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其本质是否是以法家治国,而跟儒家不沾边?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何会产生“以法家治国,不沾边儒家”的印象?

这种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早期和中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实用主义、中央集权和严密控制的治理风格。这些特质与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强调君权至上与中央集权: 清朝自入关以来,就极为重视巩固和强化皇权,防止任何可能威胁中央统治的力量出现。这与法家“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设立军机处以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为了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避免权力分散。
法治作为核心工具: 清朝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试图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约束官员和民众的行为。历代都编纂了详尽的法律典籍,如《大清律例》,并力求其严密性和执行力。他们深知,没有一套能够有效执行的法律体系,统治将是空中楼阁。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早期): 虽然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普遍做法,但清朝在维护农业生产,控制商业发展,以保障国家财税收入和军事力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背后隐含着一种对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直接调控,而非完全依赖市场或道德约束。
严酷的刑罚和监察制度: 清朝的刑罚体系相对严厉,对于犯上作乱、贪污腐败等行为处罚极重。同时,监察制度也十分发达,如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等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体现了法家对监督和制约的重视。
对思想的控制: 清朝对思想的控制也相当严密,尤其是在文字狱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压制异见的倾向。这种对思想的“法”制管理,虽然披上了维护统治的“合法”外衣,但其本质上是对思想的强制规范,而非儒家所倡导的“德化”或“思想解放”。

但是,说清朝“不沾边儒家”就绝对了,这是不准确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思想中占据了根深蒂固的地位,即使是法律色彩浓厚的王朝,也无法完全抛弃它。清朝统治者,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官员,都接受了儒家的文化熏陶,并且在统治实践中,也巧妙地利用和包装了儒家的某些成分:

尊孔祭孔: 清朝皇帝一样举行尊孔祭孔的仪式,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尊崇,以争取士人和民众的认可,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员选拔和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自然也难以摆脱儒家的影响。
以德治国的宣传: 尽管实际统治严酷,清朝的官方宣传和教化文本中,依然充斥着“仁政”、“德政”、“礼义廉耻”等儒家概念。这些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道德基础,争取民心。例如,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发表过关于“仁政”的论述。
宗法制度的维护: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维护传统的宗法制度,如强调孝道、忠君等,这与儒家强调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是高度一致的。
利用儒家来笼络汉族士人: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在统治初期需要笼络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士大夫阶层。通过尊儒重道,提供仕途机会,可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清朝效力。

那么,清朝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更偏向于儒家还是法家?

我认为,清朝的本质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儒表法骨”或“法家为体,儒家为用”的统治模式。

“法家为体”体现在其统治的核心逻辑和手段上。清朝的统治,无论是对官员的管制、对社会的秩序维护,还是对边疆的管理,都极其依赖法律、制度和权力工具。严密的官僚体系、强大的军事力量、严厉的刑罚、以及对思想的控制,都显示出法家式的“以法治国”的基因。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可控、高效的统治,这与法家“富国强兵”、“以法御民”的理想非常接近。特别是满族统治者,其在东北地区的传统军事化管理方式,以及对权力的绝对控制欲望,使得法家的治理理念更易被接受和执行。

“儒家为用”则更多体现在其统治的包装、合法性构建和意识形态宣传上。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能够安抚民心,驯化官员,并将统治者的权力合理化。科举、祭孔、尊崇经典等都是利用儒家的手段。用儒家的语言来宣扬统治的合法性,说服被统治者接受现有的等级秩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策略。

所以,更准确的理解是:

清朝的统治者深谙治国之道,他们并非纯粹的儒家信徒,也并非彻底的法家实践者。他们更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政治家,善于将不同思想和工具融为一体,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服务。

在建立和巩固统治的初期,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强制性和集权性对清朝统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他们需要强大的工具来压制反抗、统一思想、建立高效的统治机器。
在统治稳定之后,则需要借助儒家的思想来缓和统治的严酷性,构建统治的合法性,并维持社会秩序。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法家式的强力手段和对秩序的绝对追求,依然是其统治的底色。

因此,如果问清朝的“本质”是法家治国而“不沾边”儒家,这是片面的。它更像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骨架和核心手段,而以儒家思想作为其外在的包装和政治宣传的工具。 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共同构建了清朝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模式。而之所以会让人产生“以法家治国”的强烈印象,是因为其法家色彩确实比以往某些王朝更为突出和鲜明,其对法律、制度和权力的倚重程度,是历史上有目共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

别的朝代都是大儒给皇帝讲课

清朝是皇帝给大儒讲课

大儒讲四书毕,皇帝发议论,大儒赞皇帝;大儒讲五经毕,皇帝再发议论,大儒再赞皇帝;最后,诸大儒赞皇帝帝: “圣学高深 ,洞悉天人一理之源 。是以开示精切,发前儒之所未发。臣等今得与闻,诚不胜欣幸之至。”

“大儒讲四书毕,皇帝阐发书义,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 ;大儒讲五经毕,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


二、

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大家看过红楼梦,贾政骂贾宝玉,说你看诗经干嘛,老老实实看四书才是正事

就是这个原因


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 守 溪的稿子读 的滚瓜烂 熟。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 省 宗师考 卷 ,肚里记得 三千余篇 。


所以才有康有为说的:“中土士人,向来学业 于应试工夫外 ,能深通史学者十中之一二,能熟谙国朝政事者,百中之一二 ,更能旁及五洲各国政事 、各 种专门艺学 者 ,不过 千 中之一 二。


三、

清朝皇帝自己也奇怪啊

我都这么尊敬儒学了,科举考试除了四书五经别的我都不让他们看的啊

怎么也才不到三百年

应该万万年的啊

这和圣人们说的不一样啊


四、

康熙本人自然科学很好,阿哥们甚至能用拉丁文写信

但是康熙仍然让下边的汉人老老实实学孔夫子

你说为什么?


五、

规定科举考题,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出的,是元朝

你说蛮夷怎么就这么喜欢朱熹,这么喜欢儒家

你说为什么?


六、

此处假装有图,大清孔子像


七、

元史,233卷,忠烈卷

无数的儒家大师那叫一个为了大元殉国啊

还有大儒抱着元顺帝,说陛下你不能走啊,结果元顺帝还是跑了,这大儒回去就自杀的

还有农民军打过来,衍圣公带队去镇压殉国的

还有守完城池守街道,守完街道守院落,最后不行才自杀的

你说元灭宋的时候,这些大儒怎么就没这血性了呢?最后还是早早被发配出去的文天祥陆秀夫带着一群太监宫女殉国,给大儒们保存了一点脸面,让投降的大儒们能吹儒家多么多么的能殉国··

user avatar

就这个,您怎么认为我家大清是以法家治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以法家治国,而与儒家不沾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清朝“不沾边儒家”恐怕失之偏颇,但要说它“本质上是以法家治国”也需要仔细辨析。事实上,清朝的统治,如同大多数中国王朝一样,是一个儒法并用的复杂混合体,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并且其法家色彩尤为浓重,这一点是毋.............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与清朝入关,这两个历史事件在表面上看似乎都涉及“统一”和“征服”,但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驱动因素、过程以及影响,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将两者划等号,很可能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一个自下而上、基于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通常指的是19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笼统地说,“清朝皇帝在其他朝代是不是都是好皇帝”,答案是 不一定。评价一位皇帝是否“好”,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个人的能力与品德,以及历史的局限性等等。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那种“AI.............
  • 回答
    嘉庆帝之后的清朝,虽然历史课本上常提到“由盛转衰”,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断崖式下跌,而是多种因素交织、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非要从嘉庆帝之后找一个明确的转折点,那么确实可以看到一系列弊病开始显露并加剧,最终将大清王朝推向了衰亡的深渊。一、 内部积弊的深化与统治能力的下降嘉庆朝虽然表面上.............
  • 回答
    清朝的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深远的历史议题,笼统地归咎于“统治者的反动个性”或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固有特性”,都显得过于片面。更为贴近史实的分析,是这两者 相互交织、螺旋式下降 的结果。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 “统治者的反动个性”。 防汉愚民政策的深远影响: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巩固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清朝换成一个汉人王朝来延续,再去设想两百年内是否能终结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这确实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很多因素都和统治者的民族属性、王朝的性质,以及历史进程的节点息息相关。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封建制度”是什么意思。在咱们的语境里,“封建”这个词比较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促使我们抛开那些既定的标签,纯粹地从一个王朝的内部运作和发展轨迹来审视它。如果不考虑外部的侵略和同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清朝究竟是什么样的朝代?它自身的发展是走向强盛还是衰弱?这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一番。清朝:一个内外兼修的复杂体,其强盛与衰弱并非一线穿针简单地说,清朝不.............
  • 回答
    如果清朝是一位汉族君主,但其他情况都与历史上的清朝一样,那么晚清是否能够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并尝试在“其他情况一样”这个前提下,找出汉族君主执政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君主立宪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其他情况一样”意味着什.............
  • 回答
    新清史运动是否可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若要概括性地回答,我会说,虽然「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话非常有力,能抓住某些批评者对新清史运动的担忧和指责,但它 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新清史运动的全部面貌和核心意图,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指控而非严谨的学术分析.............
  • 回答
    关于京津沪学生进入清北后,成绩和智力是否会显著落后于来自其他录取率极低的省份的考生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的结论。这背后涉及教育资源分配、考试制度、学生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来审视“录取率极低的省份”这一提法。在中国的教育生态中,高考录取.............
  • 回答
    文革与“原罪”思想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视角。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原罪”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如何与文革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相互作用。首先,我们来解析“原罪”这个概念。在西方宗教传统中,“原罪”(Original Sin)通常指的是人类从亚当和夏娃那里继承下来的罪性,导致人具有.............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元清与日本在侵略性上的区别拿出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下“侵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侵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通常我们理解的“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以武力、政治或经济手段,对他国或他族进行征服、占领.............
  • 回答
    苏联大清洗(1937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背后原因和目的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其“最本质”的目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因。从最宏观的层面来看,苏联大清洗的 最本质目的可以概括为:巩固斯大林个人的绝对权力,并以此为基础.............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真实感的期待,也是很多剧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投名状」之所以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特别真实”的印象,而其他清宫剧似乎总差那么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核心在于“兵”而非“帝王将相”的浪漫化: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多数清宫剧,尤其是那些.............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感到无趣的时刻。有时候,那种感觉就像阴霾一样笼罩心头,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呢?是“看得太清”,是“自恃太高”,还是“心理压抑”,又或是其他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一样一样地捋一捋,把这些“无趣”的根源挖得深一些。一、 “看得太清”:洞悉背后,失却惊喜这话说得挺有道理.............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