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施莱谢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von Schleicher)是一位在魏玛共和国末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德国陆军将领和政治家。要全面地理解他,需要从他的背景、军事生涯、政治活动、性格特质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分析。

一、 早年与军事生涯:

出身背景与军校生涯: 施莱谢尔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归属感。他于1896年加入德国陆军,并在普鲁士军事学院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在早年,他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野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施莱谢尔在前线担任参谋职务,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他以其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受到上级赏识。
战后军界影响力: 战后,尽管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方限制很大,施莱谢尔却凭借其政治手腕和在军队内部的人脉,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属于那些在共和国初期试图保持军队政治中立,但同时又与政治圈保持紧密联系的军官之一。
作为“幕后操纵者”: 施莱谢尔尤其擅长在幕后活动,通过人脉和信息网络来影响决策。他曾担任奥托·冯·勃莱默(Otto von Blomberg)将军的助手,勃莱默是国防部长,施莱谢尔因此在军界拥有了相当大的发言权。

二、 政治生涯与“施莱谢尔计划”:

总统府的幕僚: 施莱谢尔在魏玛共和国后期,尤其是兴登堡总统执政时期,成为了总统府的重要幕僚,担任总统府的办公室主任。在这个位置上,他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家权力核心,并为兴登堡提供政治建议。
“政治将军”的形象: 他被认为是魏玛共和国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将军”之一。他不像传统的军事将领那样只专注于军事事务,而是积极参与政治斗争,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稳定国家局势。
“团结政府”与“工团主义”: 施莱谢尔的核心政治思想是建立一个“团结政府”,试图弥合社会裂痕,特别是工会和军队之间的分歧。他相信通过与工会(尤其是 unionists, 包括一些与左翼联系的工会)合作,可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抵制纳粹党的崛起。
“施莱谢尔计划”的构想: 他的计划核心是尝试组建一个超越党派斗争的联合政府,并且试图通过工会来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他试图拉拢工会领袖,希望他们能在政府中扮演角色,并愿意与他合作。
与纳粹党的博弈: 施莱谢尔深刻认识到纳粹党及其领袖希特勒的危险性。他一方面试图通过自己的计划来对抗纳粹党,另一方面也曾尝试与纳粹党进行政治谈判和合作,希望能将其纳入政府框架内进行控制。然而,这种策略的风险很高,并且最终未能成功。
短暂的总理任期(1932年12月 – 1933年1月): 在卡普政府倒台后,施莱谢尔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试图打破政治僵局。然而,他的任期非常短暂,只有两个月左右。他尝试组建的“团结政府”未能获得议会足够的支持,并且其与工会合作的策略也遭到了保守派和军队内部一些势力的反对。
未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施莱谢尔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原因复杂:
政治分裂严重: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环境已经高度分裂,各政党之间缺乏互信,难以形成稳固的联盟。
保守派的阻挠: 传统保守派和一些军队将领对施莱谢尔拉拢工会的策略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他们利益的威胁。
希特勒的强大影响力: 纳粹党在当时已经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施莱谢尔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技巧难以与之抗衡。
兴登堡的立场摇摆: 兴登堡作为总统,虽然一度支持施莱谢尔,但最终也受到保守派和自己亲信的影响,转而支持希特勒。
施莱谢尔自身的局限: 尽管施莱谢尔政治手腕高明,但他过于依赖幕后操作和个人影响力,缺乏对基层民众的直接动员能力。他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并且低估了希特勒的决心和手段。

三、 性格特质与评价:

聪明、有野心、善于谋略: 施莱谢尔无疑是一个聪明、有野心且善于政治谋略的人。他能够在复杂和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地活动,并在军队和政界都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幕后操纵者”的风格: 他的政治风格偏向于“幕后操纵”,更喜欢通过人脉、信息和策略来影响大局,而不是直接面对公众。这种风格在某些情况下能发挥作用,但在需要公开领导力时则可能成为短板。
对军队的忠诚与忧虑: 施莱谢尔内心深处仍然是一个军人,他对军队的忠诚和军队的利益有着强烈的关注。他看到魏玛共和国的混乱局面威胁到军队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挽救。
个人魅力的不足(与希特勒相比): 尽管他有政治智慧,但相比于希特勒那能够煽动群众的强大个人魅力,施莱谢尔的个人魅力相对较弱。他更多地依靠策略而非激情来吸引追随者。
被历史低估的政治家?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施莱谢尔可能被低估了。如果他有更长的时间来推行他的计划,或者拥有更强大的政治支持,或许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历史的残酷在于,他没有这样的机会。
对纳粹上台的间接责任: 尽管施莱谢尔试图阻止纳粹党上台,但他的失败以及他过去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间接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他的政治策略,特别是与纳粹党的博弈,被认为是“玩火自焚”。

四、 最终结局:

辞职与被边缘化: 在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后,施莱谢尔失去了权力,并被边缘化。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并未完全放弃政治思考。
参与反纳粹密谋: 在纳粹统治的早期,施莱谢尔虽然低调,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纳粹政权的反对。他曾与其他一些反对纳粹的人士(包括一些军官)进行联系,并参与了一些反纳粹的讨论和密谋。
“长刀之夜”的牺牲品: 1934年6月30日,纳粹党发动了“长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作为对前总理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以及其他潜在政治对手的清除行动的一部分,他与他的妻子在他们位于波茨坦的家中被盖世太保杀害。这次暗杀行动显示了纳粹政权巩固权力的残酷性和对任何潜在威胁的零容忍。

总结: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是一位在魏玛共和国末期极具影响力的“幕后政治家”和“政治将军”。他聪明、有野心、善于谋略,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团结政府”来稳定国家,并对抗纳粹党的崛起。然而,他的计划最终因政治分裂、保守派阻挠、希特勒的强大力量以及他自身政治风格的局限而失败。他短暂的总理任期未能打破政治僵局,而他在尝试与工会合作的策略也饱受争议。最终,他成为纳粹党上台后的牺牲品,在“长刀之夜”中被残酷杀害,他的结局也象征着魏玛共和国最后一位试图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人物的消亡。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是那个时代政治困境的产物,也是试图摆脱困境的积极参与者,尽管他的努力最终以悲剧告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人高傲且野心勃勃、魏玛共和国时代一系列幕后阴谋的发起和推动者、树敌众多、纳粹掌权的推动者(尽管不是他的本意)、命丧长刀之夜的不幸者(而巴本和布吕宁活到了战后和平时代颐养天年)。

他是军人出身,但早期角色更接近与文官沟通协调的军方代表;交友广泛,一战期间结识了从奥斯卡·冯·兴登堡到格勒纳再到巴本和布吕宁这几位人物;从政早期便擅长幕后策划,在这个角度上,可以理解其日后的一系列举动,他想要成为的是在魏玛共和国上演的政治剧的脚本撰写者。

对他来说,共产党为代表的左翼和试图恢复帝制的右翼无论哪一方掌控国家都不可取——前者掌权是要极力避免的,后者登台是不切实际的。而通过总统内阁制,既能保有民主政体的形式,又能避免议会制度下政党间相互制衡导致的低效推诿——当然,他也没想到这一制度没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拯救自己的政治生命。

他的政治生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从一开始布吕宁和格勒纳的政治盟友,到布吕宁内阁因应对大萧条举步维艰之时与兴登堡合力给前者补上一脚;从巴本内阁的国防部长,到毫不犹豫抛弃盟友、借助兴登堡之力登上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总理权位。然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背后开了太多的黑枪、策划了太多的阴谋,当此前一直鼓吹总统制内阁的他试图联合组建一个广泛的政党同盟以获得议会多数时,左翼、右翼、共产党、社民党、中央党、纳粹无不对他冷嘲热讽或咬牙切齿。他最后的希望是拉拢纳粹左翼斯特拉瑟派和工会,这也随着希特勒在党内的完全胜利而化为泡影。请求兴登堡解散议会推迟大选的最后一搏也被兴登堡拒绝。昔日的政治盟友巴本则在他黯然下野、纳粹正式登场之际为这出戏剧奉献了最后的一幕。

但并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个类似约瑟夫·富歇式的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在魏玛共和国短暂混乱的一生中,登场的众多人物都试图看清深厚雾霭后的前景,施莱歇尔以他认为最可行的方式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在各种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中与其他登场人物一起把德国引向了悲剧性的方向。

user avatar

施莱歇尔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自己在气质和作风上是个比较典型的普鲁士贵族,跟皇储威廉是好哥们。但他之所以有资格跟皇储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在魏玛国防军里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里固然有他自己人脉广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强大的靠山那就是格勒纳将军。而格勒纳既不是贵族也不是普鲁士人。一个靠着非普鲁士贵族出身的靠山上位的普鲁士贵族军官,是这个陆军实权人物身上最尴尬的地方,同时也就成了理解这个人的最好切入点。

施莱歇尔的早年生涯是比较典型的贵族军人轨迹。而且这个人身上几乎有大部分普鲁士贵族军人的缺点。比如说高傲、比如说尖酸刻薄,这些缺点再加上他的勃兰登堡口音,基本上就把他的形象弄的有点像一嘴北京土话的大院子弟了。

一个老派的普鲁士人可以从寥寥数语当中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你在哪个团当兵”。而施莱歇尔自己很可能也是这样判断人的,至少是这样判断军人的。因为他日后所组织的那个反希克特派的大部分重要人物都来自近卫第三步兵团,也就是他自己任职过的那个团。无论是赤色将军哈姆施泰因男爵,还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都是。在近卫军之外他信任的人就很少了,如果说得到了什么补充那大概就是军官学校了。在军官学校他第一次遇到了他日后的靠山格勒纳将军,这个符腾堡的平民军官那时候是他的数学教师。而在教室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坐在他旁边的天主教贵族巴本。

施莱歇尔虽然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普鲁士贵族军人,但在一战当中他却没有像大部分贵族下级军官那样上火线玩命,否则可能也就没有日后的施莱歇尔总理了。一战当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军大本营。在斯帕大本营他遇到了当时大本营保卫部队的机枪连连长布吕宁,布吕宁既是平民又是天主教徒,但他们之间居然建立了友谊,这说明施莱歇尔虽然老派保守,但脑袋并不僵化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一战当中格勒纳彻底成了施莱歇尔亦师亦友的保护人。而格勒纳是负责铁路和军需的军官,所以施莱歇尔在一战中的主要工作也就是负责战时经济和军需物资供应。这就让他少不了要和政客打交道。在德意志帝国和一战的最后岁月里大本营还成立了国内政治处,施莱歇尔这样长期和政客打交道的人自然也侧身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导师格勒纳接替鲁登道夫成为第一军需总监,也就是成为总参谋长兴登堡手下事实上的总参谋长。正是在这个职位上格勒纳迫使兴登堡默许了1918年的11月革命,最终抛弃了皇室,甚至推动了德国签署《凡尔赛合约》。在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革当中施莱歇尔都是格勒纳的坚定助手和追随者。而他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必须谈谈施莱歇尔这个人作为政客的一面。

施莱歇尔对政治的看法很多时候让人想到永田铁山,永田铁山曾经说搞政治不是开会,不是把政客聚集起来对着他们训话。军人想搞政治就必须去跟政治一起捞钱一个吃喝玩乐,换句话说就是军人如果想要让国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转,那靠军管是做不到的。军人必须和政客一样行事,甚至自己变成政客才能真正让国家高效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转。在这一点上说施莱歇尔和永田铁山应该说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不是那种典型的军人,不是只会照稿子念讲话或者签字发布命令的人。他们其实都是有政客色彩的军人,只不过施莱歇尔出生在普鲁士贵族的核心地带勃兰登堡,有这种想法很正常,永田铁山能有这种想法才是天才。

但是这种看待政治的态度必然导致施莱歇尔不招军人喜欢。因为军队的行事风格就是命令和服从命令,但这一套又被证明了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所以大部分军人宁可不参与政治。一旦他们当中出了一个在“腐败的”政治里如鱼得水的人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往往是这些人吃喝玩乐灯红酒绿的一面。而不觉得他们实在推动军人的计划。

施莱歇尔在作风上不招传统的贵族军人喜欢,在立场上他也一样不招贵族军人喜欢。对贵族来说格拉纳和施莱歇尔推翻了皇帝是他们能犯的最大罪恶,而格勒纳作为一个符腾堡平民这样作还勉强可以容忍。但施莱歇尔是普鲁士贵族还敢这么干,不但这么干了还推动德国接受《凡尔赛合约》简直不可饶恕。

而且施莱歇尔这个人有大部分聪明人共有的缺点,那就是骄傲。看不起人是施莱歇尔这个聪明的贵族军人的最大短板。他对很多人的蔑视是毫不掩饰的,比如他把胡根贝格叫“傻瓜胡根贝格”。他对巴本的才能其实也不太认同,虽然他们是军校的同学。

于是施莱歇尔就以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走进混乱的魏玛共和国。在军队里有一批他的铁杆盟友,他还有一个强烈的靠山格勒纳。同时也有更多的形形色色的对他不满或者不以为然的人,其中还有很多人成了他不妥协的仇敌。魏玛国防军的重建过程基本上是希克特将军主导的,而兴登堡、鲁登道夫和格勒纳都被排挤到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从派系上说希克特将军是不应该重用施莱歇尔的,但希克特的重建国防军有一个最基本的潜规则,就是重建普鲁士贵族对军队的控制。而施莱歇尔虽然是一个背靠格勒纳才得以上位的军官,而且他在1918年底的革命,和之后的《凡尔赛合约》问题上立场不坚定有历史问题,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所以希特克不可能把他一脚踢出国防军。

希克特因为施莱歇尔是一个贵族而且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继续使用了施莱歇尔,不但继续使用随着魏玛共和国的混乱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武装政变,让希克特一度成了魏玛国家的统治者,他就不得不进一步倚重德国军官团里最有政治天赋的施莱歇尔。而施莱歇尔倚重的同党也几乎都是贵族。于是就出现了在贵族希克特的军队里,施莱歇尔和他的贵族军官集团联合起来支持格勒纳而反对希特克的矛盾局面。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德皇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希克特最终因为邀请皇储参加德军演习而被迫辞职的时候,施莱歇尔就时来运转了当他成为国防部办公厅主任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打压那些反对他的人,然后把自己人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比如他的铁杆敌人日后的布伦堡元帅就是被他非常不客气的踢走的。然后他以自己近卫军第三团时期的伙伴和同僚为核心组织了一个格勒纳派或者叫施莱歇尔派,把持住了陆军。然后他就开始以陆军为后盾尽情的投身政界了。

面对魏玛共和国的混乱局面,当时有几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左翼革命,那就是德共主张的。一种是右翼革命也就是纳粹和纳粹的同盟者主张的。在这一派人里还有铁杆保皇党,施莱歇尔眼中的傻瓜胡根贝格。右翼革命带有君主复辟的色彩,其实施莱歇尔并不反对复辟,他虽然和希特克有矛盾,但他终究还是一个普鲁士贵族,所以他和皇储威廉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毕竟是1918年和1919年有历史问题的人,所以对复辟虽然不反对但也不上心,在这一点上他和兴登堡的态度其实很接近。因此只要有可能继续保持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施莱歇尔也不反对共和国。

当民主政体和军队的再武装计划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也不像大部分贵族军人那样主张发动政变复辟帝制来解决问题,而是主张至少在名义上尊重民主政体,依靠像总统非常法和总统内阁这样的手段来绕过已经四分五裂的议会实现军队的目标。施莱歇尔促成了布吕宁内阁,但是当布吕宁想要通过争取议会多数而恢复议会内阁的时候,他又转而支持巴本,当巴本想要修改选举法以便赢得议会多数摆脱控制的时候,他又干脆抛弃了巴本。最终作为总理兼国防部长自己出面执政。但当他又推翻巴本的时候,他就损害了自己在兴登堡总统眼中智囊的形象,同时也把巴本推到了反对他的立场上。结果就是巴本最终通过宫廷政变实现了希特勒-巴本内阁。而当兴登堡选择施莱歇尔的老对手布伦堡为信任国防部长的时候,施莱歇尔居然毫无还手之力。

施莱歇尔和他的帮派的存在其实在两战之间分裂了本来就力量薄弱的德国军官团,让他们无法发动一次复辟君主制的政治。这从客观的角度上说是给魏玛共和国续了几年的命,但是反过来说如果1931年普鲁士军官团发动一场贵族政变恢复君主制,那么他们建立的也是一个霍亨索伦的立宪君主政体,其实远比纳粹专制要强。施莱歇尔给魏玛共和国续命也可以看作是把一个温和的立宪政体拖延成法西斯专政。但这也是施莱歇尔的立场和处境的必然结果。

回到施莱歇尔这个人我觉得他从作风上看就是一个德国的永田铁山,他们俩的死法也差不多,一个被刀砍死一个被枪杀。不过施莱歇尔比较惨妻子也被打死了,基本上可以算是被纳粹杀全家了。而且施莱歇尔的帮派在施莱歇尔死后基本上转入了反纳粹的立场,这和永田铁山死后他的追随者纷纷上位的局面也不一样,施莱歇尔死后他的帮派和1934年以后发现复辟无望的保皇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反纳粹阴谋集团里的右翼,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在720事件里就代表了施莱歇尔派。

综上所述施莱歇尔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政治人物,他本来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军官,却成了格勒纳的追随者。所以虽然是贵族军官里少有的政治人才,却无法有效的团结贵族军官团。反而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树敌过多,最终让军官团既不能保卫共和国,也不能复辟君主制,把德国推给了纳粹。这既是施莱歇尔自身的悲剧,也是德国的悲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von Schleicher)是一位在魏玛共和国末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德国陆军将领和政治家。要全面地理解他,需要从他的背景、军事生涯、政治活动、性格特质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分析。一、 早年与军事生涯: 出身背景与军校生涯: 施莱谢尔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对军队有着深.............
  • 回答
    施一公教授作为西湖大学校长,在直播中回应关于西湖大学本科专业“天坑”的说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理解“天坑专业”的社会语境: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下,“天坑专业”通常指的是那些毕业后就业.............
  • 回答
    施剑翘,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女子。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复仇的传奇,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女性的坚韧、勇气与家国情怀。要理解施剑翘,需要把她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感受那个时代赋予她的色彩。施剑翘:一个怎样走到刺杀孙传芳这一步的女子?施剑翘,原名施谷,后因行刺孙传芳而闻名,改名为.............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施一公教授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学术成就、科研实力到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都足以令人瞩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他的“牛”在哪里:一、 顶尖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实力:1. 世界级科学家,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泰斗: 这是施一公教授最核心的“牛”所在。他专注于结.............
  • 回答
    要说施一公和他的弟子谁是“幕后大佬”,这问题本身就带点江湖气,像是要去探究一个科研“帮派”里的权力格局。但如果非要这么比喻,得先厘清一下“幕后大佬”这个词在学术界可能意味着什么。在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像施一公这样在结构生物学做出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他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的那些显微镜和试剂瓶.............
  • 回答
    施一公和颜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能够在国外顶尖学府授课并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他们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结果。英语水平与口语能力:扎实的基础与长期的磨练首先,要能在国外授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英语有非常扎实的掌握。这包括: 学术.............
  • 回答
    施一公先生提出的“学不致用”论,尤其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观,确实引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也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我相当认同施一公先生的这一看法,并认为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用”的定义。如果“用”仅仅指的是毕业后立刻能够变现的技能,或者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这两件事儿,它们虽然名字听着都挺“大”,但实际在施工现场可是扮演着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角色。我尽量讲得透彻些,也尽量不像那种生硬的AI报告。先说说它们俩的“亲戚关系”:你可以把施工组织设计想象成一个“总设计师”,负责把整个项目的“大框架”、“大方向”定下来。它就.............
  • 回答
    施工、监理、甲方,这三个单位在项目中的角色各不相同,哪个“好”,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更看重什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就当是咱们哥俩在这儿聊聊。先说说施工单位:那是活儿的真正“生产者” 他们干啥的? 简单说,就是把图纸变成实实在在房子的、桥梁的、道路的那帮人。从挖.............
  • 回答
    施里芬计划的雄心与失落:一次注定失败的赌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总参谋部制定了一项名为“施里芬计划”的军事战略。这项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在俄国完成军事动员前,迅速击溃法国,使其退出战争,然后将主力部队调头扑向俄国,实现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的噩梦。乍听之下,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胆识和逻辑的周密设想,毕.............
  • 回答
    施工企业能否以及何时能真正响应国家号召,增加员工的休息时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行业特性、经济效益、管理模式乃至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如果不能,症结也并非单一,而是相互交织、难以轻易解开的。施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增加员工休息时间的潜在时间点:理论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响应。国家号召本身就是一种引.............
  • 回答
    关于施工员和安全员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两者在工地上的角色至关重要,但侧重点和工作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让我来详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谱。先聊聊施工员你可以把施工员想象成是工地上的“指挥官”和“实干家”。他们是负责将图纸上的规划变成现实的那群人。 核心职责: 施工员最直接的责任就是.............
  • 回答
    施基利与标准二:不止是技术代差,更是体系与理念的差异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海军防空导弹领域,施基利(北约代号:SAN12 Grizzly) 和 标准二(Standard Missile 2, SM2) 这两款导弹常常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而,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性能差距明显”的对比,其实只触及了问题的表层.............
  • 回答
    施魏因施泰格这番话,确实道出了不少球迷和评论员的心声,尤其是在博努奇和基耶利尼这对组合还活跃在球场上的那些年。说他们是“现在世界最好的中卫组合”,用“现在”这个词可能需要打个问号,因为足球世界变化太快,球员状态、年龄、伤病都可能瞬间改变格局。但如果我们将时间线稍微放宽一些,比如过去五到十年,博努奇和.............
  • 回答
    要直接拿施一公和陶哲轩的学术成就来做“差距有多大”的对比,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服务的领域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就好比问一位世界顶级的芭蕾舞演员和一位世界顶级的围棋大师,他们之间谁更厉害一样,这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答案,因为评判体系和侧重的能力完全不同。施一公教授,他.............
  • 回答
    施一公研究组在2015年8月21日通过《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重磅论文,可以说是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影响深远且多维度,让许多科研工作者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两项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的生命过程:剪接体(spliceosome)的结构解析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关键调控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