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儒家坑害了满清还是满清坑害了儒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儒家思想的固化与僵化: 到了明朝晚期,儒家思想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和教条化。明朝的科举制度高度依赖于对程朱理学的解读,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标准答案”,扼杀了思想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当满清入关,他们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个高度“儒化”的中国社会。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自然要运用这套已经成型的、被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工具。他们需要儒家来提供政治合法性,需要儒家学者来管理国家,需要儒家伦理来稳定社会秩序。
结果: 满清统治者被儒家思想的“套路”所束缚。他们必须在表面上遵循儒家礼仪、提倡儒家道德,才能获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和认可。这就好比一个新来的老板,不得不按照老员工们已经形成的一套行事规则来运作,即使这些规则并不一定完全适应新情况。满清统治者自身是否真的信奉儒家,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是个争议点。但无论如何,他们被这套意识形态所要求和规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更加灵活或更具改革性的施政空间。
比如: 满清统治者在很多时候,为了笼络汉族士人,不得不强调“满汉一家”,但同时又要维护满族的统治特权。这种两难的局面,很多时候是儒家思想所构建的“大一统”和“忠君”观念,与满清作为外来统治者身份的内在张力所造成的。

“满汉一家”的虚伪性加剧了矛盾: 儒家思想强调“王道”和“教化”,满清虽然是异族,但只要“化”了汉人,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统。然而,满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汉人的压制,使得“满汉一家”的口号显得空洞,更容易引发汉族士人的反感。儒家本身并没有主动“坑害”满清,但它所提供的合法性框架,在满清实践中被扭曲,反而凸显了统治的虚假性。

而“满清坑害了儒家”的说法,则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证据:

政治工具化与实用主义: 满清统治者并非儒家思想的真诚拥趸,他们更多地是将儒家作为一种治国的“工具箱”。
科举制度的延续与扭曲: 满清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以此选拔人才。但这种选拔更加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八股文”的写作技巧,而不是实际才能和创新思想。长此以往,使得儒家学问变得更加形式化、功利化,真正的思想探索被压制了。
思想控制与文字狱: 满清统治者深知思想的危险性。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不惜动用严酷的文字狱来钳制思想。凡是触及满清统治合法性、民族矛盾、或带有反清色彩的儒家思想著作,都会被严禁或作者受到惩罚。这无疑是对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严重伤害,使得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无法自由传播和发展。例如,对《明史》的编撰限制,以及对一些反清的学者(如黄宗羲等)的思想进行选择性继承和压制,都是典型的例子。
八旗制度与“满洲之道”的冲突: 满清统治者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儒家来管理汉人,另一方面又要维护作为统治民族的特权和“满洲之道”。这导致了两种价值体系的冲突和割裂。满清统治者鼓励汉人学习儒家,但他们自己并不完全融入,保持着一定的民族隔阂。这种隔离和实用主义,反而削弱了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深度渗透和发展。

对汉族文化的压制与歧视: 虽然满清提倡尊孔崇儒,但对汉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压制是客观存在的。剃发易服等政策,虽然不直接是儒家思想的否定,但却是对汉族社会习俗和文化认同的冲击。这种在文化上的压制,使得儒家思想在与统治者自身的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显得无力或被牺牲。

晚清的衰败与儒家的尴尬地位: 到了晚清,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应对现实危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满清统治者在求变时,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后来的改革,都难以完全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同时又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这种东西方的冲突,使得儒家思想在国家转型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视为阻碍改革的因素。

总结一下,谁“坑害”了谁?

更准确的说法是:满清以一种实用主义和政治目的,利用并扭曲了儒家思想,在过程中对儒家思想的自由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和损害。

满清并非被儒家思想“坑害”,而是满清统治者将儒家作为工具,用其合法化和巩固统治,但这种利用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政治化和工具化,反过来限制了儒家思想本身的活力和批判精神,并且在实际统治中,满清的民族政策和思想控制,对儒家思想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实际的伤害。

反过来说,儒家思想本身并没有主动去“坑害”满清。它只是提供了一套既有的政治和文化运作模式,而满清统治者选择性地采用了其中的部分,并将其服务于自己的统治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为这种被动的采纳和政治化的使用,使得儒家在满清的统治下,其固有的缺陷被放大,其思想的创新被压制。

所以,与其说是“坑害”,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化利用下的变质与压制”。满清利用了儒家,但这种利用并不纯粹,甚至是对儒家思想本身的某种程度的“伤害”,因为它使其脱离了其本初的价值,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并最终在民族危机中暴露了其局限性。而儒家,则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承受了不属于它自身创造的时代局限性和民族冲突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装win95和奔腾2的电脑了,你说是win95坑了奔腾2,还是奔腾2坑了win95?

有些答案提炼了一些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共通的理念,弄上几句儒家经典硬要说是儒家的,就好像以视窗操作为依据高呼win95不死、win95万岁一样。看着真尴尬。

user avatar

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似乎忘了一个事实:

在欧洲四分五裂的时候,中国早已是一个统一的强国……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欧洲。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高炉炼铁技术;中国人使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时间比欧洲早近1 000年;火药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并被率先应用到大炮上,使中国人在几个世纪内拥有不可挑战的军事优势。
14世纪,明朝建立,那时的中国统治着几乎和欧洲大陆一样大的领土……
15世纪上半叶,郑和下西洋已经发现了南太平洋的很多地方,在1414年还到达了位于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镇。在过去几年间,关于中国人早于欧洲人几十年发现美洲的观点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支持,并受到广泛关注。

怎么汉唐宋明都没坑害,独独坑害一个满清?难道因为满清是蛮夷?可是隔壁日本的儒家资本主义搞得很不错呀。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就不说了,我只谈体现儒家精神的几个日本企业制度:

终身雇佣制:个人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开始工作时,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将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组织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将其解聘的制度。
年功序列制:建立在为组织的工作时间和个人资历、而不是绩效或其他特征基础上的员工基本报酬制度和晋升制度。
组织工会制:工会委员长和其他干部都是不脱产的,只有书记长在委员长领导下脱产从事工会工作。工会也代表工人与资方斗争,如每年的“春斗”(指春季斗争)

某些日常996还担心自己中年失业的群体,不要太心酸……

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对立的,日本对传统的现代转化就做的很好,而满清没做到罢了。中国人民也不是没有给满清机会~然而从1868到1905年,起点比中国差十万八千里的日本已经战胜俄国了,大清还在慢吞吞的搞预备立宪……

后来袁世凯称帝,推崇孔子和岳飞,结果孔子成了陈独秀口中“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岳飞被吕思勉黑成了架空中央的军阀……

今天儒家为什么骂名这么大,盖因我们还不能从近代的历史恩怨中出来,不能很好的转化传统。

user avatar

这俩是一对卧龙凤雏、西门庆遇到潘金莲、高义遇到刘洁、阿宾遇到了珏慧、秦一鸣遇到刘小静、小依遇到了咳咳咳··········

实际上就跟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恨不得取消祭孔,做了天下就:“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一以孔子所定 经书为教”、“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有个传教士写了本书,叫《鞑靼帝国征服记》,提到清朝官员和明朝大儒审案子,告状的老百姓跪在地上,头埋的很低,恨不得埋进土里那种,清朝官员看不惯,让他别跪了,起来吧,然后大儒第一次反驳清朝官员,坚决不让这个老百姓起来,必须跪着···

后来清朝对这些东西就从看不惯变成了:真香!


儒家和清朝通过互相勾结,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清朝得到了稳固的、低成本的统治

儒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举考试都只能从儒家的书里答题了,天下读书人都只看儒家的书了。““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也就是说,宋代以前,科举考题什么都有

宋代开始,只能从儒家里出题

元仁宗恢复科举以后,考题只能从朱熹圣人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出题

但是你还能扩散,明朝时候有大臣上奏,说现在考生连佛经道经甚至元曲都往卷子里写

到了清朝,就是你答题也只能从朱熹圣人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答题

我们举个例子

宋代以前,可以从言情、武侠、仙侠、玄幻、奇幻、军事、历史、等等等等方面出题

宋代开始,只能从言情里边出题

元仁宗的时候,就只能从朱熹圣人修订过的几本书里边出题了

宋代以前题目是:论萧炎葡萄架下戏美杜莎

宋代开始,只能论:萧炎和熏儿

到了元朝,题目就变成了:论珏慧

但是好歹答题还能扩散不是

到了清朝,题目是论珏慧

你就只能写珏慧,不要说你提到秦大爷了,你就是提到房东太太都会被罢黜的,你只能就珏慧写,别的一点都不能提。


那么问题来了,满清和儒家合流后,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谁失去了东西呢?

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变成了:“不管是洪秀全还是孙中山,造反都得学国外了”

国家的知识分子已经沦落到:他姓岳,应该和岳飞一样,我们去劝他造反吧·······

当然这还不错,张伯驹的《春游琐谈 》提到清末有已中进士者 “尚不知岳飞为何时人”


对清朝而言,得到了稳固的统治、低廉的统治成本

对儒家而言,得到了彻底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到1900年,研究西学的人也不超过1000人,大部分还是在翻译和出版等行业。这时候,爱因斯坦正在琢磨相对论,居里夫人正在研究放射性元素,中国这里,还是在中世纪里沉浮。

挺好,也算达到了孔夫子的“三代自治”的梦想,国家永远一成不变··········

user avatar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这二位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的巨大影响,直到今日依然存在。他们的哲学理论却是大不相同的。老子是道家代表,孔子则是儒家的

user avatar

当然是儒家坑害了满清 满清的军队配上满清的武器 从山顶洞人以来中国古代的军队就没有能战胜的 中国古代王朝全是垃圾 汉武都徒有虚名 汉武帝算是儒家巅峰了吧 对西藏又做了点什么 还好意思说我大清 几千年来几个皇帝能够平定地方叛乱 你看汉景帝闹的实在是没水平 闹成那样还吹什么文景之治 就这一项武功 康熙就太厉害 乾隆更是厉害 十全武功一平准个儿 再平准个儿 你要汉人皇帝能平一次?更别说两次 众所周知 今天的版图全为我大清奠定的 恶心的黄汉污蔑大清 法理不要了?实际是想分裂国家疆土 这不 我大清刚亡 蒙古就丢出去了 明朝后期乱成什么样 若非大清连杀上千万大儒 中国怎么可能有康乾盛世 若非大清开拓如此广阔疆域 中国混的都不如印度 早就让各国给瓜分殆尽 看着非洲没有 能混成非洲那样不错了

@花钱无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议题:儒家思想与满清王朝的互动关系。与其说一方“坑害”了另一方,不如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利用、最终又相互齟齬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先说“儒家坑害了满清”的说法,这多少有点站不住脚,但也能从某些角度理解: .............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儒家、法家和黄老学说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历史影响。究竟哪一种“好”,这并非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优劣也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侧重的价值有所关联。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这三家学说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分析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局限。儒.............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影响深远,对孔子和儒家抱有批判甚至讨厌态度的人也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中都有其具体的表现。要理解这种“讨厌”,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谈到中国女性地位问题,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儒家思想,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儒家确实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对女性不甚友好的论调。但要把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完全归咎于儒家,却忽视了更为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对女性不利的观念。最常被提及.............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儒家在今天的中国早已名存实亡”——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你说我同不同意?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儒家彻底没落,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我个人觉得,用“名存实亡”来形容,确实有其道理,但如果一竿子打死,说它“已经亡了”,我觉得又有点过于绝对了。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儒家”,什么又是“.............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余载,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论功于儒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绝非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简单地将所有成就归功于儒家,或是完全否定儒家在其中的作用,都是片面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儒家”的含义。儒家思想,自孔孟之道发端,历经秦汉的“罢黜百.............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核心的问题。要理解明朝文人的“忠君”与“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明朝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忠君”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强调“忠”与“孝”。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早期儒家是否是君主专制的绝对拥护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早期儒家”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君主专制”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孔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
  • 回答
    说起儒家,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它像中华文化里那碗沉甸甸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深沉与复杂。要讲明白它,咱得从源头说起,顺着时间的长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影响了咱们这么多年。一切的起点: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孔子的忧思儒家思想,说到底,是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在那个“礼.............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要说哪篇文章是“批判儒家亲亲相隐谬论的最佳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因为“最佳”的标准会因人而异,取决于你更看重论证的深度、历史考据的严谨性、还是思想的启发性。然而,如果我们要探讨“儒家亲亲相隐谬论”这一议题,并且寻求一篇能够深入、有说服力地剖析其问题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