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是不死的,只要还有天地、尊卑、强弱、男女、老少、贫富,儒家就有下脚的地方,这话在理吗?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

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那么,我们来一一审视这句话里的几个关键词:

天地: 这个词在儒家思想中是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它包含着自然规律、宇宙秩序,以及人与天地的关系。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道。只要有自然界的存在,有我们对天地的敬畏和探索,就有儒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立足点。更深层次地说,“天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儒家总是在思考如何在这个框架下找到人的位置和价值。

尊卑、强弱、男女、老少、贫富: 这几个词,合起来就是一个字——“关系”。它们描绘的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等级和差异。儒家恰恰是以“关系”为核心来构建其伦理道德体系的。

尊卑: 儒家最著名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基于等级的社会结构,讲究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只要社会存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长辈和晚辈,就有“尊”与“卑”的概念,就有儒家所强调的尊重长辈、服从领导等规范。
强弱: 这不单指体力,更可以理解为能力、权势上的差异。在任何社会,总有能力更强、资源更多的人,也有相对弱势的人。儒家不否认这种差异,反而强调强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仁者爱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终养”。弱者则需要被关怀和扶助。这种对强弱关系的规范和引导,正是儒家力量的体现。
男女: 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传统儒家确实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但如果我们更深入地看,儒家强调的是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即使在现代社会,男女仍然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社会角色,也存在着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男女关系”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儒家对于女性的“德行”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妇德”,这本身就说明了儒家在思考女性的价值和作用。当然,现代社会对此有更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但儒家对于“男女关系”的关注和规范,依然可以在其思想的框架内找到延伸的空间,比如强调家庭的和谐,夫妻的责任等。
老少: 这是自然生命规律。从孩童到老人,每个人都经历着生命的不同阶段。儒家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论述,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孝道和敬老。只要有生老病死,有代际传承,就有儒家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年轻人的教导。
贫富: 经济上的差异也是社会常态。儒家对于贫富的态度,虽然不像一些学说那样极端地追求财富均等,但它反对“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对富人提出了“富而好礼”、“乐善好施”的要求。贫困者也需要得到救济和支持。只要社会存在经济活动和财富分配,就有儒家对于公正、仁爱和责任的道德约束。

所以,这句话的道理就在于,儒家思想并非一套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持久的结构和关系之中。它不是要消除这些差异,而是要为这些差异提供一种道德框架和行为指南。

想想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结构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面对领导与被领导、年长与年幼、富裕与贫困的现实。即使我们不再用“君君臣臣”来描述现代政治,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依然存在,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如何做一个忠诚的下属,这些问题依然是重要的。在家庭中,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这些更是永恒的课题。

儒家之所以被称为“不死”,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治理”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恰恰是对人类社会永恒问题的回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唯儒家论”。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是儒家思想在它诞生的那个时代无法预见的,比如全球化、信息爆炸、个体权利的凸显等等。因此,简单地将儒家的某些具体规条照搬到今天,可能会显得僵化甚至格格不入。

但是,这句话强调的是“只要还有……就有下脚的地方”,这是一个“可能性”的论断。也就是说,儒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这些“基础结构”依然存在,那么,儒家就依然有其“解读”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空间。它提供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伦理导向,一种对“好”的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儒家生命力的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它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强大韧性和适应性,能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其表达方式,但其核心的精神却能一直延续下去。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关于“人”的学问,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有序、有道德的社会,儒家依然能提供宝贵的启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确实是相当有道理的。它不是在为儒家唱赞歌,而是在解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内在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说人要当个君子,要仁义,要忠孝,要节恕,要诚信,要知礼,要好学。这是儒家最基本的根。因为古人做不到,所以说吃人。因为今人做不到,所以说虚伪。难道鲁迅笔下吃人的礼教拥戴者做到了忠孝仁义礼智信节恕?我做到了儒家规定的品德,但我还是坏人,说明儒家不对。但我没有做到儒家规定的品德,我是坏人,那也说儒家不对?吃人的礼教无非是一群键盘侠,哦不,当时应该是口水侠和毛笔侠,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是是非非指指点点口诛笔伐,现在称为网络暴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这个问题,直白说,是个挺扎人的问题。当下社会,思潮涌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干脆将其视为历史的糟粕。那么,究竟学儒与不学儒、甚至反儒的人,在道德层面上,谁能站得住脚跟?这个问题的答案,怕是不能简单.............
  • 回答
    明末“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擘螳螂”这句颇有争议的话,确实常被提及,并且与清朝的文字狱联系起来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为何在清末消失,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明末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门人温如珍的一首诗,原文是:“安安饱食终日,厌厌不动分毫,不知稼穑.............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中国古代儒家是否虚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历史实践、不同时期的儒家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何会引发“虚伪”的质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判断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核心的张力,也是许多人初次接触儒家时会产生的疑问。要回答“积极入世”和“息讼、无讼、息事宁人”是否矛盾,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在儒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首先,我们来剖析“积极入世”。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入世”,并非指盲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