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儒学迎合了帝制还是封建统治阶级帝化了儒学?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与其说是“儒学迎合了帝制”,不如说是“帝制利用并改造了儒学,而儒学也在这种互动中发展演变,并试图在其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仔细梳理儒学与帝制之间的漫长纠葛。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儒学“迎合”了帝制,因为儒学本身有着独立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追求。

儒学,以孔子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义”、“智”、“信”等。它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秩序稳定。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而是建立在“德治”基础上的、各级士人都有其责任和义务的社会。他渴望回到周公旦时期的“周礼”,一个虽然有君主,但更强调贵族阶层对百姓的责任,以及层层分明的社会等级和道德约束的理想。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帝制。此时,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周礼”那一套,在强大的中央集权面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接下来,我们谈谈“封建统治阶级帝化了儒学”。这才是更准确的描述。

“帝化”并非说统治阶级凭空创造了儒学,而是他们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汲取、改造和重塑了儒家的思想,使其服务于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需求。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博弈。

1.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虽然儒家思想在秦朝之后并未立即成为官方显学,但其影响力始终存在。汉武帝时期,面对列国分封制带来的割据隐患,以及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他选择了儒家。

选择儒家,看中其“社会秩序”与“等级观念”。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这对于刚刚统一不久、需要强有力控制的中央集权政权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它提供了一套理论基础,用来解释和巩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臣民对皇帝的忠诚义务。
改造儒家,服务于“大一统”。 汉武帝所推崇的儒学,并非孔子原教旨式的儒学,而是在董仲舒等人的改造下,融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以及阴阳五行等学说,使其更具神秘性和合法性。这种改造使得皇帝的权力被赋予了“天命”的色彩,皇帝的统治也就更加“名正言顺”。
建立教育体系,培养“儒官”。 汉武帝设立太学,招收儒生,毕业后进入官僚体系。这使得儒学成为了一套培养国家机器运转人才的“官方教材”,也确保了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传播和主导地位。

2. 儒家思想如何被“帝化”以服务于统治?

“忠君”成为核心,而“仁政”相对边缘化。 尽管儒家强调“仁政”,但当这种“仁政”与皇帝的绝对权力发生冲突时,统治者会倾向于强调“忠君”。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被提升到最高道德标准,甚至超越了对百姓的责任。历史上,许多儒生为了“忠君”而缄口不言,甚至为不正当的统治辩护。
“三纲五常”的僵化与服务皇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社会规范,其中“君为臣纲”更是直接服务于帝制。这种等级观念被强调到极致,使得个人自由和反抗精神受到压制。
“天人感应”被用来为“君权神授”背书。 统治者会利用天象、灾异等被解释为“天意”的现象,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或者在统治出现危机时,将之归咎于臣民的“不德”,以此转移矛盾。
“修齐治平”的政治实用主义。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达到社会治理的基础。统治者乐于看到臣民勤于修身,但当这种修身指向对社会不公的质疑时,他们就会警惕。最终,“修身”的重点被引导到“忠君爱国”的范畴,服务于现有的政治体制。
对“异端”思想的压制。 官方推崇儒术,也意味着对其他思想流派的排斥,甚至打压。这确保了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挑战皇权的异端学说。

3. 儒学并非全然被动,它也在“帝化”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存续与价值。

尽管儒学被改造,但儒家思想的某些核心价值,如重视教育、强调道德、关注民生(至少在理论上)、追求社会和谐,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供政治合法性。 儒学为帝制提供了一套道德和思想上的合法性基础,使得统治者不至于仅仅依靠武力和压迫来维持秩序。
倡导“仁政”和“民本”思想。 尽管会被“忠君”所压制,但儒家思想中对君主“仁政”的期盼,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依然在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的实践中有所体现。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会试图通过儒家的道义劝谏君主,改善民生,减轻压迫。
提供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为社会提供了一套道德规范,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尽管这些规范也可能被扭曲和滥用。
士大夫的“道统”与“治统”的博弈。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部分士大夫试图维护儒家的“道统”——即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即使在“治统”(政治制度和统治权力)屈从于帝制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讲学、著书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儒学,并试图在其中注入批判性和反思性。

总结一下:

与其说“儒学迎合了帝制”,不如说“帝制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选择了、改造了、并利用了儒学,将其塑造成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统治阶级通过“帝化”儒学,剔除了其中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部分,放大了其中有利于巩固统治的部分,并将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渗透到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过程是一个统治阶级主动的政治策略,而不是儒家思想天然的趋向。 儒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它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自由探索,到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显学,再到宋明理学的再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相对僵化的官方教条,这是一个不断被改造、被诠释、被利用的历史过程。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统治阶级“帝化”了儒学,使其成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而儒学也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变形但依然具有影响力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在某些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约束。 这是一种互相作用,但权力关系不对等的关系。帝制是主导方,它利用了儒学,而不是儒学主动去“迎合”一个它并不完全认可的制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历代王朝并不是屡次被外来文明殖民的王朝。

基本上建立中国王朝的统治者,都是本地土著

即便算上蒙古人,他也是接受的儒家文化几百年。对于儒家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可。

所以中国人用自己的文明,建立自己的王朝,为什么会用迎合或者什么阶级帝化这样的词语表达。

弄得,似乎中国历代王朝,都是文盲建立的,然后发现儒学有利于自己统治,然后大力发展儒学。

而在这之前,建立王朝的人,都不知道儒学,或者没有系统学习过儒学。这是真的吗?

这样表达其实完全就是一种底层社会逻辑。他们认为,一起事物包括自己的命运,其实是在上面人掌握之下,没有自我也没有自由。

他们不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一切都需要上头安排。这是一种奴隶化的思想。

个人觉得应该予以改正。

古人还奇怪,自己从小学习的文化,怎么成了迎合自己的文化,难道不是文化教会自己该如何实现自己理想,还能是由我自己随心所欲的去挑选文化。

既然建立王朝的人,都是经过礼义廉耻的考验才成功的,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发展礼义廉耻,继续自己王朝延续。

国家的发展,难道不应该去找精英来管理,难道要一群笨蛋就能管好?

我不要有素质,有思想的人民,来创造现代与未来。难道要一群天天异想天开,屁事做不了的奸佞来工作,生产?他们到底能干嘛?

有思想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这叫礼

做好自己工作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做好工作是义

知道对错是廉

知道对错而且还能有改正错误行动叫耻

而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工作的人,叫奸

煽动,欺骗别人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叫佞

知道错误不改的叫不知羞耻。

有好的不用用烂的,他要能建立王朝才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与其说是“儒学迎合了帝制”,不如说是“帝制利用并改造了儒学,而儒学也在这种互动中发展演变,并试图在其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仔细梳理儒学与帝制之间的漫长纠葛。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儒学.............
  •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儒家思想更是咱们的立身之本。按理说,咱们骨子里都应该沉稳、内敛,懂得“中庸之道”,遇事三思而后行。可如今放眼望去,怎么回事儿?感觉许多人都变得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上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少能看到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把事儿说明白。这事.............
  • 回答
    儒学从“克己复礼”的向内修养,到后世被批判为“假仁假义”的向外表现,这中间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儒学自身思想的流变。要详细解释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帷纱,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驱动力。一、 儒学的初心:克己复礼的向内求索孔子所处的春.............
  • 回答
    “儒学是智商鉴定机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有趣,但我想说,将儒学比作“智商鉴定机”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儒学博大精深,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个体的认知深度、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化的智商测试。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 回答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关于如何对待儒学,的确存在着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是应该将其“抛弃”,还是选择“改良”?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二选一,它触及了中国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重塑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联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儒学的本质、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这几个维度来展开细致.............
  • 回答
    理学之于儒学,是否算作“进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命题,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若要详细阐述,我们需先理解“理学”和“儒学”各自的内涵,再审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学”的基本面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及其后.............
  • 回答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其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究竟是“发展”还是“扭曲”,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继承、创新、甚至某些方向上的偏移和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先秦儒学的核心精神入手,再审视程朱理学的构建及其影响。先秦儒学的根.............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水户学,作为德川幕府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将水户学的某些元素推向了极端。然而,将水户学直接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唯一”或“根本”源头,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水户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其.............
  • 回答
    如果华夏一族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失去了儒学,那我们今天会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如同拨开历史迷雾,去探寻一个截然不同的“我们”。这并非简单的“没有了某样东西”,而是整个文明根基的偏移,将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截然不同。 儒学自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
  • 回答
    儒商:道德与商业的融合之道“儒商”这个概念,并非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而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道德伦理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精妙融合。它指的是那些既遵循儒家道德规范,又具备卓越商业才能和经营智慧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有道义的商人”,或者说“道德高尚的生意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儒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儒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影响。究竟哪一种“好”,这并非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优劣也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侧重的价值有所关联。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这三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分析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儒.............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汉唐宋明,哪个才是儒?”——这个问题,问得妙!它不是在问谁“最”儒,而是问在这四个朝代中,哪个朝代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核,哪个朝代在实践儒家治国理念上走得更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哪个朝代又显得与儒家精神渐行渐远。这就像问“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里,哪个阶段的它更‘像’树?” 答案其实是,它们都是.............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