它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考量, 有助于统一语言、强化文化认同、服务于教育和人才选拔,并延续儒家“道统”。
4. 它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功能, 成为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尔雅》被列入“十三经”,是后世儒家对其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政治文化意义的全面肯定和高度尊重,标志着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词语的书,更是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尔雅》与“经”

《尔雅》是十三经里的一部比较特殊的典籍。六朝人称之为“诗书之襟带”(刘勰《文心雕龙》),宋朝人誉之为“六籍之户牖,学者之要津”(林光甫《艾轩诗说》),清朝人更以之为“训故之渊海,五经之梯航”(宋翔凤《尔雅郭注义疏序》)。可见历代学者对它多么重视,又可见它在我国典籍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又可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论“襟带”也好,“户牖”与“要津”也好,“梯航”也好,都似乎说它是古代治经学的工具,而不是说它本身就是一部“经”。可《尔雅》确为十三经之一。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剖析清楚。

《尔雅》为什么叫“尔雅”?刘熙《释名》说:“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黄季刚先生对“雅”字有另一种解释。他根据《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与《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对照,以为“雅”是“夏”的借字。因此他说:“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尔雅略说》)综合这两种说法,《尔雅》是一部古代经典的词语解释之书,它在释词上有三大任务:

(1)标准语释方言俗语;
(2)当代语言释古语;
(3)常用语释难僻词语。

对文献语言作出的解释,我国古代称作“故训”,又称“训诂”。《尔雅》实际上是一部训诂的汇编,或者说,是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词典。它不象一般的经书,是供阅读的。而象古代的字书,是供查检的。它不属于历史或思想理论一类,而属于语言文字学一类。那么,它又怎样列入了经书呢?

我国经书的数量有一个发展过程,汉代只有六经(因乐经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实际为五经),汉末加了一部《论语》,变为七经,后又加上《孝经》,又将《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又以《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代《春秋》,便有了十一经。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并置于太学,于十一经中加上一部《尔雅》。十三经就是由唐代的十二经再加上《孟子》发展来的,因此其中包括《尔雅》。

唐文宗时将《尔雅》列为经书,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孟子题辞》说:“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此后,刘歆欲立古文学,曾征募能为《尔雅》者千余人,讲论庭中(见《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尔雅》早已具有了被确定为经书的历史依据。实际上,在五经之后增设的经书,很多是五经的附庸,例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史实的详叙或对《春秋》词例的解释,《论语》、《礼记》不过是言论的辑录……既然这些对五经所载的史实、思想、制度加以解释的书后代都杂糅到正式的经里去,那么,解释经传语言的《尔雅》列入经书,也就不奇怪了。所以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持说经之家,多资(《尔雅》)以证古,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这又是从内容上来说明《尔雅》入经的缘由。

二、 《尔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特点

《尔雅》的作者与成书的年代,旧有三说:

一说为周公所著,成书在西周;
一说为孔子或其门徒所著,成书在东周;
一说为汉儒所著。

这三个说法,都不够准确。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尔雅》中的很多材料,应在《毛诗诂训传》之前就有了。《尔雅》与《毛传》有许多共同的材料,但《毛传》的解释显然比《尔雅》更精确,水平更高。例如,《毛传》已有“辞”(语助词)的概念,已能用“××声”、“ ××貌”等术语来表示叠字形容词与象声词的词性……这都是《尔雅》所不具备的。而且,《尔雅》所论的制度多为周制。例如,《释山》中有两处记载“五岳”:一是“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河南衡”;另一是“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前者为周初之制,后者为东周之制。这都说明《尔雅》不是汉代的著作。说《尔雅》为周公、孔子所著,也不可信。因为《尔雅》释五经的材料连一半也不到,它所采的训诂,旁及《楚辞》、《庄子》、《穆天子传》、《管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以至《史记》,很多是在周公、孔子之后。从它所涉及的文献和所论的制度、史实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杂采几代多家的训诂材料汇编起来的。而且,汇编也不是一次而成,而是逐步完善。初具规模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400-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汉代古文经典的传注发达起来后,又经过一度增补润色,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尔雅》的成书情况决定了它的特点,这是在研究和应用《尔雅》时必须留意的。这就是《尔雅》所取的训诂和经传百家多有相同者。不但释经之条目多与《毛传》相同,其他材料与古代典籍相同之处也很多。如:

“师,众也”、“比,辅也”、“晋,进也”、“遘,遇也”、“履者,礼也”、“颐者,养也”、“震者,动也”……都与《易·十翼》同。
“勤,劳也”、“肇,始也”、“怙,恃也”、“典,常也”、“康,虚也”、“惠,爱也”、“绥,安也”、“考,成也”、“怀,思也”……都与《周书·谥法篇》同。
“元,始也”、“芾,小也”……都与散见他籍的子夏《易传》同。
《谷梁传》“平之为言以道成也”、“胥之为言犹相也”、“实耒者,是来也”……都与《尔雅》同。
《礼记•丧服传》中的称谓,大都与《释亲》同。
《尔雅》“暴雨谓之涷”、“卷葹草,拔心不死”……与《楚辞》文同
“扶摇谓之猋”、“蒺藜,蝍蛆”与《庄子》文同
……

这说明,《尔雅》是汇编,不是独创,它是多有所本的,所以,它可以“观古”、“证古”,对研究和了解古代文献的语言很有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材料来源非只一处,材料入书亦非一时,所以,《尔雅》中的材科难免存在矛盾、重复。前面所说两个“五岳”便是一例,那是因为采用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制度。又如,“密肌,继英”一条,《释虫》、《释鸟》两次出现,虽有人笃信《尔雅》,认为它既是虫名,又是鸟名,但仔细考察,这只不过是把对一个名称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同时收入罢了。在应用《尔雅》时对它的这个特点,要特别重视。

三、《尔雅》的编排与内容

现存的《尔雅》共有十九篇,将各种故训按义分类。其实,除语词外,是按物分类。这十九篇可以分成五大类;

(一)语言类:

1.《释诂》;

2.《释言》;

3.《释训》。

这三篇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释诂》和《释言》主要是单词的训释,《释训》多为迭字词或连绵词。《释诂》、《释言》多用直训的方式,有同义词比较的作用。《释训》则多用义界的方式,起“道形貌”的作用[1]。如《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绩、绪、采、业、服、宜、贯、公,事也。

《释言》:

“殷、齐,中也。”
“薆,隐也。”

《释训》:

“明明、斤斤,察也。”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二) 人文关系类:

4.《释亲》

这一篇主要解释亲属关系的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如

父为考,母为妣”(宗族);
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妻党);
女子子之夫为婿。”(婚姻)

(三)建筑器物类:

5.《释宫》;

6.《释器》;

7.《释乐》。

《释宫》是解释宫室的总体名称和各个部位的名称的,《释器》解释一般器物称、材科名称和制作工序的名称;《释乐》则专讲乐器。如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东西墙谓之序。”(《释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释器》)
“大瑟谓之灑,“和乐谓之节。”(《释乐》)

(四)天文地理类:

8.《释天》;

9.《释地》;

10.《释丘》;

11.《释山》;

12.《释水》。

这一部分中,《释天》包括的内容最广,其中又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十三类。《释地》解释地域名称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又分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类。《释丘》专讲自然形成的高地,分丘和厓岸两类。《释山》讲山脉。《释水》讲河流。包括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如: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四时);“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讲武)(《释天》)
“下湿越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野)“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四极)(《释地》)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丘)“厓内为隩,外为隈。”(厓岸)(《释丘》)
“小山岌,大山峘。”“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砠。”(《释山》)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释水》)

(五)植物动物类:

13.《释草》;

14.《释木》;

15.《释虫》;

16.《释鱼》;

17.《释鸟》;

18.《释兽》;

19.《释畜》

这部分分别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包括爬行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其中《释兽》分寓属、鼠属、齸属、须属四类,《释畜》分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类。如:

“菉,王刍。”“荼,苦菜。”(《释草》)
“杜,甘棠。”(《释木》)
“蜉蝣,渠略。”(《释虫》)
“魾,大鱯。小者。”(《释鱼》)
“舒雁,鹅;舒凫,鹜。”,“皇,黄鸟。”(《释鸟》)
“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兽》)
“駮如马,倨牙,食虎豹。”(《释畜》)

从以上内容看,《尔雅》并没有为我们展示出较完整的义类。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词语的意义进行完整的分类,而只是分出了物类。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还不发达,《尔雅》的分类与归类也多有不合理之处,很难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了。

四、《尔雅》的应用

《尔雅》尽管列入“经”部,就其内容和作用说,却只是一部训诂资料集。它保存、整理了故训,对研究古代文献有很大的用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建筑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的名称,以及有关的亲属称谓,都可以技类来查检《尔雅》。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词义,弄清古今词义的区别。例如,《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席”在现代汉语里只当席子讲,而《尔雅》有“席,大也”的训释。这是因为“古代的席子有的是乱草铺成的,铺得很多,很厚,所以引申有“大”义。《缁衣》的“席”正当“大”讲。查查《尔雅》,对古文献难解的词义便能较确切地理解。

第三,它可以帮助我们辩析、比较古文献中的同义词。如,《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十一个词都训“始”,但含义有所不同:
初,裁衣之始。哉,即才,草木之始,“刚才”的“才”义由此发展出。首,人体之姑【始】。基,筑墙之始。肇,开门之始。祖,人类之始。元,即“兀”,地之高处,今“元凶”、“元首”、“元旦”……等词,“元”皆引申有始义。胎,人生之始。俶,品德之最高者,引申有始义。落,专指庙堂宫室建成之始,今“落成典礼”,“落”即始。权舆,草木迂曲出土,即生长之始。

第四,它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词语比较完整的全貌,帮助我们认识古代词汇发展的规律。如:
《释兽》:“熊虎醜,其子狗,”《释畜》:“(牛)其子犊”。郭璞注:“今青州呼犊为狗。”《释畜》:“犬未成豪狗。”郭璞注:“狗子未生幹毛者。

可以看出,上古动物的幼子很多称“狗”。而马之小者称“驹”、羊之小者称“羔”,“驹”、“羔”都是“狗”的音变。这些字古音都在“侯”韵。可见在汉语词汇发展的早期,词汇的意义是综合的,统称很多,以后思维细密了,词义趋向分析,分化出“犊”、“驹”、“羔”、“狗”等不同名称。待双音节合成词和词组大量产生,改用词的组合来区别同类事物,词汇的发展又趋于综合了。《尔雅》还可帮助我们研究名物来源的规律。总之,它是词汇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

最后,《尔雅》广为搜集故训,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传注的训释条例,有助于我们凭借古注去阅读古书,而且还能有助于辞书编写和教学中的释词工作。

在应用《尔雅》时,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尔雅》是将不同时期、不同经传中的故训汇集在一起的。有人称它是“同义词典”,这说法不够确切。在《尔雅》中同用一个词训释的一系列词,虽然同训,未必都同义,因为,经传的训释都是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词义,它所取的有的是词的本义,有的是词的引申义,有的是词的假借义。有的是概括词义,也有的是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词义。甚至有些还带有作者和作品独特的用意;不加分析一律简单理解,便会形成谬误。例如《释诂》第一条“落,始也。”“落”在这里是按训释词,这用的是它的特殊意义,只有在庙堂宫室落成时,它才有“始”义。而宫室落成虽是使用的开始,却是建造的终结,就这个意义来说,它与当筑墙之始的“基”字,不但不是同义词,而且简直就是反义词了。而《释诂》后文“陨、磒、湮、下、降、坠、摽、蘦,落也。“落”在这里作训释词,倒是用的它的常用义,当从上而下掉落洪。《尔雅》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还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如:

基,始也。”——广义释狭义。

毕,尽也。”——释假借义。

艾,长也。”“艾,养也。”——释不同的引申义。

共,具也。”——同源词互训。

……

所以,在应用《尔雅》掌握古代文献的词义时,必须首先弄清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发生什么关系?是概括词义相同,还是具体词义一致?是多数意义相同,还是个别义项一致?它们的相同是近似,全同还是包括?这两个词,曾经在什么语言环境里互训过,适于在什么语言环境里通用。经过一番具体分折,应用时就不至于出差错了。这些麻烦,固然是《尔雅》这部书不够严密的缺点造成的。但《尔雅》已是历史的陈述,早在公元前400-300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完备的字典。今天,我们要依靠它来探求古代词义,便不能苛责古人,只能要求今人多作过细的工作了。

五、《尔雅》的注本

要想弄通以上提出的问题,弄清《尔雅》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种种关系,必须依靠过去对《尔雅》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保留在《尔雅》的注疏中。

《尔雅》的注家,魏晋以前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都称“旧注”,但材料已失散,后人采辑也未能完备。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保留了一些。魏晋以后有沈旋、施乾、谢峤、顾野王、裴瑜、陆德明等,各有短长,也未能系统。今天普遍使用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注。郭注在阐发《尔雅》的体例,指出故训的来源、根据上,较为准确系统。为郭注作疏的最通行的有两家:

一是邢昺的《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一是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除此之外,邵晋涵的《尔雅正义》,从经学的角度上讲《尔雅》,许多地方优于郝疏,也可参考。

如何利用注疏来读《尔雅》,举《尔雅义疏》为例: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郭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音,通方俗之殊语。

郭注的特点是只提供难解的训释。这里举《尚书》和《诗经》将“哉”、“俶”、“落”、“权舆”的文献依据说明了。又解释“胎”为什么训“始”。其余都是常训,郭璞不再加注,最后两句话是阐发《尔雅》的体例。郝懿行的疏除了对郭璞已注的几点加以证实补充外,郭璞没有注的,他也作了解释,提供了依据。试举郝疏“基”、“肇”、“祖”三字为例:

《郝疏》:“古书多假借,今略为标举。如“基”、“肇”、“祖”三字俱训为“始”、《诗》“夙夜基命”,《礼·孔子闲居》“基命”作“其命”。《书》“丕丕基”,《汉石经》作“不不其”。《仪礼·士丧礼》注:“古文基作期”,是“期”、“其”通“基”也。
“肇”乃“肁”之假音。《说文》“肁,始开也”,《诗·后稷》“肇祀”,《礼·表记》作“兆祀”。是“兆”、“肇”、通“肁”也。
“祖”,古金石文字作“且”。《书》“黎明阻饥”。《史记集解》据今文《尚书》作“祖饥”,《索隐》据古文作“阻饥”。《诗·六月》“徂暑”,《笺》“徂,犹始也。”是“徂”、“阻”通“祖”矣。凡声同之字,古多通用。

这三段疏,不但提出了“基”、“肇”、“祖”三字训“始”的文献依据,而且指出哪些字曾借作这三个字,排除了文字障碍,使我们应用《尔雅》更方便了。所以,凭借注疏读《尔雅》,是非常重要的。

——《经书浅谈·尔雅》, 陆宗达、王宁.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3.2


本文修订如上,因笔者扫描文本缘故,导致原文脱落、错乱,经@故紙堆裏寄此生 老师指正并提供文本,得以改正,在此致谢。

如还有错误,烦请各位指正,谢谢。

(如有需要,笔者会在后文更新关于《尔雅》各本的选购问题)

参考

  1. ^ 直训和义界是两种不同的训诂方式。用单词训释单词,叫作直训,如“初,始也。”用一句话来概括词的意义,为之作出界说或加以具体形容,叫作义界,如“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尔雅》被后世儒家列入“十三经”,这件事绝非偶然,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工具书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政治考量以及儒家自身的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缘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尔雅》的“工具书”属性并非其全部价值。虽然它以释义名物为主,看似是为阅读古代.............
  • 回答
    哥们,作为一个同样在编曲道路上摸索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理解你纠结于选择第一副靠谱监听耳机的心情。这玩意儿就像你刚开始学吉他时,想找个手感好的琴颈一样,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创作乐趣和进步速度。舒尔SRH440和飞利浦SHP9500,这俩都是很多人入门时的热门选项,各有千秋,也各有不适合的地方。咱们就掰开.............
  • 回答
    要说罗纳尔多在皇马时期,与劳尔作为“博纳乌王子”的地位相比,孰高孰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用“比不上”来概括,我觉得有点过于绝对,但如果从某些维度来看,劳尔在皇马的“精神象征”和“队史传承”层面的地位,确实是C罗难以企及的。我们得先弄清楚“博纳乌王子”这个称谓的分量。劳尔在皇马的那段.............
  • 回答
    照顾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料,更是一场与时间、与记忆、与情感的复杂博弈。作为亲属,这其中的滋味,旁人很难完全体会。照顾病患的挑战:首先,最直接的挑战来自认知能力的退化。 记忆丧失是最典型的症状。患者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忘记亲近的人。这会让照.............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杜特尔特总统,这位以其强硬和务实著称的领导人,在某个历史性的时刻,代表菲律宾政府,以一种让世界都为之侧目的方式,正式、公开、且无条件地放弃了对黄岩岛(中国称“黄岩岛”,菲律宾称“斯卡伯勒浅滩”)的主权领土要求。这是一个何等重大的让步,它将如何改变当前区域格局,又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机遇和.............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宫崎英高执导的魂系开放世界大作《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于2022年2月25日在全球同步发售,这款备受期待的游戏一经上线便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和玩家狂潮。它不仅仅是FromSoftware在《黑暗之魂》系列之后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是将魂系核心玩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世界相结合的一次里程.............
  • 回答
    得知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全部作品在中文世界里没有一本单独的引进版译著,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甚至说有些遗憾的事情。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是去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获奖理由是“他毫不妥协地深入探究了殖民主义的后果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
  • 回答
    《艾尔登法环》无疑是近年来最受瞩目,也最具讨论度的游戏之一。关于它是集大成之作还是缺乏创新,以及宫崎英高是否会因此地位不保,这背后牵扯到他对“魂”系列乃至整个游戏界的影响力,以及对游戏设计理念的理解。《艾尔登法环》:集大成还是缺乏创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集大成”和“缺乏创新”这两个概.............
  • 回答
    老头环,啊不,《艾尔登法环》,终于还是来了。说实话,从它放出消息那会儿起,我就像个饿了三天三夜的玩家,盯着一块刚出炉的烤肉,那种期待感简直能把屏幕点燃。终于等到它落地,拿到手的那一刻,我感觉像是等待已久的那种激动,就像是你终于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宝藏,但还没来得及细看宝藏里到底有多少金银珠宝,就已经迫.............
  • 回答
    克劳德·莫奈确实有一幅名为《阿尔让特依的街道》的作品,但这个名字可能需要我们稍微精确一下,因为它并非莫奈在阿尔让特依时期最广为人知的那几幅作品,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系列描绘阿尔让特依镇上街景的画作。首先,我们得明确莫奈与阿尔让特依的关系。莫奈在1870年代初期,特别是1872年至1877年间,将家安在了.............
  • 回答
    .......
  • 回答
    对于《进击的巨人》中“鄂巨尤弥尔”与“始祖尤弥尔”重名这一设定,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绝非简单的巧合,而是谏山创在叙事上精心布置的一个重要伏笔和象征。作为作者,他对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种“巧合”的背后,一定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从“尤弥尔”这个名字本身来解读。在北欧神话.............
  • 回答
    提起尔朱荣和董卓,这俩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乱臣贼子”、“权臣弄权”之类的词汇,都是中国历史上那会儿名声不太好的人物。要说他们俩谁比谁“如何”,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背景出身与崛起之路: 董卓: 西凉出身,大家族子弟,祖上有些名气,他自己也算是个军阀。在三国那个乱世开始的节点,董.............
  • 回答
    关于尔朱荣为何在发现高欢是潜在威胁后,没有选择立即将其消灭,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研究中颇具讨论性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北朝混乱的政治格局,以及尔朱荣和高欢各自的处境与性格。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北朝是什么样的局面。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政权就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
  • 回答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von Schleicher)是一位在魏玛共和国末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德国陆军将领和政治家。要全面地理解他,需要从他的背景、军事生涯、政治活动、性格特质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分析。一、 早年与军事生涯: 出身背景与军校生涯: 施莱谢尔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对军队有着深.............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土耳其的政治现状、埃尔多安的个人执政风格以及他与卡扎菲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埃尔多安还能蹦跶多久?“蹦跶多久”这个说法带有一定的戏谑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埃尔多安的政治生涯还能持续多久?” 这主要取决于以.............
  • 回答
    《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破碎、复仇与希望的黑暗奇幻世界。它由FromSoftware开发,以其深邃的背景故事和极高的自由度著称。这个世界的根基是“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一个由黄金律法与巨树(Elden Tree)的力量构成的秩序象征。以下是对《艾.............
  • 回答
    罗尔和“小铜人”公司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多方面的,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判定。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罗尔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罗尔作为个人,其法律责任主要与其行为的性质、意图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损害相关。1. 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 (Tort Liability): .............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成功确实让无数玩家为之癫狂,也让国内玩家对国产3A开放世界游戏充满了期待。看着它在全球掀起的风暴,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能不能也做出这样的游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脚踏实地去攻克的巨大工程。要打造一款能与《艾尔登法环》比肩的国产3A开放世界游戏,我们得从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